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文化对中美青少年社会核心价值观形成比较研究

2014-12-07谢灵宇

体育科技 2014年6期
关键词:价值观青少年体育

谢灵宇



体育文化对中美青少年社会核心价值观形成比较研究

谢灵宇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通过对体育文化、教育、学校体育的垂直交叉架构剖析,并在此背景下探析中美两国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校园体育精神”【1】的发展是构筑青少年体育文化的根本。在这中间,学校教育的传播功能是促进体育文化植根校园的基础。虽然体育文化传播让中国青少年建立起的体育价值观在对他们形成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功能性作用微乎其微,但是通过对中美青少年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建立比较,认为美国青少年在建立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体育文化对其影响是显著的。

体育文化;传播;青少年;社会核心价值观

1 对体育文化的思辨

“文化”一词源自拉丁语,是动词“Colere”的派生词,其原意是指人在改造自然环境使之适应应用于满足衣食住行等需要的过程中,对土壤、土地的耕耘、加工和改良。康德认为,文化是一种过程或者是一种作为过程结果的状态;他对“文化”的定义是:有理性的实体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能力之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康德强调人的精神、心灵及肉体对自然的超越。虽然康德对“文化”的诠释存在着“他的”时代性,但是,放在今天看来,我们被认同的文化都是过去式——人对自然的适应、征服过程中产生的来自人的心灵深处的精神、思想。存在就是价值,文化的内核就是价值。

关于体育文化概念的阐述,国内外有众多学者做过述评。这些述评都是从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的角度来论述体育在社会、经济、文化领域中的效能作用。这些论述的视角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但是从论述的视角中,可以发现一个根本的特征就是强调体育与社会的寄存关系,研究不同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文化背景下对体育的剖析,试图建构起体育在社会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功能、地位等,而忽略人的价值存在。令人困惑人在体育文化发展中扮演着何种角色,是否个体符号在社会意识中其功能被弱化。因而体育文化研究应该先从研究人与人的身体活动开始,从人的自然属性的需求来剖析人为什么要进行身体活动,而这种身体活动与其他生物的身体活动区别是什么,体育文化发展的根本属性又是什么。

从人类学的角度上分析,体育是建构在人的自然发展的过程之中,是人的身体、生理活动的自然客观反映;或者说是人在抵御或超越自然的自我行为意识活动。这种行为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或者说人由动物迈向人的过程中,潜意识里,身体的活动方式对自然的必然适应。思维-表情-情绪-情感的纠结促使人必须用语言、舞蹈、行为、身体活动等来对自身进行宣泄。当身体活动的形式被符号化之后,体育成为一个名词或一种符号象征就有可能存在。所以人及人的身体活动应该作为客观主体成为体育的表象。体育应该是人的体育。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体育同样是人的体育,但人的体育又归属于社会的体育。基于此,探究人的身体活动及生理需求是研究体育文化的根源所在。体育价值的体现也就是人参与身体活动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生理需求。人从出生到死亡,受自然的制约,必须要通过身体的活动来促进其机体的成长。人的身体活动包含有两重意义:一种是人的无意识活动,如,行、走、跑、跳、劳动等等,据“用进废退”生理学原理,说明人的生理结构所必须要进行的身体活动,否则生命的成长过程会受到自然的侵蚀,缩短其生命过程;其次是针对身体、心理进行的专门的活动练习,以期达到超越自我、超越他人的身体活动练习行为,如有意识跑步、跳跃、球类活动等,这种身体活动说明人的思维能力超越其他生物特征的物体;而表现出的高级生物的独有特质,实质上是呈现出“我思我行”的人的个体符号特征。当然人的身体活动带给人的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和愉悦,也促进了人的生活习性的良性发展、思维模式的不断创新、自我价值体系的社会化构筑等等。这些也间接地构建起体育文化的内涵。反过来,社会作为外因,在人的身体活动成为固定范式的过程中,起到根植与促进的效能。一个符号就是附着有一般或抽象意义的任何信号,因而一个信号就是某些视觉或声觉刺激。当人的发展成为符号时,文化就组成了。所以莱斯利·怀特(Leslie White)认为文化是由一个符号系统组成[5]。体育文化因此从内核中讲就是人的身体活动的一种发展过去式。当这种身体活动成为一种符号象征时,体育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特征,并规范着人们的体育行为,也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

