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范、监视、检查:武术教化的福柯式解读

2014-12-05唐韶军戴国斌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拜师福柯教化

唐韶军,戴国斌

(1.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2.鲁东大学体育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从教化视域来看,不仅儒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一门“以身体道”[1]的教化之学,而且作为身体文化的武术也是借助武术人的身体而实施的社会化、伦理化和理想化的教化实践[2]340-342。福柯“规训与惩罚”理论是影响当下流行的身体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它为体育社会学研究开辟出了一个新领域,拓展了一条新途径[3],而且其“规范”“监视”与“检查”的概念本身就含有教化之意[4],因此,对武术教化进行福柯式解读就为武术研究打开一扇崭新的窗口。

1 规范化的身体系统

武术是一种身体实践活动,武术对身体的教化与福柯规训视域中规范化身体的建设一样,不仅通过分类与分割把身体“零敲碎打”成为各种“独立单位”[5]来对身体产生作用,而且也形成一个标准有序的身体系统。

1.1 武术身体的分类

武术在教化过程中,对身体进行了“三节四梢”和“四击八法”的分类,使武术教化触及到了身体每一个可见部位、覆盖了身体运动的每一个环节。

首先,武术按照结构与功能把身体分为“三节四梢”。“三节”为:梢节、中节和根节,而其中各节又可分为梢、中、根三节[6]53。同时围绕发劲特点又为“三节”配备了不同的功能,即“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之”[7]。这样,身体的每一节就都被赋予了准确的职责、分配了明确的任务。另外,武术还将整个身体分为“四梢”,即牙齿、舌头、头发和指(趾)甲,并通过牙齿紧叩、舌顶上腭、毛孔紧缩和手指脚趾内扣的标准动作[8]将“四梢”与人体“肉、骨、血、筋”四要素紧密结合起来[9]。其次,武术按照技术与方法把身体分为“四击八法”。“四击”为:踢、打、摔、拿。武术一招一式都要恪守“四击”的法则,若背离这些法则的规范性标准,就会失掉武术的技击本质与价值,表现不出身体不同部位的攻防意蕴。同时,武术还按照“手、眼、身、步、精、气、力、功”将身体运动分为“八法”,并要求:手要快捷、眼要明锐、身要灵活、步要稳固、精要充沛、气要下沉、力要顺达、功要纯青[6]51-53。

总之,在“三节四梢”“四击八法”的精细化身体分类中,武术繁杂多样的技术方法,不仅有了自己的归属,找到了自我的空间。而且还根据各自标准进行分门别类的规范性强化训练,使身体各部位都具备了超强功能。

1.2 身体训练的分类

武术还从教化实践出发,利用时间、空间的分布和各种专项化训练的独特性,对身体训练(即福柯所说的“操练”)过程进行了精细化分类。

首先,按时间对身体训练分类。武术传统功法十分重视按照一天十二时辰与人体机能的变化而采用不同的锻炼方法,以达到预期的练功目的。同时,还特别讲究“天人合一”,注重把身体锻炼与自然界四季的变化相融合;根据四季与人体内脏的变化,分别通过卧功、坐功、站功、走功等来锻炼不同的脏器。如此,通过对时间的控制,身体被“规定了节奏、安排了活动、调节了重复周期”[10],使每个练功时段都能与身体的一定部位和训练方式相配合。其次,按空间对身体训练分类。武术根据攻防空间将身体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三盘),每一空间(盘)都有各自所属的攻防范围,并配有专门的攻防技术;另外,武术还把身体训练分为地面练习和桩上练习。这样,就利用空间将身体训练进行了精细化分类,丰富了身体训练的形式,完善了身体攻防的范围。第三,按专项对身体训练分类。武术习惯于把身体各个部位配以独特的方法分别进行专项化训练。例如通过“目视水底法”“凝视月光法”[11]等来练眼;通过“练手拳”[12]和“打手套”[13]等专门套路来锻炼手臂;通过“桩步五势”“行步三法”[14]以及“走簸箩”[15]的练功形式来训练步法。此外,武术身体的各个部位似乎都可以通过针对性的专项化训练来锻炼超强的功力。

