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数学思维结构化的培养途径

2014-11-28陈娟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对称轴倍数半径

陈娟

新课标指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思维训练,通过思维训练,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的方式去思考。通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学生的思维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基本上具有逻辑性、指向性等特点,但笔者认为这些还不够,还应使学生的思维具有结构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形成数学的思维,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结构化的思维训练。

事物的发生与发展均有其一定的程序和步骤,要使学生的思维具有结构性,可以按以下的步骤进行培养。

一、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要有序

学生的思维习惯与思维方式决定着其思维水平,有的学生思维比较混乱,解决问题时无从下手。当学生遇到一个问题时,应引导学生从最基本的、最易解决的小问题入手,层层剥笋地进行有序思考,从而达到解决大问题的目的。

案例1:教学《倍数与因数》

师:请找出2的倍数。

生1:2、4、6、8。

师:你是怎样找的?

生1:我是这样找的:2的1倍是2,2的2倍是4,2的3倍是6,2的4倍是8,所以2、4、6、8都是2的倍数。

师:谁能接着找下去?

生2:10、12、14、16。

生3:18、20、22、24。

师:找得完吗?

生:找不完。

师: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示2的倍数的个数吗?

生1:无数个。

生2:无限多。

师:2最小的倍数是几?最大的倍数呢?

生:2最小的倍数是2,2的倍数有无数个,没有最大的倍数。

通过教师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对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征有了一个清晰、全面的认知,帮助学生厘清了自己的思维,教会他们如何去思考复杂的、抽象的知识。

二、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要有层次

在学生学会思维的基础上,教师要训练学生思维的层次性。首先要从问题的条件入手,层层深入地建构解决问题的方案 ,杜绝“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从形象的、具体的认知开始,逐步过渡到抽象的、复杂的纯数学的学习。

案例2:教学《分数的认识》

师:把一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小猴,每只小猴分多少?

生:每只小猴分得这个桃子的■。

师:这里的■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把一个桃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就是这个桃的■。

师:你能用这张长方形纸表示出■吗?

学生动手折一折,并涂出■。

师:■表示什么意思?

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时候,先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知■,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认识其他分数。教学中层层深入,使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递进的发展。

三、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要有深度

要让学生具有一定思维水平,就要训练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有深度地思考,要学会对知识进行总结与应用,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思维的深度决定着学生思维水平的高低。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总结与反思,在总结与反思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认识有一个质的飞跃。

案例3:教学《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通过学生动手折、画,得出下列图形:

师:谁来说一说结果。

生:正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正四边形有4条对称轴、正五边形有5条对称轴、正六边形有6条对称轴。

师:观察图形的名称和它的对称轴的条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正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

师:你能再举出一个例子吗?

生:正八边形有八条对称轴。

师:圆形呢?

通过观察,从表象的知识形态上升到抽象的知识领域中去,使学生的思维浅入深出,学生能够思考出具有规律性的知识来,促使他们又快又好地掌握新知。

四、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要有系统

所谓思维的系统化,是学生思维连贯性的表现,说明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深度,能够做到联系前后知识,把问题放在前后有联系的情景中解决,而不是孤立地看待问题。虽然有的知识看起来相似,但实质却大相径庭,这也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经验。这就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对待知识的正迁移和负迁移,并有效地应用于学习中。

案例4: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

生1:能被2整除的数个位上是0、2、4、6、8。

生2:能被5整除的数个位上是0、5。

师:猜想一下,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生3:个位上是3、6、9。

生4:不对,27是3的倍数、19不是3的倍数。

师:我们怎样研究能被2、5这两个数整除的数的特征?

生:在百数表里先圈出这些数,再进行研究。

师:我们就运用这样的方法来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虽然在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中不能得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但通过新旧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可以得出其中的学习方法。

五、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要均衡

所谓思维的均衡化,是学生思维全面性的表现,说明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广度,能够根据知识的内涵,联系知识的外延,全面、细致地解决问题。

案例5:教学《环形的面积》

王师傅加工一个环形铁片,它的外圆半径是3厘米,内圆半径是2厘米,请你求出这个铁环的面积?

小组学生算一算:

32×3.14-22×3.14

=(32-22)×3.14

=5×3.14

=15.7(cm2)

师:总结出求环形的面积公式。

学生总结:

外圆面积-内圆面积=环形面积

(外圆半径的平方-内圆半径的平方)×圆周率=环形面积

学习个体发现并反馈:

环形面积=(外圆半径+内圆半径)×圆周率,因为32-22=5,而3+2=5。

师(出乎预设,但很快平静):他说的好像也有道理,这样的话,我们计算环形面积的公式就变得简单了。

全班进行验证并总结出求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师并告知学生: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平方差就等于这两个自然数的和。

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是片面的、局限的,但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明白: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自然数的和,不相邻的两个自然数没有这样的特征。让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更加全面。

【责任编辑:陈国庆】endprint

新课标指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思维训练,通过思维训练,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的方式去思考。通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学生的思维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基本上具有逻辑性、指向性等特点,但笔者认为这些还不够,还应使学生的思维具有结构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形成数学的思维,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结构化的思维训练。

事物的发生与发展均有其一定的程序和步骤,要使学生的思维具有结构性,可以按以下的步骤进行培养。

一、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要有序

学生的思维习惯与思维方式决定着其思维水平,有的学生思维比较混乱,解决问题时无从下手。当学生遇到一个问题时,应引导学生从最基本的、最易解决的小问题入手,层层剥笋地进行有序思考,从而达到解决大问题的目的。

案例1:教学《倍数与因数》

师:请找出2的倍数。

生1:2、4、6、8。

师:你是怎样找的?

