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州交通民俗信仰与禁忌

2014-12-12石莉萍

黑龙江史志 2014年22期
关键词:禁忌兰州信仰

[摘 要]交通民俗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出行习俗、信仰与禁忌构成了交通民俗的主要内容。兰州交通民俗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兰州人的交通活动与交通运作,而且也反映兰州人的生产、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兰州交通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从交通民俗文化中汲取营养和精华,推动和谐兰州大发展。

[关键词]兰州;交通民俗;信仰;禁忌

俗语“在家千日好,出门事事难”道出了传统社会人们对出行的畏惧。古代兰州地区由于交通落后,行路艰难,尤其是长途跋涉,更让人焦虑不安,从而产生了很多有关交通信仰、习惯和禁忌。这些交通信仰、习惯、禁忌至今依然传承,对兰州地区交通和社会生活产生着一定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和谐兰州的长远发展。

一、出行习俗

兰州地理位置特殊,黄河穿城而过,黄河两岸受河水冲刷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冲积扇,宽阔平坦,土地肥沃。很早时期,这里就有人群居住和耕种,长期的农耕生活形成了兰州人“安土重迁”的乡土观念,生活中没有特别需要出远门办理的事情,尽量不远行,“行路难”是民间普遍的感受。即使出门远行,也要提前做好一系列准备工作,长期相沿遂成习俗。

1、择期“黄道吉日”

兰州人在出行习俗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行旅习惯,人们出门不论路途远近,时间长短,都要择日出行,挑选黄道吉日。最简便的办法是查看老黄历,选择宜出行的吉日,而尽量避开忌出行、忌远行或诸事不宜的日子,如过去兰州有“七不出,八不入”的说法,以图出门吉利平安。

2、“穷家富路”,费用充裕

兰州人在过去把出行看作大事,认为出行艰苦受罪。在择好出行吉日后,即着手进行出行准备,讲究“穷家富路”。一旦家里有人出远门,家里生活情况再不好,也要给出门远行的人尽其所能准备好路上应用之物,出行费用(俗称“盘缠”)要准备充裕,尽量宽余,衣食都要准备妥当,以免受罪。由此相沿,形成“穷家富路”的观念。

3、临别“饯行”

当给出门的人准备停当后,家人朋友往往要设宴给出行者送行,称为饯行或饯别。中国民间常见的送行习惯是折柳送行,这种习俗始于汉代,《三辅黄图》说:“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以后历代相沿成习,而以唐代最为流行,唐诗中折柳送别的诗句比比皆是。[1]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之涣的《送别》诗句“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白居易的《忆江柳》诗“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都反映唐代人折柳送别的习俗。送别时之所以要折柳,是因为“柳”与“留”同音,故赠柳即表示“留客”。[2]折柳成为送别的代名词。折柳送别除了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外,可能和古人认为柳能驱鬼,可保护人行路平安有关系。所以古人认为带着亲朋送的柳枝上路,百鬼也会远远躲避。[3]在过去兰州,折柳送行非常普遍。如今折柳送别已成往事,但家人、朋友出远门设宴饯行已成为现代人的生活礼仪,兰州人也不忘此礼,践行话别总不忘“一路顺风”、“一帆风顺”等吉言吉语。

4、出行途中,“谨言慎行”

因为过去交通不便,旅途艰险,人们在出行途中形成了谨言慎行的习俗,兰州人也大多沿袭。如途中问路要有礼貌,以免多走冤枉路。路上见到东西不能随便捡,以免惹是非。遵守交通禁忌,如坐车不说“翻”、坐船不说“沉”字等,尤其路遇蛇过道,决不能伤害,因为民间俗信认为蛇为土神。

5、平安归来,“接风洗尘”

出行者远道归来,或有朋自远方来,亲朋好友大多设宴款待,洗去一路风尘,庆贺旅途平安,称为接风或洗尘,外出归来要给亲友带一份礼物,聊表心意。这一习惯,至今还流行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礼仪。兰州人也多沿袭此俗。

尽管过去的兰州人囿于地理条件、经济条件、交通条件、文化观念等大量出行的记录不多,但却非常看重行旅问题,该讲究的一点都不马虎,出行习俗代代相传,至今仍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交通工具不断改进,交通设施不断完善,交通民俗所蕴含的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充满关爱、联络感情的深厚内涵仍在不断传承。