2 中美文化与体育

在今天被网络化的时代,似乎看不见自己的文化的影子。以往只能通过教育、书籍、报纸、影视等传播方式了解彼此文化的模式突然在网络面前土崩瓦解,大众可以通过网络这个新媒介充分了解社会、自由阐述自己的观点、言行,世界也似乎成了大同的社会。于是乎大众将多元文化看成为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文化特征。透过网络看到具体的事件(如菲尔普斯“吸毒门”、NBA罢赛;张尚武摆地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而分析其内在的本质时,发觉这一切是各自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方式。台湾学者林玉体认为:文化支配历史及教育,文化内容中的观念、价值、信仰及态度,都是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10]。教育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美国社会的发展虽然只有短短四百年,但其文化是建立在“自由市场”的基础之上。从虔诚的清教徒开始,“自由”这个词就存在于美国的历史之中;罗伯特•贝拉在其名著《心灵的习性》里面分析说,在美国的历史传统里面,有深厚的基督教和共和主义传统,美国的个人主义是以这两种传统为自身基础的:“古典共和主义提出了为公共利益尽心尽力的积极公民形象,宗教改革的基督精神,以清教主义与教派主义的形式,倡导以个人的自愿参与为基础的政府观念。然而,以上两种传统都把个人的自主性置于道德与宗教责任的背景之下。” 个人主义与基督教的内在结合,使得美国直到20世纪50年代年代,一直是一个在道德价值上非常保守的国家。所谓的保守,实际上是一种以基督教为背景的个人主义,或者崇尚个人价值的基督教主义:既尊重个人的道德自主性,同时个人又对家庭、社群、国家和上帝负有责任。而“自由”演绎的文化成为美国文化的主流,其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个人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因此社会的表象在对待职业的价值取向上就是一切正当的职业都是高尚的;在没有世袭财产的民主国家,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劳动。劳动是人生存、发展的必要的基础性条件,劳动的观点是人的思想中最基本的观点。对于美国人来说,从事劳动不但不低贱,反而是应该的和光荣的。在美国整个社会舆论都赞同劳动的环境下,贵族社会曾有的职业之间的鸿沟便在这里消失了。尽管人们从事的行业各种各样,但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人们都是为赚钱才付出劳动的,不管在哪个行业工作,每个人都要从中领取薪金来谋生,即便是美国总统也会为自己付出的劳动获得薪俸,所不同的只是总统从事的是发号施令的工作,而民众则需要服从命令,因此在美国社会,各种职业都比较辛苦,但却从无高低贵贱之分,所有的职业都是高尚的[11]。围绕着谋生、经济利益的无限化,美国的文化演绎出的故事就是经济此消彼长单性轨道的发展模式。所以美国人对身份价值文化的诉求也趋于平等的经济利益的追逐之中。

在美国,体育的发展也与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工业革命、信息化技术革命把美国人从田间地头、工业生产的流水线上摆脱出来的时候,美国人需要体育来完善自我的时候,他们发现体育也可以成为一种商品来实现经济上的价值的时候,他们首先看到的是奥林匹克运动。上世纪二战之后,当奥林匹克运动被不同的政治文化拉拢、摒弃,直至成为各国政客把举办奥运会当成一件挥之不去的梦魇时,美国人在无人竞争的情况下取得了1984年奥运会的举办权。美国人的商业创新精神促使他们选择了金融人士、45岁的彼得·尤伯罗斯担任了筹委会主席。这位体坛默默无闻者,富有远见卓识,在这次筹备组织工作中,特别是财政管理上,表现了杰出的才华,从而一举闻名于世。洛杉矶奥运会是1896年奥运会创办以来首次由民间承办的运动会,既无政府补贴,又不能增加纳税人负担,加之美国法律还禁止发行彩票,一切资金就都得自行筹措。尤伯罗斯领导这个委员会可以说是白手起家,但是通过与企业集团订立资助协议;出售电视广播权和比赛门票;压缩各项开支,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尽量不修建体育场馆;不新盖奥林匹克村,租借加州两座大学宿舍供运动员、官员住宿;招募志愿人员为大会义务工作等。使得历届亏本的奥运会到彼得·尤伯罗斯手上盈利了2.5个亿的美元。自此,美国人用商业文化诠释了体育与商业是可以完美结合的,因此体育在美国也被理解为是一种社会劳动,这种劳动是可以转换成有价值的商品而进行经济利益上的交易。虽然也有时候我们喝着可口可乐、吃着麦当劳、肯德基的薯条探讨体育要不要与商业划清界限,以保持体育自身的纯洁性;可是,在现今的世界,体育文化的传播过程似乎都浸透着商业文化的影子,不论是职业体育、大众体育、青少年体育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撑。

