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皮肤科皮损摄影解析

2014-12-04刘中华邹先彪

关键词:白平衡测光景深

刘中华,邹先彪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北京100048)

皮肤科疾病虽然种类繁多,但其区别于其他科疾病的特点就是大多具有各自鲜明的皮损特点。皮损的变化直接反映了疾病的疗效、转归、预后。记录、描述或是拍摄皮损是皮肤病学医生在诊疗、积累经验、验证治疗效果、学习交流的重要一环。优质皮损对比照片是疗效的最直接、最客观、最有力的依据。提升皮损摄影技能是皮肤病医生临床、科研的必修课,也是与国际皮肤病杂志相契合的途径。皮损照片作为摄影有其共性及特性,其中包括科学性及艺术性,下面就如何科学、客观甚至艺术地拍摄皮损论述如下。

1 摄影沿革及相机选择

1839年巴黎的达盖尔(Daguerre)运用了尼埃普斯(Niepce)的显影概念发明了摄影术,摄影(Photography)一词源自于希腊语 phos(光)和graphis(画笔),连在一起就是取“用光作画”之意。之后,美国人乔治·伊斯门(George Eastman)和他的伊斯门-柯达公司通过批量产品把摄影带给普通人,他们的批量生产始于19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机先后经历胶片、普通数码年代,现在又迎来了单镜头反光数码相机(俗称单反)时代。由于单反具有中焦段与微距功能,并能对许多参数进行设定,单反的有效像素大多都在1 000万以上,画质好,而皮损照片不仅要求体现大体的皮损分布也需要细节刻画,因此单反相机无疑成为拍摄皮损照片的最佳选择。

2 光的特点及光源选择

如果把相机比喻成画笔,那么光就是油彩。光的色温、光强度、光的性质及投射方向等,都影响皮损照片的真实呈现。

不同的光源色温也就不同,画面会出现偏黄或偏蓝色彩差异;光强度影响皮肤细节及照片明暗程度;光的不同性质极大地影响着摄影的光线处理;光的投射方向影响着画面质感,根据光线的投射方向不同,一般把光线分成:顺光、斜侧光、侧光、侧逆光、逆光五种形式。其中,光的性质可分成两类,一类是直射光(硬光)包括晴天太阳、闪光灯的直射光、其他直接照射光源(如集光灯、明丝灯泡等)。另一类是散射光(软光)云雨天的散射光、间接照射的光源(如磨纱、乳白灯泡、伞灯、无影灯、反光板、柔光纱罩)。直射光照明下物体的受光面和阴影面之间的明暗对比较大,被摄体表面反差较大,有利于表现物体的轮廓。直射光往往照明面积较小,光线集中,表现被摄体粗犷强硬。散射光没有明显的光线投射方向,没有明显的光影变化,一般说来,散射光照明的面积较大,照明均匀,物体表面没有明确的受光面、阴影面和投影,物体表面层次丰富,但立体感差。在色彩表现上,散射光照明的物体,有平涂效果。散射光照明的画面往往显得比较柔和、细腻,亦可使投影虚化或消失。

表1 各部位拍摄标准

基于以上所述,在光源选择上专业摄影灯色温恒定、光照度高,能模拟各种场景的光照,但成本高、技术复杂,目前难以普及。日光更符合视觉习惯,可就地取材,但光照度及色温受时间、气候、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变化较大。

临床皮损照片光源由主光和辅光组合而成,其中主光(塑型光)是照明中最明亮的、起主要作用的光源,用于显示拍摄对象的基本形态,表现突出皮肤丘疹、水疱、结节等立体皮损的立体空间和表面结构,产生明显的阴影和反差。人们习惯的太阳光来自上方,主光通常设置在拍摄对象的上前方或侧上前方。常用的主光有相机内置或外置闪光灯、晴天日光、日光色荧光。但闪光灯及聚光灯产生的直射光,易使物体表面产生光斑和闪光,临床需注意。辅助光用于减弱主光造成的明显阴影,增加画面层次与细节。例如,漫反射的阳光,可以产生丰富的中间影调,但立体塑型效果会减弱,此外反光板、白色墙面、白大褂。