总之,武术的身体训练采用了“福柯式”的分类,通过分门别类的单操训练对身体的各个因素、不同部位和各种行为进行精雕细刻地训练与操纵,最终再将它们“联系起来……增强和使用它们”[16]193,从而塑造出不同于常人的武术身体。

2 无处不在的伦理道德监视

武术人的道德教化是在拳场、家庭和社会的共同监管中实现的,它与福柯“全景敞视”[16]226式的监视模式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此时,武术人处在“一种持久的、洞察一切的、无所不在的监视”[16]240之中,其德性成为可供审查和展览的公开化品质[17]。

2.1 拜师入门前的伦理道德监视

拜师入门,对弟子来说是一个身份确认的过程;就师傅而言则有“添丁增口”之喜[18]52,是本拳派至关重要的大事,所以要求师傅在徒弟拜师入门前要对其进行全面严格的品德考察。

首先,是师傅对弟子的前期考察。武术各拳种门派都规定师傅不可轻率将武艺传授给心术不正、行为不端之徒,从而把伦理道德败坏者列入“不传”之列。“不传”表面上是对品德不端者的排斥,而实际上却是入门前对习武者伦理道德的考察与筛选。同时,师傅还把对新徒弟的考察延伸到了对其家庭出身的审查,要求在拜师贴上写明其祖宗三代所从事的职业等内容。其次,是“引师”和“送师”的监管。在武术教化中,“师傅”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固然重要,而“引师”和“送师”的教化作用也不容忽视。一个正式拜师入门的弟子往往同时拥有三个师傅,被称为“三师调教”[19]。“引师”和“送师”除了在拜师仪式上通过“训示”的方式对弟子进行教化,还对弟子的日常生活负有监管责任,考察该弟子是否达到了拜师入门的资格[18]60。第三,是“家庭”和“社会”的监督。拜师习武已不仅仅是武术界的“私事”,而是成为一个社会事件[2]397。拜师仪式中除了师徒之外,还有了家庭成员和社会知名人士的参与。“引师”和“送师”大都是与拜师者有血缘关系的父亲或兄长[20];举行拜师仪式时,往往还要请其它拳派的师傅及社会名流前来参加,以便取得他们的支持[21]。这样,拜师仪式便巧妙地整合了家庭和社会的力量来加强对弟子的伦理道德监视[2]398。

总之,武术的道德监视从弟子拜师入门前就已经开始[22],并形成了“师傅-家庭-社会”的综合监视网络。这种监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时刻提醒着习武者,要想得到认可并成功拜师入门,除了要具备勤学苦练的品质之外,还应该是一个孝子贤孙、一个守法的社会公民。

2.2 拜师入门后的拳场监视

正如福柯所说,对身体的监视首先要从空间入手,通过空间分配的艺术可以把人置于一个与众不同的、充足而必要的独立空间[16]160。而武术教化的最基本空间就是拳场。

首先,是拳场中的长期考察。在拳场训练中,武术教化设置了循序渐渐的不同阶段,并用一系列的等级考核来控制每个人的学习进度。从师傅的角度来讲,当徒弟的技术动作达不到一定标准、不符合师傅的要求时,师傅就不会再继续往下教了,随之而来的惩罚就是强化的、加倍的重复训练;从徒弟的角度来讲,如果某个阶段考察不合格就无法再继续往下学了。其次,是拳场中的协同监视。因为一个弟子的武功和品德往往代表了本门派的技术风格和处事方式,所以,对弟子的监视与看管就成为本拳派内所有长辈共同的责任。另外,如果所收弟子的数量较多而且活动范围又较广时,为了“监视”的方便还会分设多个拳场,对习武者实行福柯所说的“层级监视”[16]194,即“分层的、持续的、切实的监督”[16]200。例如,梅花拳“分文场和武场,且文场指导武场”的教化机制就是通过这种“层级监视”来实现协同监管的。