二、交通信仰

由于过去自然环境比较恶劣、交通工具简陋,兰州人在出行之时,把平安到达目的地的希望或对亲友的良好祝愿,寄托在天地神灵的保佑庇护上,因而产生了各种与交通有关的宗教文化信仰及禁忌。

1、道神、水神祭祀

道神又称行神,是主管道路旅行的神灵。崔寔《四民月令》曰:“祖者,道神。黄帝之子曰累祖,好远游,死道路,故祀以为道神。”有的说是共工之子脩。人们出门旅行前对道神的祭祀称祖道,先秦时代已有这种风俗。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并饮宴送行。颜师古注:“祖者,送行之祭,因设宴饮焉。”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兰州人过去陆路出行要祭拜道神、路神,希望道路之神保佑旅途顺利,平安归来。

传统社会人们陆路出行祭祀道神,水路出行要祭祀水神。由于水路交通和风浪打交道,危险性大,因而特别祈望得到神灵的保佑。在我国古代神话系统中,水神是传承最广、影响最大的神祇。据古籍载,江河海湖甚至水井水潭中都有职司不同的水神。依据他们各自管辖的水域,分别称之为河神、江神、湖神、海神、井神等。这些形形色色的神灵都负水上保佑之责。过去兰州人走水路都要祭拜水神,希望水神保佑一路顺风,旅途平安。

如今,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种出行前祭祀道神、水神的仪式已被亲人送行、饯别等活动所取代,但希望旅途顺利、平安归来的美好祝愿仍在兰州人之间传承着。

2.吉祥信仰

为了出行顺利、行车安全,在兰州交通行业中产生了许多吉祥信仰,祈求避邪平安。如“挂红”,一般在车上绑红绸带,特别是新车要暖车,挂红放炮,以图吉利。前几年兰州公交汽车、出租车、私家车的驾驶室内经常可见悬挂毛主席、周总理等伟人像,祈求保佑行车安全,一路平安。还有车内悬挂吉祥图符,希望一路平安。如悬挂中国结,或镶嵌国徽。也有人摆“玉兔献菜”工艺品,寓意“旅途平安,财源滚滚”等。总之,寄托了兰州人希望出入平安、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

三、交通禁忌

禁忌,在民俗学中常称为“塔布”,是人们对神圣的、不洁的、危险的事物所持态度而形成的某种禁制。在人们的生活中,凡认为不吉利的,几乎都在禁忌之列。在古代,禁忌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着规范与制约作用。到了今天,许多禁忌已经逐渐消亡,但仍有不少禁忌遗留下来了,并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在交通行业中兰州人形成了许多禁忌:比如语言禁忌,水路行船忌说“沉”、“翻”,陆路行车忌说“翻”、“倒”等字眼。还有行为禁忌,汉族行车忌压动物死尸,认为不吉利。

兰州交通信仰中,羊皮筏客子的禁忌更具特色。旧时,黄河河道既无水文资料又无导航设备,羊皮筏子能否将乘客与货物安全送达,全凭筏客子们的经验与胆识因此形成这个行当有很多禁忌与风俗。

每次开筏漂流前筏客子们都要沐浴净身,并不近女色,选好“黄道吉日”,然后杀鸡宰羊,祭祀河神或龙王。他们十分忌讳讲“破”、“沉”、“撞”、“没”等字眼,只许乘客称呼他们“掌柜的”或“把式”不许称呼“筏客子”或“船家”。路过一些“事故多发地点”时,禁止乘客询问地名。漂流途中每见河神庙或龙王庙,都要停下来进庙烧香磕头祈求一路平安。

总之,兰州交通民俗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兰州人的交通活动与交通运作,而且也反映兰州人的生产、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在推进兰州城市化进程中,做好兰州交通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更具有现实意义,从交通民俗文化中汲取营养和精华并运用到今天的城市交通建设中来,建设更具人文关怀、更具环保意识、更加便利和谐的新交通文化,推动和谐兰州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新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129.

[2]钟敬文.中国民俗史(隋唐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94.

[3]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新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129.

基金项目:2013年甘肃城市发展研究院项目:城市化进程中兰州城市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项目编号:2013-GSCFY-RW1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石莉萍(1970-),女,汉族,甘肃临洮人,兰州城市学院城市经济与旅游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世界史、西北历史与文化。

猜你喜欢

禁忌兰州信仰
信仰
漫画
殃怪与禳解:壮族麽经所见禁忌文化研究
哈尼族图腾文化意涵与当代启示
由禁忌语探索中西文化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