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陵丛刻》及其研究

2019-11-27鲍宇星

文学教育 2019年35期
关键词:海安泰州出版社

鲍宇星 徐 燕

海陵,周时属地称海阳。西汉元狩六年(前117年)始置海陵县,隶属临淮郡。东晋义熙七年(411年)设海陵郡,领建陵、宁海(包括今海安县)、如皋、临江、蒲涛五县,隶属南兖州。隋开皇三年(583年)海陵废郡。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分海陵县东境置海安县,县治设在今海安镇,是时如皋县属海安县。因海水侵袭,海安县东部被海水所淹,故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海安县再度并入海陵县,上属扬州。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升海陵县为泰州,泰州之名由此开始,辖海陵、兴化、如皋、盐城等县,隶属东都府。宋初泰州为军事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为泰州路,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复称泰州。明、清沿用。民国建立,裁府废州,泰州改成泰县。可见,古海陵大致包括淮南、江北、海西、河东地区,即今以泰州、南通为核心,涉及扬州、盐城部分区域的广大地区。

一.《海陵丛刻》是宝贵的乡邦文献丛书

海陵自古人文荟萃,历代文人墨客都留下了不少著述,但由于种种缘故,清末以来地方文献的散佚十分严重,这一背景下,韩国钧先生耗时10年有余,将先贤文集进行大规模的编辑刊行,成《海陵丛刻》,包含宋元明清十八家海陵籍文人学者的著述,原有24种75册,日本侵华战争间第24种全部散佚,存世23种67册,

《海陵丛刻》(23种67册):

1.清·夏荃

(1)《退庵笔记》(6册)

(2)《梓里旧闻》(2册)

(3)《退庵钱谱》(3册)

2.宋·周麟之《海陵集》(4册)

3.明·林春《林东城集》(2册)

4.清·田宝臣《小学骈支》(4册)

5.清·陆儋辰

(1)《运气辩》(2册)

(2)《陆筦泉医书》(6册)

6.清·张符骧《依归草文集》(7册)

7.明·陈应芳《敬止集》(2册)

8.清·宫伟镠

(1)《庭闻州世说》(2册)

(2)《微尚录存》(1册)

9.清·陈厚耀《春秋长历集证》(4册)

10.清·王叶衢《海安考古录》(3册)

11.明·唐志契《绘事微言》(2册)

12.明·储巏《柴墟文集》(4册)

13.元·马玉麟《东皋诗集》(1册)

14.清·沈默《发幽录》(1册)

15.清·张幼学

(1)《双虹堂诗选》(4册)

(2)《先我集》(4册)

16.元·徐勉之《保越录》(1册)

17.宋·周煇《北辕录》(1册)

18.清·袁淡生《袁景宁集》(1册)

二.《海陵丛刻》需要进行系统整理及研究

(一)已有研究主要概况

由于传世的《丛刻》数量极少,拥有完整《丛刻》文本的公私藏者更少,加上财力、人力等方面的限制,一直以来,对《丛刻》缺少系统整理和研究,主要工作局限在两方面开展:

1.《海陵丛刻》所辑部分著作的整理,以影印为主。主要有:(1)《保越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及《中华野史·辽夏金元卷》收录本,泰山出版社,2000。(2)《北辕录》,北京:中国书店,1986;北京:中华书局,1991。(3)《运气辩与临证录》,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7。(4)《海陵集二十三卷燕堂诗稿一卷 竹洲集二十卷附棣华杂著一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柴墟文集十五卷》,济南:齐鲁书社,1997。(6)《中国古钱币图谱考释丛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其中收录《退庵钱谱》。(7)《退庵笔记(12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退庵笔记校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8)《绘事微言》,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9)《郑元祐集·马玉麟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10)《佣余漫墨佣余续墨 春红晚白轩杂缀泰县风俗谈等》,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此为《泰州文献》第二辑第2 册,其中收录《梓里旧闻》。(11)《泰州赋役全书 泰州乡土志 泰州诗书画及见识等》,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此为《泰州文献》第二辑第5册,其中收录《敬止集》。(12)《海安考古录校注》,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

