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离合词成因分析

2014-12-01张云生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11期
关键词:离析动宾语素

摘 要:“离合词”是现代汉语的一种特殊现象,若想对离合词有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仅研究离合词的发展现状是不够的,还要考察研究离合词的形成过程。究竟是什么原因产生了离合词,众说纷纭,但笔者认为离合词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某一种语法现象作用的结果,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

关键词:离合词 成因

一、离合词是汉语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为主,也就是说古代汉语中绝大多数的单音节语素是成词语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出现的事物越来越多,单音节词已经不能满足表意的需要,在由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的过程中分化成双音节词,例如“高”本身含义很复杂,但为了使单音节词表意更加精密化,后来分化成许多双音节词,像“提高、增高、加高、抬高、登高”等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尤其是双音节的合成词最多。所以古代汉语中的一些成词语素在现代汉语中就变成了不成词语素,虽然这些语素在现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但在意义上还保持着相对的独立,在与其他语素组合的时候,结构也不是十分严密。正因如此,在现代汉语中由于表情达意的需要,人们常常将双语素合成词的一个语素进行补充或限制,这时就会把那些曾经是成词语素而现在是不成词的语素临时当成一个词来用,而这些补充或限制的成分就夹在两语素之间,原来的合成词就拆分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了,这就是离合词。由古代汉语单音节词演变而来的动词性语素组合能力很强,因此动宾式合成词的结构最为松散,扩展起来也较为自由,这就是现代汉语中动宾式离合词占绝大多数的原因。

二、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的特性

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的特性是形成离合词的因素之一。现代汉语中的不及物动词两个成分都强调自己的独立性,因此,在表达意义上往往是自足的,一般不需要再带宾语,大多数不及物动词都是动宾结构的,本身的结构已经很完整,信息量也已经足够。例如“停车”“退伍”“绣花”“许愿”等,后面不需要再用其他成分来补充,但当形式不能完全展现所要表达的内容时,如当涉及到计量或关联对象时,往往要用“离”的形式,进行强调或说明。对此,张理明(1982)认为,“因为动宾结构的短语动词本身已有一个直接宾语,而有时所表现的动作又往往影响到人,为把受影响的人表现出来,所以就常常拆开使用,中间插入必要的成分”。汉语离合词的时量成分、动量成分或者其他需要对语义进行补充的成分,一般要插在结构的中间,构成类似于修饰性的句法成分。

三、口语是产生离合词的沃土

离合词最初是在口语中形成的,是一种口语性比较强的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早些时候在书面语中一般是很难看到离合词“离”的形式。离合词常常表现出一种随意、灵活的特点,尤其是“离”的形式,所以在口语中会常常出现。口语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时会突破语法规则的限制,在双方都能听懂的基础上,尽可能使语言简约、明快,于是人们在合成词中间插入其它成分来满足这一要求,从而产生离合词。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现象慢慢被人们所接受,人们也在书面语中很自然地运用离合词“离”的形式。但由于离合词两个语素之间的紧密程度不同,导致离合的程度也不同,“见面”我们可以说“见了面”“见过面”“见了张老师一面”,而“成人”当动词讲时,只能说“成了人”不能说“成过人”“成了一次人”,所以离合词的产生与语体的使用有着密切的联系,口语化的、常用的动语素更易形成离合词。

四、类化作用

类化就是指类推变化,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详细地阐述了类推变化对词形变化的影响。他指出,在历史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成批的词形就在于复杂形式的新组合。根据人们认知方式的特点,会习惯性的将某一新形式类推到其它组合中,产生一类新的组合方式,这一类型的创新便是类推变化。类推变化对离合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类推作用扩展了离合词的结构方式。汉语离合词最早出现在宋代,最早产生的离析形式是动宾式(力量和曹瑞在《离合词形成的历史及成因分析》一文中有所阐释),如动宾式的“唱喏”“吃苦”等在类推的作用下扩展到主谓式(嘴硬、眼红、心疼、手软)、动补式(打倒、看透、提高、说服),还有一类特殊的词:“合”的时候是联合式,“离”的时候用如动宾式(考试、开张、洗澡、学习)。第二,类推作用扩充了离合词的数量。受离合词可以拆分使用的影响,以前不是离合词的词,也加入了离合词的行列,例如“归队”这个离合词在表达否定形式时,可离可不离“无法归队”“归不了队”,在这种拆分形式的影响下,“兑现”可以类推为“兑不了现”,“负责”可以类推为“负不了责”。“发火”这个离合词在表示时态时可离可不离“发火了”“发了火”,同样,“平反”也可以类推为“平反了”“平了反”,“退休”可以类推为“退休了”“退了休”。

