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综述

2014-12-06

少年体育训练 2014年7期
关键词:运动队体校后备

王 云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综述

王 云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1 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现状

1.1 我国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立起了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三级训练网”的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即以“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为指导方针,包括以体育传统学校和中小学运动队为代表的初级训练形式,以体育运动学校和业余运动体校为代表的中级训练形式,以国家集训队和各省专业队为代表的高级训练形式,建立的一种层层衔接的运动员培养体制。在计划经济时期,这种体制以独特的资源整合优势确保了我国竞技体育的超常规发展,为竞技体育的起步、发展与腾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一直采用这种“三级训练网”的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在过去几十年间,我国羽毛球正是从三级训练网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奥运会冠军、世界冠军。目前,我国拥有18支羽毛球专业队,注册运动员1036余人。以业余体校、省市专业队和国家队为训练形式的“三级训练网”紧密衔接,如同金字塔般不断向国家队输送人才。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的迅速转轨,以“三级训练网”为主要模式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受到了巨大地冲击,它已经开始在发展过程中显露出诸多弊端,严重阻碍了羽毛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1.1.1 管理部门混乱 我国采用的是以政府主导型为代表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到目前为止,包括羽毛球项目在内的国家所有体育后备人才体制均由政府直接进行行政式的指令管理。调查显示,有53.9%的专家和教练员认为,从行政式的指令管理变为依照法律、依靠各种体育社会团体的社会管理,进行政府和社会共同管理的融合型管理模式,更有利于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完善和计划的实施。因为我国目前已经处于举国体制向市场经济下的融合体制过渡的时期,原有的后备人才体制已经不能满足于目前羽毛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体育部门作为具有专业技术含量的事业单位或团体,本身所具有的专业性就不是政府部门所能依据行政管理方式所能完全覆盖的。政府采用行政管理办法对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部门进行管理,不仅会导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更加的行政化,且其体制中所应该体现的专业性也将受到限制。

管理部门的混乱还体现在我国各级体育系统中部门设置的混乱。例如,我国省市一级的乒羽运动管理中心在内部的部门设置中设有青少部、竞赛部、训练部,这些部门均受到中心的统一管理。同时,这些部门也受到上一级的乒羽中心和体育局所设青少司、竞赛司和训练司的管理,这样的内部管理方式会严重导致各部门之间管理办法的矛盾。而且在后备人才选拔过程中,青少年运动员理应由青少部门管理,但是他们的竞赛和训练却被分别分配到了竞赛部门和训练部门。这样虽然能够很好的达到各部门之间的权力约束,但是对于一条线的进行青少年后备人才选拔来说无疑是冗杂的。

1.1.2 经费困难 目前,我国的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经费主要有3个来源:(1)国家拨款,这是传统举国体制中最主要的获取经费方式;(2)运动员自筹经费,这只能占到极小的比例;(3)社会赞助,这是在市场经济下所产生的新型商业运作的经费产生方式。在目前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调查中,加大经费投入已成为在改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现状的主要对策之一。

调查显示,73.1%的人认为目前运动队的主要经费来自于运动员自筹,其次为单位拨款。但是,运动员自筹经费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运动员的积极性。特别是由于羽毛球项目本身的成才率低、投入高,更加导致很多优秀的青少年放弃羽毛球训练。特别是在羽毛球后备人才相对较多的基层,经费更加困难。

经费困难不仅导致运动员在训练方面的积极性降低,同时教练员的待遇得不到提高也成为了另外一个影响人才培养的因素。调查显示,有57.7%的教练员认为自己所付出的劳动与所得到的报酬不同步。而且训练场地、设施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教练员无法承担培训费用,这些都致使很多优秀的羽毛球苗子在后备人才选拔过程中无法进入下一个高级的训练体系中。

1.1.3 运动员体教结合问题突出我国羽毛球后备人才体系中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依然是体育部门主管下的各级各类体校,其主要任务是为优秀运动队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才。但是由于体校和运动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单一,而且训练任务繁重,通过挤占文化学习来换取更多训练时间也就成为了体校、运动队提高训练水平不可或缺的办法。因而,在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的时间配置、师资配置、财力配置、物资配置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便是对运动训练与竞赛上的投入远远高于文化教育的明显失衡现象。

