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课外作业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2014-11-28韩琴吴婷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课外作业布置作业

韩琴+吴婷

利用自行设计的“初中数学课外作业情况调查问卷”,对455名初中生及29名数学教师从作业的类型、来源、难度、批改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客观分析了这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应的教学策略。

数学 课外作业 问题与对策

课外作业,亦称家庭作业,是由学校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要求学生在课堂以外的时间完成的学习活动。课外作业除了能够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学习成绩以外,现代学者们更注重它对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的作用,甚至还看到了它对“培养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必备的品质——责任心、准时、努力”方面的功能[1]。如何充分发挥课外作业对于学生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广大研究者的重视。本文旨在全面了解、客观分析初中数学课外作业的现状,为进一步的作业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一线教师提供具体的指导。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选取29位数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采用分段随机取样的方法,选取普通乡镇中学和普通城市中学的3个年级9个班的455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七年级223人,八年级131人,九年级101人;城市中学取了201人,乡村中学254人。实施调查时,由笔者亲自发放问卷,在讲清此次调查的目的、意义和注意事项之后,问卷回答完毕当场收回,共收回有效问卷453份,有效率为99.56%。数据采用SPSS社会统计学软件进行管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对作业类型师生喜好差异大

传统的作业训练倾向布置大量书面作业,学生很容易陷入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当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改变这一现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2]。因此,教师要注重作业类型的多样化。研究从书面作业、查阅资料类、实验手工类、实践调查类及口头类作业五种作业类型,从教师实际布置的作业类型和学生喜欢的作业类型两方面进行了调查比较。从教师布置的作业类型来看,教师最青睐的是书面作业,占94.3%,对口头类、实践调查类、实验手工类作业教师布置的几率很小,所占比例是7.5%~12.8%。从学生数据来看,对书面作业有51.8%的学生是喜欢的,同时46.0%的学生喜欢实验手工类作业,对查阅资料类、实践调查类和口头类作业有近25%的学生喜欢。从整体来看,师生在作业类型的布置上还存在很大差异,教师喜欢布置书面作业,而学生则喜欢多样化作业,对实验手工类作业处于渴望状态。

2.作业来源单一

作业来源直接影响作业内容的整合性、知识面的广泛性。教师精心编制作业,不仅可以实现高效教学,而且可以减轻学生学业负担。20世纪90年代后期,基础教育领域兴起的“学案教学”是引领中小学基础教育新课程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3]。该教学模式要求作业题目少而精,同时兼顾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为了探测到教师在一线教学中的实际操作,我们对学生的作业来源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初中数学课外作业74.9%来自练习册,49.3%来源于试卷,教师自编的占22%、网络或课外书籍占7.3%、日常生活占5.7%。由此可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及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来设计编制作业,在一线教学中还是一种口号,并不能落实到实际教学中。这与教师问卷调查的结果相一致,79.3%的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课堂知识,34.5%的教师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可见教师布置作业大多是单纯地想巩固课堂知识,更甚者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

3.作业难度适宜

已有研究认为,有的学生在做数学作业的过程中经历了挫折或者深深的焦虑,会使学生在以后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中产生害怕的心理[4]。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45.3%的学生感觉数学作业的难度适中,43.3%的学生感觉较难,仅有7.4%的学生感觉太难,4%的学生觉得简单。可见教师在作业难度的把握上较切合学生实际。教师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有58.6%的教师在给学生设置课外作业的过程中会考虑学生的特点,在这里可以得到印证。

4.作业量超额严重

课外作业的量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不少人认为,学生课外作业量大是造成长期以来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汤林春等研究者对课业负担和学业成绩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教师布置作业的量是影响学生课业负担的首要因素[5]。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限制学生的作业时间,2008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强调初中各年级家庭作业时间总量不超过90分钟[6]。学生完成数学课外作业的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是理想状况。经调查,学生每天完成数学课外作业所需要的时间,仅有25.30%的学生能在30分钟内完成数学课外作业,有一半的学生需要在半小时到1小时内完成,作业时间超过1小时的要占到24.20%。可见,作业时间对大部分学生存在超量的问题。

5.作业的评价和反馈

(1)作业批改形式多样

作业批改对教师而言具有反馈教学信息、诊断教学效果、促进教师调控教学策略的作用;对学生而言,是学生了解自己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窗口,以适时地调整学习态度和行为,为后续的教学工作打好基础。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业的批改方式大致包含以下几种:教师课后全批全改或部分批改、教师课内当场批改、同学之间相互批改、学生自我批改及班委批改。在此次调查中可以看出:在作业批改时,教师采用多样化批改方式处理学生作业,有49.1%的作业是教师批改,学生也最喜欢这种批改方式。在学生参与批改作业方面,表现出学生喜欢度31.7%高于教师采用度20.5%的现象。有研究表明:组织学生参与作业批改有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培养学生自我反省和客观评价的态度[7],因此在作业批改过程中,可以适当减少教师的批改,从而增强学生在作业批改中的主体地位。

