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一则案例看教育管理制度的建设

2014-11-28谭志军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管理制度管理者案例

谭志军

某校的一名青年教师,个性张扬,颇有主张,课堂教学生动,教学效果不错,学生问卷调查受欢迎程度高,但使用旧备课本,不写反思,少有二次备课痕迹,作业自称为当堂作业,没有工整漂亮的练习本以供检查,按照检查的量化表打分很低。另有一名教师给人的印象是特别认真:作业工整漂亮,备课手写,上面圈画勾点以及反思齐全。但仔细一瞧,有点形式大于内容;进堂听课,教学效率偏低;学生问卷调查情况也不如前者。

评定等级时,大家意见出现了分歧:一方认为,按“以生为本,以效为先”的原则判断,前者优于后者,前者应评为优等。另一方则认为,高境界的管理是制度化管理。前者的做法虽然效果不错但属于个案,可以特例特办,评为优等,不过从管理的角度看,对于教师群体而言不具备普遍性;后者按照“促进学校教学常规规范化、教师专业发展落实化”的准则而工作,虽然暂时存在不足,但只要适时指导,优秀指日可待,因此,无论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还是管理导向的角度出发,后者都应该评为优等。

双方观点似乎都在理,又似乎都存在缺陷。细细思忖,它引发了笔者对管理制度的一些思考。

一、 设计管理制度要整合考虑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化管理是管理进阶高等级的表现,但并非“制度=优化”,相反,如何使制度科学化、合理化是一个须要不断探索的永恒课题。案例中呈现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制度不能涵盖现象。为什么不能把个性化的优秀教师行为纳入制度之列呢?笔者曾到一所名校参观学习,他们学校对首席名师的要求是:备课免检、作业免查,用自己方式践行教育——既然能成长为名师,态度与基本素养不成问题,什么“手写教案”“作业数量批阅详略”之类的常规要求不仅不能产生积极作用,还可能对名师的自主发展与探索产生束缚。可见,量化式的刚性管理呼唤一个感性的弹性规定。刚性与弹性应得到统一,成为制度的有益的组成部分,而不是法外施恩特殊化。

二、 执行管理制度要融合严格执行与观察研究两种视角

预设的制度犹如法律法规,没有执行时的刚性,最终就会形同虚设,管理目标就会流产,这是不言而喻的。不过,预设的制度还如教学中的教案,结合生成情况,以务实求实的心态、研究探索的姿态积极调整,不断发展完善制度,这也是提升管理水平与质量的关键之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次管理实施不仅是制度的施行,更是制度的试行,管理者还应以观察者与思考者的角色去审视管理质量:这样的制度能促进教师群体的发展、教育质量的提升吗?能关照到师生个体的发展诉求吗?案例中的情况就是制度自身进化的一次契机,是促使教育朝向本质发展好台阶。

三、 优化管理制度最终须向深化服务意识求效度

优化管理制度,须走群众路线,须以服务意识的深化为根本。案例中,无论是肯定前者行为还是肯定后者行为的管理者,可以说都有一定服务意识,都能从实际出发考虑问题。但是,深度还是不够,还处在简单地依据什么来选择行为判断的水平层次。拥有深度服务意识,就会全面考虑,从让每个个体都得到最好促进的角度思考问题:对有个性有智慧轻规矩的个体怎样管理恰当?对于中规中矩但实效意识不足的个体怎么管理,当下学生的发展需要怎样的教师、怎样的教育?等等。管理者成为货真价实的服务者,就会努力从建设、多赢的角度想对策出谋略。比如针对案例中的现象,从为教师为学校为教育发展的原则出发,首先会思索,是评价标准本身存在科学性问题,导向出了偏差,还是细节不完善的问题?其次会考虑,当下他们最需管理部门的什么帮助?等等。只有这样,管理者才能真正走到群众需求中去,取得不错的管理成就。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管理制度管理者案例
探讨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涉军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探讨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