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所见》教学设计

2014-11-28赵春松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小牧童诗句首诗

赵春松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课。

教材简析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语言清新平白,诗中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风光的喜爱之情,对童年生活的无限回味之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学会古诗中的三个生字,理解诗句的字词,并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象,能够说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设计理念

小学语文是什么?这是我们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所要面对、所要努力实现的。小学语文首先是一种儿童的语文,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关注儿童的生活、关注儿童的发展、关注儿童的生命。本设计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从画面中理解诗意,寻找到童年的影踪,产生诗意的共鸣,追寻童年的文化、文化的语文。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重视语言的实践与运用,要让学生在创设的具体情境中学会运用语言,习得言语的智慧。笔者在设计中紧紧抓住言语实践与运用这个训练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图中的内容连贯起来说一段话,真正落实工具性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 视听结合,引入古诗

课始播放《童年》的歌曲,并穿插一组古代儿童生活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观赏了一组图片,你们从这些图片中发现了什么吗?请大家谈一谈。

刚才我们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童年。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有关儿童、有关童年的古诗。

设计意图:课始播放《童年》的音乐,再配上一组图片,不仅是对学生视觉的冲击,更是从学生内心激起他们对童年生活的回味与留恋。

二、 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1.了解作者。

《所见》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诗人袁枚。袁枚:清代诗人,字子才,号简斋,晚年号苍山居士,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著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

2.理解诗题。

“见”就是看见的意思,那么“所见”又是什么意思呢?(所看到的)作者在这首诗里写了看到的什么呢?

三、 观察画面,感知内容

1.出示诗歌,指名读,要求读正确。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读准“振”“樾”“蝉”的读音。“振”和“蝉”是翘舌音,而且“振”是前鼻音,不要读成后鼻音。

2.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

樾:树阴。 意欲:想要。 闭口:闭上嘴巴。 振:震荡。

区别“振”和“震”。 “震”源于雨,雨即雷雨。“震”原指大自然的震动。如地震。“振”源于两手相击,振动做声。“振”是指人为的振动。

3.观察画面。

我们经常说,诗中有画,其实,这首诗就是一幅画(板书:一幅画)。让我们来看看这首诗中到底画了什么。(出示插图,引导观察,要求学生说具体,说生动。)

根据学生回答,相继在诗中圈出:牧童、黄牛、林樾、鸣蝉。我们不仅眼中看到了这些物象,耳中也享受着美妙的声音,都有哪些声音呢?圈画出:歌声、蝉鸣。

设计意图:安排学生读古诗,将古诗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学生将古诗读熟了,在理解古诗时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振”和“震”的区别本是教学中的难点,通过从字源上去理解,就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让学生观察画面,说说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听到了哪些声音,让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悟,对古诗的内容形成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四、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一幅画,一首诗(板书:一首诗),古人说画中有诗,画能给我们美感,诗能给我们想象。通过昨天的预习,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组织学生先小组交流。

2.组织学生交流。根据学生回答相继插入,小牧童在诗中会唱些什么呢?(在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板书:动)

这小牧童怎么停下不走啦?你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吗?为了能捕到蝉,小牧童闭上嘴巴站到了树下,一动也不动。

3.再读读这首诗,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小牧童?

4.袁枚在写这首诗时,已经是62岁的高龄了,当他看到小牧童骑着黄牛悠闲地走在林间的小道上,看到小牧童捕捉知了时那种专注的神情,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么,诗人在诗中又表达了自己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设计意图:笔者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说说诗句的意思,然后选择恰当的时机作一些点拨:小牧童在歌中会唱些什么呢?为什么停下来不走啦?以此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用上“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式,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言语的实践,进行语言的运用。再补充诗人写作这首诗时的年龄,深入到这首诗的内核,把握诗人的情感基础,触摸诗人的内心,将童年这颗种子植入学生的心田。

五、 拓展延伸,了解儿童

是呀,在古代描写儿童的诗句很多。出示:

1.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2.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3.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4.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5.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从这些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认为我们的童年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补充一些描写儿童的诗句,既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又增加了学生知识的储备量,达到积累内化的效果。同时,让我们也了解到古时儿童的生活状态,激起当代儿童对童年生活的向往,呼唤诗意童年生活的回归。

六、 读写结合,诗化童年

儿童代表着童年,童年有着一份纯真、一份自由、一份快乐,童年是一幅画,是一首诗,更代表着一种文化。在古代:

童年是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的那份天真纯洁;

童年是 的那份快乐;

童年是 时奔跑着的欢笑;

童年是 时的那份忙碌。

是呀,童年是一本书,书中记载着童年的趣事;

童年是一首清新的歌,你听, ;

童年是一幅优美的画,你看, ;

童年是 。

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填空,组织交流、评价。

教师小结:是呀,童年是看得见、摸得着、能感受到的一种快乐与惬意,有许多名人曾对童年做过精当的评价。出示:

永远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事物:这是童年的回忆。——〔法国〕 杜伽尔

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朦朦胧胧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法国〕巴尔扎克

设计意图:童年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一种快乐,一份纯真,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诗意的生活。让学生填空说说童年是什么,这既是对古诗内容的一种理解,更是对童年生活的一种回味。

【责任编辑:陈国庆】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牧童诗句首诗
颠倒村奇遇记
颠倒村奇遇记
《上课没人抢》
颠倒村
六一来了
我想写首诗给你
有意思的颠倒村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从“读首诗再睡觉”看听觉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