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①

2014-12-06李晓鸿周荷丹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12期
关键词:锻炼者体育锻炼状态

李晓鸿 周荷丹

(1.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2.燕山大学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代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就指出,心理对疾病和身体具有一定的作用。《吕氏春秋.尽数》中指出:“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清楚的表述了身体和精神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整体,运动对于身体和精神健康起到的重要作用,表明了人的心理状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回顾以往对于身心关系所进行的研究可以看出,躯体和精神是不可分的,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对健康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人类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

1 体育锻炼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认知功能是人类的高级活动功能,它是人体对外界信息的反应能力。随着人们对认知过程不断研究,对于认知活动有了更多的理解。研究得出,认知过程应由以下方面构成,适应、结构及过程三个方面,认知是在一定的心理结构中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信息加工过程。由于对于认知活动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探讨人类认知活动过程的实质,最终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即人类的认知活动过程是一个主动、积极地接受或加工输入信息、符号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被动地加工和处理符号、信息与解决问题的动态系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对认知活动的影响,研究中发现,体育锻炼对于认知活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长期的体育锻炼比短期的体育锻炼在认知表象上能够产生的效应更加明显,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运动系统和知觉的总体速度。综合该领域的研究,体育锻炼在认知功能上对于正常人群和心里有障碍人群都有一定的影响。

2 体育锻炼对于情绪状态的影响

许多学者在锻炼心理学领域中研究诸多、内容较丰富、方法较成熟的问题是体育锻炼与情绪之间的问题。在多种行为对情绪能够产生怎样影响的研究过程中,研究结果得出,体育锻炼是进行自我情绪调节最佳的手段。国外一些健康服务中心的研究报告曾多次指出,体育锻炼对情绪状态有改善作用是毫无疑问的,尤其对焦虑和抑郁程度的降低效果更加明显。体育锻炼对于情绪调解主要表现在体育锻炼中的各种行为是人们调节情绪的最自然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体育锻炼的情绪调节方式是一种长期性的行为。

2.1 体育锻炼的抗抑郁效能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的有关体育锻炼与抑郁关系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临床上被诊断抑郁的人身体健康水平较低。(2)体育锻炼与其他传统的方法一样有效。(3)体育锻炼是对传统治疗方法(如团体或个别的心理治疗和医学治疗)的补充。(4)体育锻炼能够提高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体育锻炼对抗抑郁的研究中得出结论,短期的体育锻炼、长期体育锻炼及间歇性体育锻炼均能有效地降低抑郁,尤其在需要得到心理照顾的特殊人群身上体现的效果更为明显。体育锻炼对特质性抑郁(长期的、稳定的)、状态性抑郁(短期的、波动的)、正常人的抑郁、精神病患者的抑郁都有降低的功效,体育锻炼对降低抑郁的程度受锻炼持续的时间、适度的强度、频率等一些因素的影响较大。同样在进行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的锻炼过程中也可以起到降低抑郁的作用,降低抑郁的程度同样与体育锻炼时间的长短、适度的强度和频率大小有关;放松练习和其他愉快的活动降低抑郁的功效与体育锻炼相比效果不是太明显。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和心理恢复手段的运用,如果将体育锻炼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所达到的效果会更好。

2.2 体育锻炼降低焦虑的效能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慢跑、渐进性放松、高强度练习等体育锻炼均能即刻降低焦虑的效果。结论得出,半小时或更少一点时间慢跑对状态焦虑的降低效果相当显著。通过体育锻炼能够感受到一些良好的情绪体验——流畅体验,从而带来特殊的情绪效益,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或心理需求。在这种状态中,全身心投入所从事的活动之中,从活动过程中产生流畅体验的同时体验到乐趣和享受,对活动的控制感逐步产生。锻炼个体似乎表现出对从事的某种活动有种跃跃欲试的感觉,并且这种感觉完全是出于自己所从事的活动过程本身。流畅状态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是优秀运动员欲求的状态,也是任何有水平的锻炼参与者所追求的的状态,这种状态主要表现出锻炼者完全地投入到运动状态之中,并且个人的能力能够接受挑战。一项对123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卷列举了体育运动、学习工作、人际交往、宗教等活动,询问被试者以往在任何情况下感受过流畅体验,大多数人回答只有在运动中有过这样的感受。由此可见,流畅体验的主要来源是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中会感觉到自身与情境融为一体,身体轻松,忘却自我,充满活力超越时空障碍,体验到一种良好的情绪状态。当锻炼者顺利地完成某项锻炼强度,并在某次锻炼中产生这些良好的情绪体验后,就会诱发积极的情感和再次尝试锻炼的欲望,进一步抵消一些抑郁、焦虑等消极情感的影响,有效改善心理状态。