3 布光

布光就是根据光的特点来运用光,临床皮损摄影常用布光:①内置闪光灯做主光+漫反射日光做辅助光;②外置闪光灯做主光+反光板、墙面、甚至白大褂反射的辅助光;③晴天日光做主光+反光板、墙面、白大褂反射光。④日光色荧光色温(6 430 K)接近典型日光色温(6 500 K)可做为主光+漫反射阳光作为辅光。避免用手术灯、检查灯、非日光色荧光灯做辅助光,色温相差大,不能还原皮损真实色彩。单光源照明:闪光灯的色温标准日光色温差不多,在拍摄中只使用一个照明灯具作为光源(如:相机内置闪光灯)。这种方式简单方便,适合在拍摄准备时间紧迫或现场布光条件有限的场合中应用,是目前日常诊疗工作中另一常用的照明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临床常发现:闪光灯作为光源经常出现画面发红,这是白平衡没有调好,可调白平衡为闪光灯模式;机顶盒上的内置闪光灯下皮损反一片亮白色,什么都看不清楚,是因为皮损反光造成的,可以镜头前加一块偏光镜(PL镜),其能消除或减弱一切非金属表面的强反光,从而消除或减轻光斑,此外给闪光灯加一个柔光罩也可以解决问题。

相机镜头与被摄部位保持同一水平面,避免“俯视”或“仰视”,横拍时相机应与地平面平行,竖拍时相机应与地平面垂直。让需要表现的皮损放在同一平面,相机镜头对准平面的中心,且该平面垂直。

4 背景的选择

皮损摄影作为摄影的一个分支也要遵循摄影三原则即:主题明确、主体突出、画面简洁。

主题体现皮损形态,斑块、丘疹、风团、水疱、脓包、结节、囊肿、瘢痕等适当运用侧光作为辅光凸显其立体形态;主体是皮损,因此尽量让皮损占满整个画面以突出主体,画面简洁到除了皮损就是单色调的背景色,不容有衣物等杂物出现。一般皮损背景选用白色、黑色、蓝色以突出主体。

5 一般大体取景范围及体位的标准拍摄范围要求

以拍摄畸形病变为中心,突出重点,尽量减少衬托部分,但必须明确显示其所在的解剖位置及其与周围互相关联影响。各皮损部位的拍摄体位和范围建议参考以下表格[1]。

6 构图

拍摄皮损一般既需要远景照片来反应皮疹的部位、数目及分布规律,也需要近景(长焦或微距)表现皮疹性质及更多肉眼难以分辨的细节。右眼从取景对要纳入照片中的皮损进行构图,最终让阳性皮损尽量充满整个画面,其中拍摄过程也是诊断过程,疾病涉及的外在器官、阳性体征及重要阴性体征应系统拍摄。故拍摄前考虑好构图是完成一张成功的皮肤摄影照的前提之一。

7 图片质量与ISO

ISO是国际标准组织的缩写,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是 CCD、COMS(或胶卷)对光线的敏感程度。如果用ISO100的胶卷1秒可以正确曝光,用 ISO200的胶卷只需 0.5秒即可,用ISO400则只要0.25秒。数码相机常用ISO为80、100、200、400、800、1 600、3 200,拍摄运动物体或暗光线下可用ISO800至25 600,数字越大,感光度越高,但颗粒越粗,成像质量越差。为准确还原皮损,皮肤摄影通常使用ISO200及以下的感光度。

