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眼如炬:施耐庵故里大丰市白驹镇新考——兼谈施耐庵文物史料的新发现*

2014-12-10浦玉生

菏泽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海陵施氏施耐庵

浦玉生

(中共盐城市委办公室,江苏盐城224005)

东西方文化中都有一个说不尽的文化现象:英国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中国有说不尽的施耐庵。《水浒传》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作者施耐庵却记载甚少,鲜为人知,何耶?主要是因为施耐庵写了一部鼓动造反的书,又是元明清三代官方焚毁的小说,以致施耐庵生前曾坐牢狱,死后其后裔“讳不肯道”。直到民国以来,思想解禁,才有了施耐庵笔记资料的新发现,特别是1952年文化部的施耐庵身世调查并陆续在江苏境内发现施耐庵的文物史料三处被列为省、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施耐庵与《水浒》传说”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施耐庵才逐渐浮出水面。

施耐庵(1296年—1370年)什么地方人?笼统地说,施耐庵即是施彦端,是江苏大丰、兴化市一带的人。但若科学表述,施耐庵故里准确表述应为:元朝河南江北行省扬州路泰州府海陵县白驹场街市,即今江苏省大丰市白驹镇人。简言之,施耐庵故里是泰州海陵县白驹场或泰州白驹场(今大丰市白驹镇)人,这是因为他家的门牌号码在白驹镇北街33号,也是施氏宗祠所在地。如从籍贯上说,《辞海》解释“籍贯”有两层含意:出生地、祖籍地。施耐庵出生地为大丰市白驹镇,祖籍地之一为兴化市,再往上追溯祖籍地是苏州等。大丰、兴化是毗邻地区,现分属盐城、泰州两地级市,有的地方,以串场河为界,仅隔一河,乡俗民风皆同。2011年大丰、兴化、东台三县(市)同为全国百强县(市)第56 位。史眼如炬,历史学家应让证据说话,从科学的定义、概念入手,不从主观、感情出发,如果按一般的说法:“埋葬亲人的地方是故乡”,若周海婴认可这句话,鲁迅就成了上海人。

施耐庵故里研究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学术课题。什么叫故里?《辞海》第六版的解释:“故乡。如荣归故里。江淹《别赋》:‘视乔木兮故里。’”什么叫故乡?《辞海》第六版:“家乡。《史记·高祖本纪》:‘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编《现代汉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修订本)解释:“故里:家乡;老家。”“故居:从前曾经居住过的房子:鲁迅故居。”“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施耐庵故里是什么地方,《辞海》的“施耐庵”辞条“语焉不详”。通过对100年来江苏大丰、兴化两地发现的施耐庵(彦端)的文物史料,如施让地照、施廷佐墓志铭、施奉桥地券、施子安残碑、施氏家簿谱等作认真细致的考察研究,施耐庵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并不是如胡适所言“乌有先生”“亡是公”,施耐庵的故里是“泰州白驹场”即今江苏大丰市白驹镇。

一、白驹场建制沿革

泰州白驹场的主体部分现属大丰市白驹镇。“水浒”与“白驹”的典故均出自《诗经》,有“皎皎白驹,食我场藿”和“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白驹场全称为“白驹场盐课司”,场官叫大使,驻白驹。宋代范仲淹所撰《白驹关帝庙碑记》,可知有“白驹”字样。据《白驹镇志》[1]记载,白驹设场仅600 多年,此前名称是颜陆村,而白驹境域早在隋唐以前即已成陆,以唐代李承主持建筑捍海堰而言,可溯千年以上。北宋时属楚州盐城监。南宋时属丁溪刘庄场,元朝设丁(溪)小(海)草(堰)白(驹)刘(庄)5 场,隶属扬州路泰州海陵县。明代5 场,均属扬州府泰州东西乡三十五都境内,明天启时改隶淮安府盐城县。1945年12月白驹区属台北县,1951年建国初期,因与台湾省的台北市重名,改为大丰县(市)。

《元史》、《明史》讲张士诚(1321年—1367年)均为“泰州白驹场人”,按《中国历史地图集·元·河南江北行省》[2](P15-16)有关泰州、海陵、兴化、盐城的范围画法,白驹场在泰州海陵县境内,不在兴化或盐城境内。

