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25年来的南音研究及其展望

2014-07-31王耀华

人民音乐 2014年6期
关键词:南音泉州音乐

音,历史悠久,遗产丰富,蕴蓄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学术内涵。对其研究的历史,笔者曾经在1988年写的《弦管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一文中作过回顾,认为1840年以前的古代南音研究的特征,是伴随着南音艺术形成与发展的研究,使南音从无到有,由简到繁,曲目由少到多。1840—1949年的南音研究,从传入中国的西方音乐学引进了新观念,促进了新探索,从而步入近现代阶段的南音研究,具有以发展的眼光对待传统,发掘南音蕴藏,考证学的发展,分类法的探索,描述性乐学的出现以及音乐思想的阐发等特点。从1949年以后,一直到笔者写作《弦管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的1988年为止,当代南音研究出现了大量专业音乐工作者投身于南音乐学、南音史学理论研究的良好局面,以开拓领域之纵横交错、研究方法之史论结合和史论互补为鲜明的特征,并且20世纪80年代把南音研究推向了一个高潮。此后,似乎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酝酿期。本文指的“南音研究的现状”就以1989年至今25年的南音研究为论述对象,并略述今后一个阶段对南音研究的展望。

一、现状:南音研究常态化、深入化、序列化

(一)常态化

常态化,指的是本时期的南音研究,变成了专业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和大学音乐专业的教师、学生日常科研、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研究机构中,以吴珊珊编审为主任的泉州南音中心,二十年如一日,深入闽南各地广泛搜集南音谱本,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认真保管曲谱资料,深入研究谱本资料的分类、编排,认真复制、修订,在按照科学规律的默默耕耘中,不讨巧、不图快、只求精,以其勤恳细致的工作造就了再现南音历史真面貌的精品。中心还团结两岸弦友、专家学者举办高质量的南音学术研讨会,出版南音研究论文集。

以一批老同志、老学者为骨干组成的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二十多年来,以内敛而饱满的热情倾注于《泉州传统戏曲丛书》的校订、编辑、出版,校订出版了《荔镜记荔枝记四种》、《新刻增补全像乡谈荔枝记》,编订《袖珍道光指谱》,编注《泉腔弦管曲词选》,编著《泉州弦管史话》、编辑出版《两岸论弦管》等。正是由于其非功利的常态性,才能屡出精品,《泉州传统戏曲丛书》就曾荣获文化部科研成果一等奖。

作为省属唯一的艺术研究机构的福建省艺术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也十分重视南音研究,25年来,出版了《千古绝唱》、《南音“谱”的曲调研究》等专著和《南音传统谱式的文化思维及其音乐解读》、《南音“谱”的传统集曲方式及其传统编曲规律》、《南音曲体结构·指》、《南音曲体结构·谱》、《南音中“曲”的曲体结构》、《福建南音文化区布局及形成原因述略》、《南音韵睏的音乐解构》、《福建南音乐器考察》、《佛经与传统音乐中的“啰哩连”》等论文,为南音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的中国艺术研究院也对南音寄予了热忱的关注,出版了《南音北祭》等专著,发表了《对“活化石”乐种的思考》、《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归也是发展——陈美娥与“汉唐乐府”给我们的启发》、《安海南音现状》、《南音“过枝联唱”初探》、《安海雅颂南音社迎请郎君神像开光与安位仪式研究》等学术论文,对南音学术研究事业的发展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泉州市南音乐团、厦门南乐团又将南音的传承创新作为常态性工作,全体演艺人员齐心协力,在传承、整理、排练传统曲目的同时,创作了《长恨歌》、《南音魂》等传承创新节目,探索新时期南音的延传、发展之路。

在高等教育教学单位,泉州师范学院从南音专业到南音系、再到南音学院的设立,使南音的教学、传承、科研形成良性互动,以教学师资的培养促进传承人才的养成,并有利于科研水平的提高,进而提升教学质量水平。在这良性循环的常态性教学中出现的《中国泉州南音教程》、《泉州南音基础教程》、《泉州南音洞箫教程》、《泉州南音二弦教程》、《泉州南音琵琶教程》、《泉州南音演唱教程》等,既是教学成果,又是科研成果,成为二者相互促进的成果结晶。此外,还出版了《泉州南音》、《古乐回声》、《南音》、《泉州南音“指”集》、《泉州南音“谱”集》、《海峡两岸南音老艺术家座谈会暨南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专著、专书和曲谱集,发表了《南音综析》、《民国时期南音发展的历史事实》、《南音特色音探究》、《泉州南音传承现状研究》、《〈明刊三种〉指谱萌芽考析》、《南音记谱史探衍》、《明清弦管南音文献之“撩拍、谱字”探》、《明清南音“五枝头”指套衍进考析》、《明清弦管南音孤本管门比较》、《泉州南音源流分期研究》等论文。