从西阳高县出土的石球到《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闻鸡起舞),以致经过数朝数代形成系统、完善的体育游戏—蹴鞠(古代足球从战国时期至元、明、清在中国存在并发展)和至今沿袭存在的武术、太极等等。在中国社会体育自古就存在于社会的发展历程中,而体育因我们这个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也变得博大精深。体育从劳动中来,随后脱离了劳动成为人生存、统治者统治的一项基本技能出现在奴隶社会的教育体系中(西周的教育内容,除德、行以外,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周礼·地官·大司徒>为主要内容。其中乐、射、御都只是象征意义上学校体育),其目的是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己的疆土而采取的专门的军事化教育,这类教育的目的性极强,主要是为可能发生的战争,而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一次集中爆发,各类思想将人置身于“家、国、天下”的境界里,强调了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属性;而将身体作为物质基础而试图探析怎样来完善、调控(欲望、追求)是在人的身体出现问题之后,怎样使其康复或者是使其生命怎样得到延续等(如五禽戏、导引术、气功等),其价值功能局限于中医康复领域之中;民间的杂戏、娱乐游戏则难登大雅之堂,更多地是被理解为“玩物丧志”(《尚书·旅獒》:玩人丧德,玩物丧志),难以被社会以某种形式得到认同与传承。而当儒家思想成为整个阶级“唯儒独尊”的时候“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思想将体育的价值引向了另外的一个极致;宋明理学更是认为要“主静倡敬”,士子须“穷理居敬”、“静坐读书”,从而彻底地泯灭体育的价值(即便是围棋的盛行只是更多地反映人的头脑思维);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也是一种在思想穷尽时的消极的自我内心深处的精神寄托与情绪释放罢了(太极追求的是自我深省)。所以说,在我们的文化根性中,体育是受到压制的。或者说,身体的自我生物性质的追求是被藐视的。其原因是儒家思想中“仕”的价值功能被放大之后(虽则有‘居庙堂之高忧其民’的思想,但对人生的境界的追求是活在庙堂之上),整个社会各个阶层把对“仕”的理解推崇到一个极致。单一的农业社会模式虽然不停地演绎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轮回故事,但当社会归于宁静之后“耕读传家”的精神又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最高追求境界,“家、国、天下”的思想也不会因为社会的更迭而丧失;中国人对精神的追求内涵中是一种宁静致远的升华,而原非在动荡中寻找归宿。

即便是在今天的社会,“学而优则仕”仍被大众理解为是对教育追逐的初始诉因和终极目标。体育在教育体系中只是作为智育的无关轻重的有益的补充,“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价值观说明我们对于体育的认识程度还在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中。而民众对体育文化的理解更多地是从政治的层面上去认识;竞技体育、世界杯比赛、体育明星、奥运会金牌、升国旗、奏国歌等成为国家层面上文化符号,而对于民众则具有非他性;国家对于全民的体育诉求只能是回归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口号之中。那么体育带给人的只是健康和国家形象吗?