二、施家桥历史变迁

施家桥现属兴化市新垛镇,在元末明初这里不叫施家桥(叫西落湖),但属泰州海陵县白驹场。据施耐庵的儿子施让地照、施让墓志和曾孙施廷佐墓志都相互印证施家桥这块墓地是从属于白驹的。施让墓志说:“鼻祖世居扬之兴化,后徙海陵白驹”,又说“(施让)浮柩于本场”(这个本场是当地语言习惯,是以白驹场街市为中心说这个话的,现在白驹周边的三里桥、七里桥、十五里庙均是以白驹镇街市为中心的,而不是白驹场所属的施家桥为中心)。到施耐庵孙子文昱时在施家桥买了地,葬了父母和祖父母,因而墓志上有“(墓)距白驹可十八里”,“葬于白驹西(落)湖(即今施家桥)”。这是按照白驹住址为基点确定墓地的方位或距离的。这就很明确地向后人交待了墓地和白驹的关系,即施耐庵在白驹阳宅与施家桥阴宅的关系。[3](P256)

施耐庵生前选定的这块“狮子地”,在施耐庵活着时并不叫施家桥,到明崇祯六年(1633年),距施耐庵死后200 多年的施尧尊“土地收执”(原件藏兴化,也是在今施家桥出土的)说那里叫“倪邵庄”(还有的讹传“犁梢庄”),也不叫施家桥。

综上所述,施耐庵故里最科学的表述是江苏省大丰市白驹镇。举其大端说施耐庵是江苏人,他的子孙生活在大丰市白驹镇和兴化市施家桥一带。笼统地说“施耐庵是兴化白驹场人”,或“兴化白驹镇人”,都含有不够准确的内容,正确的表述是施耐庵是泰州白驹场人,即今大丰市白驹镇人。其他种种讲法,都是由于不明历史的变迁,因袭旧闻,以讹传讹,都是应该予以澄清的。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对这位伟大作家故里进行科学研究,作出符合历史事实的正确回答。

三、施耐庵文物的新发现

一是大丰市施耐庵纪念馆,为盐城市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大丰县大道公社和瑞大队施俊杰献出《施氏家簿谱》,即《施氏长门谱》。全谱56 页,是1918年施耐庵18世孙满家和尚的手抄本,记有“族本寒微,谱系未经刊刻而手抄家录,自明及清,相延不坠”等语。该谱明确记载施彦端字耐庵,为苏迁施氏一世祖。内收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施耐庵14世孙施封撰写的《施氏长门谱序》,证明了施氏家族自明代以来家谱的连续性和可靠性,为国家二级文物。现藏大丰市施耐庵纪念馆。二是兴化市施耐庵墓,1957年、1982年两次公布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墓始建于明初,重修于1943年抗日民主政府。三是施耐庵著书处,为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江苏省文物局编《江苏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一书古建筑专栏,有“淮安楚州施耐庵著书处”[4](P105):位于淮安市淮安区淮城镇大香渠巷6号,始建于明代,施耐庵(1296—137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元末迁居山阳(今淮安区),在旧城西门内土地祠后,买了一进小院落,直到去世。……现在此处有院落一座,房屋数十间,均为硬山顶抬梁式结构。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证实了施耐庵的终老地,且这些记载与明代淮安王道生《施耐庵墓志》有诸多吻合之处,特别是记载施耐庵与罗贯中的关系,也与施氏宗祠门联“吴兴绵世泽,楚水封明禋”是相呼应的。

