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式英语的浑沌学解读

2014-11-30王一川王显志

关键词:中式分形语言

王一川,王显志

(河北联合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9)

随着英语在世界范围的传播,英语语言本身与各国语言文化在接触过程中发生了诸多单向性或互向性的变化,呈现出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融合和统一的发展趋势。英语变体的不断产生使中国孕育了两种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由葛传规先生在1980年提出,指以标准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和文化特有事物的英语,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例如,Confucianism(儒家思想),Four Books(四书),Five Classics(五经),Four Modernization(四个现代化),Peaceful Rising(和平崛起)等。中式英语(Chinglish)是指具有汉语语音、语法、词汇、表达习惯的英语,是一种洋泾浜语言,更是一种中外文化交融而成的文化现象,例如,ungeliable(不给力),smilence(笑而不语),emotionormal(情绪稳定),vegeteal(偷菜),don’train(动车)等。

一、中式英语之争

中式英语因其不符合英式英语、美式英语的语言标准,长期以来颇受争议,近年来更是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自筹办北京奥运会以来,相关当局着力整顿中式英语,限制其对标准英语的“入侵”。2005年5月1日,北京市开展公共标识双语纠错行动,为奥运会创造良好的双语基础设施平台。2009年4月,广东省质监局批准发布《公共标志英文译法规范》省地方标准,对该省公共标志的英文译法进行规范。2009年9月,上海发起了清除“中式英语”广告牌的活动。自2013年3月起,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组织开展“2013年北京市公共场所外语标识网上纠错活动”。然而,对于全面清除中式英语的举措,西方媒体和专家却持有截然不同的态度。2006年6月23日,《连线》杂志一篇名为《英语如何演变为一种语言,我们无法知晓》指出中式英语或许能随着广泛的使用而成为一种新的英语方言,也或许是英语进化的下一个版本或者阶段。[1]2006年10月31日,荷兰人Marius van Bergen 与必修国际检验集团(Bureau Veritas)合作在阿姆斯特丹正式推出Chinglish.com 网站。该网站除了提供电子邮件中文和英文翻译服务,还对很多典型的中式英语词汇作出准确的翻译,旨在满足不断增长的中英文交流需求,打破存在于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语言障碍。2008年2月19日,《中国日报》刊登了《中式英语为字母语言添加调味剂》,作者指出以描写性见长的汉语能为以规定性见长的英语语言添加美味可口的调味剂,使得英语词汇的表现力增强。[2]2008年8月2日,路透社网站发表文章《语言学家:“中式英语”仍将大行其道》,文中援引全球语言检测中心(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观点,称中国应为这种“汉语和英语的巧妙结合”而喝彩…中国式英语显示了“汉语普通话令人赞叹的丰富与复杂”,并表示中式英语前程光明。[3]2009年8月25日,《卫报》刊登了一篇名为《中式英语是否已陷入穷途末路?》的文章,作者对当局为迎接世博,全面整治中式英语使其面临消亡的危险而感到惋惜。[4]2009年9月7日,墨西哥《改革报》发表了《中国的英语热和中式英语文化》,文章指出“中式英语”逐渐成为中国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随着国内清理中式英语行动的展开,也涌现出一批中式英语的追随者。德国人奥利弗·拉特克(Oliver Radtke)于2005年创建了中式英语博客(www.chinglish.de),并先后出版了三本关于中式英语的著作。[5]他认为中式英语不单单是不标准或者不正确的英语,而是含有某种中国概念,体现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应该被看作一种文化财富。埃弗里特·格里菲斯(Everett Griffith)也曾在他开办的pocopico.com 网站中发布一些中式英语,他认为这种语言富有幽默并极具创意。[6]此外,美国社交网站Facebook 上的“救救中式英语”小组搜集了各种中式英语的例子;而美国图片分享网站Flickr 上的“中式英语之潭”也刊登了许多中式英语的招牌类照片。

语言不仅仅是抽象的符号系统,更是社会文化的反映,是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语言现象,中式英语必然有其现实价值和潜在意义。