3 学校体育文化传播与中美青少年社会核心价值观构筑

狭义上的文化构筑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而价值观的建立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来具体实施。社会文化的意识形态决定着教育的前瞻性:从新中国成立到我国施行改革开放初期,整个社会剔除了阶级的划分,有的是形而上的思想领域的左右徘徊,教育的功能只是体现在维护社会意识形态的整体性上,而非有个体的个性特征;可以说那段时期的体育文化就是围绕着毛主席提出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而展开的。虽然当时的社会经济基础欠发达,可由于个体的非他性,学校体育体育活动与政治活动结合在一起,也开展的有声有色;某种意义上,那个时期的学校体育不自觉地成为教育客观存在的主体隐形力量。

自改革开放到新世纪后,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被纳入了市场的轨道和服从了经济的逻辑,教育被金钱左右、为经济所俘虏、给市场所异化;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对不同类型经济形式的认同,也间接促进了社会各个阶层的涌现,使得人的个体特征被突出强化;在经济发展处于一个层面上的时候,人们发觉教育是改变自身境况的唯一或者是较为实用的途径及手段;随之而来产生新的价值文化体系促使大众对教育的认识建立在其教育的功利性基础之上(新千年后的中国高等教育的扩容,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教育大众化转型),所以教育成为个体从社会底层向社会高层跃进的必要工具,教育投资必然被社会、家庭、学校达成共识,其次,国家的生育计划政策,让不同层次的家庭有能力(经济)或有可能较为容易地去完成一个儿童到青年的教育过程的投资;而相对于高考,竞技体育成功的概率要微乎其微。家长在这样的趋势下,宁愿让孩子选择“万恶的奥数”,[12]也不愿意把孩子放到体育场进行运动,在他们看来参与体育,走世界冠军、拿奥运金牌之路是无谓的博弈。而我们的体教结合的道路可行性不论是在体育部门,还是在教育部门,并没有实践出让大众信任的普遍范例。而教育作为培养人之为人的精神、完善人的个性、形成学生的人生的信仰、张扬学生的价值与特长、实现人性的超越等功能则消失殆尽。【13】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无论是教育思想、培养目标,还是教材内容、课程安排等等都贯穿了一种功利主义倾向,学生的个性、愿望、爱好得不到尊重和满足,他们被当成可以任意揉捏的泥团,根据特定的需要去加以造就。至此学校体育在功利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双重背景之下,逐渐被边缘化(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教育部有关部门对15个省份的129个县(市、区)监测显示,小学四年级体育课,开课不足率达到56.5%,初中二年级体育课,开课不足率达到了76%;31.6%的四年级和83.5%的初中二年级,学校不组织课外活动[14]);在新千年的历史发展回顾中,国家决策层与社会管理层从不同的角度(调研报告或者是社会现象中)看到了到80后、90后的身体素质已经到了“手无缚鸡之力”的境地,这种状况势必会极大地影响着国家跨越式发展;反观亚洲、欧洲某些国家的中小学学校体育,他们对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窥见一斑:日本孩子在学校每天都有体育课,体育好的孩子更让大家尊重。学业负担并不轻松的新加坡中小学生,学校都会在每天下午两点后安排课外活动时间。法国小学有1/3时间用于体育教学,每周有8~9小时的体育活动,中学生每周为5个小时。瑞典在7~20岁学生中,60%以上都是1~2个俱乐部的成员,政府规定青少年只要5人一起参加体育活动达一小时,每人可获17克朗补助[15]。这些事例说明,在本质上人的认识、情感、意志、个性、智力、体力、道德等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它们的发展与完善也是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实现的。

即便是在2007年前后,围绕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中央7号文件出台,教育部、体育总局也将青少年体质健康工作列入本部门工作的一个侧重点。但从近几年实际执行的效果来看,无论是中央的文件、教育部的规章制度,最后也演变成一种应付各级管理部门检查的中小学体育应试现象,正如郝平所言: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落实,完善。[16]所以说目前的学校体育文化的特征只能是漂浮在维护个体生命体质特征健康的意义上;在价值观的构建上,根本谈不上有实际效果的个体的道德、文化精神的教育传播价值;通过学校体育文化来塑造青少年的社会价值观是非常微弱的一种教育行为。

