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四家”山水画的隐逸特征

2014-11-26卞冬仙

镇江高专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吴镇倪瓒渔父

卞冬仙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镇江分院财经艺术系,江苏镇江 212016)

元代后期,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被称为“元四家”。“元四家”生活在社会动荡年代,不同的身世和经历使他们不约而同选择成为隐士。

黄公望前半生仕途受挫,晚年皈依全真教,隐居杭州湖山一带。他的作品不仅描写此地实景,而且侧重表现自己的隐居生活,并以一颗高逸不凡的心来看待世间万物。

倪瓒终年隐居太湖之上,以纯洁清旷的心绪来表现淡远萧疏的山水。

吴镇更是落落寡合,作画乃兴之所至,多以渔父为题材,抒写安贫乐道、自命清高的隐逸情怀。

王蒙的山水画多以草堂高士为对象来标榜他的隐逸思想。

“元四家”偏爱朴素平淡的自然景色,在画面处理和技法上融入了更多的主观情绪,表现方法也更加抽象,这或许更符合他们追寻枯淡幽远、质朴清雅的隐逸情怀。本文主要从题材、笔墨和重神轻形等方面来阐述“元四家”山水画中的“隐逸”特征。

1 绘画题材,隐逸为本

元代废除了画院,画什么,怎么画,为什么画,都失去了标准。画家大多选择贴近自己生活的题材,如隐居的园林、山庄、庭院等,其中,渔父、松、竹、行云、空山是文人表现清幽与静谧的主要对象。《江村鱼乐图》(赵孟 )、《归去来辞》(钱选)、《桃花源记》(钱选)、《富春山居图》(黄公望)、《水竹居图》(倪瓒)、《六君子图》(倪瓒)、《渔父图》(吴镇)、《洞庭渔隐图》(吴镇)、《溪山高隐图》(吴镇)、《夏日山居图》(王蒙)、《青卞隐居图》(王蒙)等,无一不是表现隐居生活或借山林来表达内心情感的。

“元代是渔父图最盛行的时期,不管是身在朝廷的重臣还是隐于市井、江湖中的文人,或是典型的职业画家,均对渔父题材情有独钟。”[1]士人阶层认为渔父就是隐者和智者的化身。渔父借一叶扁舟出没于烟水中,饥来垂钓,倦则困倒,抱朴存真,笑傲江湖,自由自在,无羁无挂。这种渔父的生活颇令人羡慕,也最接近他们思想中的“道”。

吴镇,字仲圭,梅花道人,浙江嘉兴魏塘人。吴镇的先辈有着显赫的政治背景,大多是宋朝的重臣,甚至和宋朝皇室有着血缘关系,这些对他终身拒绝在元代为官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人生观直接影响他的绘画风格,题材以渔父和隐逸生活为主。渔父在画家眼里是清高孤洁、避世脱俗、笑傲江湖的智者、隐士的化身。渔父清高、避世、逍遥的人生观为许多隐退文人所仿效。在吴镇传世山水画中,渔父形象及其所代表的精神是吴镇要表达的核心,但吴镇并没有对主人公做细致刻画,只是寥寥几笔,人在小舟上或瞩目长云,或抱瓮醉倒,或持竿垂钓,或伏桨酣眠,其情其境,给人以自由懒散之感,又透着一种孤寂寒瑟的气氛。他细致地描绘周边环境,通过对比突出渔父形象。其中,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渔父图》比较有代表性(见图1)。此图主要描绘江南水乡景色。

图1 吴镇《渔父图》

1)构图上,画面分为近、中、远3段。近景表现平远山丘;中景描绘平坡老树,高大挺拔,似有所喻,一叶小舟逍遥飘荡于湖光山色之间,渔父头戴草笠,身后挂一只酒葫芦,跪坐在船尾,一手将船桨搭于腿上,一手执竿,专心垂钓;远景群山耸立,丛树杂生,流水婉转。

2)从笔墨特点看,全图墨色苍润。首先,用柔润的线条勾勒山石轮廓,然后,罩上一层淡墨,最后,用浓墨点苔,有湿润之感。用书法性极强的长披麻皴扫写杂树枯木之皮,用墨色浓淡来描绘树木、枝叶,借以表现层次关系并突出主要物象。整幅画笔法多变,多用湿笔积染,墨气苍茫厚重,皴擦点染,迷蒙幽深。