台湾师范大学是南音在台湾的教学、研究重镇。南音已成为以吕锤宽为领军人物的民族音乐学研究班的重要学位论文题目。已有《基隆闽南第一乐团之研究》、《江之翠剧场〈朱文走鬼〉演艺之研究》、《陈庆芳所藏南管老唱片之研究》、《〈民间艺术保存传习计划〉之南管音乐传习研究》、《南管打线指法研究》、《南管相思引之曲目研究》、《南管谱〈梅花操〉之版本与诠释研究》、《论南管门头(mng-thau)的概念及其系统》、《南管艺师张鸿明研究》、《南管箫弦之制作工艺及其音乐研究》、《台湾传统音乐之琵琶形制及其演奏技巧研究》等11篇硕士论文问世。吕锤宽更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关注于南音研究,已出版南音专著《泉州弦管(南管)指谱汇编》、《台湾的南管》、《南管记谱法概论》、《泉州弦管(南管)研究》4部、包含南音部分的研究专著《台湾传统音乐概论》、《台湾传统音乐概论·歌乐篇》、《为传统献声·台湾传统乐器》、《台湾传统音乐》4部,研究论文多篇,对南音的学术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的师生也甚为重视南音研究。发表了《南音“谱”二题》、《论〈梅花操〉》、《论〈三面金钱经〉、〈五面金钱经〉和〈八面金钱经〉》、《论〈走马〉、〈四时景〉和〈百鸟归巢〉》、《南音与文化空间》、《综论福建南音学术研究动态及方法和特点》、《弦管表演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南音〈陈三五娘〉及其在厦门传承的考察研究》等论文。endprint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前身福建师范学院音乐系,是省内最早开展南音及其相关戏曲音乐研究的高等院校之一,上世纪50年代就有曾雨音先生《梨园戏唱腔曲调特点之研究》的论文问世。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写作中,南音成为一个重要的选题领域,先后出现了《明清南音传本研究》、《当代泉州南音传承社会运行机制研究》等博士学位论文,《南音器乐曲“谱”的旋律类型及其展开》、《民国时期泉州南音初探》、《泉州高甲戏音乐与乡土艺术音乐关系初探》、《南音二弦与中国二胡之比较研究》、《琵琶文化论》、《泉州南音乐社传承现状之研究》、《〈明刊闽南戏曲管弦选本三种〉用韵研究》、《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研究》、《乡土音乐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社区音乐教育中南音传承现状调查及其对策研究》、《福建南音琵琶工尺谱与唱腔关系初探》、《南音泉州派、厦门派“曲”之比较研究》、《论在中小学南音教学中使用横写工尺谱》等硕士学位论文,并由此生发出了其他有关南音研究的学术论文,如:《论明代南音刊本的曲牌和曲牌类别》、《析南音曲牌的曲牌性》、《明、清南音传本及其历史文化价值》、《泉州厦门两地南音“叫字”比较研究》、《试析南音“指骨”工尺谱与唱腔之关系》、《福建南音与南音琵琶》、《试析泉州南音工尺谱的谱字》、《论南音中的“停声待拍”》、《宫唱而商和——南音唱腔润腔的一般规定性》、《浅谈南音器乐曲“谱”中三种特殊的旋律现象》等。这些论文的写作,不仅使博、硕士生学会了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南音,熟悉南音这一深蕴历史文化内涵的古典音乐乐种,而且对南音研究的深化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的研究中,也多有南音研究的成果。如:专著《福建南音初探》,专书《福建南音》,《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福建卷)》中的“南音”,以及论文《南音继承发展的历史及其启示》、《福建南音与冲绳三线古典音乐之比较研究》、《泉州南音“潮类”唱腔的旋法特征及其源流初探》、《筐格在曲、色泽在唱》、《福建南音二弦的形制及其演奏特色》、《南音洞箫及其艺术特质初探》、《谈福建南音器乐曲的标题》、《福建南音琵琶与日本琵琶比较两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下的“民间文学艺术权”实证研究——以南音为例》、《南音的保护与传承》、《南音从方位性到乐种性的意义变迁》等。教师们的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是对南音深入研究的贡献,同时,在研究过程中所进行的研究方法的探索和得到的体悟,也可用在对学生研究的指导上,有利于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能防止“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窘境。

(二)深入化

深入化,指的是每一位研究者都对自己选定的南音课题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力求取得更为扎实深入而具学术水准的研究成果。