时下各种教科书、文学史、《辞海》、百度等在介绍“施耐庵”辞条时或错误百出,或语焉不详。也难怪,直到2011年台海出版社出版赵威《中国历史未解之谜全纪录》一书时还称“《水浒传》作者之谜”是中国历史未解之谜。有鉴于此,笔者通过30 多年的研究,拟为教科书、《辞海》撰写“施耐庵”辞条:“施耐庵(1296年—137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泰州海陵县白驹场(今大丰市白驹镇)人,名彦端,又名肇瑞,字子安,又字耐庵(或为别号)。父亲施元德字长卿,母亲卞淑贞,与苏州枫桥迁盐城东溟(便仓)卞氏为同一支。妻季氏、申氏,生子让,字以谦。据《施让墓志铭》记载:‘鼻祖世居扬之兴化,后徙海陵白驹。’相传为舟人之子,13 岁入浒墅关私塾读书,19 岁中秀才,29 岁或30 岁中举,为元至顺辛未赐进士出身,曾经国子监司业刘本善推荐,任山东郓城县训导,得以遍搜梁山英雄轶事。后官钱塘二载,因不合当道权贵辞官。1353年泰州白驹场张士诚起义反元,次年在高邮建国号曰周,1356年在苏州定都称吴王,施耐庵与表弟卞元亨一起入士诚幕,为张士诚盐民起义谋划,张因之势炽。不久张士诚囿于时事,诈降元朝;贪于逸乐,偏安一隅。施与好友鲁渊、刘亮、陈基等辞去,施作套曲《秋江送别》赠鲁渊、刘亮。张兵败前,施即流寓江阴祝塘大宅里徐麒家等,为塾师,旋迁兴化与顾逖有赠答诗,还白驹场,隐居不出,‘感时政陵夷’,著《江湖豪客传》即《水浒传》遣怀,‘每成一稿,必与门人核对,以正亥鱼。其所得力于弟子罗贯中者为尤多。’为避朱元璋之征,蛰居淮安,病殁于此,就地蒿葬。数十年后,其孙文昱(字述元)‘家道炽盛逾旧’,始迁祖遗骨葬于白驹场西落湖(今兴化市新垛镇施家桥村),并请淮安王道生撰写《施耐庵墓志》,至今施氏子孙在苏北串场河两岸兴化、大丰等地繁衍至26 代。据出土的施廷佐墓志铭记载‘(曾)祖彦端会元季兵起播浙’,与早先传世的明清笔记记载‘钱塘施耐庵’、‘元人武林施某’所述的时间、地望相吻合。《兴化县续志》载有施耐庵墓、小传、墓志等,为1952年、1982年、2012年参与施耐庵文物调查的大多数专家认可。”

(附录:《辞海》第六版“施耐庵”辞条:元末明初小说家。据明初高儒《百川书志》著录“《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今存明嘉靖刻《忠义水浒传》残本及天都外臣序本《水浒传》皆署“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明雄飞馆合刊英雄谱本则署“钱塘施耐庵编辑”,故世以施耐庵为《水浒传》作者,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而明末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则谓罗本(贯中)乃施耐庵门人。但施氏生平事迹,旧籍记载绝少,传说亦多参差。《兴化县续志》载明人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称其原籍苏州,后迁淮安。元至顺进士,卒于明洪武初,年七十五。研究者对此说尚存怀疑,迄无定论。)

四、对施耐庵故里的辨考

现在我们按《菏泽学院学报》所载《施耐庵故里兴化白驹场施家桥新考》(以下简称《故里》)一文的顺序,将10 余处不严谨、不规范、错误表述之处指出来,从而透视施耐庵故里“兴化白驹场施家桥”结论的荒诞,这既不是历史的说法,又没有现实的依据。

1.“江苏施耐庵不是兴化人而是大丰人的说法是上世纪80年代才出现”(第22 页)的。

否!请看例证一:《文艺报》1952年第21 号所发表刘冬、黄清江《施耐庵与《〈水浒传〉》一文中说:

苏北兴化县、大丰县曾有施耐庵的坟墓和祠堂。大丰县的白驹镇,有个施家舍,村上人家就是施耐庵的后代,年老的人尚能讲一些有关他们祖上的传说。他们家中有祭祀祖先用的神主,上写着祖宗共十八世,施耐庵是始祖,生在元代。神主上这样写着:

刘冬是施学的开山祖,此文又是1952年发表在权威报刊《文艺报》上,从而引发文化部20世纪50年代初的施耐庵身世调查。

例证二:兴化刘仲书、徐彪如1953年稿本《施耐庵历史的研究》记载:“祠堂(原属江苏兴化县)现属大丰县白驹镇,设有施氏宗祠一所,祠堂计十五间,每年施氏后代子孙从各处来此祭祀,但现在已烧毁无存。”

例证三:《兴化县志》(1943年李详等编印)《施耐庵小传》中称施耐庵为“白驹人,祖籍姑苏”。这说明施耐庵本人是白驹人。

2.“古代的白驹场一直属兴化,从来没有属过海陵县”(第22 页)。

否!《宋史·食货志》:泰州海陵如皋仓小海场(小海场,即今大丰市草堰镇镇址),岁产盐六十五万六千石(石相当于今30 斤)。

据1914年《盐法通志》引《续通考》,元朝两淮设29 个盐场,其中有与今大丰县境有关的河垛场、丁溪场、小海场、草堰场、白驹场、刘庄场、伍佑场等场名。《元史》、《明史》记载张士诚事迹均称张士诚为“泰州白驹场人”。