二、分形与标准英语的变异

“自然界的几何是混乱的,不能用通常形式的欧几里德几何或微积分中的那个完美的序来表示”。[7]也就是说,欧几里得测度(长度、宽度、高度)和传统维数(如拓扑维、欧氏维数),从数量的观点“不能考虑不光滑、不凑整、相互交织和错综复杂的物体。”[8]1967年,曼德布罗特在《英国的海岸线有多长?统计自相似和分数维度》中把部分和整体以某种方式相似的形体称为分形(fractal,源于英语的同源词fracture 和fraction)。[9]1975年,他创立了分形几何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研究分形性质及其应用的科学,称为分形理论。

“分形是科学家对混沌之模式的描述。…分形指由混沌动力学系统形成的轨迹、轨道、标志和形态。自然分形形态包括地震或严寒留下的岩石裂缝、树枝状的河道网络以及每一片雪花的独特造型”。[10]“分形几何学揭示了隐藏于数学中若干最严密最正规的篇章里的面貌:一个人们至今还未预料的、纯洁的和富于艺术美的世界”。[11]它使我们看到,分形的物体(标度不变性的物体)比比皆是;在不同的维度上,分形的物体又具有相同的规则性和有序性。分形的意义在于自相似性。自相似性是跨越不同尺度的对称性,是系统的某些结构或过程从不同的时间尺度或空间尺度来看具有相同的统计特征,它意味着递归,有限规则的无限复用;意味着嵌套,图案之中套图案。作为大自然的几何学,分形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结构,它同样存在于语言的发展进程中,正如萨皮尔所言,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Lingua Franca)由来已久。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标准英语(Received Standard English)已经从以伦敦地区方言为基础的英国英语(尤指英格兰人使用的英语)逐渐扩充,在英国国内受爱尔兰语、苏格兰语、盖尔语等影响,在英国之外变异为多种语言变体。随着语言接触呈现出全球化、多样化和本土化趋势,标准英语的概念已经泛化。下面以日式英语和印式英语为例进行探讨。

(一)日式英语

日式英语(Japlish)是英语在日语中的音译,即用日语的片假名(katakana)来标识英文单词的发音。由于片假名是表音的文字符号,在翻译来自日本以外的外来语时十分方便。然而,片假名里只有日语的发音,比如英语的/R/音在日语中是不存在的,只能用/l/来代替,/θ/的发音也只能由/s/取代,这造就了“日本味英语”。此外,英语词汇大多以辅音或不发音的e 结尾,而日语词汇基本以元音结尾,所以发音时会造成元音的合并,辅音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音。例如:

automobile(汽车)アラマビル

drive(驱使)ヂュアイヴ

drama(喜剧)ヂュアマ

helpful(有用的)ヘルプフォ

knew(了解)ヌー

popular(流行的)パピュラー

problem(问题)プァブェム

shopping(购物)シャピング

special(特殊的)スペシャル

single(单一的)スィンゴー

train(列车)チュエイン

true(真实的)チュルー

week(星期)ウィーク

yellow(黄色)イェロー

语法方面,日本人常把一些常用的多音节英文词按照独有的方式缩短来说,这种自创的英语简称对于母语是英语的人来说也很难理解。例如,テレビ(电视),既不是英语的简称TV,也不是television,因为同/L/和/R/音一样,在日语中/B/和/V/也没有区分,/v/在日常的常见词语中多以「バ」来表示。还比如,スーパ(即supermarket,超市)、アパート(即apartment house,公寓)、デパート(即department store,百货商店)、アナウンス(即announcement,新闻广播)、バレンタインデー(即Valentines Day,情人节)、タイプ(即typewriter,打字机)、ビル(即building,大楼)等。

(二)印式英语

印度作为英联邦的成员国,受英国文化影响较深。自1757年6月23日普拉西战役至1947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在长达两百多年的统治中,英国出于统治需要,在印度上层阶级推广英语教育。虽然印度独立后,政治领袖莫罕达斯·甘地和首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一度推广印地语,希望能取代英语成为印度唯一的官方语言,但迫于政治原因,最终将印地语和英语共同列为官方语言。语言接触的影响是一个历时的、自然的动态过程,语言的自然接触和文本接触都可能形成语言结构上的趋同和语音对应。英语和印度语同属印欧语系,且接触时间长,所以影响明显。