尽管国家行政部门曾多次公开发文要求各级培养单位加强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并且也开始越来越重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但是这种失衡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并在运动员的青少年时期对运动员的主题素质均衡发展起到了特别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由于羽毛球的项目特点,后备人才选拔中运动员的年龄普遍较低,他们的后天可塑性受到严重的影响。

而且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转型,社会就业竞争日趋严峻。统计显示,全国每年都有3 000~5 000名运动员待安置,这使得羽毛球后备人才退役安排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绝大多数家长在考虑子女有一技之长的前提下更多的是希望子女能够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因此体校的低水平文化教育和专业运动员出路的狭窄导致许多家长都尽量避免将孩子送进体校。特别是基层的业余体校再加上经费紧张,大多数都自行解体了。

1.1.4 激励机制不足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时间人力资源淘汰率高,特别是羽毛球项目的器材场地设施投入率较高。但是由于体制、政策和经济的原因,一些地区难以拥有必要的外部环境和基础性条件,致使不少具有较好潜质的青少年运动员由于“早期专业化”和“训练缺乏科学化”而过早退出训练队伍,而不少教练员也因为在选材、输送、交流等环节上的无序和灰色而导致不稳定。

在三级训练网中,我国羽毛球的竞技体育队伍总体上呈现出“橄榄型”结构。即一线队伍和三线队伍人数较少,而二线队伍人数较多。这种情况下,一线队伍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均享有较好的场地器材、物质保障条件,参加比赛较多、竞赛成绩较好,因此所获得的奖励和保障机会也较多。但是二线队伍中由于教练员、运动员的水平有限,参加比赛的机会相对较少、竞争较激烈,且在达不到较高的指导水平或运动水平时所获得的物质保障和政策支持是有限的。因此,在长期的竞争中,由于激励机制的缺乏,很多运动员和教练员选择了放弃。

此外,在三线队伍中一些基层业余体校更是由于工资收入较低、比赛机会较少、优秀苗子选拔不上来等原因,放弃了羽毛球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特别是当一些基层教练员培养出较好的青少年苗子后,上级部门无偿性的输送也让教练员的积极性更加降低。

1.1.5 科研水平低下 在我国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教练员的经验主义较为严重,长期采用传统的羽毛球训练方法是目前“三级训练网”中大多数教练员的主要训练方式。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竞技体育运动的高科技性已成为了提高运动成绩、彰显综合国力的一大亮点。但是,我国的羽毛球训练体系中却有68.7%的教练员仍然在使用以往自己作为青少年运动员时的训练内容。可以说,在近50年来,我国基层羽毛球的训练方法科技进步性不大。这主要是由于部分教练员的文化水平低下,且各级体育部门对教练员科研能力的要求不高。

但是,教练员如果缺乏将训练过程中所采用的科学手段和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性成果,那么运动员后期的可塑性和训练中的伤病、过度训练等将受到很大的影响。特别是羽毛球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大多数为青少年运动员,缺乏科学的训练手段作为指导,将对运动员的成长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这种现象在二级、三级训练队伍中尤为突出。

1.1.6 评价系统不健全 在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后备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应该作为主要的目标和任务。但是以湖南省为例,湖南省的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却是以夺取奖牌放在首位,而人才的输送放在次要位置。在对教练员进行评价和奖励时是以竞赛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这对于以青少年为主体的后备人才队伍来说是不科学的。

调查显示,57.7%的教练员认为自己所在的运动队或体校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竞争上岗,教练员的待遇与其贡献有时很难直接挂钩。在进行评价时,往往通过片面的评判标准进行评价,即使有一些规章制度作为参考,但是因为没有有效的运作,很难与制度设计的目标一致,这让56.8%的教练员表示不满。

同时,教练员在进行岗位培训时,由于培训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培训内容无针对性,且在年终考核中没有任何的评价优势,这在很大程度上让教练员对于岗位培训、可持续性的提高自身素质水平起到了负面的影响。

