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象建构与句法发生

2014-11-27徐盛桓李恬华鸿燕

关键词:事件意向性语法

徐盛桓++李恬++华鸿燕

摘要: 语义语法接口研究的“‘用例事件模式”提出三项假设:句法表征语义、语义体现为意象 、句法结构就是事件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以下的语法语义接口的基本操作:以事件为基础、以意象作驱动。语言运用是一个从事件到用例事件的心智过程。语言运用是从表达主体的心智对内外世界事件的感觉开始,形成最初意识,经过心物随附性的作用,并充分发挥主体的意向性的主导影响,形成反思意识,作为感受;感受以意象的形式出现在大脑里,这就是前语言的用例事件。意象形式的前语言用例事件被固化为概念形式的语言用例事件就是句法的发生。研究意象建构与句法的发生的关系就是研究语法语义是如何接口的。

关键词:语法-语义接口;意象;句法发生;事件-用例事件;意向性

中图分类号:H31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14)05-0125-07

一、前言

“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的研究表明,语言运用要经历一个从“事件”(event) 到“用例事件”(usage event) 的心智过程。(徐盛桓,2012)[3] 考察句法的发生与意象建构可以先考察语言运用是如何从“事件”到“用例事件”的,可以从中得到一个启示:从事件到用例事件的过程考虑语义语法接口研究是有可能的,这就有“语义语法接口研究的‘从事件到用例事件模式”的提出;从事件到用例事件的心智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是在心智形成意象(image),所以就有“意象建构与句法的发生”的命题(即命题“存在着意象建构与句法发生的关系”)。上一个世纪七十年代研究认知科学的发生的“斯隆报告”(Sloan Report)指出,认知科学研究智能实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原理,其各分支学科分享一个共同的研究对象:发现心智的具象(brainimaging)和计算能力和它们在脑中的结构和功能表象。语法语义接口研究实际上就是研究人作为智能实体是如何通过心智将所面对的客观对象作为要表达的语义内容,并进而的将此抽象成为句法的表征。据此,在句法发生与意象建构的研究中,我们有如下的假设:

1、句法表征语义 句法结构与语义是密切相关的,句法结构是句子对语义的表征的有机结合,这一点可从认知语言学关于“语法是概念化”的基本观点推论可知;

2、语义体现为意象 语义内容就是大脑里产生的所要表现的事件对象的内容,这样的内容以意象的形式也就是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

3、句法结构就是事件结构 句法结构本质上是事件结构,即一个简单句是表达一个简单事件的基本单位,一个复合句是表达一个复合事件的基本单位。

本文的研究就是根据以上的三点展开的。从这三点可以得出以下的语法语义接口的三个基本操作:

以事件为基础:既然句法结构就是事件结构,语法语义接口是以“事件”作为基础(eventbased)的,句法结构表达的是一个事件,包括事件所体现的人、事、物的活动或存在及其状态;事件包括简单事件和复合事件;

以“事件依赖性”为根据作为语句结构范围:句法与语义的接口最终是要得出一个个的句子,包括简单句和复合句;一个句子边界的依据是句子所依赖的一个事件,包括简单事件和复合事件;

以意象为驱动:既然语义就是意象,语法语义接口是以意象作为基础的(imagedriven)。

在语法与语义实现了接口后,有关的句法的可接受程度是以其使用的频率驱动的,而且句式结构的成立往往借助类推,而不完全依赖规则。这些是接口研究的又一个话题,囿于篇幅关系,本文未能涉及。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

第5期徐盛桓 等:意象建构与句法发生——语法语义接口研究的“用例事件”模式

二、从“事件”到“用例事件”理论说明

(一)语言运用的心智过程

为了说明语法语义接口是以事件为基础,先要说明语言运用是一个心智过程。心智过程同语言运用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意识过程,即语言运用是人们运用意识,包括从感觉获得的最初意识(primary consciousness)和通过内省的联想、想象获得的反思意识(reflective consciousness),即将所感觉到的对象的客观事件内化为心智对事件的感受;语言运用就是表达心智对对象事件的感受。主导意识过程的是主体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意向性是意识同作为意识对象的要表达的事件的关系的交汇点,一方面表现为人的意识活动要服从自然规律,一方面又表现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人有自主意旨 (freewill)。自主意旨是在人的心物随附性 (mentalphysical supervenience) 的框架之内表现出来的:“心”指心理世界(the mental),“物”指物理世界 (the physical);心物随附性是指:“心”是随附于“物”的,但“心”可以在这前提下发挥主体自主能动性的自主意旨。

