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童话语境中教学童话

2014-11-28唐开权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童话语境儿童

唐开权

语境,最早由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于1923年提出。简单地说,语境就是言语环境,包括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两个方面。我们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借用语境的概念,是基于童话体裁本身的特殊性而言的,并非完全等同于人类语言学关于语境的定义。从语言因素来说,童话语境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语言本身直接呈现出的、鲜明的童话特征;从非语言因素来说,童话语境指课堂所存在的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潜在的童话属性。

童话,天然属于儿童,而又不仅为儿童所独享。《丑小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丝毫没有抹去她在人们心中的亮色;《哈利波特》自发行以来,风靡全球,男女老少爱不释手……这些都有力地证明了童话的魅力。我国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几乎无一例外地给童话留有一席之地。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在“学段目标与内容”第一学段阅读部分有这样的表述:“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一、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童话课文占到总篇目数的三分之一左右,由此可见,研究小学童话教学意义重大。

一、 童话课堂教学的开放与自由

课堂教学,是指为实现预设的目标任务,师生在特定的时空里开展的教与学的系列互动。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取向、人格特征和教育经验等,都在不同方面影响并决定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甚至使其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貌。从教师角度来看,或一讲到底学生洗耳恭听,课堂成了教师展示个人素质的舞台;或穿针引线、巧妙点拨、张弛有度、疏密有致,教师真正变身为教学者、指导者和引领者。从学生角度来看,或埋头做题毫无感悟,课堂成了学生应试教育的训练场;或主动参与、身心投入、情智交融、活力四射,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实实在在地成为课堂主人。

课堂的开放,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结构流程的开放,体现在教学设计上,预设了向学生开放的环节;二是学习内容的开放,教师依据文本,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和催生生成。童话课堂能否真正开放,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开放的心态、勇气和胆识。课堂上,学生被鼓励自由学习和思考、自由活动和体验、自由探索和发展。在开放自由的童话课堂环境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际关系融洽,充满生命活力,实现智慧碰撞,体会课堂幸福。

王崧舟老师执教《去年的树》,在课的起始部分,因其教学设计的开放,学生驾着思想的翅膀自由翱翔,课堂绽放出无限魅力,让人大开眼界——

师:孩子们,《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的开头是怎样写的?谁来读给大家听?

生: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一棵树,一只鸟,一个听一个唱,多好的日子!美美地读一读。

生:读文(略)

师:鸟儿给树唱歌,会在一天中什么时候呢?

生:早晨、中午、黄昏、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月亮升起来的时候。

师:会在早晨,会在中午,会在黄昏,这一切,你们是通过哪个词语发现的?

生:天天。

师:对!就是这个天天。请你读。

生:读文(略)

师:这个“天天”要读得肯定,再读。

生:读文(略)

师:正是这个“天天”,给了我们多少想象的空间。看哪,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鸟儿——

生: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当月亮升起来的时候——

………

二、 童话课堂教学的游戏与娱乐

有研究者认为,儿童喜爱童话,是因为童话暗合了儿童与生俱来的集体无意识。童话所蕴含的主题,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生问题,如死亡、正义、善良、邪恶……童话是儿童多姿多彩的梦。童话在本质上具有游戏精神,哪怕它揭示极其严肃的主题时也是如此,甚至还带有娱乐性。

虽然,我们经常目睹孩子以践踏昆虫等小生命为乐,但我们就是不愿承认孩子有诸如杀人或其他野蛮的欲望。我们固执地认为,让孩子接触关于善良、理性的故事,孩子就可以成为善良和理性的人。事实上,童话中的怪物、巫婆等邪恶力量,使儿童从反面感受到人性中的美德,尽管他也可能同时感受到自己内心中的邪恶愿望。而故事结局对妖魔鬼怪的惩罚,在一定程度上让儿童觉得自身的邪恶冲动已被清除了。

心理学家布鲁诺说:“童话中也往往具有邪恶的力量,它们是儿童内心‘邪恶冲动的投射,最终会被儿童‘学好的欲望所压倒。”王尔德的童话《自私的巨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巨人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花园,一开始他十分自私,筑起了一堵围墙不让小孩去他美丽的花园中玩耍、游戏。让巨人没想到的是,从此春天再也不到他的花园中来了,花儿也不再开放了。后来,孩子们把春天重新带回了巨人的花园中。这时,巨人明白了,于是,他拆除了围墙,每天都在花园中和孩子们一起玩耍。显然,童话中的“邪恶”就是自私,“学好”是指“向善”“求美”。自私,几乎是当代中国独生子女的通病,童话无疑是治疗“自私”的一剂良药。教学童话《自私的巨人》,寓教于乐,学生在自然的、游戏的状态下完成精神的“涅槃”。

