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悄悄拿别人东西”的心理根源和干预策略

2014-11-28周亚波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小马铅笔探析

周亚波

悄悄拿别人东西是一种性质严重的不良行为,老师必须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将这种坏毛病扼杀在萌芽状态。否则,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不良行为就可能发展成恶习,使孩子形成残缺的道德认知和扭曲的人格心理,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在干预的方法上,我们只能采用心理策略,绝对不能使用“道德谴责”,更不能使用“偷”这样的字眼儿。这是由小学生的心理水平决定的,因为儿童自身对这一行为的性质几乎没有认知,也就根本上不存在道德上的判断,其行为完全是心理驱使的。因此,只能从心理方面入手运用心理策略进行干预和引导。当“心理源头”的问题解决好后,悄悄拿别人东西的不良行为自然会消失。

那么,如何使用心理干预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呢?由于学生这一不良行为的心理根源千差万别,以下笔者采取分类案例的方式与同仁分享实践经验。

一、 玩闹型:“我只是跟同学做游戏……”

案例背景:一年级入学三周的一天,小马的妈妈打电话说这几天孩子用的铅笔动不动就在教室丢失了,孩子为此非常生气,回家说这件事的时候都气哭了。小马妈妈还告诉我说,为了能找到拿她孩子铅笔的人,她给孩子的笔上都用铅笔刀做了记号,希望我留心观察。我对小马妈妈说,我会非常关注此事,一定搞清事情的真实情况,同时要求小马妈妈不要在孩子面前强化“铅笔是被偷了”的认识,更不要对孩子说他们班里有“小偷”,只说老师会帮他找到铅笔的。

观察着小马,看到他平时跟坐在前面的小徐同学接触比较多。小徐回头偶尔也拨弄小马的铅笔盒,我似乎有点明白了。就在一次课间,我看到小徐趁小马去外面玩的空档,带着笑嬉嬉的表情,慌慌张张地把小马的几支铅笔分别藏在好几个同学的抽屉里。上课了,看着小马着急地找笔,他却偷偷地笑着。

心理探析:观察发现,小徐拿小马的笔不是占为己有,而是逗同学玩。当看到小马着急的样子,他开心地笑了。孩子这样做并不是“偷”,纯粹是好玩。但是如果不加阻止,不仅会造成同学间、家长间的误会,而且还可能使其养成坏习惯。

干预策略:这样的事情,不能直截了当地问孩子。课间,我把小徐叫到身边,轻声地和孩子聊。我从孩子喜欢玩的游戏说起,他一下子就滔滔不绝了,有时还加着有趣的动作呢。最后我问孩子,最近是不是玩过冒险的游戏啊?他瞪着大眼睛,问我是怎么知道的?我呵呵笑了笑说,老师是火眼金睛呢。他附在我耳边说,他把小马的铅笔、橡皮藏到别的同学的抽屉里了,小马找不到急得团团转,他看着哈哈笑。可是后来快要放学了,再想把小马的文具找回来却找不到了,自己也忘记放进谁的抽屉里了。

这小家伙说这件事儿的时候还看着我笑呢。我轻轻地问他,还要跟小马做好朋友吗?他说还想。于是,我建议他以后千万不能再跟好朋友玩这种冒险游戏了,小马知道了会生气的,那样他就不愿意和你做朋友了。听了我的话,他保证再不玩这种冒险的游戏了。

我把情况电话告知小马的妈妈,让她告诉自己的孩子,丢铅笔是小朋友和他玩游戏呢,既然惹他生气了,那些和他玩游戏的小朋友以后就不再玩这种游戏了。以后,小马的笔果然没再丢过。

二、 虚荣型:“我也想请她们喝饮料,可是我没有那么多钱……”

案例背景:六年级的第一学期,有一段时间班里时不时地丢钱,当我正不知道怎么办时,发现婷婷在晨间活动时间老找借口不下去。我有点奇怪。有一次我特意去找她,想建议她下楼去参加体育锻炼,就在我走到教室门口时,却看到她慌慌慌张张地在翻同学的书包。

心理探析:升入高年级后,孩子们大都会有自己的交往圈子。撞上婷婷翻同学书包的事后,我想起,婷婷和班里的两位女生很要好,常常结伴而行,有时候还看到她们坐在学校旁边的甜品店里喝着饮料。我注意到,和婷婷交往的另外两位同学家境很好。莫非孩子要拿钱去请客?婷婷平时是一个爱面子的孩子,是不是因为父母很少给她零花钱,她就打起了别的主意?