语言运用是以语言主体的感官 (眼耳鼻舌身及内外触觉) 的感觉为基底的,所表达的就是主体的感觉和感受。从事件到用例事件大体是这样一个过程:语言运用是从表达主体的心智对内外世界事件的感觉开始,形成最初意识,经过心物随附性的作用,并充分发挥主体的意向性的主导影响,形成反思意识。这里所说的“反思”,是在意向性的主导下,在记忆的基础上,将最初意识进行格式塔转换,实现主体就这个事件所产生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获得内省式的感受 (feeling)。这样的感受,按照意象研究的一种理论“图画理论”(Picture theory) 的假设,是在大脑里以意象 (image) 的形式呈现(Mitchell, 1995:9)[11] ,是对事件“反思”的形象表征,例如主体看到跳水运动员站在跳水台上,视觉器官受到刺激,产生感觉;他以过去的记忆为基础,例如记得过去有位跳水运动员跳水美妙的姿势,用大脑的神经对感觉进行映射,将感觉到的物象进行格式塔转换,成为他的联想或想象,获得运动员的跳水美妙姿势的意象,成为主体的感受。“从语言运用来说,从感觉到感受的意识过程就是心智把感觉到的事件‘改造成为心目中的用例事件,并由意象在大脑里呈现为‘脑海中的电影的过程。”(徐盛桓,2013,语言科学,489)[4]如下图:endprint

图1反思意识示意图

再举一个例子:有人听说约翰拿着钱轻而易举地就把一些官僚贿赂 (People bribed those bureaucrats easily),于是在大脑里就会对这个事件进行反思。反思过程就会对有关的元素进行选择,可能只突出官僚受贿的意象,把受贿者作为话题,于是就有 Bureaucrats bribe easily 的英语中动句。这个中动句就是以“受贿”为内容的以意象为载体的前语言用例事件(pre language usage event)。以意象为载体的前语言用例事件要转写为语言用例事件(language usage event)的概念符号。这个过程图示如下:图2从事件到用例事件示意从这些例子可以初步直觉地感受到意象与句法结构的关系。

(二)事件和用例事件

现在再回过头来说一说“事件”和“用例事件”。事件是自然的或社会发生的自在的事件(event ofitself),可以是简单的事件或有两件或以上的事件所复合而成的复合事件,包括并列事件和主从事件。用例事件的内容是反思后事件在大脑中获得的感受的内容,是为语言表达而对自然事件做出人为的摆置的“事件”,并可以用语言的习惯用例(usage)来表达,所以称为用例事件。

用例事件有两种形态:前语言形态和语言形态。前语言形态是话语主体在大脑里形成的用例事件的意象,是一种所谓“脑海里的电影”(moviesinbrain);脑海里的电影稍纵即逝,而且最重要的是它只是个人的内心感觉状态,无法表达出来用于交流,于是还要进一步把这意象用语言的概念来表征,即实现语码化,把“脑海里的电影”的意象图画对应地转化为语符所表达的概念,并经过以某种语言的语法惯例作出的必要调整,形成对这个事件的语言形态的用例事件,这就实现了语法与语义接口的映射。这样就是一个合乎语法的惯用表达法并又表达了想要表达的对象内容的表达式。

(三)句子的“事件依赖性”

语法与语义接口的映射要依一定的句子的框架进行的。人们运用语言受自身生理条件的限制和心理条件的限制和指导,也受语言建构的限制,因此,作出一次表达是受到限制的,这表现为人类语言建构展现出看来是人类语言共性的“句子结构”,这个结构就是一个事件的基本框架,也就是一个句子框架;句子就是依赖一个事件建构起来的,这是句子的“事件依赖性”(eventdependence)。一个事件表现为一个主体即一个人或一群人或一个或一组事物做出某种行为动作或处于某种状态、同某物处于某种关系,抽象成为句子形式就如下图所示:图3“句子的事件依赖性”示意图

