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糖尿病行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和动态血糖监测的护理研究

2014-11-30汤小英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年26期
关键词:酮症酸中毒胰岛素

汤小英

(四川省安岳县人民医院,四川安岳642350)

新生儿糖尿病指的是新生儿出生6个月以内发生的糖尿病,会影响新生儿正常的生理代谢,造成血脂代谢异常,引发多种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等,严重时可危及患儿生命[1-3]。临床上用于治疗新生儿糖尿病的常用方法为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该方法也符合患儿的生理模式,是一种有效的胰岛素注入方法,再给予患儿有针对性的动态血糖监测,可有效控制患儿的血糖水平,进而有效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笔者观察了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对行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和动态血糖监测新生儿血糖状况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9年10月—2012年11月收治新生儿糖尿病7例,均符合新生儿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标准:2次随机血糖≥6.1 mmol/L。排除有糖尿病家族史、其他心肺疾病、肝肾疾病、免疫性疾病、血液病的患儿。将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 3例,出生时间12~98(42.0±15.2)d;出生体质量2 958~3 607(3 307.8±173.4)g;男2例,女1例。观察组4例,出生时间25~103(44.6±13.7)d;出生体质量3 152~3 716(3512.9±134.2)g;男3例,女1例。2组患儿间出生时间、出生体质量、性别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儿入院后均先给予补液扩容,同时以0.1 IU/(kg·h)胰岛素持续静脉维持处理,还要给予抗感染治疗。对于酮症酸中毒已得到良好控制的患儿给予0.55~0.60 IU胰岛素皮下注射,每隔4 h注射1次,以30~50 mL的奶量喂养,每隔2 h喂养1次,检测患儿的血糖波动情况时,采用动态血糖监测,患儿的基础胰岛素用量为0.1 IU/h,设定患儿的餐前胰岛素用量为0.1~0.2 IU/次交替,但每天总量为3.6 IU,等到患儿的血糖波动在 3.9 ~9.8 mmol/L 时,可采用格列苯脲口服,开始剂量为0.312 5 mg/(kg·d),然后逐渐加量,最大剂量为1.875 mg/(kg·d)。根据患儿的血糖变化,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好转后可尝试去掉胰岛素基础量,然后逐渐调整胰岛素用量,过程如下:餐前血糖超过15 mmol/L时胰岛素用量为0.4 IU,餐前血糖为12~15 mmol/L时胰岛素用量为0.2 IU,餐前血糖不足12 mmol/L时胰岛素用量为0.1 IU。等到患儿的血糖稳定在4.6~9.1 mmol/L时,可准予患儿出院,同时指导患儿家属定期复查。

1.3 护理

1.3.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患儿入院后及时给予病情监测,配合医生开展治疗,按时给予患儿注射胰岛素和监测血糖的变化。为患儿准备一个良好的住院环境,保持病房的通风良好和环境的整洁卫生,定期更换患儿的衣物床单等。

1.3.2 观察组 实施护理干预。①酮症酸中毒护理。对于检测出酮症酸中毒的患儿要及时禁食,采用0.9%的含钠溶液90 mL进行补液扩容,再采用0.45%的含钠溶液10 mL/kg进行补液扩容,配合0.02 IU/(kg·h)胰岛素的降糖处理,同时给予患儿有针对性的心电监护和血糖监测,观察和记录血气与电解质的变化。等到患儿的血糖降到14 mmol/L时,可以开通另一条静脉通路,给予患儿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进行输注,根据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和补液速度,尽量保持患儿的血糖维持在8~12 mmol/L。同时记录患儿的尿量,使其维持在3 mL/(kg·h),等到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给予患儿胰岛素皮下注射,并开始喂奶。②胰岛素治疗时护理。对于年龄太小的患儿要注意每次的胰岛素用量,要使用专用的胰岛素注射器,使用最小规格为1 IU的注射器,抽取胰岛素后可用生理盐水进行稀释,然后去除多余的药液以保证药物的准确用量,注射时要捏起患儿的皮肤,从15°的斜角进行注射,并更换对侧上臂交替治疗。使用胰岛素泵时,要将其安置于患儿的下腹部,控制在患儿脐部4 cm以内,选择毛细血管分布较少而脂肪较为丰富的部位,及时进行消毒和处理,使用助针器将针头注入患儿的皮下,使用固定胶布抚平,定时观察穿刺部位的状况,出现异常时要及时给予对症处理,尽量减少感染的发生,重新注射的部位要保持原部位2 cm以上的部位。③血糖检测的护理。每隔2 h检测患儿的指尖血糖1次,但不能准确反映患儿的血糖峰值与持续时间,可采用强化胰岛素泵进行动态血糖监测,可有效减少并延缓糖尿病引发的多种并发症。动态血糖监测的同时给予患儿每天7次的指尖血糖检测以校正,操作过程中要严格保证无菌操作,给患儿按住探头,以防患儿睡觉和翻动时影响机器的正常运行,使用大面积的薄膜以减少对患儿的皮肤刺激,注意观察穿刺点的变化。④饮食护理。治疗的开始阶段,给予患儿30~50 mL的奶量喂养,每隔2 h喂养1次,当患儿的血糖在2.2~7.8 mmol/L时,可增加奶量到80 mL,每隔3 h喂养1次,等到胰岛素的基础量下降到0.1 IU/h且餐前胰岛素用量为0.1~0.2 IU/次交替时,患儿血糖 3.9 ~9.8 mmol/L,可增加患儿奶量到120 mL,每隔3 h喂养1次,注意观察患儿进食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和身体特征变化。⑤对家长的心理护理。与患儿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多给予鼓励和支持,增强其配合治疗的信心和决心,使其可以积极主动投身到患儿的治疗过程中,在护士的帮助和指导下详细记录患儿的病情变化,虚心学习相关知识,并在出院后定期回医院进行复查,随时监测患儿的血糖变化。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组血糖情况比较 治疗后2组患儿的随机血糖均明显下降(P均<0.05)。观察组患儿的随机血糖稍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血糖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血糖情况比较(±s)