生1:我是这样找的:2的1倍是2,2的2倍是4,2的3倍是6,2的4倍是8,所以2、4、6、8都是2的倍数。

师:谁能接着找下去?

生2:10、12、14、16。

生3:18、20、22、24。

师:找得完吗?

生:找不完。

师: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示2的倍数的个数吗?

生1:无数个。

生2:无限多。

师:2最小的倍数是几?最大的倍数呢?

生:2最小的倍数是2,2的倍数有无数个,没有最大的倍数。

通过教师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对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征有了一个清晰、全面的认知,帮助学生厘清了自己的思维,教会他们如何去思考复杂的、抽象的知识。

二、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要有层次

在学生学会思维的基础上,教师要训练学生思维的层次性。首先要从问题的条件入手,层层深入地建构解决问题的方案 ,杜绝“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从形象的、具体的认知开始,逐步过渡到抽象的、复杂的纯数学的学习。

案例2:教学《分数的认识》

师:把一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小猴,每只小猴分多少?

生:每只小猴分得这个桃子的■。

师:这里的■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把一个桃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就是这个桃的■。

师:你能用这张长方形纸表示出■吗?

学生动手折一折,并涂出■。

师:■表示什么意思?

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时候,先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知■,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认识其他分数。教学中层层深入,使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递进的发展。

三、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要有深度

要让学生具有一定思维水平,就要训练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有深度地思考,要学会对知识进行总结与应用,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思维的深度决定着学生思维水平的高低。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总结与反思,在总结与反思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认识有一个质的飞跃。

案例3:教学《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通过学生动手折、画,得出下列图形:

师:谁来说一说结果。

生:正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正四边形有4条对称轴、正五边形有5条对称轴、正六边形有6条对称轴。

师:观察图形的名称和它的对称轴的条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正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

师:你能再举出一个例子吗?

生:正八边形有八条对称轴。

师:圆形呢?

通过观察,从表象的知识形态上升到抽象的知识领域中去,使学生的思维浅入深出,学生能够思考出具有规律性的知识来,促使他们又快又好地掌握新知。

四、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要有系统

所谓思维的系统化,是学生思维连贯性的表现,说明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深度,能够做到联系前后知识,把问题放在前后有联系的情景中解决,而不是孤立地看待问题。虽然有的知识看起来相似,但实质却大相径庭,这也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经验。这就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对待知识的正迁移和负迁移,并有效地应用于学习中。

案例4: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

生1:能被2整除的数个位上是0、2、4、6、8。

生2:能被5整除的数个位上是0、5。

师:猜想一下,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生3:个位上是3、6、9。

生4:不对,27是3的倍数、19不是3的倍数。

师:我们怎样研究能被2、5这两个数整除的数的特征?

生:在百数表里先圈出这些数,再进行研究。

师:我们就运用这样的方法来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虽然在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中不能得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但通过新旧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可以得出其中的学习方法。

五、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要均衡

所谓思维的均衡化,是学生思维全面性的表现,说明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广度,能够根据知识的内涵,联系知识的外延,全面、细致地解决问题。

案例5:教学《环形的面积》

王师傅加工一个环形铁片,它的外圆半径是3厘米,内圆半径是2厘米,请你求出这个铁环的面积?

小组学生算一算:

32×3.14-22×3.14

=(32-22)×3.14

=5×3.14

=15.7(cm2)

师:总结出求环形的面积公式。

学生总结:

外圆面积-内圆面积=环形面积

(外圆半径的平方-内圆半径的平方)×圆周率=环形面积

学习个体发现并反馈:

环形面积=(外圆半径+内圆半径)×圆周率,因为32-22=5,而3+2=5。

师(出乎预设,但很快平静):他说的好像也有道理,这样的话,我们计算环形面积的公式就变得简单了。

全班进行验证并总结出求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师并告知学生: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平方差就等于这两个自然数的和。

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是片面的、局限的,但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明白: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自然数的和,不相邻的两个自然数没有这样的特征。让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更加全面。

【责任编辑:陈国庆】endprint

新课标指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思维训练,通过思维训练,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的方式去思考。通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学生的思维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基本上具有逻辑性、指向性等特点,但笔者认为这些还不够,还应使学生的思维具有结构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形成数学的思维,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结构化的思维训练。

事物的发生与发展均有其一定的程序和步骤,要使学生的思维具有结构性,可以按以下的步骤进行培养。

一、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要有序

学生的思维习惯与思维方式决定着其思维水平,有的学生思维比较混乱,解决问题时无从下手。当学生遇到一个问题时,应引导学生从最基本的、最易解决的小问题入手,层层剥笋地进行有序思考,从而达到解决大问题的目的。

案例1:教学《倍数与因数》

师:请找出2的倍数。

生1:2、4、6、8。

师:你是怎样找的?