3 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影响

一些研究认为,体育运动对人格的健康发展更有促进作用。尤其对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焦虑水平低、性格大方等人格方面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一些学者更加专注研究体育锻炼对于人格的影响以及体育锻炼对人格整体结构的影响。一些缺乏自信、急躁易怒、有强烈紧张感、抑郁、焦虑等现象,通过体育锻炼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多数研究表明,在体育运动中,人们提高身体自我价值和其他重要的身体自我知觉(如身体表象)尤其对于那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更能够从中获得最大限度的自我知觉和自尊的提高(身体状况一般的人,如中老年人、肥胖者)。国外多数研究认为,体育锻炼对自尊的影响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都可以体验到积极的锻炼效果。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对于低自尊者效果十分明显:体育锻炼对低自信、低自尊、低身体自我表象、低身体自我价值感的人,对一些轻度抑郁的妇女,对身体有残疾人、超重和肥胖的成人和儿童,可能会有较大的效果。不同的锻炼方式对自尊产生不同的影响,各种方式的体育锻炼都能对自我认知的变化产生影响,短期的体育锻炼对心理效益影响不是十分明显,自尊的变化需要更长时间的干预。在自尊提高的因素中,加强锻炼的坚持性。

4 人们坚持体育锻炼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对许多人来说,开始锻炼难,坚持锻炼更难。影响坚持锻炼的因素很多,大致可以归纳两大类:一类是个人因素;另一类是环境因素。一般来说,自愿参加的个体比被动参加的有监督锻炼的个体坚持锻炼的时间更长。说明锻炼的坚持性和参与锻炼的性质(被动、主动)有关,参与锻炼越主动,坚持的时间就越长。

一些研究发现,在有外部监督的情况下进行锻炼的人,可以通过他们过去参加锻炼的行为和经验预测他们现在参加锻炼的情况。这样的结论适用于成年男子、女子和肥胖病人等。然而,童年时期的运动经验与他们在成年后体育活动的坚持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尚不清楚。

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锻炼坚持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就锻炼群体的规模而言,一些研究发现,虽然大多数个体不喜欢自己单独锻炼,但往往小群体中的个体比大群体中的个体表现较高的坚持性趋势。锻炼计划指导者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环境因素。尽管一名高水平的锻炼辅导员不是影响坚持性的主要因素,但是缺乏亲和力、专业知识欠缺的指导员必然对实施锻炼方案不利,认为自己不被指导者注意的锻炼者退出锻炼的可能性高一倍。锻炼场所是影响锻炼坚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有规律的锻炼者来说,适宜的健身场地非常重要,正因为如此,很多健身活动退出者退出的原因是由于锻炼场所的不便。另外,当锻炼者未超过他们的有氧能力的负荷量来从事体育锻炼时,锻炼的坚持性最高。一次锻炼的持续时间对锻炼坚持性也有明显影响。持续时间越长,退出锻炼的百分率越大。因为对一些平常不锻炼的人来说,当他们开始锻炼时,往往倾向于过度训练,但这容易引起并发症,导致运动损伤,增加退出率。大量研究认为,锻炼刚开始的4~7周,每次的锻炼持续时间相对要短,运动强度相对要小,这样才便于人们坚持锻炼。

社会竞争加剧导致的压力感加重。学习、工作、就业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要求不断提高,人们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竞争状态之中,就会对人们的身心承受力造成重压。体育锻炼既是身体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因此体育锻炼不仅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对于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提高人的生活满足感和生活质量。

[1]季浏.体育锻炼依赖性行为的理论、测量与研究[J].学校体育科学,1996.

[2]唐征宇.试论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J].心理学,2000(3).

[3]任未多.身体活动与运动锻炼的心理效应研究综述[J].体育科学,1997(2).

[4]毛志雄.体育锻炼方式与中老年信息加工能力的关系[J].体育科学,1998(5).

猜你喜欢

锻炼者体育锻炼状态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关于赛艇训练中的有氧训练探究
一种基于ResNet的车钩状态识别方法及其应用
太极拳运动对提升锻炼者静态平衡能力的研究
状态联想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健身俱乐部开展健身操课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平顶山市健身俱乐部为例
每天慢跑可延缓细胞衰老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