表1 2组血糖情况比较(±s)

组别 n 随机血糖/(mmol/L)治疗前 治疗后血糖恢复正常时间/d对照组3 7.5 ±1.2 5.7 ±0.9 13.2 ±2.3观察组 4 7.6 ±1.1 5.4 ±0.8 10.1 ±1.7 t 1.037 1.792 5.876 P 0.294 0.185 0.030

2.2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出现发热2例(67%),酮症酸中毒1例(33%),血脂均异常。观察组出现发热1例(25%),酮症酸中毒0例,血脂异常2例(50%)。观察组发热、酮症酸中毒、血脂异常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新生儿糖尿病多为2型糖尿病,多由遗传因素所致,由于患儿的6号染色体单倍体与父亲的6号染色体发生了不平衡重复而引发,属于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4-5]。新生儿糖尿病属于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中的一种,患儿体内的血糖代谢发生了紊乱,使得机体内血糖水平出现了异常升高,会影响机体正常的生理代谢,容易引发血脂代谢异常,出现血压异常波动等情况,严重时可引发酮症酸中毒,进而危及患儿的生命,严重影响患儿的预后[6-7]。

由于患儿的年龄过小,又和1型糖尿病无关,属于异质性单基因遗传病,给治疗带来了诸多困难,而治疗的关键在于及时控制患儿的血糖水平,这是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引发并发症的关键所在[8]。目前临床上治疗新生儿糖尿病的有效方法为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是符合新生儿生理模式的一种治疗方法,可有效控制患儿的血糖水平,同时给予患儿持续动态血糖监测,可准确掌握患儿体内血糖水平的变化,及时发现患儿的高血糖与低血糖病症,并给予有效的治疗,这是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方法。

护理在新生儿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9-10]。通过与患儿家属的有效沟通,可提高其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缩短患儿的治疗时间。给予患儿有针对性的酮症酸中毒护理,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病症,降低患儿的血糖水平,及时补液可减少患儿因此而引发的并发症,然后给予患儿胰岛素治疗时护理,密切观察穿刺部位的状况,减少对患儿皮肤的刺激,可提高患儿配合治疗的效率,也利于及时控制患儿的血糖水平,预防感染的发生,进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给予患儿血糖检测时护理可以准确掌握患儿高血糖和低血糖发生时机,开展有效治疗可有效控制患儿的血糖水平。对患儿开展饮食护理,使其可以科学合理进食,利于患儿的早日康复。

本研究表明,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和动态血糖监测是治疗新生儿糖尿病的有效方法,可显著改善患儿的血糖状况。观察组患儿的随机血糖低于对照组,血糖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说明开展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更为显著地降低患儿血糖,缩短患儿的治疗时间。观察组患儿发热、酮症酸中毒、血脂异常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说明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明显减少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利于患儿身体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新生儿糖尿病行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和动态血糖监测时,给予患儿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血糖状况,缩短患儿的治疗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罗飞宏.新生儿糖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5(11):846 -849

[2]陈思,肖新华.新生儿糖尿病的分子诊断[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26(2):143 -144

[3]桑艳梅,杨文利,刘敏,等.格列苯脲对4例永久性新生儿糖尿病的疗效[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20):1595-1597

[4]孙正香,李强,彭小明,等.新生儿糖尿病1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2):125

[5]郑晓萍,陈红,陈晓春.新生儿糖尿病行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和动态血糖监测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3):214-216

[6]牛雅.新生儿糖尿病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4):759

[7]李秀珍,刘丽,盛慧英,等.格列本脲治疗新生儿糖尿病4例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7(5):364-367

[8]王华,熊英,母得志.新生儿糖尿病1例治疗体会[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2,14(6):466 -467

[9]陈淑华,邱雪琴.新生儿一过性糖尿病1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9):7145 -7146

[10]刘碧红,郑晓萍,戴小英,等.新生儿糖尿病6例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3,12(2):144 -146

猜你喜欢

酮症酸中毒胰岛素
中西医结合治疗牛瘤胃酸中毒
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发生及饲养对策
奶牛瘤胃酸中毒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
心肌酶谱与儿童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表现的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1例
自己如何注射胰岛素
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
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48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