8 白平衡

白平衡(White balance)是描述显示器中红(R)、绿(G)、蓝(B)三基色混合生成后白色精确度的一项指标。就是让白色所成的像依然为白色,如果白是白,那其他景物的影像就会接近人眼的色彩视觉习惯。白平衡调节较为复杂,需要记住各种光源的色温值,皮损拍摄时一般选择自动白平衡,如果主光用闪光灯则白平衡调成闪光灯白平衡就可满足拍摄需求,偏色可用ACD See、Photoshop之类软件校正。要了解白平衡就必须先了解色温。所谓色温就是以开尔文温度表示光线的色彩,单位是K。物体被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时就会发出光线,此光线不仅含有亮度的成份,也含有颜色的成份。温度越高,蓝色的成份越多,图像就会偏蓝;温度越低,红色的成份就越多,图像就会偏红。一般皮肤病摄影无需手动调动白平衡。

9 快门

通过快门的开启到关闭来控制曝光时间。对于手持数码相机而言快门速度越快,画面越清楚,但快门速度一般不得低于焦距数的倒数,否则画面是模糊的。快门速度过低导致皮损画面模糊,此时可以适当调高ISO以提高快门速度,从而提高皮损照片的清晰度。另外,还可用自拍按钮延时1~2秒自动开启快门来解决拍摄时的抖动问题,必要时可配用三脚架加快门线。

10 光圈

光圈是镜头内调节镜头通光量大小的装置。通常用F值表示,即光圈F=焦距/镜头孔径直径。简单来说,光圈F值越大,镜头孔径越大,通光量越小。光圈大小其决定单位时间进入感光元件的量。光线从快门开启后到快门关闭通过光圈投射到感光元件而成像,进而曝光时间与光圈大小一同决定感光元件的曝光量。

另外,光圈除了控制通光量还可控制景深(就是照片焦点前后左右仍可清晰成像的范围),镜头孔径越小,景深越大,通常也说成小光圈大景深,即F值越大景深越大。虽然焦距和拍摄远近都影响景深,但焦距和被摄物远近的改变同时也会改变构图。当构图确定,皮肤科摄影需要尽可能大的清晰度(少数情况下采用大光圈、小景深,以突出特定的皮损),此时能控制景深的武器就只剩下光圈了。

但单单从图片的清晰度而言,任何一个镜头都是中等光圈时成像最好(最清晰),最大光圈和最小光圈时解像度差。决定景深的三要素:光圈越小,景深越大;焦距越短,景深越大;离被摄物体越远,景深越大。可以根据实际皮损范围大小和拍摄距离来调节光圈值。

11 曝光

正确曝光取决于三个要素:光圈、快门速度、ISO,三者有多种组合方式,相机的Auto自动快门或P程序快门可以胜任绝大多数拍摄场景。为正确还原皮损色彩,丰富皮损层次感可调整曝光补偿,口诀为:白加黑减,绿加红减,亮加暗减。对于曝光过度或严重不足的标本,其色彩还原不正常,层次也相应减少,即使后期处理也难以校正。

12 评价环境的光线和被摄皮损的关系

评价环境的光线一般包括评价测光、重点测光、点测光。评价测光是对于整个画面进行测光,是把画面内所有的反射光综合起来进行评价。重点测光是针对中央一个比较小的区域,使中心区域达到准确曝光。点测光只对一个点进行测光(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小的区域),该点通常就是对焦点。一般皮损选用重点测光。

13 光圈优先(AV模式)

摄影模式有:AUTO即自动模式;P即程序模式又称傻瓜模式;SCN即场景模式;Tv即快门优先;Av即光圈优先;M即手动模式。手动确定光圈的大小(如f/8、f/11),相机会根据这个预设光圈值自动匹配正确曝光的快门速度,为临床皮损拍摄常用模式。另外,根据需要强制不闪光及闪光灯模式也常用。