对于已经是教授、研究员,或者是已经离退休的研究者来说,他们只是出于对南音的热爱,凭籍着对南音研究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满腔的热忱和兴趣从事南音研究,所以他们可以完全按照科学研究的规律,在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选定一个点,深入下去,写出有质量有水平的专著和文章。如:孙星群的专著《千古绝唱》和论文《南音曲体结构·指》、《南音曲体结构·谱》、《南音曲体结构·曲》、《从南音“指”、“曲”的曲体结构再探福建南音的形成年代》、《福建南音曲牌考释》、《泉腔探证》等,从对南音的指、谱、曲各个类别的音乐本体研究入手,来分析其音乐特点,及其与古代音乐现象的关联,探寻南音的形成年代,对南音史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周畅的《论〈梅花操〉》、《论〈三面金钱经〉、〈五面金钱经〉、〈八面金钱经〉》、《论〈走马〉、〈四时景〉和〈百鸟归巢〉》、《南音“谱”二题》等,对南音“谱”(器乐曲)的音乐本体及其美学特征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蓝雪菲《筐格在曲、色泽在唱》,以马香缎的南音唱腔为研究对象,对南音唱腔的演唱创造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王珊的《古乐回声》、《泉州南音》、《南音》(与郑长铃合著)等,在对南音的整体研究方面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李寄萍发表的《明清南音指谱衍进探究》、《南音记谱史探衍》、《明清弦管南音文献之“撩拍、谱字”探》、《蜀后主成南音始祖说及海内外传播》、《南音郎君文化现象新考察》、《泉州南音源流分期研究》、《清刊南音孤本管门研究》、《清代南音主要流传的谱式》、《明清南音“五枝头”指套衍进探究》、《〈明刊三种〉指套萌芽考析》、《〈文焕堂指谱〉比较研究》、《道光本〈琵琶指法〉之“独一”研究》等文章,表明他对南音研究的热忱和痴迷,他在南音记谱法、谱字、谱本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南音源流、发展研究的深化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批中青年南音研究者也正在用他们的执着、热情把南音研究推向一个更加深入的境地。如:曾宪林的专著《南音“谱”的曲调研究》、论文《南音“谱”的传统集曲方式及其传统编曲规律》、《南音睏韵的音乐解构》、《南音传统谱式的文化思维及其音乐解读——以南音“谱”的谱式为例》、《南音“谱”〈四时景〉的曲体结构》、《南音“谱”〈梅花操〉的曲调研究》、《〈走马〉的曲调特征》、《南音“谱”〈三不和〉的曲调研究》等,着力于南音“谱”(器乐曲)的曲调特征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深度。陈敏红的硕士学位论文《泉州南音乐社传承现状之研究》和《泉州南音乐社的社会功用》、《泉州南音乐社运作的内部机制》(与曾宪林合作)、《泉州南音乐社经济来源调查报告》、《泉州南音传统馆阁与现代馆阁之比较》以及王东雪的博士学位论文《当代泉州南音传承社会运行机制研究》等论文,着重对泉州南音传承的社会运行机制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必将对南音的可持续传承、发展起到重要的咨询参考作用。张兆颖的博士学位论文《明、清南音传本曲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南音琵琶工尺谱与唱腔关系初探》和论文《论明代南音刊本的曲牌和曲牌类别》、《明、清南音传本及其历史文化价值》、《析南音曲牌的曲牌性》、《试析南音“指骨工尺谱”与唱腔之关系》、《试析泉州南音工尺谱的谱字》、《论南音中的“停声待拍”》、《宫唱而商和——南音唱腔润腔法的一般规定性》等,对南音的工尺谱谱字与唱腔的关系和南音传本中的曲牌与曲牌类别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在逐渐深化的过程中,若能继续努力,一定能取得更加优秀的成果。张盈盈的硕士学位论文《南音泉州派、厦门派“曲”之比较研究》和《泉厦两地南音唱词比较研究》、《论“歇气”润腔法——南音泉州派和厦门派的唱腔差异》、《泉州厦门两地南音“叫字”比较研究》等论文,对泉州、厦门两个南音流派的唱词、唱腔和唱法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对南音流派的研究起了深化的作用。王丹丹的《中国泉州南音教程》(与王珊合著)以及《关于南音传承问题的思考》、《让南音古乐遗制薪火相承》、《南音“腔韵”的艺术特征、表述形态及其价值观》、《南音复合式教学的尝试》、《福建南曲旋法特征探析》等论文,在南音的旋法特征和教学传承方式研究方面,取得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成果。许多声乐教育工作者在学唱和教唱南音唱腔的同时,写出了有关南音演唱方法的论文,如:林立君《试论南音演唱的几个问题》,吴秋红《泉州南音演唱的声乐问题》、《美声的基石—南音演唱的呼吸问题》、《南音演唱声乐问题的实践与开拓》,王珊、傅清河《南音男腔演唱探究与比较试验》,王东芬《学唱南音的体会》,庄丽芬《南音〈山险峻〉的演唱体会》,万婉治《南音演唱方法谈》等。这些文章或者是作者自身演唱南音的体悟,或者是南音演唱教学经验的总结和理论思考,都对提高南音的演唱水平有直接的指导或参考意义。endprint