个人主义是美国最重要、最核心的价值观,也是美国文化的核心。美国人的哲学传统是经验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工具主义、实证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他们相信人定胜天,在教育上尊重鼓励个性发展,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在思维上体现出求异的特征,这些因素都促进了美国人的创新精神的发展。美国《韦氏大辞典》对体育的解释为:“体育是整个教育的一方面,它采用运动活动和有关经验从心理上,体力上,道德上和社会上使个人充分发展,使他成为国家和世界上一个有用的公民[17]”。可以说美国的学校体育将人的自然属性与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突出人本位思想。美国体育与美国社会价值观的密切联系。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大多数美国人已经将一种价值观内化,即关注于竞争结果,而竞争恰恰是体育的必要条件。美国的社会价值体系在体育运动中得以充分的体现,说明二者具有高度的契合性[18]。

美国的各级教育体系中将体育教育的目的建立在培养一种体育精神的范畴之中。学校体育精神的构筑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将大量的教育资源用于体育实践活动中,各个学校把对青少年社会道德、个人信仰的价值观培养融入到体育实践活动之中。学校、家庭在满足青少年无拘无束地享受各类体育运动场地、器材的基础上,体育教师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充分“放养”个体的体能,运动技术、思想意志、心理承受力等综合素质练习。受美国社会价值体系的影响、熏陶,青少年自我个性的伸展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释放的同时,社会舆论、媒体及时地报道学校体育竞技比赛,宣扬比赛过程中出现的个人及优秀团队。整个社会、学校、家庭形成一种积极参与体育的风气;而在体育比赛过程中涌现出的体育小明星、体育精神领袖则会享受到社会、家庭、其他同学对他的尊敬,并且使其在同学中间形成一种效仿;效仿的结果是更多的孩子会放下课本,走进运动场,体验体育游戏及各类运动项目带来的挑战和乐趣;实现了人由单纯的生物性质的体力训练到个体的心理体验、社会情感意识形态的建立。

所以说,在美国“英雄”、“榜样”的标杆效应,使得青少年从小就能体会到参与体育不仅可以受别人尊敬,而且还可以依靠这个阶梯通过自我的努力,非常有成就感地进入到社会的主流上层;反之,学校以培养类似的体育明星为荣,并作为学校的体育文化的发展内涵;通过体育扩大自身名誉。因此美国社会,家庭,学校正是有了如此的崇尚体育的氛围,青少年才能实现个体的自我、团队、超越等意识及潜在的社会价值观构建。

4 对中国“校园体育精神”与青少年社会价值观构筑的反思

在这个社会,强调的是和谐,但是围绕着教育却充斥着焦虑和困惑。既要担忧青少年的正常的生理成长,又要为青少年的未来勾勒出美好的蓝图;在现实与未来之间,似乎更加注重的是未来,因为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青少年的生理成长可以用更加科学、合理的营养膳食来进行控制,而对于未来的竞争,必须是建立在教育的博弈之中。只能是通过教育行政手段,来强制青少年“每天锻炼一小时”。在教育价值被一种社会功利性所扭曲的面前,这一小时又能带给的青少年怎样的运动效果?希望通过体育游戏来增强青少年的心理体验,促进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可无法面对竞技场上的不和谐(体育暴力事件、运动损伤、运动伤亡等),只能是在体育课中取消了竞技体操、集体球类项目,取而代之的是用跳绳、广播操、交谊舞等之类,竞技性、对抗性不强的项目来维护体育课的名声。“校园体育”只能被和谐。中国少年足球队以1:7输给俄罗斯少年队【19】,整个社会担忧校园体育不仅会毁了中国足球,更会毁了一代人的健康和一种屹立于世界之林的精神,于是乎白岩松只能是将希望寄托于家庭,希望家长释放孩子的未来,给他们真实的体育。这种希望,相对于家长来说,则是一种比较痛苦的抉择,因为,高考制度没有将体育加入到其列。社会的矛盾不能简单地转嫁给家庭,单独地让家庭来承担;否则的话等于是空话。

