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城市区志编纂必需做好的几件事

2014-12-12孙志红

黑龙江史志 2014年22期
关键词:本区县志南音

孙志红

[摘 要]区志与市志和县志在记述范围和层次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不能简单地照搬市志或县志的编纂模式。熟悉、了解区情,理清区志与市志的关系,始终坚持“详区略市,求特不求全,即独立又要服从、配合市志”的指导思想,全面、有效地收集区志所需的资料等是编修区志的关键所在。这几方面工作紧密相关,做好了可以相辅相成,做不到位就会相互牵制。它们是区志编修过程中基础性的工作,支撑、左右着区志中期的编修、整理和后期评议、审定工作的进程及方向,必需做好、打牢,区志编修才有可能取得理想效果。

[关键词]区情;区志与市志

城市区志(以下简称区志)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新志种,就其编纂原则和要求而言与市志、县志基本相同。但是这种以城市某区为记述对象的志书在记述范围和层次上,与市志和县志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不能简单地照搬市志或县志的编纂模式。这里主要结合厦门各区修志的情况,从推进区志编纂工作的角度谈谈笔者认为要编好城市区志必需做好的几件事。不对的地方,敬请行家批评指正,更希望能抛砖引玉,聆听专家的真知灼见。

要想编写一部合格的区志,首先必需熟悉、了解区情。区志是区情的综合载体,各区的区情千差万别、各有不同,不熟悉区情就难以发现并全面深入挖掘本区异于其它区和其它地的特色及特点,进而拟定符合本区特点的篇目,没有符合本区特点的篇目也就难以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而没有翔实的资料,要编出一部合格的志书是不可能的。贸然为之,很容易偏离客观实际,而被人为主观想象所左右,出现张冠李戴,甚至南辕北辙的现象。尤其是有些区,既没有参加过首轮修志,又没有专门的修志机构,缺乏专门的修志人才,只好从本区学校、机关临时抽调人员,再聘请外地修志人员担当总纂。这些临时抽调的人员缺乏修志实践经验,而外地修志人员了解区情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工作中走弯路的情况在所难免。笔者认为,区志的编修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得到当地党委、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上级方志机构具体细致的指导,还要有深谙区情的“本地通”的参与、配合,这样才能保障区志编修顺利高效地进行。

其次,编写一部合格的区志必需理清区志与市志的关系。城市的区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承载着城市的某些功能,是城市的组成部分,因此区志的内容必然和市志有一定的重合与交叉。同时,城市区的功能更多地是为城市服务,因城市的需要而设置,具有从属性和不完整性。这又使得区志记述的范围和层次不仅与市志不同,就是与县志相比也有很大的区别。在设计区志篇目的时候,既要充分对照、参考当地市志,又不能照抄照搬;既要借鉴县志的某些做法,又不能简单模仿。相对一个城市来说,区是个体,市是整体。在志书的结构中,要很好反映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在记述内容上,要着重记述区属(管)事物,兼及省、市等非区属(管)的相关事物。做到求特不求全,详市志所不能详,略市志所不能略。特别是要搞清本区在所属城市中的位置,如本区是传统城区还是新开发区,是中心区还是工业区,以什么为经济发展的主体,自身区别于其它区的优势和劣势在哪儿等等。只有定位准确了,区志的整体结构就有了中心和主线,就可以使区志围绕“区”不偏离。在横向理清区志特色的同时,还要从纵向理顺本区与所属城市的历史关系,即所在城市的历史发展与变迁对本区有什么样的影响,如本区的发展与整个城市发展的关系如何,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有哪些相关因素促进或制约本区的发展等等。以便找出本区发展的纵向主线。区志的横、纵主线一旦明确,区志与市志的关系也就摆正了。笔者认为,在区志编修之初,如能尽快理清与市志的关系,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由于区志是近年才出现的新志种,人们对它的熟悉程度远不及市志、县志。以厦门所属各区为例,参与编修区志的有不少是长期从事市志、县志编纂的老同志,其中有些人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过去修市志、县志的方法来修区志。面对城市辖区成立时间短、境域面积小、区划境域变动频繁、行政管理职能不够全面,以及历史资料不完整甚至无法收集,境域内相关资料难以从全市统计数据中剥离等问题,尚缺乏有效的应对办法。笔者认为,由于区志与市志的不同,编修者始终要有“详区略市,求特不求全,既保持独立,又要服从、配合市志”的意识,并且贯穿区志编写始终。在此基础上,根据本区的特点,设计出符合区情、体现特色的区志篇目,再根据篇目进一步罗列所需资料项目,做到所要收集的材料明确、细致、针对性强,即知道要什么样材料,该向谁要,怎么要。避免出现“以己昏昏,使人迢迢”的现象,甚至使整部志稿大返工的结局。如某区志送评稿中“民间文艺”目下设“答嘴鼓、南音、歌仔戏、腰鼓舞”四项内容共1338字,其中用于介绍说明“答嘴鼓、南音、歌仔戏、腰鼓舞”有905字,这些非发源于当地且属闽台普遍共性的内容区所属市的市志有详写。从区志的角度出发这里应略写这些共性的内容,用一句“××区的民间文艺主要有,流行于闽台的答嘴鼓、南音、歌仔戏、腰鼓舞等”就可很好地与市志内容转承交待,而应侧重分别详细介绍其在当地如何传入、流行、发展的情况。从中不难看出由于编者对区情不熟、资料收集匮乏,造成无法写出该区民间文艺的特色;与市志关系没理清,而编者更是习惯地以市(县)角度来处理有关该区民间文艺的内容,造成详略不当、无力求全、特色又不突显。(后附某区志送评稿中“民间文艺”目的内容)