(三)系列化

南音研究的系列化,指的是某一个体或群体,将南音及其相关研究集中在某一学术领域,形成了由多种成果组成的系列化研究成果。

本阶段的主要系列化研究成果有:

1.泉州南音研究院经过20年的广泛搜集、整理,科学分析、归类,认真校对、编辑而成的《泉州南音集成》。这是包括各时代、各地区众多南音弦友、爱好者手写、传抄的多卷本系列南音资料集成,必将为南音的深入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基础。

2.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中国戏曲出版社出版的《泉州传统戏曲丛书》。这是一部以泉州地方戏曲研究专家为主,海内外专家学者共同进行整理研究与校编工作,经多年努力完成的六百余万字的庞大的系列化资料。包括梨园戏七十多个传统剧目、傀儡戏42部“落笼簿”和《目连》戏全簿三部,以及相关弦管曲词七百多首,编辑成15大卷付诸出版。这套丛书已经和正在为南音和南音戏曲的研究发挥重要作用。

3.由晋江市《弦管古曲选集》编委会编,苏统谋主编的《弦管古曲选集》,以南音的滚门、曲牌为纲目,现已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第1至8集,还将继续出版多集,成为弦管古曲代表性曲目的系列化集大成“选集”。也为南音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资料。

4.中国民族音乐集成中的“曲艺音乐集成”、“戏曲音乐集成”、“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等,都分别收录了南音中的相关曲目,形成“指”、“谱”、“曲”各有侧重的南音曲目系列,为南音研究、学习、传承提供了用简谱记录的丰富的乐谱资料。

5.由泉州市工人文化宫南乐社编印的《南曲选集》,简谱本1—10集,工尺谱本1—10集,分别于2003年和2000年出版。也为南音研究者、学习者、传承者提供了丰富的乐谱资料。

6.在南音乐学理论的研究中,研究领域、专题的不同,也在不断形成大小不一的系列性研究成果。

在以研究者个体为单位的系列性研究成果方面,有前曾述及的几个个人序列,如:孙星群以“指”“谱”“曲”的曲体结构为研究对象的“南音曲体结构研究系列”,周畅以“谱”的四大名谱和《金钱经》三种变体为研究对象的“南音‘谱研究系列”,曾宪林以“谱”的四大名谱和《三不和》为研究对象的“南音‘谱的曲调特征研究系列”,李寄萍以南音记谱法、谱本版本考证为中心的“南音记谱法、版本考证研究系列”,张兆颖的以谱字、曲牌考证为中心的“南音工尺谱字、曲牌考证系列”等。

还有由数人组成一个群体,集中在某一个领域进行研究,而形成系列研究成果的。如前述的南音演唱方法的序列性研究成果,就是由数人共同努力形成的。此外,还可举出数例。如:王珊主编的《中国泉州南音系列教程》所包含的《泉州南音琵琶教程》、《泉州南音洞箫教程》、《泉州南音二弦教程》、《泉州方言教程》、《泉州南音演唱教程》、《泉州南音【指】集》、《泉州南音【谱】集》、《泉州南音【曲】集》,它们分别由曾家阳,王大浩,吴璟瑜、李丽敏、李白燕、张真好、陈敏红、丁世彬等编著。王耀华主编的《福建南音》中,对南音的主要乐器琵琶、洞箫、二弦、三弦以及它们的演奏特点的系列文章,分别由孙丽伟、池英旭、黄忠创、王耀华撰稿。