这集中体现了语法与语义接口的映射是以事件为中心的。上图还可以借用谓词逻辑表达式表示:V[N1,N2](ADV)。

(四)意象的建构

前语言用例事件是以意象的形式显现在心智的;意象是客体的物象以图像形象的形式在心智中的主观呈现。人们通过五官获得感觉,或者通过某些感官的通感获得移觉,经过大脑具有映射能力的神经物质将感觉或移觉所得来的视觉、听觉等的物象映射为感受,其结果就在心智产生意象,例如句子“我用这支笔写字写起来很流畅”,也可以构建成另一个用例事件的意象“这笔写起来很流畅”。据目前对意识的研究,意象建构是意识活动核心的一环。

(五)心物随附性与意象建构

心理感受是随附于对它发生影响的事物的物理属性;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人有自主意旨。把这两个方面连在一起就是:人的感觉感受是受制于人所面对的物理事件的,但在这样的前提下,主体可以发挥选择的自由。这样的自主意旨由主体的意向性实施。因此,同一个事件就可能选择为若干大同小异的用例事件,如“我用这支笔写字写起来很流畅”“这笔写起来很流畅”;People bribed those bureaucrats easily Bureaucrats bribe easily。

(六)意象的概念化

作为语言研究,意象认识的重要意义在于,“这些非词语性的意象就是在心智上呈现的与词语的概念可以对应的那些意象”(Damasio, 2010:60)[7],将大脑里的这些非词语性的意象为载体的用例事件固化为语码化的语言表达式就是一种语言的句法结构。

三、语法-语义的接口

(一)语言习得与语法-语义接口

语法语义接口其实是同人们习得语言直接联系在一起的,习得语言就是将由语义建构起来的句法按说话的意向熟习起来。根据Tomasello的研究,人们习得语言从小就集中注意两种能力:对意图的解读(intentionreading )和对句型的认定(patternfinding)(Tomasello, 2003:3)[12],前者涉及语言意向表达的功能,后者涉及语法结构。我们可以将意图的解读和句型的认定这两个基本点作为语法研究的中心内容,进而作为语法语义接口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语法的共性与个性

语法语义接口的研究需要考虑某种个别语言的语法系统对句法的规定,但是语言有个性也有共性。上述提到的过程是语言表达式形成的心智过程,这形成了语言表达式的共性;语言共同体里的某个群体甚至某些个别的人的心物随附性和意向性的倾向性造就了语言表达式的个性,个性表现为某种语言的语法惯例和特定群体的专门倾向表达。

(三)句法学习的心智条件

作为语法语义接口的研究本意是对语言做理论研究,但对于成年人学习外语来说,通过对语法语义接口的研究可能能够帮助他们了解语法的形成,从而方便他们对语法的掌握。成年人的心智活动比较成熟,要引导他们在语法学习中充分运用自己的意识活动来领会用例事件的形成、要利用对心物随附性和意向性的把握来认识用例事件形成;同时,由于语言有共性和个性,要充分利用汉语句型的心智过程来人是外语的句型,发挥正迁移的积极作用,防止可能的负迁移。在这个意义上说的语法语义接口研究,就是从了解个别(specific)的语言表达式形成的心智过程开始,到系统地了解一般(general)的语言表达式形成的心智过程;又以一般的语言表达式形成的心智过程来加深认识个别语言表达式的特质;从了解事件的一般结构到了解用例事件的特殊结构,包括在个别语言、在主体不同意向性倾向下的、在语言交际不同的情景所需要的特殊结构。所以研究与法语义接口可以充分利用成年人心智用用的经验。endprint

四、语法-语义接口的操作

(一)意象与事件

语法语义接口有两个基本操作:在“事件依赖性”的范围内以事件为基础和以意象驱动。

意象是从人对事件的直观感觉得来的感受在脑神经中留下的印象,请参阅“图1”。意象是意义以图像做出形象具体的表征;它是尝试把意识现象归化为可以个体化、在场化、具象化的表征,这为理解、表达一个事件提供了一种心理运作的工具。意象可能是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每日每时都在经历的体验,可能是人的一种天生的本能和行为,是一种直观的知识的来源。胡塞尔说:“每一种原初的材料的直观都是知识的合法源泉。”(Husserl,2012: 92)[9]因此,大脑里呈现的对象的意象是我们认识一个句子所表达内容的合法源泉。事实上,“事件的事态是我们的具体生活中的持续的对象”,“事态的结构向我们表明,在存在的构成中不但有感性对象,而且有范畴”,“在感性的直观同范畴的直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相似性”(Levinas, 1973:75-79)[10],用意象来表征在大脑里所反映事件内容是很合适的。因此,我们在上文设定,表达事件的语义内容就是大脑里出现的反映事件的意象。如果说语法语义接口是以事件的为中心,那么它是以意象为基础的。说是以意象为基础,就是句法所表征的内容是以事件反映为意象作为基础。

