APP下载

“做书”的成长故事

2015-01-07刘松

出版人 2014年5期
关键词:小站账号经验

嘿,别沮丧。做书不易,做出版不易,但有你,有我,有我们的热爱、努力和坚持,市场才会一天天健康起来,才会有更多更好的作品经过我们的心和我们的手,传向更多人。

我2005年进入出版行业,刚开始是在书店做店员。在书店工作四年,收银、导购、产品管理、班长(店长)、采购都做过。后来到出版社工作,从传统的地方社到出版公司,从助理做到大区经理,管过地面也负责过网站,后来又做营销,做数据运营,直到现在做新媒体。十年下来,一本书从创意产生到最终实现销售的整个过程,我不敢说精通,也可说是都有所了解,也都实践过。

2013年4月,因为工作需要,也因为个人兴趣,我在豆瓣申请了一个小站,叫“做书”,专门服务于出版从业者及感兴趣者的一个自媒体资讯平台。如今,加上微信公众平台、鲜果阅读、腾讯新闻客户段等自媒体平台或客户端,“做书”已有近4万粉丝,在“4·23世界阅读日”,被多家媒体推选为“值得关注的阅读账号”。

“做书”由来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当初,我来北京只是谋一份生计。后来,谈了个女朋友,原本是想着提高提高自己以配得上人家,就报了北京印刷学院继教学院学习编辑出版专业。谁知,一周一天的授课根本满足不了我的求知欲,于是开始自己在网上搜寻一些材料,自己存档学习。

2013年初,因为部门调整,我从发行转岗为营销,工作内容有一部分就是负责本版图书在豆瓣平台的维护工作。因为是新手,很懵懂,很多东西需要学习,于是就建了个QQ群,把出版圈做营销的小伙伴们聚了起来。大家都很活跃,因为从前都还觉得是竞争对手,都只是互相知道,还有些不好意思,可一旦真正形成一个圈子之后,就发现以前怎么没想到我们对彼此有那么大的好奇心。小伙伴们每天在群里聊很多跟新媒体运营方相关的话题,我开始想着找个论坛类的地方来存放一些资料,既方便自己学习,也方便大家交流,于是就申请了一个豆瓣小站。

这个小站的名字也是想了很久,因为我想要起一个能表现出“出版”这个行为本质的名字。“书”是一定要用繁体的自不必说,简体的“书”实在无法表达书籍真正的含义。想了几个名字“推书”、“说书”,觉得都不合适。有一天,无意之中想到了“做书”,这个非常口语化的一个词,其实包含了关于这个行业的一切。好吧,就它了。

诸君来看,“做书”原本是我自己堆放学习素材的地方,当时在豆瓣申请时万万没有想到会有如此多的人会来看。还记得在它正常运营两个月之后,粉丝数大约600多,由于它的更新频率与示范价值,豆瓣用户研究组邀请我去做用户访谈,我是完全没有想到的。

我与微信

在去年3月,微信公号的一个申请高潮里,我们出版社也申请了一个微信公号。运营了三个多月,因为工作内容的增加,便转交给其他同事了。那时候的微信还没有数据功能,每天发东西都是凭感觉。两个多月,账号逐渐有了2000多粉丝。那时候,粉丝真的是一个一个积累起来,真正交出去的时候还是很舍不得的。所以我对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工作一直念念不忘。

到了去年年底,有了半年的更新之后,“做书”的豆瓣小站已经有3000位关注者了。期间,这个站点倒是有过一些豆瓣网友协助更新,但真正坚持下来的几乎没有。有一天,我和哥们吃饭,他问我“做书”多少粉了?我说还不少,有3000多吧。他半开玩笑地说,豆瓣的粉丝能叫粉丝吗?微信那么火,怎么不开一个微信号?我这人特别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其实一件事,或者一个东西,都有它自己内在的行走轨迹,有时候是一句话,有时候是一个梦,这个事儿就成了。哥们开玩笑似得和我说:你怎么不弄个微信号?微信那么火。我一下子热情就来了,回家就申请了一个。