以上这些系列性研究成果的出现,既标志着南音研究纵向研究的深化,又成为横向研究开拓的象征。

二、展望:多学科全方位的南音研究,理论研究与传承创新实践相结合,加强海峡两岸和

海内外南音的交流合作

(一)提倡多学科全方位的南音研究

由以上所述可见,这二十多年的南音研究,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外在气势,但是在常态化的扎实推进中,确实取得深入化、系列化的成果。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比较大的疑难问题也开始出现。其中之一,就是关于南音的历史研究,至今没有出现过一部比较有真凭实据、有说服力的著作来论证这一问题。本文笔者是连直接触及这一问题的文章也不敢写的。因为至今为止,尚未发现直接记载南音的史料。所以目前的研究大多只能从乐器形制、演奏形式、演奏技法、宫调、音乐结构、记谱法、唱词所依据的剧情本事等方面入手,追寻南音与中国历史上某些乐种、某些音乐现象的关联,而苦于没有确凿的史料佐证。就像是对一个人的祖先的追寻那样,只有脸相和体征的相似或相像是不能妄下结论的,只有查对家谱、比照DNA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南音作为泉州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和其他文化门类,如戏曲、文学、方言、民俗以及泉州的政治、经济发展历史等密切相关,仅从音乐方面论证是远远不够的,并且有孤证之嫌。因此,我们应当提倡多学科全方位的南音研究,一是研究南音与泉州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中的戏曲、文化、方言、民俗等的关系,探寻南音发展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二是研究泉州南音构成诸因素(如乐器、乐曲、宫调、旋法、节奏、律制、音乐结构、唱词、唱词音韵、曲牌形式等),与历史上各朝代音乐构成因素的典型特征的关联。我们认为,南音历史的考证,南音学研究的新突破和新进展,期待于音乐学与泉州学、历史学、人类学、文学、戏曲学、方言学、民俗学等多学科学者的通力合作、协同攻关。我们相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协同攻关,必将迎来又一个硕果累累、成绩斐然的泉州南音研究的新局面。

(二)南音学术研究与传承创新实践相结合

我们认为,学术研究的最高境界,就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人类的发展。南音的学术研究,就是要有利于南音艺术的传承创新,以研究促传承,以传承促创新,达到发展的目的。

在南音的学术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从“泉州文化中的南音”发现历史上的哪些文化因素及其特点影响着南音使之形成自身所独具的特点;并且从“南音中的泉州文化”,探寻南音特点。然而这些都是历史的过去时,所以在今天的南音研究中,我们应该从现在时着眼,研究“当代泉州文化中的当代南音”是什么,“当代南音中所体现的当代泉州文化”又应该是什么,使我们的研究成为“当代南音”的催生剂和接生婆,使当代南音既是传承南音的嫡系后代,又是创新南音的新生代。我们应当在南音的传承创新过程中,勇于担当、善于奉献,成为传承创新的实践者和探索者,以自己的实践和探索投身于南音的传承创新活动,推进南音的传承创新事业。

(三)加强海峡两岸和海内外南音界的交流与合作

南音产生于泉州,流行、发展于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大约于明、清时期,伴随着闽南人迁徙的足迹而传播于台湾地区和东南亚闽南华侨聚居地,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台湾人民和东南亚华侨对南音的发展付出了辛勤而富于创造性的艺术劳动。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以许常惠、吕锤宽为代表的台湾南音学术研究和传承事业,以丁马成为代表的东南亚南音艺术的传承创新,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样,泉州、厦门、福州、北京、上海等地的南音学术研究也得以蓬勃发展,泉州、厦门的南音演出团体和相关单位,也热心于南音艺术的传承创新探索,出现了众多优秀的成果。自上世纪80年代末起,海峡两岸和海内外的南音学术研究界和南音演艺界已经开展了频繁活跃的交流。如:互派南音团体演出,共同举办南音大会唱、南音学术研讨会等,通过表演艺术交流和学术会议增进了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情谊,促进了表演艺术和学术研究水平的提升。我们希望这种交流得到进一步深化,如:共同开展南音课题的深入的学术研究,对共同感兴趣的课题开展合作研究,交换学术资料,相互切磋、探讨,提高学术研究质量水平。共同组织传承创新团队,进行南音传承创新的编创、排练、演出活动,探究南音传承创新的恰当方法和途径,使南音得以健康发展。

我们的愿景是:以多学科全方位的研究,创造出优秀的南音学术研究成果;以理论研究与传承创新实践相结合的办法,使研究者成为投身于传承创新的实践者和探索者,推进南音的传承创新事业;加强海峡两岸和海内外南音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南音的学术研究和传承创新的水准,共同努力为南音的研究和传承创新事业做出各自的奉献。

(本文为福建师范大学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音乐学院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重点项目《非物质遗产——南音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王耀华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刘晓倩)endprint

猜你喜欢

南音泉州音乐
泉州
弦管南音“固首”体系研究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庄丽芬 让南音流传得更远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李进杰的南音情
南音乐器配合的多样均衡之美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