一个事件的原来面目是完整的,涉及该事件发生的事件、空间、原因、行为(或关系)的主体、主体的行为(或关系)、行为(或关系)的对象、行为(或关系)在对象中产生的影响等等。但是,句法是一个抽象性的表征系统,不可能也不需要把意象中的全部内容都在语句里表征出来;语言运用还有连贯性,同相关的前言后语的内容是有关连的,是可以承前启后省略的;语言运用要涉及缺省知识,有些内容是可以默认理解的。同时,我们的感觉是在背景的视域下感觉的,我们的理解是在意义整体下理解的,我们运用的不是单独的词语和独立的语句,而是努力把握整体意义的表达。一个概念常常是要被纳入到与这个概念有关的其他的事物、行为、状态才能真正理解;与此相关,同这个概念有关的其他的事物、行为、状态不但可能有明显的语码表征,而且可能通过缺省知识的填补而达到默认理解,例如,图1 所表征的事件肯定是有它所发生的时间地点的,但有关的背景和默认知识可以不必明说;事件的拓扑性质 (徐盛桓,2014:15)[5]促使人们对事件的感知会发生变换中的不变性,即事件本来是整体的,但在感知时会发生变换成一个局部的图景,这一变换并不改变事件的整体。事件本身是完整的,但在大脑的意象中却可能只是一部分,而且感觉到事件的安排并不一定按事件自身发展的逻辑顺序,而是按主体当时在场的感受。例如孟浩然的诗《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说了一个完整的复合事件:有个人在夜里睡觉直至第二天一早醒来,而在睡觉时刮风下雨,所以这个人在醒来之后发出了“花落知多少”的问话。之后他也许就起来了,虽然诗中没有说,因为常识告诉我们,一个正常的人,一个能够满怀情趣欣赏春晓的人,是不会长臥不起的。但是我们看到的诗,它所描述的事件是不完整的:人没有睡下去,甚至“夜来”还出现在“春晓”之后,甚至时序也颠倒了。但是我们并不感到有什么不妥,一千几百年来这首诗被代代传诵,成了家喻户晓的名篇;相反,如果真的把诗改为平铺直叙的纪实,也许就难以流传至今了。这里有一个双重结构:一个是事件解读前的事件结构,这是事件本身的结构,这是一个静态的结构,是按事件自身发生的次序从头到尾的“完整”的结构;一个是由一系列的若干连贯语句连接在一起所描写的“人为”的结构,对应一系列有关联的事件,只不过事件的系列经过重新组合,这是心智根据主体的意向性对事件作出的理解并进行解释的动态结构,是语篇——也就是诗篇——发生的结构。一个语篇是这样,一个句子也是这样。“这支笔被张三拿着进行书写-书写的是一行中文-写是在一张纸上-写起来很流畅”就是一个静态结构;例如“这支笔写起来很流畅”就是其中一个可能的动态的发生结构。

(二)意象与句法

句法的发生也要经过这样的双重结构:句子所依赖的事件的静态描写结构和句子的发生的解释性结构。从句法来说,一个句子的建构对应着一个事件:一个简单句对应一个简单事件,一个复合句对应着一个复合的事件,复合句包括并列复合句和主从复合句,也分别对应着并列复合事件和主从复合事件,这就是句子的事件依赖性。事件是由浮现在大脑中的意象表征的,所以在语法语义接口研究中这个接口就是句法同相关的事件在主体的大脑中浮现的意象。