五、主观倾向性

离合词离析结构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方式,功能上表现说话人的主观倾向,这是支配离合词离析现象的内在规律。离析形式出现类型及出现频率、离合词语义语用篇章表现等都受该规律的支配。离析构式的主观性倾向这一规律可以理清许多相关现象。如:(1)离合词大多数都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再接宾语,为了表达更加丰富的含义只能在离合词中间插入一些修饰、限制的词或短语。(2)离合词产生的背景:口语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时会突破语法规则的限制,在双方都能听懂的基础上,尽可能使语言简约、明快,于是在合成词中间插入其它成分来满足这一要求,从而产生离合词。(3)离析结构偏爱的句式:插入“着、了、过”表示时态;插入定语(数量短语、人称代词、疑问代词等)修饰、限制宾语;插入补语(数量补语、动趋式补语、动结式补语等)补充说明前面的动词性语素。(4)离析结构句出现的场合以及离合词熟语化问题:离合词大多出现在口语中,尤其是两个人的谈话中,为的是用最短的时间来表达最丰富的含义。久而久之离合词的用法也就固定下来,形成了几个比较稳定的常用句式。根据离合词的这些特点我们还可以确定离合词是一个内部复杂的群体,即使是同一类型的离合词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很难达到一致。endprint

六、语言的经济原则

一种成熟的语言往往是用较少的词来表示较丰富的含义,这就是语言的经济性原则。经济原则是支配人们言语活动的规律之一,它使人们能够在保证语言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对言语活动中力量的消耗做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即用较为简洁的语言表达更多的交际内容。例如:“和他见了一面”可以说成“见了他一面”,“无法看透这件事情”可以说成“看不透这件事”,“用热水洗澡”可以说成“洗热水澡”。由此可见,离合词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说满足了人们的这种交际要求。

七、求新求异的心理

离合词的产生使用,与人们使用语言时求新求异的心理特征有关,语言中词和词组的固定组合表示现成的、概括的、模糊的意义,而词的自由、临时的组合表示的则是一种新的、具体的、尚未模式化的意义。尤其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口语能够临时打破语言常规,例如“进门请登记一下”可以说成“进门请登个记”,“登个记”比常用的“登记”更有新鲜感,并且体现了轻松随和的口语特点,又如“别人发了财,他不眼红!”说成“别人发了财他眼不红?”离合词“离”的形式更能加强反问语气,增加表达效果。

八、语素的成词不成词,自由不自由

语言学界通常将离合词分成三类:(1)扩展后还认为是词:例如“洗澡、鞠躬、睡觉”这样的离合词扩展后可以说成“洗了一个澡、鞠了一个躬、睡了一觉”,虽然前后两个语素暂时的分开了,但是不能独立运用,只能是互相依赖;(2)扩展之后是短语:例如“出来、打开、推倒”等动补式的离合词都可以插入“不”,说成“出不来、打不开、推不倒”分开后两语素和词没什么区别,彼此结合得很松散;(3)可以是词也可以是短语:例如“搬家、办事、看见”扩展后可以说成“搬过家、办点儿事、看不见”,扩展之后每个词前后两个语素在意义上相互依存,在形式上可以独立运用,既可以认为其是词也可以认为是短语。从上面三种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凡是离合词里有不自由语素的,不自由语素不能独立使用的,拆开后语感上仍是词、凝固性强的,这类词的成词时间应该比较早。而动补式的复合词则是近期的产物,有一部分还处于词化的不稳定阶段。所以,笔者认为,现存的离合词形成与语言双向运动过程有关,一个是形成词的过程,一个是分解词的过程。在形成词的过程中,原来两个成词语素中一个或两个慢慢变成了不成词语素,而在分解词的过程中,原来两个不成词语素中的一个或两个慢慢变成了成词语素。词的形成和分解打破了语言的自身平衡,那么这时候就会有另一种变化站出来,化解或削弱某些不利于语言发展的力量,于是离合词就产生了,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语言的这两个运动过程。

九、结语

对于语言来说,变化总是在悄悄地进行着,不可能发生突变,离合词的出现也是如此。离合词刚产生的时候大家都没有注意,然而变化总是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被意识到,想追究谁是第一个发生变化的、在哪一具体时间变化的,几乎不可能做到,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观察那些已经变化了的和正在发生变化的,从而追因溯源。

参考文献:

[1]杨庆惠.现代汉语离合词用法词典[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曹保平,冯桂华.“离合词”的构成及离合规律[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4):95—97.

[3]付士勇.论离合词[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1,(1):46—49.

[4]吴登堂.离合词探析[J].丹东师专学报,1996,(2):94—96.

[5]沈怀兴.“离合”说析疑[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6):57—64.

(张云生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 830002)endprint

猜你喜欢

离析动宾语素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汉泰语动宾结构研究综述
沥青混凝土路面常见离析的原因分析和控制
浅谈“音节语素化”现象
从物性结构和语义特征看“动宾式动词+宾语”的语义基础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动宾式离合词的教学
干混砂浆成品仓防离析装置
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的离析分析
助词“得”与语素“得”辨析
再谈语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