三、 童话课堂教学的童性与情态

从来,儿童天性中所表现出来的童真、童趣,都给人带来纯洁与美好的感受,是激发人欣赏和体味生命美的真谛所在,也是儿童天性最具魅力的东西。儿童天性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需要我们用教育的力量去唤醒。《学记》说:“不凌节而施之谓孙”,就是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顺应自然赋予的童性,不能野蛮粗暴。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从幼儿园升入不久,稚气未脱,普遍有“三好”倾向:好动、好玩和好奇。童话课堂,要努力按照学生的这些特点来设计。

尊重童性,是童话教学的基础。童话课堂的情态,应该是顽皮而可爱的、活泼而生动的、奇幻而诗意的。我们要像李吉林老师那样,把自己看成“长大的儿童”,并带着这样的心态走进童话课堂,教学中以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为学习起点,童心未泯、童性十足,与学生的心交融在一起。一位青年教师教学童话《青蛙看海》时,通过阅读感悟、活动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自丰富、完善、和发展生命,告别过去、走向未来,生成新的“自我”。endprint

师:同学们,我们就是小青蛙了,让我们跟着小松鼠一级一级向上跳吧!

[师生一起跳]

师:一级,一级,又一级……累不累?不累?接着跳吧!

师生:一级,一级,又一级……

师:小青蛙,你累吗?

生:累!

师:休息吧,别去了。我们才跳了一半,还有一半要跳呢!

生:不,我要继续一级一级地跳,这样才能看到大海。

生:我已经跳一半多,剩下不到一半了,我很快就能跳到山顶的!

生:坚持往上跳,跳一级就离山顶近一点,再跳一级就离山顶又近一点。

师:好,小青蛙们,让我们继续往上跳吧!

[师生一起跳]

师:加油跳,一、二、三,再使劲!

……

四、 童话课堂教学的奇幻与诗意

托尔金认为,童话的创作存在两个世界,一个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幻想创造出来的想象世界,后者反映第一世界同时又异于第一世界。童话,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多采用夸张、拟人和象征等表现手法去编织奇异的情节。幻想,既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童话,通过创造并非真有的假想的“丰满形象”,描绘不可能发生的“真实故事”。

奇幻的童话,人物形象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亦虚亦实,如幻似真。童话里往往还包含了神奇的魔法、无尽的财富和凶恶的怪兽等元素,使故事引人入胜,打动学生的好奇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课堂上,教师借助童话文本,激发学生无拘无束地想象,一个又一个奇思妙想,时时迸发出奇异光彩。

诗意的童话,童话如诗、诗的语言、诗的意境、诗的情感……还有单纯,单纯如诗、黑白分明、是非清晰。故事里的坏人总是非常坏,好人总是非常好,恶和善的界限总是那么鲜明。于是,我们看到,《白雪公主》里七个小矮人是那么善良,而皇后又是那么恶毒;我们看到,《灰姑娘》里后母无比恶毒,灰姑娘极其善良。

遗憾的是,入选教材的童话,经选编者增删,不再奇幻了,没有诗意了。闫学老师教学童话时,总是设法将没有改编的原汁原味的文本呈现给学生,是否能让学生真切感知到童话本身所具有的奇幻和诗意呢?下面是苏联作家卡达耶夫的童话《七色花》翻译原文(片段),如果我们将之与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的选文相比,多少会让人明白一些其中的原委。

没等她把这些话说完,忽然一阵旋风吹来,太阳没有了,变成了可怕的黑夜,地在脚下好像陀螺似的转着。

珍妮那时穿着夏天的衣服,光着脚,孤零零的一个人到北极了,可是那里冷到零下一百多度呢。

“哎呀,好妈妈,我冻坏了!”

珍妮叫着就哭起来,可是眼泪马上就变成冰柱,挂在鼻子上,好像水管子上的冰柱一样。

同时,七只大白熊从大冰块后面出来,就一直向小姑娘跑去了,一只比一只凶:第一只是急躁的,第二只是凶狠的,第三只是黑顶的,第四只是脱毛的,第五只是卷毛的,第六只是斑点的,第七只是最大的。

……

在童话语境中教学童话,课堂才是儿童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在童话的王国里任意驰骋,真正领略童话艺术的魅力,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陈国庆】endprint

猜你喜欢

童话语境儿童
童话镇
午夜童话镇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