这里要说明一个观点:对于语法语义接口研究,或者说对于句法与意象接口的研究有两个层次:普遍与特殊层次,或曰抽象与具体层次,分别对应着两个结构。一个层次,语言学研究要对句法本质进行科学的抽象,这就是任何句子都是有关事件留在大脑里的全面的意象;另一个层次,一个人运用一种语言在具体语境下、特定意向性下所得到的具体的甚至是当的句子,是语法现象在具体的主体、具体的语境下的具体的表现。在普遍的、抽象的层面,任何一个句子都表达一个完整的事件,表现为能体现一个普遍事件的图景;为了表征这样的一个图景,一些语言学理论借用谓词逻辑的表征法把一个事件做出抽象,表征为诸如:

VERB{[agent,experiencer,senser),…][time,location],[theme,goal],[cause,reason][condition,tool,…],[source,result,…],[manner],…}

这是一个事件的描写结构,可以生成一个啰嗦的“句子”,这个“句子表达式”可以被广为套用;借用谓词逻辑的术语,这里有谓词(VERB)和表示不同成分的“论元”。但是,在一个具体的运用语言的现实中,又要从普遍抽象的层面回到特殊具体的层面,就是将语法的各种抽象规定置于现实的语言交际的结构之中,这就是一个具体实际句子的发生,所涉及的事件都是有关主体(人、事、物[动物、事物])的具体行为、动作、状态、关系,发生都是有具体时空和背景的,有其特定理由和一定条件的,有前因后果的。endprint

我们看到,作为思维活动,这里必定包含一个抽象的过程,抽象是理论的特征;作为使用,它关联着抽象的结果,是从抽象结果发生的,发生为一个具体运用的句子。例如,有一个事件:

张三拿起粉笔正在黑板上流畅地书写一个英文的句子

对应上面的抽象事件的表征,在这里有Verb(书写)、有agent(张三)、有time and location(从“正”和“粉笔”可以推知)、有theme(英语句子)、有reason(上课)、有tool(粉笔)、有result(写下了一个句子)、有manner(流畅地),……。我们可以按对这个事件这样的理解,对应构建两组句子:

(1) John is now writing an English sentence fluently on the blackboard in the classroom when it is time for him to teach in class with a piece of chalk;

相应可以写出对应的汉语句子:张三在上课时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个英文的句子。

(2)The chalk writes fluently

以及汉语的相应句子:那粉笔起来很流畅。

两组句子相比较,所对应的事件是一样的,但是句式是完全不一样。两组句子的逻辑式大体是这样的:

这就是说,句子(2)已经略去了事件中许多的因素和环节,即略去了一些论元,就只剩下了动作和实施这一动作的工具;但是它们仍然表达同一个原始事件。为什么仍然可以在心智里还原原始事件?我们知道,任何动作都是由一定的主体做出来的:既然是“写”,就会有书写的工具和书写的内容等等,但是人们的默认知识可以把这些内容补充完整,使看起来是这么简单的句子仍然表达了一个那么内容繁多的事件,从事件发展为句法大体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这就是“语义语法接口研究的‘用例事件模式”的操作。

(三)意向性和句法

那么在一个事件中,映现为心智的意象是如何从中抽取出其中的论元或略去其中的论元的?

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告诉我们,选取或略去论元是由主体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主导的。换句话说,从表征一个事件的意象中选取或略去甚么因素来建构一个表达这一事件的句子,是由主体在一定的意向性的主导下实施完成的。意向性表示意识活动总是朝向某个对象的,即意识总是指向某种东西的意识,以某物为对象的。然而,意向性表明,“意识和对象之间的关系是‘构造的过程,意向性不是消极地接受某物的印象,而是积极能动地将这些印象综合为一种统一的经验,从而‘构造对象。”(辞海,5770)[1]句法的构建涉及意识活动,是受意向性主导的,因此,研究意象建构与句法的发生由意向性开始是合适的。意向性是有结构的,意向性结构包括意象内容和意向态度,也就是意向主体的意识所指向的对象和主体处理这一对象的态度。意向态度还可以再细分为:

1. 心理状态,如对意向内容表示的是相信、知道、怀疑、害怕、希望、热爱还是憎恨等等的心理状态;

2. 心理估量,如认为对象的某部分应该是显现的(与之相对的为“隐现”)、要显要于(与之相对的为“次要”)、前于、先于、……另一些事物;