又据《卢渊墓志》(碑在大丰市白驹镇狮子口村发掘):“公卢氏,字清卿,讳渊,泰州海陵刘庄人也。生于宋宝佑丁巳,终于本朝泰定丁卯十一月初六日。”这块碑志勒石时间是元天历元年(1328年)岁次戊辰十一月。

查《南宋·淮南东路淮南西路》地图[6](P60)可知,南宋时期兴化靠近海边,但不临海,白驹一带海边属泰州海陵县管辖范围。

再查《元·河南江北行省》地图[2]可知,元代,大丰境内的刘庄、白驹、草堰场均属泰州海陵县管辖范围,不属兴化县。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宋元时期今大丰市刘(庄)白(驹)草(堰)地区属泰州海陵县。

3.“今天的白驹镇当时叫‘白驹场街市’,其面积只占白驹面积的百分之一左右”(第22 页)。

否!《白驹镇志》介绍:“全镇呈平行四边形状。地势南北稍高,中间低,旧有‘白驹南北洼’之称,东西宽5.8 公里,南北长10 公里,耕地面积为41200亩,总面积为58 平方公里。海拔2.3 米。”[1]在施耐庵(1296年—1370年)生活的元末明初,白驹场街市以东15—18 里是大海,这片土地均在白驹场范围之内,所以说在范公堤以东有广阔的土地属白驹场,不管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的白驹镇区面积至少在50%以上,而不是只占1%左右。

《元史》、《明史》记载的“泰州白驹场”张士诚,家在白驹场张家墩,今距白驹镇东约10 里,是在白驹镇七里桥以东,就是范公堤以东15—18 里,均是白驹场地域,若“白驹场、草堰场等盐场在宋元明时期的地理位置都在范公堤以西,而非范公堤以东”,那么,张士诚填籍贯就不属于大丰,而属大海了。这显然是一个人文地理的常识问题。

4.“从宋代至解放前白驹场一直都在兴化境内,地方行政归兴化管辖(第22 页)”。

否!《宋史》引《太平寰宇记》记载:“盐城监辖盐场九在城南北,曰伍佑,曰紫庆,曰北八游,曰南八游,曰丁溪,曰竹溪,曰新兴,曰七惠,曰四安。”这里虽然没有白驹场名称,但在伍佑至丁溪之间,必有一个白驹场的古名在内,是无可置疑的。《大丰县地名录》(1983年)介绍白驹镇时说,唐宋设置北八游场。北宋时属楚州盐城监。这北八游场就是白驹场。

元代两淮设置29 个盐场。其中在大丰境内的有何垛场(北部)、丁溪场、小海场、草堰场、白驹场、伍佑场(东南部)等。伍佑场隶属淮安府盐城县;余均隶属扬州府泰州海陵县。

《元史·许维桢传》记载:“(淮安路)属县盐城丁溪场有二虎为害。”故认为白驹场行政管辖属扬州路泰州海陵县,盐法管辖属于淮安路的淮安分司。

据明嘉靖《维扬志》记载,白驹场隶属泰州东西乡三十五都管辖。当时泰州有五乡,东西乡三十五都下辖7 个盐场:东台、何垛、小海、丁溪、草堰、白驹、刘庄。刘庄场与海陵县中间是白驹场,地方行政并不属于兴化管辖。

又据明嘉靖《兴化县志》“兴化疆域之图”,兴化县的东界为运盐河界(笔者注:即今串场河),而串场河以东的刘庄、白驹、草堰、丁溪场均不属兴化县境,而属大丰县境。

另清代《嘉庆重修扬州府志》记载有“明泰州……何垛场、白驹场、东台场、丁溪场、草堰场、小海场、刘庄场”。

5.《明史》说张士诚是“泰州白驹场亭人”,应为“淮安白驹场亭人”(第24 页)。

错误!张士诚(1321年—1367年),生活于元代中后期。《元史》是宋濂等编撰,元末朱元璋率兵征战泰州海陵县白驹场张士诚,在这一带打过仗,所以署泰州白驹场张士诚并没有错。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泰州升为泰州路,海陵县为泰州路治所。明洪武元年(1368年),海陵县省入泰州。《明史》称泰州白驹场张士诚,以明代建制所称也是对的。

据明嘉靖《维扬志》记载,白驹场隶属泰州东西乡三十五都管辖。尽管到明万历《盐城县志》在职官名称中列出白驹场大使一员,此是白驹场属淮安分司,故记入《盐城县志》,但此时已经不是张士诚生活的年代,怎可写上“淮安白驹场亭人”呢?!

