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目标怎么定

2014-11-28张海娟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苏教版学段教学内容

张海娟

语文教学目标是指语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成果,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一经确定,就成为教师选择教学策略、开发教学媒体、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以及实施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语文教学目标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如同罗盘对于茫茫大海中的航船,如果罗盘偏离了航向,航船就很难准确抵达目的地。因而,语文教学目标设定恰当与否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语文教师该依据什么确定教学目标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入手:

一、 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生理、心理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这些会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把学生的语文学习比作一次长途旅行,那么,教师必须随时了解学生从何处起步,将到达什么地方;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将要掌握什么;学生已经有了什么本领,还要学习什么本领。教师只有对学生的这些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制定的教学目标才会切实可行,更为有效。

《春笋》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一位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中有这样一条:“结合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理解春笋冲破重重阻碍不断向上生长的顽强的生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从第一自然段中找一找“小春笋是怎样从泥土里钻出来的”,学生很快找出“冲破”“掀翻”“冒”这几个动词,教师告诉学生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叫做动词,接着追问道:“你觉得这些动词用得好吗?好在哪里?”班内没有学生能够对教师的提问作出回应,最后教师不得不自圆其说。出现这样尴尬的一幕,究其原因不难发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发展层次,其中“理解”这个目标已经超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范畴。教师应将之改为“结合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了解春笋冲破重重阻碍不断向上生长的顽强的生命力”,教学过程中结合“动画演示、表演、朗读”等手段,使学生“了解”春笋的品质。“了解”较“理解”更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更易于达到这样的目标。

教学目标反映的是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要求,目标的制定务必要以学生为基础,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兴趣和发展层次,不能随意“拔高”或“降低”目标要求。

二、 基于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制定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育的一把标尺,它对语文教育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阶段目标和要求、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做了系统的解读,为语文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积极的法理依据。语文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必须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来进行,否则就会造成语文教学的超标、不达标,甚至偏离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对“学生观察”提出了不同的目标要求。第一学段“重在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第二学段“继续激发兴趣,初步了解一些观察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第三学段“在激发观察兴趣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观察能力,逐步掌握各种观察方法,提升表达水平,从而形成观察的良好习惯”。第一学段侧重于“激发观察兴趣”,第二学段侧重于“培养观察习惯”,第三学段侧重于“掌握观察方法”。这样的目标要求既符合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情水平,又体现了语文学科瞻前顾后、紧密相连、循序渐进的特点。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变色龙》一课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一、绘声绘色介绍变色龙,了解其外形及行为特点,活用文本语言。二、学会用“看”“问”“实验”等基本观察方式进行静态、动态观察。三、品读变色龙的名副其实,体会从多角度说明主要特点的魅力。本课目标中“学会用‘看‘问‘实验等基本观察方式进行静态、动态观察”无疑呼应了第三学段“逐步掌握各种观察方法”的教学要求,体现了鲜明的年段特点。

三、 基于“本体性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指出:语文课应该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的落实来组织教学,语文课应该上出“语文味”。因此,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应指向“本体性教学内容”。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狼和鹿》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人们为了保护鹿而大量捕杀狼,最终导致森林绿色消退,疾病蔓延,生物遭受灭顶之灾。假如制定的教学目标是“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那么可以肯定这堂课是将非本体性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目标。在这样的教学目标指引下,语文课变成了“生物课”“环保课”,失去了其特有的学科教学功能,教学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制定的教学目标应指向学习语文知识,掌握语文策略和方法,提高语文技能和语文素养。如在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制定如下教学目标: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学习通过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来衬托人物的表现手法。三学习抓住人物外貌、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可以说,这些目标都指向本体性教学内容,有了这样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且围绕这些目标的达成来设计教学流程,语文课的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得到显著提升。

四、 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

“单元”作为教材系统的一个中观层级单位,最为集中反映了编者的编写意图。如今的苏教版教材也以“主题单元”取代原来的“知识体系单元”进行教材组编,把散落破碎的知识体系及人文内涵,合成一个“集成块”,从而更为集中地体现语文知识的整体性和能力训练的针对性。因而,教师在确定单篇课文教学目标时,应先对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进行全面把握,把单篇课文置于单元整体之中进行考察,否则就会出现偏离单元目标的不良倾向。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共4篇课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以满腔热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装满昆虫的衣袋》记述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痴迷于昆虫的故事,告诉学生打开大自然、走进大自然不仅需要观察的热情和兴趣,还需要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精神;《变色龙》中作者通过看、问、试验等观察方式,生动描写了变色龙的外形之“怪”、捕食之“快”和变色之“奇”,且将“变色”这一主要特征贯穿全文,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金蝉脱壳》这篇课文在作者反复跟踪观察之后,向我们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练习中的“诵读与积累”要求学生诵读巴甫洛夫、伽利略、苏霍姆林斯基有关观察方面的名言,懂得观察的重要意义。“想想说说”的缺图想象,也是要学生在观察其他三幅图的基础之上通过想象完成。习作2更是在学生学习观察方法的基础上,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写动物外形、特点。通过研读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本单元所有文本无一例外地指向“观察自然”这个主题,因而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应定位为“学会观察”,单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应围绕这个总目标展开设计。当然,总目标相同,不代表子目标一样。这4篇课文分别指向“观察自然”的四个不同维度。前两篇主要落实在情意层面,即观察兴趣和观察意志品质的培养。第三篇课文肩负着学习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的重任。第四篇课文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观察所得进行生动而有序表达的典范,它的落脚点应在“观察表达”层面上。在单元总目标下,每篇课文有各自不同的“核心子目标”,这些子目标呈现出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基于单元整体目标制定教学目标,于重点处重锤敲打,无关紧要处忍痛割爱,可以避免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使学生获得更为系统的语文知识,一步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语文教师应十分重视教学目标的制定,在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的阶段要求、把握本体性教学内容和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出精确、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语文的收获。

【责任编辑:陈国庆】endprint

猜你喜欢

苏教版学段教学内容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几何背景在不等式学习中的作用——以湘教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