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差异开发挖掘厚层底水油藏剩余油

2014-12-21乔立立

化工管理 2014年35期
关键词:富集区底水高含水

乔立立

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 山东东营 2570

一、单元概况

营541断块位于营8断块的东部,落差在250-400米的营8大断层位于井区的南界,营八大断层是工区构造类型的主控因素。该块油层发育单一,主力含油层系沙一段油层埋深1700-1800米,经古流向由东向西判断该地区物源来自东部或东北部,为滨浅湖相稳定沉积体系。砂体平均厚度为25.7米,以大套灰绿、灰色泥岩为主,上部夹中—厚层细砂岩及生物灰岩,中部夹针孔灰岩,下部为白云岩。顶部的“豆状砂岩”在全区分布,一般为10~15m厚,厚者可达20m,薄者可达5-6m,由于分布较稳定,砂层物性好,所以油层产能高。

断块属高孔、中渗、高饱和、厚底水、稀油油藏,较易出砂,天然能量充足,平均动液面在井口。标定采收率仅33.3%,因底水锥进严重,导致含水上升快,开发效果差。

目前断块处于特高含水期,开油井仅3口,平均单井日油能力仅1.8t/d,综合含水97.7%,采出程度36.6%,井网极度不完善。因高含水采油期长,特高含水期累采油占断块采油的1/3,剩余油总体上高度分散,而过路新井资料显示局部相对富集。如何准确量化剩余油分布,并根据其特点进行开发是提高水驱采收率的关键。

二、方案部署

综合多学科新技术,重建地下认识体系,在强化动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营541断块厚底水油藏的剩余油富集规律,根据剩余油的不同赋存模式实施差异开发,确定最佳挖潜方式,从而实现提高特高含水期厚层底水油藏采收率的目的。

考虑储量规模和经济开采价值,对于潜力较大剩余油富集区,贴近断层、找准夹层的上部部署水平井1口;对于水淹程度相对较高,规模较小的剩余油富集区,利用扶长停完善井网,提高储量控制程度。同时考虑底水锥进严重,利用数值模拟技术进行不同含水级别下的液量优化,以抑制底水锥进,确定最佳开发方式。

三、方案执行情况

1.深化动态分析,利用数值模拟,量化剩余油分布,实施差异开发

图3-1 营541断块剩余油分布图

综合动态分析、地质、开发地震等多种学科技术,深化油藏的定量描述,包括含水上升规律的分析,夹层分布的刻画、低级序小断层的研究等。利用精细数值模拟技术,在深化油藏描述的基础上,准确地量化主力砂体的剩余油分布,特别是其富集区的位置和范围。

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剩余油赋存模式实施差异开发。考虑储量规模和经济开采价值,对于井网不完善、水驱控制程度低的断层一线面积较大的剩余油富集区,贴近断层、找准夹层的上部部署水平井1口;对于水淹程度相对较高,面积较小的剩余油富集区,利用扶长停完善井网,提高储量控制程度。

2.利用数值模拟技术进行液量优化,以抑制底水锥进,确定最佳开发方式

参考断块老井曾采液量,设计开采液量分别为20方、30方、40方、60方、80方、100方六套方案进行预测。

图3-2 不同液量时累油对比

从预测结果可以看出,累产油量并非随着采液量的增加而增多。考虑采水量及污水回注的成本,从经济效益、控制含水上升速度出发,最终确定无水采油期采液量控制在20-30方/天,低含水期采液量控制在40方/天以下。

四、方案效果及认识

1.调整效果

调整后递减趋势明显改变,开发效果显著好转。通过液量优化,单元实施配产配注3井次,老井平均单井日油能力由1.8t/d升至2.6t/d,综合含水由97.7%降至97.1%,累增油276t;措施扶长停1口,目前日油能力3t/d,含水89.7%,较周围老井含水低7.4个百分点,累增油759t;部署新井1口,目前自喷生产,液量控制在20方左右,目前日油18t/d,含水0.1%,实现特高含水期几乎不含水的突破,断块提高采收率7.7%。

2.几点认识

(1)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技术为准确量化剩余油分布、确定合理开采方式提供强有力的工具。

(2)通过准确量化剩余油分布,重构油藏地下认识体系,在此基础上,对相对富集区剩余油和分散剩余油采取不同的对策和方法,可有效提高开发后期、高含水油藏采收率。

[1]张厚福、张万选主编,<<石油地质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4.

[2]洪世,主编。<<油藏物理基础>>.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第三版,1985.

[3]李云通等编。<<中国的第三系>>.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富集区底水高含水
底水厚度影响下的水平井开发规律研究
低阶煤煤层气富集区预测方法研究与应用
特高含水油田的“硬稳定”之路
高含水水平井控水效果量化评价方法与应用
特高含水期相渗关系表征新理论与实践
矿床富集区的控矿规律与找矿勘查实践
强底水礁灰岩油藏水驱采收率表征模型
能源富集区资源红利与民生问题——以晋、陕、蒙为例
底水油藏水平井临界产量确定新方法
针对能源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