6.“解放后的1952年大丰设县,白驹场的绝大部分(包括施家桥)仍在兴化境内,归兴化老圩、大营、新垛、合塔、合陈等乡管辖……面积在200 平方公里以上。只有串场河以东、范公堤(今通榆公路)以西的狭长带状土地和白驹镇(当时叫‘白驹场街市’,位于串场河内小洲上)属大丰,这一部分原白驹场地域面积仅几平方公里”(第25 页)。

不准确!明嘉靖《维扬志》记载的白驹场范围:东至戚家团三十里,西至范公堤,南至草堰场界碑十五里,北至刘庄场界九里,南北计二十四里。据笔者计算约90 平方公里,何来200 平方公里?!

所谓“1952年大丰设县”也不准确。194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在黄桥与国民党顽固派决战后乘胜北上,大丰地区获得解放。1941年10月,东台县民主政府于原第九区境设置台北行署(县政权机构的雏形,代替东台县政府行使本地区的行政领导权)。1942年5月,行署辖地由东台县析出改置台北县,隶属于华中局苏中第二分区。1944年10月,撤销苏中行政公署第二分区专员公署的同时,撤销台北县,并入东台县,隶属于苏中行政公署第四分区。1945年11月,恢复台北县建制,隶属于苏皖边区人民政府第一专署。1949年4月,苏北人民行政公署成立。1949年5月15日,泰州专员公署成立,台北县隶属于泰州专员公署。1950年,台北县改隶属于盐城专员公署。1951年8月,台北县因与台湾省的台北市同名,乃取清末状元张謇等创办的大丰盐垦公司中的“大丰”二字,定名大丰县。

7.陈广德序中“即场之田庐复名施家桥”(第26 页),是施耐庵时代的事吗?

否!《故里》一文作者为了说明施耐庵所居住的“施家桥”,举例清朝咸丰年间兴化赐进士陈广德的《施氏族谱序》。显然,这个序中所说的施氏宗祠是在白驹场街市,不是白驹场乡下。“场之田庐复名施家桥”,并不是施耐庵时代的事。施家桥,元代时称西落湖,后为倪邵庄(百姓讹为“犁梢庄”),请看兴化人写的施家桥介绍也可证明这一点。

《江苏名村志》一书介绍:“施家桥村。元朝时,这里已有村落‘犁梢庄’。……后因施姓子孙繁衍,人口逐渐增多,耐庵九世孙施奉桥、施板桥、施柳桥便将村名改为施家桥,又称施家三桥(前桥、后桥和西桥)。”[7](P551)兴化县地名委员会1983年12月编《兴化地名录》也解释说:“施家西桥原称柳桥,是以施耐庵九世孙施柳桥(行五)之名得名,俗称施家西桥,施家桥大队驻地。”显然,真正称施家桥是施耐庵九世孙时才这样的,并不是施耐庵时代的施家桥。

8.“白驹镇根本没有施耐庵的‘阳宅’”(第27页)。

否!《白驹镇志》记载:“施氏宗祠原为施耐庵故居三间草屋,乾隆时即已建祠,经几次扩建,至咸丰壬子(1852年)由白驹施氏十四世施埁完成最后规模。施祠田产,施家舍50 亩,五里墩24 亩,为道光二十四年十五世施永茂施如同所献,二人又名献钱二百贯。”[1](P403)就是说施氏宗祠是施耐庵故居改建的。

9.施氏宗祠遗址上“另建施耐庵纪念馆”(第27 页)。

不准确!施氏宗祠是在白驹镇北街33 号,1938年遭遇日寇战火烧毁,我1983年第一次寻访时,撰文《施氏宗祠遗址的寻觅》,刊载于1983年《盐阜大众报》。施耐庵纪念馆所在地是串场河中的小岛——花家垛上,东望可见施氏宗祠,北与北宝寺、茅家园隔河相望,西去施家桥18 华里。