总之,根据福柯的监视理论,要想通过监视技术对武术人进行规范性教化就必须需要这个封闭独立的空间——“拳场”。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控制他们的行为,便于对他们恰当地发挥权力的影响,有助于了解并改变他们”[16]195。

3 内化为主体的自我检查

在拳场内外立体化的、持久的监视之下,武术人实现了由外在“监督”到内在“自查”的转化。此时,“他们凭借的是自我对自我的控制或自我对自我的认识”[23]。这就是福柯所创造的“自我技术”概念,即个体按照自己的方式,对自己的身体、精神等实施一定的操作,以改变自我,从而达到一种幸福完美状态的技术[24]。

3.1 对动作技术的自我监督

武术教化注重的是“体悟”,师傅传授技术常常是“不讲透”,能否练好武功就要靠徒弟自己结合外在的规范标准进行“体悟”的本领了。

首先,通过内在意念调整动作规范。武术人学习一个新动作、掌握一种新技术时,除接受外来的感知信息外,还应通过意念有意识地利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外在规范化表象来内视自己的身体。这种意念不仅可以用来保持身体姿势的正确性,而且还可以用于检查身体姿势的规范性,随时纠正其与外在标准之间的差异。其次,通过本体感觉寻找动作差距。一方面,武术人通过本体感觉能够感受到自身动作与规范要求之间的距离,并以此检查自己的动作是否符合外在的规范化标准;另一方面,武术人还通过本体感觉对错误动作或不规范体态进行反复的练习,并以此纠正动作,缩小差距。这种练习类似于福柯眼中操练惩罚的性质,即“强化的、加倍的、反复多次的训练”[16]230。第三,通过自我审视提高动作质量。过去的练功者常常通过观看自己的影子来检查动作的规范性,而现代的武术训练者则常常利用镜子、录像、摄像来审视着自己的身体姿势。虽然它们形式多样了,但其本质并没有变化,都是练功者进行自我监督的替代物或延伸物,它的作用就是使运动者能够像旁观者一样,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动作形象。这些影像资料的随时可见、随意播放,使武术人在练武的同时对自己的观看更为全面、精细和随心所欲。

总之,武术在教化过程中时刻提醒着弟子要对身体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惩罚,时刻把“心思要放在自己身上”[25],想方设法使自己的身体符合外在公认的要求和规范。

3.2 对伦理道德的自我监管

当来自师傅、家庭和社会的外在要求,一旦被武术人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后,他们就会以此为标准去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外在规范的伦理道德和仪礼,并最终将外在的监视转化为内在的自我监管。

首先,通过拜师仪式将外在规范内化为自我约束。在拜师仪式上,新弟子都要跪下听宣,恭听本门大义,其中就有很多有关伦理道德的规范性要求;另外,弟子的拜师贴和师傅的回帖也强调了道德教化的内容;同时,引师和送师也会在拜师仪式上通过训话等方式来教化弟子。所以,拜师仪式能够使弟子明道德、知伦理,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对道德的认同感。当这种道德规范一经得到弟子的认同,“就会产生强大的整合力与普遍的自我约束力”[26],从此,他们就会主动按照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第二,利用武德内省将外在规范内化为自我监管。内省就是“省自身、纠己错”[27],即用已经内化了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来对照检查自己。而武术人之所以能够通过“内省”纠正自己的错误,乃是因为有一种正确的力量充盈于个人的头脑中,这种力量就是“武德。“武德”是把外在的规范与约束内化为自我监管的最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其结果就是道德内省的养成,即武术人从内心对自己的伦理道德进行自我监管。第三,使用门规戒律将外在规范内化为自我控制。门规戒律是用既定的权威性伦理规范来训诫个体,并使个体的行为契合于先行设定的规则,最终由外而内地塑造人的德性[28]。然而,在这种外在约束的长期、持久作用下,门规戒律常可以通过一种无意识的方式内化成一种自我活动[29],即把外在的道德规范或道德目标内化为主体的道德素养,然后再外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因此,门规戒律就是力图经过长期的规训与惩罚把对武术人的外在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意识,使其自觉主动的利用已经内化于己的伦理道德进行自我控制、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