3. 心理取向,如对对象以常态的(中性的)、形象的、委婉的、谐趣的、夸张的、亲切/冷淡的、责备/表扬的、正面/负面的、美/丑化的等心理取向加以观察和叙述。(徐盛桓、廖巧云,2013:4)[6]

同句法建构关系最为直接的是心理估量。这就是说,心智通过意向性所抱有的意向、意图、目的等的主观性,对对象的各因素做出重新的“构造”,根据心智对它们的不同的心理估量,有些可能突出、有些可能隐去、有些可能放前、有些可能放后、有些可能先出、有些可能后出,如此等等,就像上例的(2)至于(1)。这反映为“事情的当前化”(海德格尔,2009:79)[2];“当前化”就是要考虑当下的语境和主体面对当下的意向性所产生的意向,从而对对象做出符合自己的意图的解释。这里可以用得着科学哲学家基尔(R.N.Giere)提出的有名的科学理论解释的公式:“主体S用X 表征W[即world——引用者注,下同]以达到一定的P[即purpose]”(Giere,2004:743)[8];这里的X就是要求有关的表征能符合意向性当中的“当前化”的心理估量,这就是意象建构与句法发生关系的实质,是语义语法接口研究的“用例事件”模式运作的基本的要求。下面将语义语法接口研究的“用例事件”模式运作图示如下:图4意向性作用示意图

五、结束语

心智哲学视域下进行的语言研究揭示,意向性是将意识同意识对象连接起来的心理桥梁,语法语义接口本质上就是根据意向性将作为意识对象的客观事件总结为体现了心理感受的用例事件,用例事件包括前语言的意象形式和语言的语言符号形式。从意向性出发进行思考,可以将语法语义接口的研究确定为一个双重结构:要研究句法所要表示的事件,对事件进行描写,这是一个静态的结构;了解了事件的全貌以后,还要发生一个在特定语境下如何表征这个事件的解释性结构,这是一个发生的结构,对事件进行特定的解释,句法就是这样发生的。

参考文献:

[1]辞海. 编辑委员会[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5770。

[2]海德格尔.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M],何卫平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9。

[3]徐盛桓. 从“事件”到“用例事件”——从意识的涌现看句子表达式雏形的形成[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37-144。

[4]徐盛桓,主动补旁格范式为什么可能,语言科学,2013(5):485-496 。

[5]徐盛桓,视觉隐喻的拓扑性质[J],山东外语教学,2014(1):13-18。endprint

[6]徐盛桓. 廖巧云. 意向性解释视域下的隐喻[J]. 外语教学2013(1): 1-6。

[7]Damasio, A. Self Comes to Mind: Constructing the Conscious Brain [M].New York: Pantheon Books. 2010:60.

[8]Giere R N. How models are used to represent reality[J]. Philosophy of science, 2004, 71(5):742-752.

[9]Husserl E. Ideas: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ure phenomenology[M]. Routledge, 2012: 92.

[10]Levinas E. The theory of intuition in Husserls phenomenology[M]. Evanston, IL: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73:75-79.

[11]Mitchell.W. J. T.Picture Theory: Essays on Verbal and Visual Representation [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9.

[12]Tomasello M. Constructing a language: A usagebased theor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3:3.

Image Building and Syntax Emerging: A Usageevent Based Model

for the Research on Syntaxsemantics Interface

XU Shenghuan,LI Tian,HUA Hongyan

(Henan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in henan kaifeng 475001)

Abstract: The Usageevent Based Model for the research on syntaxsemantics interface presupposes three assumptions that syntax represents semantics, semantics is symbolized by images, and the structure of a syntax is the structure of an event, on the basis of which two operating devic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face are suggested that syntax is eventbased, and that syntactical expression is imagedriven. The use of language is a process of mind from event to usageevent, which starts from the subjects perception on the objective world to form the primary consciousness,then develops to reflective consciousness through the impact of mentalphysical supervenience with the guideline of the subjects intentionality. This reflective consciousness is a kind of feeling emerged in the subjects mind in the form of images, which is the prelanguage usageevent; this prelanguage usageevent is in turn fossilized to linguistic codes, that is, the language usageevent. To sum up, the research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building of images and the emergence of a syntactical expression is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rface between syntax and semantics.