10.“不论从施氏族谱或是地方史料中都找不到一句记载施耐庵生前居住白驹镇的依据”(第28页)。

错误!从8、9 条目论述中已经可知。另在大丰发现的《施氏家簿谱》(即施氏长门谱,国家二级文物)上所列施彦端字耐庵是白驹一世祖。由此,盐城市旅游新十景之一“施公遗踪”就是说的白驹镇的施耐庵故居、施氏宗祠、施耐庵纪念馆。央视走遍中国频道2004年6月播出《走遍盐城》七集节目中就有专门一集为《施耐庵与白驹》(可网上检索在线观看)。“《施氏族谱》此谱是苏北文联丁正华、苏从麟于1952年9月至白驹调查施耐庵史料时所获,为施氏18世孙施熙、施氏20世纪孙施祥珠根据施莲塘的藏本所抄录。”[8](P702)

11.“白驹镇的施氏宗祠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第28 页)。

是建于这个时间,但是根据施耐庵故居改建的。不是白手起家,而是先有宅基并有茅屋三间。施耐庵故居——施氏宗祠遗址,“施耐庵后裔施文灿等,于清乾隆戊申(1788年)将施公故居改建而成。”正中供奉着施耐庵为始祖的祖先牌位42 座。两楹有对联“圣徒世系三千岁,才子家声六百年”,门联是“吴兴绵世泽,楚水封明禋”。

12.关于所谓“兴化边境的范公堤”(第24页),这位先生还曾大言不惭地撰文说过“兴化范公堤”。

现在我们看看“范公堤”的概念,《辞海》第六版第982 页的解释:“北宋天圣中泰州知州张纶从西溪(今江苏东台市西南)盐官范仲淹议,重修捍海堰;功成,滨海泻卤皆成良田,后人称为‘范公堤’。后世屡圮屡筑,并续有增展,北起今江苏阜宁,历建湖、盐城、大丰、东台、海安、如东、南通等市县,抵启东市之吕四,长582 公里。明清两代堤外虽陆续涨出平陆百余里,此堤仍有束内水不致伤盐,隔外潮不致伤稼的功用。近数十年堤东已垦为农田,遂将自阜宁至东台市南一段堤身筑成公路。”范公堤今大致是204 国道路线的走向。范公堤长582 公里,《辞海》已将兴化“等”掉了,兴化境内的范公堤到底占多大份额,据我的实地考察,充其量仅1 公里罢了。当初范仲淹征集通、泰、楚、海四州兵夫4 万余人修筑,并不是兴化县一县之功。

此外《故里》一文还有一些错误:“白驹场关帝庙碑记”错成“兴化县白驹场关圣庙碑记”(第23页,《白驹镇志》、《大丰市志》均记载为“白驹场关帝庙碑记”,且他引的正文有多处错误)、大丰草堰写成“草埝(第25 页)”、“高谷”写成不规范的“高榖”、“明代弘治”错成“明代宏治”、“泰州丁溪场”错成“兴化丁溪场”、“东台丁溪头灶有明代大学士兴化高榖的祖父高隐君(高椿)之墓”(以上均见第27 页)一句中“东台丁溪头灶”,更是不伦不类,“东台”现为县级市、“丁溪”现为大丰市草堰镇的一个村名、“头灶”现为东台市的一个镇名,而其表述十分荒诞。等等。

朱一玄(1912年—2012年)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1982年来到白驹镇有诗《白驹场》,诗云:“水浒英雄传,施公笔如椽。白驹瞻故里,万世仰高贤。”湖北省社科院文学所负责人张啸虎(1925年—1991年)《白驹镇口占·访施耐庵故居》,诗云:“仰公风范读公书,此日有缘谒故居。芦荻萧萧金鼓壮,湖波沓沓海天舒。魂归水泊志长在,梦绕梁山业未虚。正是牡丹春色好,花开一样人间殊。”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范宁(1916年—1997年)的诗:“海陵东望白驹场,通世传经隐水乡。难得千秋留稗史,江湖豪侠有余香。——壬戌季春与诸学者来白驹参观考察施耐庵文物承命即席赋此。”为什么全国这么多专家认可施耐庵在白驹镇留下足迹,大家都能确信大丰市白驹镇施耐庵,为什么邻近的兴化人不能认可呢?是不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呢?!