印式英语(Hinglish)是融合了南亚语言(如旁遮普语、乌尔都语、印地语)的英语。印式英语书面语文风古朴、语法严谨,颇似古典英语;口语却具有鲜明的特点。语音方面,印式英语受邻近语言区语言(如泰米尔语、奥利亚语等)的影响,最大的特点是“浊化”,即许多清辅音都会被读成浊辅音,如/k/读成/g/,/p/读成/b/,/t/读成/d/,/θ/读成/d/等。此外,咬舌送气音/th/读成/t/,/sh/读成/s/,辅音/r/发颤音或读成/l/。例如:

语调方面,印式英语的语速非常快,犹如印地语婉转起伏。词汇方面,往往夹杂其他语种(印地语、梵语等)的词汇,例如把印度语的(先生,用于人称后表示尊敬)用于英语人称后,用梵语的shanti(和平)代指peace 等。

分形体系内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整体的再现和缩影。语言变体不是一种全新的语言。从语言系统整体来讲,语言变体具有共同的语言内核(或语言共核),即拥有促使勾通达至相互理解的共同的语音系统、词汇体系和语法结构等。亦即语音范畴、词汇范畴、语法范畴甚至语篇范畴的变异都是有限的、不完全的。此外,分形理论的自相似性不仅存在于形态或结构上,而且在信息、功能和时间三方面或其中某一方面具有自相似性。日式英语、印式英语以及法式英语(Franglish)、俄式英语(Runglish)、德式英语(Denglish)等英语变体是标准英语在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和人文生态环境中的变异,是标准英语多元化和本土化进程中形成的国别变体。无论是作为国内使用的制度化变体(institutional variety)还是用于国际交流的使用型变体(performance variety),都是源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渗透着文化气息的信息媒介。

三、中式英语的进化范式

时间是物质运动变化的顺序性和延续性,时间具有一维性,正如牛顿曾经指出,“绝对的、真实的数学时间,就其自身及其本质而言,是永远均匀流动的,它不依赖于任何外界事物”。[12]19 世纪中叶诞生的达尔文进化论,使人们相信生物进化的过程是不可逆的,遵循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生物的种类趋于繁复,结构趋于精致,功能趋于完善。与此同时,演化的观点进入到物理学中。1865年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克劳修斯提出熵增加原理,即在孤立系统中,一切不可逆过程必然朝着熵的不断增加的方向进行。熵增加原理表明了世界的方向性和不可逆的演化,显示了“时间之箭”的存在。时间之箭是时间的单向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的对称破缺。“人类社会和动物社会也会形成顺着时间之箭的图像:从群体迁移到足球比赛中的万头攒动。这些社会可以看作是开放的和高度非线性的动力学系统,其中大量存在着反馈环和竞争。”[13]时间可以改变一切,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语言会逃脱这一普遍的规律。[14]犹如生物进化的过程,语言的发展与时间的前进方向一致,是不可逆的过程(其可逆性对应于理想化),正如洪堡特所言,“语言就其真实的本质来看,是某种连续的、每时每刻在向前发展的事物”。[15]

从语言的认同性来看,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全球语言监测机构(Global Language Monitor,GLM)认为,中式英语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词汇,成为英语新词汇最主要的来源。2005年“Chinglish”在GLM 评选的全球最流行的十大词汇中位列第四位,统计表明中式英语的贡献率从1994年的5%达到20%。二十世纪初期出现于中国码头的long time no see (好久不见,标准英语:I haven’t seen you for ages)如今已经进入英语的标准词组,更见诸于美剧《越狱》(Prison Break)、《识骨寻踪》(Bones)、《绝望的主妇》(Desperate Housewives)、《绝命毒师》(Breaking Bad)、《反击》(Strike Back),电影《阿凡达》(Avatar)的对白中。《牛津英语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中收录了一句典型的中式英语no can do(不能做,标准英语:be unable to do,do not attempt to do),该句也在《老友记》(Friends)、《实习医生格蕾》(Grey’s Anatomy)等美剧中出现。2011年7月11日,南京公布2014年青奥会的6 句候选口号中,“天天向上”的英语翻译为Day Day Up(标准英语:Make progress every day)。