(2)深入指导型的作业评价不足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同时要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8]。因而现在研究者们普遍提倡教师在作业评价过程中,要减少对于等级、分数、“√”和“×”等传统的评价符号的使用,而采用特殊符号、评语等方式,促进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更好地实现作业评价对于学生的激励作用。本研究对师生对家庭作业的评价方式的喜好进行了对比,教师采用的评价方式最多的是勾叉的方式,占69.3%,而仅有31.5%的学生喜欢这种评价方式。48.0%的学生喜欢教师采用符号法和49.6%的学生喜欢教师采用评语法进行作业评价,而教师却很少用这些方法。教师采用符号法进行作业评价的几率占10.6%,教师采用评语法进行作业评价的几率是24.7%。这个现象反映出的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信息贫乏,对学生的求知欲关注不够,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三、结论与对策

1.主要结论

(1)书面作业依然是家庭作业的主体

实践调查类、实验手工类和查阅资料等类型作业不仅深受学生喜爱,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教师却几乎不布置这些类型的家庭作业,可见,学生依然处于被牵制状态,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针对家庭作业提出的建议以及学生的喜好置若罔闻。

(2)分层作业和整合作业还未能实现

家庭作业主要源自于练习册和试卷,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状况布置适合个体的分层作业还不能实现。将家庭作业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和迁移能力,是教师下一步须重视的方向。

(3)“减负”任重道远

64.5%的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出现超时现象,减少作业量是减负的重要途径,如何实现减少作业量、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是当下教学中遇到的一个重要课题。

(4)评价方式多元化的缺失

教师采用变换作业评价主体的方式实现多元评价,而评价方式却是单一的勾叉方式。学生面对的是冷冰冰的对错符号,而非教师的有针对性指导或激励性的评价,学生对评语法和符号法的渴求得不到满足。

2.对策

(1)转变教师观念

第一,教师要转变对于课外作业的作用和目的的认识。课外作业除了能够巩固知识以外,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造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作业目的。第二,转变教师的学生观。学生是作业的主体,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等很大程度上影响作业的效果,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学生的喜好和想法,将之运用到课外作业之中,以激发学生作业的动机和兴趣。

(2)在作业类型方面

首先,教师需要重视不同类型作业各自不同的作用和功能;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对作业类型的喜好,对于存在“偏食”的学生需要了解其存在的问题和真实的想法,从而有针对性地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树立学生对不同类型作业的正确认识,培养他们的兴趣和信心;最后,在作业类型上适当减少书面作业,增加学生喜好的作业类型,如实验手工类、查阅资料类、实践调查类、口头类等多种类型的作业。

(3)拓宽作业来源

教师应积极从网络、课外书籍、生活等方面探索作业的来源,将之与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进行编制,最大程度地实现作业内容的生活化、提高作业涉及的知识面。此外,教师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将学生作为作业来源的重要发掘者,让学生自编作业,从中收集具有代表性的供大家集体完成。

(4)设计分层作业

在作业难度上,教师应客观认识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加强对学生的了解,采取分层作业,即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布置适合他们的作业,同时适当降低作业难度。

(5)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减少作业时间

在作业时间方面,教师首先应正确认识作业时间的合理范围,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差异、教学内容,对作业题目进行精心的编制与整合,提高作业内容的典型性、综合性,避免作业的机械和重复,在保证作业效果不打折扣的基础上减少学生的作业时间。

(6)在作业批改方面

首先,教师应充分认识学生参与作业批改的作用和功能。第二,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保证学生平等参与的权力。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作业批改的培训,树立学生作业批改的责任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作业批改的能力。第三,适当减少教师的批改,增加学生参与批改的机会。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作业情况的全面了解,可以制定相应的规则和措施来实现。第四,教师在批改的过程中,要树立“作业不是用来检查的,而是用来分享的”意识,善于发现学生作业中的闪光点,提高对评语和符号法的使用,减少分数、等级和“√”“×”的使用。

(7)学校要加强对于课外作业的管理

学校必须重视课外作业的作用,将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制度化,将课外作业的各个方面纳入教师考评的范围,从而在一个新的高度为课外作业的优化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学校还应为师生配备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有关教师提高设计能力的书籍、学生完成查阅资料类、实验动手类、实践调查类作业所需要的书籍、设备、网络等。此外,将课外作业的布置纳入备课范围,实行教师集体备课,并且定期交流作业中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从而依靠集体的力量为课外作业的优化提供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Andrea Marie Vanbuskirk.Homework in the Classroom:Completion and Attitude[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Davis,2010.

[2] 钟启泉.为了中华名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张荣华.学案教学的内涵、特点及操作程序.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5).

[4] Uusimaki, L.,& Nason,R.Causes underlying pre-service teachers' negative beliefs and anxieties about mathematics.International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2004.

[5] 汤林春,傅禄建.课业负担与学业成绩关系的实证研究.上海教育科研,2007(12).

[6] 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的通知.2008-9-5.http://www.gov.cn/fwxx/wy/2008-09/ 05/content_1088072_2.htm.

[7] 刘本固.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付一静】

猜你喜欢

课外作业布置作业
双减政策下的课外作业设计策略
浅析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优化对策
关心
特别号都有了
作业
数学课外作业的管理和落实探微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坦克的组成和总体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