干预策略:婷婷原本以为我会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她。可是我在同学面前什么也没有提起。放学后,我把她叫到办公室,委婉地问了一些她的情况。最后我明白了,我的推测是对的。接着我让她自己反省,然后统计一下总共拿了同学多少钱?自己能还清多少?我还告诉她,不够部分我会给她凑足。在一次晨间活动中,我悄悄地把钱塞在那些丢钱同学的笔袋里。同学们发现不翼而飞的钱又飞回来了,都诧异地问我,我笑笑说,就当你的钱去旅行好了,没必要问清楚。孩子们大了,都懂老师的话,也不再往下追究。

后来,婷婷给我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内心既愧疚又感激,还恳请我不要告诉她父亲。我答应为她守口如瓶,同时建议她以后放学直接回家,不要在校门口的甜品店逗留。一年下来,婷婷没再犯那样的错误,也没有同学知道她曾经做过的糊涂事。

三、 泄愤型:“我斗不过他,于是就想到……”

案例背景:三年级时,学生伟伟放在教室里的东西老是不翼而飞,有时候是铅笔之类的文具,有时候是课本。有一次,我收作业时他说语文作业本不见了。我见他不是说谎,就发动同学们去找,可是没找到。结果,第二天保洁员阿姨在学校进门长廊旁的大花瓶边看到了他的作业本。我很纳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带着疑问,我去学校监控室看了长廊的监控情况,意外地发现与自己班级的男生天天有关。

心理探析:我把天天悄悄叫到办公室,委婉地问孩子是不是做了什么不好的事?他开始吞吞吐吐,后来气愤地说,伟伟好几次在晨间活动时欺负他,他斗不过伟伟,就想到用这种方式泄愤。

干预策略:站在天天的角度,我好好安慰了受委屈的他,希望他以后碰到类似的事情要跟老师交流,让老师帮他想更好的解决办法。同时我也让天天放心,老师不会把他悄悄扔伟伟作业本的事说出去,老师还要好好教育伟伟,让伟伟不再欺负同学。

对于伟伟丢东西的事情,我在班里什么也没说,而是在观察的基础上专门设计了一堂题为《友爱在三班》的班队活动课,通过活动让学生懂得友情的可贵。班会上,我引导同学们自我解剖,很多同学都反省了自己曾经欺负别人的事儿。

四、 贪占型:“因为我喜欢……”

案例背景:班级里有一个叫琪琪的男孩,家里条件很好,平时铅笔盒里总有满满当当的高级文具。可是,琪琪只要看到别人的学习用品很新奇便强烈地想占为己有,于是就悄悄地去拿人家的东西。当同学发现时,他不仅不肯把同学的东西归还,还哭着、闹着,硬说是自己的。

心理探析:我非常了解琪琪的家庭。由于他父母工作比较忙,平时都是爷爷奶奶带着他,宠爱有加,要什么给什么,如果有的要求爷爷奶奶表示反对,一撤泼就能达到目的。由于不当的家庭教育,琪琪形成了贪占的条件反射,只要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

解决策略:首先,我耐心地做琪琪家长的工作,使琪琪的父母、爷爷奶奶充分认识到,面对孩子的贪欲,不能为图省事而无原则地妥协,要让孩子懂得不能为所欲为。同时,我指导家长采取各种方法让孩子体验与他人分享喜爱物品的快乐。其次,我耐心地对琪琪进行疏导,告诉他,如果喜欢别人的东西,可以向同学借着用一用,用过后要归还。同时,我也常常鼓励琪琪把自己心爱的东西借给同学使用,表扬他帮助别人的行为,让他体会到不仅占有心爱的东西会获得快乐,与朋友分享心爱的东西同样可以获得快乐。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琪琪不再强占同学的文具了。

以上案例只具有典型性,并不能涵盖所有。虽然小学生悄悄拿别人东西这一行为的心理根源千差万别,可实际工作中的我们必须尽可能多地把握每一个孩子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个性特点、事发时的偶然场境等多方面的情况,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得出比较客观的判断,才能找到较为适合孩子实际的、有效的、个性化的矫正策略。

【责任编辑:白文军】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马铅笔探析
烹饪与食品安全的实践探析
骄傲的小马
飞扬的铅笔屑
三支铅笔
VR阅读探析
小小铅笔,大有来头
ABC法在中小企业的应用探析
HTTPS探析
小马快快跑
爱撒娇的小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