在90后的“叛逆”、00后的“自我”纠结面前,我们总是希望他们应该怎样去做,应该怎样去面对人生,应该建立起我们认为的正确的价值观。可一旦出现了问题,我们才想到我们的孩子也需要在我们看起来似乎不重要的东西(快乐体育)。当社会、学校、家庭进行反哺的时候,我们又发现我们的孩子好像不需要曾经他们认为重要的东西(体育与网络)。于是我们采取强制的措施让他们呆在操场上,这只能是造就他们“自我”、“叛逆”的性格。

吉姆•雅德力(《纽约时报》记者)说:我想体育是美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很长的历史了,因为在美国,我们成长于一种观念中,体育是我们学习团队协作的途径,学习如何竞争,学习如何与周围的人相处。我想在美国,几乎每个中学和高中都有运动队。这是美国文化中的一个主要部分[20]。面对美国学校体育强大的社会价值观的教育功能,不知道孩子们会选择校园体育还是网络,但是我们要将校园体育回归到体育的本质意义上,这需要社会和家庭共同释放自身的焦虑与困惑。其实,不需要做什么,给孩子自由,不要用奥数、应试教育、功利教育来束缚他们,按照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文化价值规律,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1]夏晓勤 中美两国大学体育文化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5,10(185):47—51.

[2]恩斯特.卡西尔 人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52.

[3]让·保罗·萨特 存在与虚无[M].北京:三联书店,2007:183—19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51.

[5]罗伯特·F﹒墨菲 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0.

[6]杨自伍编译 教育:让人成为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10.

[7]杨自伍编译 教育:让人成为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47—262.

[8]托·亨·赫胥黎 科学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42—262.

[9]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的通知[EB/OL]. http://www.gov.cn/zwgk/2011-08/02/content_1918342.htm.

[10]林玉体 美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11](法)托克维尔 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134.

[12]杨东平 打倒万恶的奥数教育[EB/OL].http://blog.sina.com.cn/yangdongping

[13]刘济良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170.

[14]《新闻周刊》输掉比赛留下深思[EB/OL].http://sports.sohu.com/20111030/n323896162.shtml

[15]方舟 中外孩子的体育课现状对比 体院学生竟没场地踢球[EB/OL]. http://sports.sina.com.cn/c/2011-10-28/08155805908.shtml

[16]教育部 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1-09/15/c_122036023.htm

[17]宋微 浅析美国文化对美国体育的影响[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6(23),6—8.

[18]丁辉 论美国社会价值观与体育的契合[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2(26),4—6.

[19]李强 0-15因为教育扭曲 长此以往将输掉未来[N].人民日报,2011,10,27.

[20]《岩松看美国》 关注美国体育教育[EB/OL]. http://news.sina.com.cn/c/2009-05-08/022217767686.shtml

[21]石海兵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246.

[22]强海燕 中、美、加、英四国基础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453—478.

[23]岑国桢 青少年主流价值:心理学的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57—283.

[24]Wayne J.Urban and Jennings L.Wagoiner,Jr.:American Education:A History[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89.

[25]David Rowe:Critical Readings:Sport,Culture and the Media[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76.

[26]Lawrence E.Hamison and Samnclp.Huntington :Culture Matters—How values Shape Human progress[M] Arts﹠Licensing intemational,Inc.,USA ,2008:168.

Comparison Study for Sports Culture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Teenager’s Core Social Values

XIE Ling-yu

( PE college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Hubei, China)

This paper has made an analysis of the mutual influence among sports culture, education and school PE, and done a further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campus sports culture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As developing " Campus sports spirit "[1]is the fundament of building teenager’s sports culture, the dissemina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is crucial in promoting sports culture to root in campus. By compar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core social values ​​of teenager both in China and America, It is believed that Chinese teenager’s views of sport value, which are formed by the dissemination of sports culture, hardly have anything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ir core social values, while sports culture itself indeed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American teenager in the process of their social core values establishing.

sports culture; dissemination; teenager in China and America; the core social values

谢灵宇(1994-),湖北武汉人,主要研究方向:体育人文学。

猜你喜欢

价值观青少年体育
我的价值观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我们的“体育梦”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