从语言使用范围看,1960年全球有2.5 亿英语使用者,大多数为美国人、英国人及其殖民地国家的人。如今,15.3 亿人将英语作为主要语言、辅助语或商业用语,其中中国掌握英语的人口已经达到2.5 亿。[16]随着英语本土化进程的加剧,中式英语有可能成为英语新的分支,此外,“中式英语还有助于建立一套与英式英语、美式英语接近但又别具特色的语言标准。”[17]

以前,我们习惯将规则性、稳定性的系统行为当作最基本的类型,然而浑沌学启示我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非线性系统,浑沌现象是客观世界最基本的运动形态之一。只有从浑沌出发,才能了解规则性,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复杂性和多重性。中式英语的发展是一个内秉不稳定性和随机性的不可逆过程,遵循着不依赖于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换句话说,语言的持续发展如同他固有的本性一样自然。[18]语言工作者的任务不是扼杀或消除某种语言或语言变体,而是把作为语言的语言带向语言。[19]

四、结语

语言是随着时代及人文环境而变化的。中式英语作为时代变迁的产物,根源于中西方社会文化、思维模式的差异,发展于中外语言文化交流,融于全球化的进程。中式英语弥补了中国社会文化词汇不可译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种既宽容又审慎的态度来对待这种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

[1]Erard,M.How English is evolving into a language we may not even understand[N].Wired Magazine,2006-6-23.http://www.wired.com/culture/culturereviews/magazine/16-07/st_essay/

[2]Nilsson,E.Chinglish Adds Flavor to My Alphabet Soup[N].China Daily,2008-02 -19.http://www.chinadaily.com.cn/life/2008-02/20/content_6470292.htm

[3]Majendie,P.“Chinglish”thriving at Games,linguists say[N].Reuters,2008-08-02.http://www.reuters.com/article/2008/08/02/us-olympics-chinglish-idusl212754220080802

[4]Gabbatt,A.Could it be the end of Chinglish?[N].The Guardian,2009-08-25.http://www.theguardian.com/news/blog/2009/aug/25/end-of-chinglish-china

[5]Radtke,O.Chinglish:Found in Translation[M].Layton:Gibbs M.Smith Inc,2007.Radtke,O.More Chinglish:Speaking in Tongues[M].Layton:Gibbs M.Smith Inc,2009.Radtke,O.Fünfzig Mal Mund auf in China[M].Dryas,2011.

[6]Sostek,A.Lost in translation:Chinglish targeted[N].Pittsburgh Post-Gazette,2008-08-01.http://www.post-gazette.com/stories/sports/olympics/lost-in-translation-chinglish-targeted-404416/

[7]伯努瓦·B·曼德布罗特.分形对象—形、机遇和维数[M].文志英,苏虹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8](法)郑春顺著.混沌与和谐(现实世界的创造)[M].马世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9]Mandelbrot,B.How long is the coast of Britain?Statistical self-similarity and fractional dimension[J],Science,1967,(156):636-638.

[10]约翰·布里格斯,F·戴维·皮特.混沌七鉴—来自易学的永恒智慧[M].陈忠,金纬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11]伯努瓦·B·曼德布罗特.大自然的分形几何学[M].陈守吉,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12](英)伊萨克·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M].王克迪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武汉:武汉出版社,2001.

[13](英)彼得·柯文尼,罗杰·海菲尔德.时间之箭[M].江涛,向守平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4](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9.

[15](德)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6]‘Millionth English word’declared[N].http://www.languagemonitor.com/no-of-words/

[17]Sussex,R.The inner,outer and expanding circles:A reconsideration of Kachru’s circle model for world Englishes[R].第六届“21 世纪国际英语教学论坛”主旨发言,2007.

[18](德)J.G.赫尔德.论语言的起源[M].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9](德)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猜你喜欢

中式分形语言
感受分形
语言是刀
分形之美
分形——2018芳草地艺术节
新·中式生活美学Chinese NewAge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过几个?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分形空间上广义凸函数的新Simpson型不等式及应用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中式烹饪营养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