生1:我是这样找的:2的1倍是2,2的2倍是4,2的3倍是6,2的4倍是8,所以2、4、6、8都是2的倍数。

师:谁能接着找下去?

生2:10、12、14、16。

生3:18、20、22、24。

师:找得完吗?

生:找不完。

师: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示2的倍数的个数吗?

生1:无数个。

生2:无限多。

师:2最小的倍数是几?最大的倍数呢?

生:2最小的倍数是2,2的倍数有无数个,没有最大的倍数。

通过教师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对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征有了一个清晰、全面的认知,帮助学生厘清了自己的思维,教会他们如何去思考复杂的、抽象的知识。

二、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要有层次

在学生学会思维的基础上,教师要训练学生思维的层次性。首先要从问题的条件入手,层层深入地建构解决问题的方案 ,杜绝“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从形象的、具体的认知开始,逐步过渡到抽象的、复杂的纯数学的学习。

案例2:教学《分数的认识》

师:把一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小猴,每只小猴分多少?

生:每只小猴分得这个桃子的■。

师:这里的■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把一个桃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就是这个桃的■。

师:你能用这张长方形纸表示出■吗?

学生动手折一折,并涂出■。

师:■表示什么意思?

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时候,先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知■,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认识其他分数。教学中层层深入,使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递进的发展。

三、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要有深度

要让学生具有一定思维水平,就要训练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有深度地思考,要学会对知识进行总结与应用,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思维的深度决定着学生思维水平的高低。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总结与反思,在总结与反思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认识有一个质的飞跃。

案例3:教学《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通过学生动手折、画,得出下列图形:

师:谁来说一说结果。

生:正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正四边形有4条对称轴、正五边形有5条对称轴、正六边形有6条对称轴。

师:观察图形的名称和它的对称轴的条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正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

师:你能再举出一个例子吗?

生:正八边形有八条对称轴。

师:圆形呢?

通过观察,从表象的知识形态上升到抽象的知识领域中去,使学生的思维浅入深出,学生能够思考出具有规律性的知识来,促使他们又快又好地掌握新知。

四、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要有系统

所谓思维的系统化,是学生思维连贯性的表现,说明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深度,能够做到联系前后知识,把问题放在前后有联系的情景中解决,而不是孤立地看待问题。虽然有的知识看起来相似,但实质却大相径庭,这也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经验。这就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对待知识的正迁移和负迁移,并有效地应用于学习中。

案例4: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

生1:能被2整除的数个位上是0、2、4、6、8。

生2:能被5整除的数个位上是0、5。

师:猜想一下,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生3:个位上是3、6、9。

生4:不对,27是3的倍数、19不是3的倍数。

师:我们怎样研究能被2、5这两个数整除的数的特征?

生:在百数表里先圈出这些数,再进行研究。

师:我们就运用这样的方法来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虽然在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中不能得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但通过新旧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可以得出其中的学习方法。

五、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要均衡

所谓思维的均衡化,是学生思维全面性的表现,说明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广度,能够根据知识的内涵,联系知识的外延,全面、细致地解决问题。

案例5:教学《环形的面积》

王师傅加工一个环形铁片,它的外圆半径是3厘米,内圆半径是2厘米,请你求出这个铁环的面积?

小组学生算一算:

32×3.14-22×3.14

=(32-22)×3.14

=5×3.14

=15.7(cm2)

师:总结出求环形的面积公式。

学生总结:

外圆面积-内圆面积=环形面积

(外圆半径的平方-内圆半径的平方)×圆周率=环形面积

学习个体发现并反馈:

环形面积=(外圆半径+内圆半径)×圆周率,因为32-22=5,而3+2=5。

师(出乎预设,但很快平静):他说的好像也有道理,这样的话,我们计算环形面积的公式就变得简单了。

全班进行验证并总结出求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师并告知学生: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平方差就等于这两个自然数的和。

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是片面的、局限的,但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明白: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自然数的和,不相邻的两个自然数没有这样的特征。让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更加全面。

【责任编辑:陈国庆】endprint

猜你喜欢

对称轴倍数半径
说说“倍数”
巧用“倍数的和”
同样是倍数,为啥还不同
连续展成磨削小半径齿顶圆角的多刀逼近法
先找对称轴!
一些图的无符号拉普拉斯谱半径
抓牢对称轴突破二次函数
如何表达常用的倍数
有几条对称轴
热采水平井加热半径计算新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