2.与《海陵丛刻》相关的少数先贤及其作品研究,以研究论文为主。主要有:(1)王益谦《清末海安名医陆儋辰》,《海安文史资料》第1 辑,1985年。(2)蔡文锦《论王心斋的一传弟子林东城》,蔡文锦、杨呈胜《泰州学派通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3)贾乾初、陈寒鸣《林东城心学思想初探——兼论泰州学派的分化》,《阳明学刊》第5辑,成都:巴蜀书社,2011。(4)《田宝臣传》,见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中国近代三百年学术史论》,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5)李金明《明代清官、学者储巏》,《江苏地方志》2005 年第1期。(6)刘薇《“淳行清修,介然自守”:明代名宦、学者储巏》,《文教资料》2012 年第33期。(7)张东芳《关于唐志契生平与里籍的研究》,《美苑》2008年第1期。(8)谢江岚《唐志契绘画思想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9)许俊《唐志契〈绘事微言〉价值考》,《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年第5期。吴里银《唐志契〈绘事微言〉浅析》,《青春岁月》2014年第18期。(10)张勇盛《韩国钧与〈海陵丛刻〉》,《文史知识》2014年第11期。(11)唐新林《林东城“义利观”与明代“义利说”》,《廉政文化研究》2017 年第6期。(12)丁富生、贾飞《马玉麟诗学思想探赜——以〈东皋诗集〉为中心》,《中国文学研究》2018 年,第三十一辑。

(二)全面研究总体框架

1.韩国钧编纂《海陵丛刻》事迹考。结合韩国均《永忆录》、韩国钧朋僚函札等,考述韩国钧编纂《海陵丛刻》的缘由、收录的标准,思想倾向等,文史互证,进行有关编纂者的史实研究。以《海安考古录》为例,有王叶衢原本和《海陵丛刻》所辑本,《海陵丛刻》所辑本对原本进行了明显的增删改定,实际反映了韩国钧的政治、历史观以及纂述标准。

2.《海陵丛刻》所列作者事迹考。结合方志等资料,对《海陵丛刻》所列作者生平履历、交游、著述和著述缘起、历史文化影响等进行考述。以周麟之《海陵集》为例,南京图书馆藏有清抄本,多外集一卷,收歌谣四十首,因此对于周麟之研究,就包含了这四十首歌谣真伪等问题的考辨。

3.《海陵丛刻》所辑相关史实考。以《退庵笔记》第10卷《海安》为例,李嘉祐诗“孤城对海安”的“海安”二字是不是指泰州东境的海安,等等。

4.《海陵丛刻》人名索引。包括《海陵丛刻》编纂者、所列作者、尤其是《海陵丛刻》诸作中所涉人物,在此基础上,可“按名索骥”,搜集《海陵丛刻》未收的古海陵乡贤著述,成《海陵丛刻续编》,不仅保持研究的可持续性,于地方传统文化保护亦有功焉。

三.《海陵丛刻》的整体研究有独到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1.学术价值

(1)保护文献,延续文脉。《海陵丛刻》基本网罗了海陵历史上著名文人学者的著作,一些著作如陆儋辰《运气辩》,原来只是手稿本,后已散佚,幸赖《丛刻》而得保存。《丛刻》对海陵地方文献的保存和积累发挥了很大作用。但近百年来,《丛刻》有的散落于个人之手,随时都有毁佚的可能,有的深藏于图书馆、档案馆,存在残损、纸张发黄发脆、字迹漫漶等现象,因此,在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丛刻》,不仅可以起到保存保护文献的作用,亦有利于保存并延续文脉。

(2)传播文化,辨正学术。任何时代的文化都是建立于前代文化的基础之上,基础越扎实,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才能得以实现。《海陵丛刻》汇集宋元明清四代,海陵籍十八家著名文人学者的著作,时间跨度大。经、史、子、集四部包罗其中,文人笔记、地理考证、金石书画、医术文集均在汇刊之列,对《丛刻》编纂者、对《丛刻》所列作者及《丛刻》记载的相关史实进行研究,既可传播文化,又可辨正学术,以利后人。

2.应用价值

(1)促进利用,资治当代。《海陵丛刻》所收多是珍贵的地方文献资料,是研究海陵历史沿革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书目。在整理的基础上研究《丛刻》,对于建设当代地域特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今天泰州、南通的城市规划、古迹保护、名胜旅游开发等也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2)提升地方文化知名度,提高地方文化影响力。在整理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海陵丛刻》,进一步发掘海陵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有利于提高泰州、南通地域文化知名度,提高文化影响力,在今后的文化兴市、文化强市中必将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3)“风以化下”,激励后人。对《海陵丛刻》编纂者、所列作者的研究,考述纂著的缘由、经过,发掘纂著者的家国情怀,有利于激励后人爱国、爱乡的热忱,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事业建设。

猜你喜欢

海安泰州出版社
泰州海陵区刚柔相济 深抓中小企业责任落实
海安罗汉龙:艺术与传承,奏响文化惠民“交响乐”
幸福水天堂——泰州
Child Vaccines and Autism
我等待……
高考数学模拟试卷
泰州古韵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石油工业出版社
泰州举办2011中国 泰州梅兰芳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