1.1.7 国家奥运战略与地方目标失衡 传统体制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系统所需各种资源的主要供给者和配置者是国家,各级政府运用计划经济的模式将人、财、物等资源输送到这一系统,并通过举办按行政区、行业系统进行相互竞争的全运会、省运会等各级各类比赛来引导、调控、促进辖区内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工程的建立和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效率优先成为了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碰撞点。各省市地区在比赛中不惜以投入大量资金来保障奖牌和竞技名次。这种价值取向使得奖牌效益成为主要目标,而输送后备人才成为虚谈。特别是羽毛球项目在国内的高水平顶尖选手屈指可数,因此在比赛中各单位不惜让某几个运动员进行单打、双打和混双几个项目的比赛,导致其体能透支,却不愿意让年轻选手上场。

以提高效率为主的夺金目标成为了各级单位单独制定的计划,它严重削弱了基层运动员正常的系统训练,还逐渐导致训练队伍项目设置的结构失调和空位。我国的奥运后备人才培养的整体优势难以得到保证,拔苗助长、资格作弊这样的短期行为都成为了保障地方利益最大化和破坏国家奥运战略的重要因素。

2 对 策

2.1 正确处理好机构的职能定位

在“大部制”成为机构改革的主题背景下,必须对体育机构、政府部门进行充分的职能定位。对国家体育总局等机构进行职能和权限的划分,明确中国奥委会、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关系,和下设的乒羽中心等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与该项目协会之间的关系。将体育管理职能更多地赋予协会,实行在政府引导下、政府与社会共同管理。

2.2 建立“教体结合”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要适应社会竞争的发展,强化后备人才的竞争实力,必须走“教体结合”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取消或缩减办学效益较差的业余体校,实行体校与中小学合办、高校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策略。切实解决青少年学习与训练之间的矛盾。形成大、中、小学对口衔接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2.3 改革竞赛制度

变革竞赛中强烈的竞技色彩,以激励制度正确引导青少年参加业余体育竞赛。充分借鉴单项赛事、分级赛事的成功经验,增加比赛的场次,不以过多的区域性、功利性办比赛。吸引更多青少年参加业余训练,并根据年龄循序渐进参加各级比赛,真正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2.4 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

在实行向“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后备人才培养制度的转型过程中,应加强教练员的考核评估,通过市场机制配置教练员人力资源配置。同时,对在岗教练员加强科研能力、继续教育培训、文化水平的提高,鼓励教练员的对外学习与交流。建立羽毛球科学研究库,以“科研促管理,科研促训练”,从创新、理论的高度要求教练员自身素质的提高。

2.5 提高经费投入的合理性

对于羽毛球项目的各级各类运动队应该投入与之相适应的经费,加大向输送人才有功的基层单位、社会团体和教练员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同时,在训练中实行有偿训练,逐步建立起“自我投资、自我训练、自我受益”的体育消费意识。将体校、运动队的羽毛球项目作为市场开发产品打入市场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3 结 语

政府主导型的“三级训练网”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在羽毛球项目发展过程中曾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原有“三级训练网”体制下的羽毛球项目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运动员退役安置难、运动员文化教育不足、体育管理部门混乱、教练员训练创新不足等问题也对职业体育和举国体制下的运动队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进行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转型势在必行,建立与我国社会经济相适应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从政治经济的高度由下往上的进行体制改革是目前所必须采取的措施。

[1]钟秉枢.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3-11.

[2]戴敬东.中国体育体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10-14.

[3]易剑东.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逻辑基点与价值取向[J].体育学刊,2011,18(1):14-25.

[4]胡安义,吾希林.德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与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3,9:67-70.

[5]马志和,徐宏伟.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创新[J].体育科学,2004,24(6):56-59.

G847

A

1674-151X(2014)07-019-03

2014-05-01

作者简历:王云(1990~),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研究方向:羽毛球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运动队体校后备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教育部:柔道、摔跤等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今年停招
2019年全国体校杯足球比赛总决赛在广东清远举行
党建工作在优秀运动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探讨
走到十字路口的业余体校
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