第四,如何全面、有效地收集区志所需的资料是编修区志的关键所在。尤其是首次修志的区,要按照编写通贯古今志书的要求,下力气搜集本行政区域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全部资料。根据志书“横排门类,纵写史实”的要求,区志编纂者首先要了解掌握征稿对象的概况,如工作职能、历史沿革、基本现状等,全方位深入理清区与市的关系,拟定具有针对性的资料征集提纲。同时,要求辖区境域内各部门、各单位尽可能地搜集本行业(事业)发展源头的资料,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主管机构成立以来的资料。其次,在征集资料之前及过程中,要与被征方充分沟通交流,了解被征方人员对地方志资料专业要求及我方意图的理解程度,同时也进一步了解被征方资料储备情况,以便我们征集资料时能因地制宜、灵活地采取对方易于理解的方式、方法,尽量消除因专业要求及行业差异等造成的阻碍和理解上的偏差,努力营造高效良好的互动氛围,争取资料征集的最佳效果。在此,笔者认为充分利用被征方提供的单位及行业发展概况和“十一·五”回眸等作为沟通、交流的中介基础,进行深入的挖掘交流,不失为切实可行的方法,它可使我们在征集资料中少走很多弯路,并高效地征集到我们所需的资料。资料基本收集到之后,认真分析、鉴别、考证的环节尤为重要,如果外聘的修志专家觉得仅凭自身之力无法裁断,可以邀请熟悉区情的“本地通”进行会商,以提高志书资料的准确性。增强资料搜集的针对性,避免盲目性。

随着修志工作的深入,要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调整篇目,进一步细化所需补充资料的提纲,不断深入进行资料的补充和完善,做到志书需要的资料“应征尽征”。

不难看出,熟悉区情、理清区志与市志和县志的关系、始终树立正确的区志编修意识观念并找准切入角、拟定符合实际的篇目、全面搜集资料这几方面的工作是紧密相关的,做好了可以相辅相成,做不到位就会相互牵制。在区志编修工作启动之初,上述工作属于修志的前期工作;在整个区志编修过程中它们又是筑基性的工作,支撑、左右着区志中期的编修、整理和后期评议、审定工作的进程及方向。全面做好以上几方面工作是区志编修的必要前提保障,且缺一不可,同时也是修好区志的基础。基础工作一旦没有夯实,随着区志编修工程的进行,势必引发诸如资料不全且相互矛盾,内容空泛、详略不当,城区特色不鲜明,体例不适配等问题,致使修志工程进展举步维艰,最终将导致精品佳志成了一相情愿的幻影。

而做好了上述几项工作,修志专家就可以在正确的区志编修观念的主导下,始终把握好区与市的关系,最大限度地避免因区情不熟而带来的困扰和因资料不足而出现“无米之炊”的窘境,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丰富的修志经验,胸有成竹地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量体裁衣”,有力地保证城市区志的编修工程顺利进展,最终编出一部质量上乘的佳志。