Keywords:syntaxsemantics interface; image; emergence of syntax; event/usageevent; intentionality

(责任编辑:余树华)endprint

[6]徐盛桓. 廖巧云. 意向性解释视域下的隐喻[J]. 外语教学2013(1): 1-6。

[7]Damasio, A. Self Comes to Mind: Constructing the Conscious Brain [M].New York: Pantheon Books. 2010:60.

[8]Giere R N. How models are used to represent reality[J]. Philosophy of science, 2004, 71(5):742-752.

[9]Husserl E. Ideas: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ure phenomenology[M]. Routledge, 2012: 92.

[10]Levinas E. The theory of intuition in Husserls phenomenology[M]. Evanston, IL: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73:75-79.

[11]Mitchell.W. J. T.Picture Theory: Essays on Verbal and Visual Representation [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9.

[12]Tomasello M. Constructing a language: A usagebased theor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3:3.

Image Building and Syntax Emerging: A Usageevent Based Model

for the Research on Syntaxsemantics Interface

XU Shenghuan,LI Tian,HUA Hongyan

(Henan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in henan kaifeng 475001)

Abstract: The Usageevent Based Model for the research on syntaxsemantics interface presupposes three assumptions that syntax represents semantics, semantics is symbolized by images, and the structure of a syntax is the structure of an event, on the basis of which two operating devic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face are suggested that syntax is eventbased, and that syntactical expression is imagedriven. The use of language is a process of mind from event to usageevent, which starts from the subjects perception on the objective world to form the primary consciousness,then develops to reflective consciousness through the impact of mentalphysical supervenience with the guideline of the subjects intentionality. This reflective consciousness is a kind of feeling emerged in the subjects mind in the form of images, which is the prelanguage usageevent; this prelanguage usageevent is in turn fossilized to linguistic codes, that is, the language usageevent. To sum up, the research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building of images and the emergence of a syntactical expression is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rface between syntax and semantics.

Keywords:syntaxsemantics interface; image; emergence of syntax; event/usageevent; intentionality

(责任编辑:余树华)endprint

[6]徐盛桓. 廖巧云. 意向性解释视域下的隐喻[J]. 外语教学2013(1): 1-6。

[7]Damasio, A. Self Comes to Mind: Constructing the Conscious Brain [M].New York: Pantheon Books. 2010:60.

[8]Giere R N. How models are used to represent reality[J]. Philosophy of science, 2004, 71(5):742-752.

[9]Husserl E. Ideas: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ure phenomenology[M]. Routledge, 2012: 92.

[10]Levinas E. The theory of intuition in Husserls phenomenology[M]. Evanston, IL: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73:75-79.

[11]Mitchell.W. J. T.Picture Theory: Essays on Verbal and Visual Representation [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9.

[12]Tomasello M. Constructing a language: A usagebased theor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3:3.

Image Building and Syntax Emerging: A Usageevent Based Model

for the Research on Syntaxsemantics Interface

XU Shenghuan,LI Tian,HUA Hongyan

(Henan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in henan kaifeng 475001)

Abstract: The Usageevent Based Model for the research on syntaxsemantics interface presupposes three assumptions that syntax represents semantics, semantics is symbolized by images, and the structure of a syntax is the structure of an event, on the basis of which two operating devic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face are suggested that syntax is eventbased, and that syntactical expression is imagedriven. The use of language is a process of mind from event to usageevent, which starts from the subjects perception on the objective world to form the primary consciousness,then develops to reflective consciousness through the impact of mentalphysical supervenience with the guideline of the subjects intentionality. This reflective consciousness is a kind of feeling emerged in the subjects mind in the form of images, which is the prelanguage usageevent; this prelanguage usageevent is in turn fossilized to linguistic codes, that is, the language usageevent. To sum up, the research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building of images and the emergence of a syntactical expression is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rface between syntax and semantics.

Keywords:syntaxsemantics interface; image; emergence of syntax; event/usageevent; intentionality

(责任编辑:余树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事件意向性语法
跟踪导练(二)4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保罗·利科的“话语事件”思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热点事件中的“舆论搭车”现象探析
嵌入式系统课程“中断、异常与事件”教学实践及启示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
(简论诗创作的意向性)
“选择中国共产党”何以成为群众集体意向性——读《井冈山的斗争》
塞尔论意向性与言语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