14 对焦

准确对焦是拍摄皮损最基本的要求,自动对焦时,从取景器中使对焦点位于被拍摄皮损主体上,才能清楚地显示需要表达的内容。拍摄过程中出现虚焦的主要原因有:环境光线过暗、被拍皮损与周围皮损反差小、被拍皮损光滑甚至大面积反光、镜头与皮损距离短于相机的最短工作距离。对于以上四种情况的解决办法分别是:①增加光照强度。②将与皮损颜色反差大的物体紧挨近皮损,再半按快门对焦后拿走该物体,继续按动快门,如此解决即可。③改变拍摄角度或配用PL镜。④查看说明书了解相机的最短工作距离,拍摄时注意镜头与皮损的距离要长于最短工作距离。

另外,通常人像摄影的最佳焦距段是85~135 mm,基本符合人眼透视角度,这个焦段拍摄的人像透视畸变小,感光元件CCD大小是由原35 mm胶片(36×24 mm)来界定的,通过转换系数换算后,对于常用的单反APS-C画幅的相机来说,尼康最佳焦距段大约是57~90 mm,佳能最佳焦距段53~84 mm。而短焦距(广角)会发生近大远小的透视畸变,不能很好地还原皮损的真实面貌。

此外,当以下情况出现时,建议使用手动对焦:①皮疹与背景之间对比度小时,即皮疹为肤色,且高出皮面;②折光较强的部位和皮损,如渗出的皮损、头发、阴毛、指(趾)甲、龟头等部位;③透过玻璃观察的皮损,如作皮肤压诊试验;④皮疹跨度较大,要求大景深时;⑤距离相机较远,暴露光线不佳的皮损。

15 处理

好的皮损照片还需要后期软件处理,对于要投稿的图片最好不要轻易剪裁,否则可能会影响稿件的录用。现场拍摄的相片可能存在背景和构图的缺陷,利用软件裁切多余的背景和杂物,进一步突出拍摄主题。一般皮损照片处理流程:①用Photoshop或ACDsee等图像处理软件打开已存入计算机中尚待处理的相片,在工具栏中点击旋转、放大缩小、调整图片位置、大小调整皮损比例;②选择剪切工具裁剪多余的区域,初步完成皮损图片的编辑;③调整曝光某些曝光纠正不足、曝光过度纠正;④点击图像菜单下调整中的亮度、色阶、色彩平衡进行相应调整;⑤调节反差和清楚度:点击图像菜单下调整中对比度,还可利用滤镜中锐化工具使画面的线条犀利,提高反差和清楚度;⑥记录拍摄的条件,包括光线、背景、部位、体位、角度等,如需要患者的随访观察和治疗前后比较,要求再次拍摄时与先前的条件一致,否则资料的可信度将降低。处理皮损照片最常用的软件是Photoshop和ACDSee。

16 小结

拍摄皮损前,必须首先征得患者的同意,在拍摄过程中注重与患者的沟通,患者的支持和配合有助于拍摄工作的顺利完成。环境方面,要求选择宁静、整洁的地方,很多资料都一致要求室内光线必须充足,无其他的光污染,私密性良好,让患者充分暴露皮损,同时可避免由于行人的走动造成散射光线的干扰。

拍摄皮损过程中,中长焦距、小光圈、低感光度(ISO80或100)、镜头始终对准所拍画面的中心、与胶片垂直、选用点测光或中央重点测光是皮损摄影常规模式。拍摄时还需注意体现皮损分布情况,以及分布位置的整体照片,如微距照片由于景深较浅,几乎在同一平面,所以尽量使皮损处于同一平面,在构图确定的情况下,调小光圈(即使f值增大),获得大景深。

勤练多思,在实践中摸索,是提高皮损摄影技术的唯一途径。

[1]张胜利,武军,王亚荣.整形外科医师的临床医学摄影实践[J].中国美容医学,2006,15(11):1037-1038.

猜你喜欢

白平衡测光景深
一种结合物理模型和景深估算的图像去雾算法
技术橱窗 科技一点不枯燥
技术橱窗
本月话题机内测光系统
你的白平衡准确吗?
准确的白平衡管理
简明FOTO词典:景深
景深在影视摄影中的创新应用
让色彩更精准
数码相机的测光及其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