当然,区志的编修是一项全社会性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光要依靠修志专业人员精心辛勤笔耕,更需要行政体制力量的有力保证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配合和协助。不过,主其事者的精心策划、运筹,有效的组织和实施,及时化解、解决存在和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及高效的运作等则是取得成功的主观因素。

附:某区志送评稿中“民间文艺”目的内容

××区民间文艺

(一)答嘴鼓

答嘴鼓是流行于福建省闽南地区和台湾省及东南亚闽南籍华裔聚居地的一种以闽南语为表演语言的曲艺形式。它是一种喜剧性的说唱艺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以韵语对话为主要形式,幽默、风趣成为闽台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艺形式之一。答嘴鼓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诙谐风趣的闽南方言词语和俚俗语,运用闽南方言富有节奏与音乐美的音韵结构组织韵语,注重情节的展示与人物的刻画,讲究使用"包袱儿"与"韦登笑科"(爆笑料)的艺术手段,以获取喜剧性的艺术效果,类似北方的对口相声,2005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0年答嘴鼓《辛苏义》获厦门市第三届答嘴鼓征文作品创作奖;2000年答嘴鼓《历史的丰碑》获第二届厦门市群鹭奖、创作奖;2002年答嘴鼓《莫走邪路》获厦门市第二届群众文化艺术节优秀创作奖;2002年答嘴鼓《猪屎蓝结采》获厦门市第三届答嘴鼓征文创作奖;2000年答嘴鼓《添福伯开饿行》获厦门市表演奖;2005年答嘴鼓《哭爸》获厦门市表演二等奖;2006年答嘴鼓《法宝》获厦门市创作奖;2006年答嘴鼓《赞八荣,诫八耻》获厦门市二等奖。

(二)南音

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它荟集了盛唐以来中原雅乐之精华,后来又吸引了元曲、弋阳腔的特长,并与闽南的民间音乐融汇一体而逐渐成为词曲清丽柔曼、旋律缠绵深沉的美妙乐种,尤其长于抒发乡人思亲、游子怀乡的真挚情怀,那如怨如慕如丝如缕的声音,犹如南国夏夜的玉兰花香,一阵阵沁入人们如痴如醉的心田。南音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具有曲调优美、易学易唱的特点,在闽南和海外拥有众多的知音,2005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998年××区选送曲目《望明月》获厦门市南音唱腔比赛青年组三等奖;2001年选送曲目《因送哥嫂》获厦门市南音唱腔比赛青年组二等奖;2001年选送曲目《元宵十五》获厦门市第六届南乐唱腔比赛三等奖;2006年选送曲目《因送哥嫂》获厦门市南音唱腔比赛一等奖,《直入花园》获二等奖。

(三)歌仔戏

歌仔戏亦称之为芗剧,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京剧、闽剧听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它诞生于20世纪初的台湾岛,是我国360多个戏曲剧种中唯一诞生于台湾的剧种。“歌仔”有小曲、民歌的意思(歌仔用普通话表达就是“小歌”),歌仔戏以掺杂文言的闽南语为主,让社会大众能接触文雅词汇或忠孝节义故事。歌仔戏的雏形为宜兰地区的“落地扫”,吸收车鼓阵等艺术元素,慢慢发展成小戏。而后又学习高甲戏、北管戏、京剧等各类大戏逐渐具备完整的戏曲形式,解放前就流传于××。2005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四)腰鼓舞

腰鼓舞是一种民族舞蹈。表演者边舞蹈,边击鼓,表达群众喜庆的心情,以示祝福与吉祥。腰鼓舞是我国流传较为广泛的群众娱乐活动,也是××区流传较为广泛的群众娱乐活动。

××区每个村都有自己的腰鼓舞队,定期训练,并参加各种文艺活动。2006年海发社区腰鼓队参加厦门市第三届群众文化艺术节腰鼓舞比赛获一等奖,东孚山边村腰鼓队参加厦门市第三届群众文化艺术节腰鼓舞比赛获三等奖。

猜你喜欢

本区县志南音
苏统谋与南音(十三)
县志里的乡贤
传唱不衰的千年雅乐
FATE, PLAY, LOVE
缠访者入县志
县志
县级志书总纂琐谈
近25年来的南音研究及其展望
“撒哈拉以南非洲”教学解读(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