总之,一旦对武术身体审视的外在标准内化为主体的自我监督,原来外在于主体的各种监视就不再是异己的力量,而是内化为主体寻求发展的自我监督。这也就确确实实体现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武术教化之道。

4 结语

综上所述,武术教化以身体为规训对象,在对身体部位和身体功能进行了规范化分类之后,将被教化的身体置于全景监视之下,通过监视技术检查其与规范化标准之间的距离,并及时对错误和不规范实施必要的惩罚。同时,武术教化还将身体的外在检查内化成了主体的自觉意识。最终,将武术身体教化成为一个规范的身体、道德的身体和有用的身体。

[1]李景林.教化视域中的儒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2.

[2]戴国斌.武术:身体的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3]Rail,Genevieve& Harvey,Jean.Body at Work:Michel Foucault and the Sociology of Sport[J].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1995,27(12):164-179.

[4]Koopman,Colin.Foucault across the disciplines:introductory notes on contingency in critical inquiry[J].History of the Human Sciences,2011,24(4):1 -12.

[5]Deacon,Roger.Michel Foucault on education:a preliminary theoretical overview [J].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06,26(2):177-187.

[6]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中国武术教程(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7]宝鼎.形意拳拳谱[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7.

[8]刘兴汉.游身八卦连环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5.

[9]刘殿深.形意拳术抉微[M].北京:中国书店,1984:5.

[10]Singer,Richard.Discipline and Punish[J].Crime & Delinquency,1979,25(3):376-377.

[11]史明.练胆先练眼[J].精武,2006,26(12):47.

[12]玉心子,金婵娥.秘宗练手拳[J].少林与太极,2011,4(3):38.

[13]贾钰.贾氏梅花拳[J].搏击,2009,6(11):19 -22.

[14]韩建中.五势梅花桩实用技击术[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0:23.

[15]万籁声.武术汇宗[M].万士震,编.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190.

[16][法]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17]唐韶军,戴国斌.梅花拳何以成为“义和拳运动”的主导力量[J].民俗研究,2013,29(6):107 -114.

[18]岳永逸.空间、自我与社会:桥街头艺人的生成与系谱[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19]韩建中.武术拜师仪式[J].中华武术,1998,17(6):40.

[20]周伟良.师徒论——传统武术的一个文化现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5):583 -588.

[21]欧阳恩良,潮龙起.中国秘密社会(第四卷):清代会党[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201.

[22]唐韶军.克服“搭便车”困境——梅花拳在义和团运动中社会动员机制之研究[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1):87-91.

[23]冯俊.后现代性哲学讲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37-438.

[24][英]詹姆斯·D·马歇尔.米歇尔·福柯:个人自主与教育[M].于伟,李珊珊,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8:91.

[25]徐纪.手熟余谈:中国武术论丛二集[M].台北:五洲出版社,2002:178.

[26]陈勇,宁玉民.伦理约束与道德宽容[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1(1):18 -24.

[27]高予远.“吾日三省吾身”的境域[J].孔子研究,2006,20(3):113-120.

[28]刘铁芳.生命与教化:现代性道德教化问题审理[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197.

[29]Bourdieu,P.Wacquant,L.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92:133.

猜你喜欢

拜师福柯教化
马奈与福柯:“物-画”与再现危机——跨媒介视域中的图像叙事解读
乘教化之风,行自主之路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湍河之畔拜师记
秋夜
今天我们如何谈论福柯
作为直言者的福柯
欧阳修拜师
李固千里拜师
福柯美学视阈的贾樟柯电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