“做书”定位

在经历了一个半月的内测期之后,“做书”微信账号去年12月15号起正式开始推送。在楚尘文化饿发的指导和帮助下,我确定了“做书”的定位:为出版从业者提供有见地、有价值、可以操作的内容资讯。“内容资讯”这两个词连在一起,总觉得有些别扭。后来有一天,我和磨铁黑天鹅产品经理泽阳闲聊,她说,我来解释一下,你的小站就是要为同行提供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和经验”吧?我一拍脑袋,对对对,就是这个知识和经验。

从一个垂直自媒平台的身份出发,“做书”的定位也就此确定:为出版从业者提供有见地、有价值、可以操作的知识和经验。后来,在运营过程中我发现其实有相当一部分订阅者并不是做出版的,都是圈外人,还有很多学生。于是,在服务的人群中,我就加了个“感兴趣者”。这么一来二去,定位看起来就很清楚了:为出版从业者及感兴趣者提供有见地、有价值、可以操作的知识和经验。

一些运营经验

微信公号的运营并不复杂,但我对微信后台所能支持的有限格式一直很是苦恼。在一次饭局上,我向饿发请教。他说:“微信后台其实是支持网页格式的”。我恍然大悟,从此,我对微信运营的热情又上升到一个新阶段。

解决了排版问题,又正常推送半个月之后,“做书”迎来第一波成长的高峰期。陈德老师的文章《一个传统出版人的出走》在微信朋友圈被疯转,从当天新增的粉丝情况来看,最早的转发是从文化公司的创始人们开始的。有那么多的大佬转发,倒不是陈德老师转行互联网的经验,而是“出走”这个词触动了他们。陈德老师在文章里将出版业的闲散、苦逼与创业公司的充实、热情做了一些比较,这是一个引爆点。

做营销和内容,我其实是个新手。三个月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译言网上看到一篇转自《纽约客》的文章,名叫《让故事疯狂转发的六大要素》,其中第一点“文章传达的情感是否积极和文章是否让读者激动”和第二点“让读者感到极度愤怒或者非常焦虑”,这两点正好印证了《一个传统出版人的出走》这篇文章所引起的轰动效应。

如此文章,还有许多。开卷的2013年年度零售市场报告、我自己撰写的《如何运营一个微信公众账号》和《如何开一家赚钱的书店》等文章也都有非常不错的阅读频次和转发率,而阅读和转发相应地也会带来粉丝的增长。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能够带来高的转发率的内容未必一定是适合的内容,判断一篇文章是否适合你的账号,有个简单的方法:用预计新增粉丝数除以预计的阅读量,这个数值越高,说明这个文章越适合你的平台。如何判断,还要靠运营者的经验积累。

“做书”其实并没有特别值得称道的运营经验,如果非要总结的话,我只能说一个微信账号要想成功,要有清晰的定位,要坚持推送,并随时调整,而最重要的,则是关注用户最根本、最迫切的需求。

“嘿,别沮丧”

“做书”运营至今,平台累计约有3?4万用户在看。这个数字,放在自媒体圈子里是非常不起眼的,在出版圈内算是粉丝比较多的,口碑也还可以。会有那么多人看它,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因为提供的内容合大家胃口。这其实和老六做读库坚持的“三有三不”原则(有趣、有料、有种和不惜成本、不计篇幅、不留遗憾)有些相似。好的内容需要有独到见解、实用价值、或具有可操作性。我自己坚持做的是,一篇文章首先必须自己认可它,才会推送给用户。

投身这一行十年,我深切地感受到做书的不易,对大家的快乐和忧愁也感同身受,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做书”得到了大家的喜爱和支持。

最后,我要分享一位朋友在《一位传统出版人的出走》文章的回复:

“诚然传统出版业趋向没落,出走的人越来越多。反过来想,这或许也是个去芜存菁的好机会。留下的人们,定会闯出一条血路来。更何况,还有你我这样的理想主义者期待加入呢?嘿,别沮丧。”

嘿,别沮丧。做书不易,做出版不易,但有你,有我,有我们的热爱、努力和坚持,市场才会一天天健康起来,才会有更多更好的作品经过我们的心和我们的手,传向更多人。

与诸君共勉。■

(刘松,就职于新星出版社,自媒体“做书”创办人。

“做书”微信公众账号ID:ipublishing,个人微信:mili812442)

猜你喜欢

小站账号经验
入口、入心……一杯清茶 三人小站 四成市场
彤彤的聊天账号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施诈计骗走游戏账号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如何查看迅雷数字账号
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