通观《故里》一文,作者在论述施耐庵故里时,既不认定施耐庵的生卒年代,又不从科学的概念出发,好像施耐庵的生活年代在于宋至民国时期,而说到施耐庵生活年代的关键处一句“元代地方史志阙如”一带而过,这样的史料分析能让人信服吗?!《白驹镇志》明明写着施耐庵有茅屋三间,由施耐庵故居改建成施氏宗祠,这位先生读过《白驹镇志》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反诬施耐庵在白驹镇没有一点影子。居心何在?

时下中国的学术界鱼龙混杂,对待施耐庵故里研究,确实要练就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一是有的人根本在“搅浑水”,说一些似而非的概念,什么兴化白驹场施家桥等;二是有的人确实不清楚这里的区划演变、方言土语,不在意就说了错话。比如贵州大学80 岁的老教授曲沐在《菏泽学院学报》撰文《施耐庵祖籍的再认识》,他说:“1952年……中央调查组组织了一批专家学者,在苏中兴化地区进行考察……证明小说《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苏中兴化白驹镇人。”[9]事实是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的调查组,来到苏中、苏北地区到了兴化、大丰、盐城市大冈镇等地,所谓兴化白驹镇今属大丰市,不属兴化市。曲沐先生在“方言俗语的确认”一节中听兴化人一“忽悠”,“睃”说成苏北兴化土语,又是一个错误。我是会讲兴化、大丰一带江淮方言的,这一带并不讲“睃”。查兴化、大丰市志均未介绍“睃”,《兴化方言词典》、《兴化方言志》、《盐城方言大辞典》均未收录。《辞海》第六版解释:“睃suo 旧读jun 看。《水浒传》第51 回:‘都头如何不去睃一睃?’”《现代汉语小词典》解释:“睃suo 斜着眼睛看。”“睃”其实是吴方言。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5年出版《吴方言词典》解释:“睃①看;瞧。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和尚定睛睃,见贼军兵众多。’《水浒传》第30 回:‘武松早睃见,自瞧了八分尴尬。’②探望。明·冯梦龙《山歌·汤婆子竹夫人相骂》:‘丢我来踏板上理也不理,睃也不睃。’《何典》第五回:‘知道他死在眼前,不免看同胞姐妹面上,到来睃睃他。’③寻找。《常昭合志稿·方言》:‘吾邑不用瞧字,而于寻物觅物别曰睃,音梭。’”另据闵家骥等编《简明吴方言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5月第1 版)解释:“睃,常熟、嘉定等地话。动词。看;瞧:侬去睃睃看,伊回来了 ?”三是有的学者有时在“打马虎眼”。

综上所述,论及施耐庵,我没有清代官员、湖北顾嘉衡的“和事佬”风格,当河南南阳人与湖北襄阳人都说诸葛亮是隐居在自己的家乡时,他任河南南阳知府,为了既不得罪故乡人,又不刺伤为官地,只好来个“和稀泥”,写下了一副骑墙的折中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作为学者需要从科学的概念出发,以史实和证据说话,也撰写一副(不讲平仄的)对联表达心声:“从籍贯定义,不止一个可托两家;若故里概念,只能大丰不能兴化。”

习近平总序“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的《浙江文学史》谈到《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时是十分准确的:“《水浒传》作者至今说法不一,但以施耐庵较为确信。施耐庵,原籍苏州,住阊门外施家巷,后迁居当时海陵县白驹场(今江苏省大丰市白驹镇)。其曾在钱塘(今浙江杭州)为官三年,因不满官场黑暗,不愿逢迎权贵,弃官回乡。”[10](P274)。请各地遵照执行。

[1]大丰县白驹镇编志委员会.白驹镇志[Z].内部发行,1989.

[2]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元明时期[Z].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3]王同书.施耐庵之谜新解[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

[4]江苏省文物局.江苏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5]任祖镛.施耐庵故里兴化白驹场施家桥新考[J].菏泽学院学报,2012,(6).

[6]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Z].上海:中华地图学社,1975.

[7]江苏名村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8]大丰市志[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

[9]曲沐.施耐庵祖籍的再认识[J].菏泽学院学报,2013,(1).

[10]王嘉良.浙江文学史[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海陵施氏施耐庵
施氏矿物同时吸附磷酸根和Cd(II)的研究
施氏和孟氏
Beautiful Summer
《宋书·州郡志》“海陵”的一处句读
Abstracts of Major Articles
《海陵丛刻》及其研究
赵元任:擅长说方言的语言学家
施耐庵巧用对联治病
海陵湾台风浪场的数值模拟
罗贯中与施耐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