3)图中安排了异常高大的树木,看似无意,实则有意。“树”暗喻隐士,在古代已形成传统,如庄子的“无用之树”,陶渊明的“五柳先生”。在一片空旷的水面下,吴镇通过“树”这个符号向我们表达了他的隐逸情怀,渔父的寓意更是如此。幽僻清寂的山湖意境跃然纸上,给人以远离尘俗之感,以人物的形单影只和背景的空廓表现隐者的孤傲和高洁。画的正上方自题一诗“目断烟波青有无,霜凋枫叶锦模糊。千尺浪,四腮鲈,诗筒相对酒葫芦”。此诗为画之点睛,在这里,吴镇以垂钓生活自表其借诗酒纵情,放浪于江湖的心境,以及“一叶随风万里身”的隐逸情怀。

元代其他作家创作的渔父图也很多,吴镇成为代表人物,一是因为其创作的数量较多,并且代表性很强;二是渔父作为隐逸思想的象征,已经成为吴镇追求这种隐逸境界的形式载体。当然,前朝也有很多渔父题材的作品,如北宋画家描绘的迫于生计、忙于捕鱼的渔民生活景象,表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乡野生活场景。但到了南宋,画家赋予了渔父更多的寓意,如法常的代表作《渔村落照》,表现的就是主人公在流放逆境中泰然自若的心境。在元代,渔父的身份内涵与隐逸主题联系紧密,画家通过渔父这一特定的隐逸符号充分表现出自己内心回归山野、远离浮世、独善其身的志向。

2 以书入画,以墨写情

“以书入画”是元代文人画的一大特色。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首先提出了“书画用笔同法”一说,认为绘画要“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到了元代,赵孟 将这一理论推到顶点,主张重气韵,求自然,提古意,并身体力行,丰富了书法用笔的技法,开创了新领域。他在《枯木竹石图》题跋上写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此图中,赵孟 以新的美学观念、高深的书法修养表现笔的视觉效果。画面高逸、静穆、温和,暗合了元代文人画家中庸、高逸、文雅的心境。在某种意义上说,元代绘画在赵孟“以书入画”这一审美理念下拉开序幕,直接承其衣钵的就是“元四家”。“元四家”作画特点各不相同,但审美思想深受赵孟 影响,体现在追求主体情感的表达,讲究书法意味。

黄公望的作品大多表现江南一带的风景,用笔墨技法表现山石以披麻为主,线条多柔韧,富有弹性。画面典雅、柔和。黄公望在《画山水决》中写道:“山水中用笔法,谓之筋骨相连,有笔有墨之分。用描处糊突其笔,谓之有墨;水笔不用描法,谓之有笔。”[2]他主张用笔要有书法的意味,用抑扬顿挫、气韵连贯的笔道表现丘陵山景,并将线条用长短、浓淡、粗细等不同的形式“写”出来,丰富画面。

王蒙的绘画题材以隐居生活为主。画中的层峦叠嶂、幽谷深壑、茅屋草堂表现了作者隐居其中悠然自乐的处世心态。他是赵孟 的外孙,受赵孟 的影响极深,并通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对“以书入画”进行了重新解读。他的山水画用线繁密,笔墨深厚华滋,多用书法线条表现物体外像。从其代表作品《青卞隐居图》可以看出,王蒙把书法式的笔墨意趣融入到绘画中,用笔就像写行书和篆书,线条充满动感与活力,古拙而又灵动,隽秀而又雅逸,把笔墨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垢道人言:黄鹤山樵画法纯用荒拙,以追太古,粗乱错综,若有不可解者,是其法也。盖能以草隶作画,笔力劲利,而无怒张之态,墨气酣厚,而无痴肥之病,于奇峭之中,得幽远高淡之趣,诚古今绝作[3]。

“以书入画”在倪瓒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如其早期作品《水竹居图》中的题诗精整秀雅、清劲圆润。在这幅作品中已经体现出用楷书、隶书塑形的特点,但山水画还没有形成个人特色,独创的折带皱技法还未形成。中晚期的书画作品中,不仅画风日臻佳境,书风也日渐成熟,二者的结合达到了水乳交融、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的效果。陈夔麟评倪瓒的《虞山村壑图》时说:“书法从古散隶酝酿而出,有飘渺不凡之意。”[4]

图2 倪瓒《渔庄秋霁图》

倪瓒的代表作《渔庄秋霁图》(见图2)是典型的以墨写情的作品。画卷描绘平远山水的江南渔村秋景,构图分为上、中、下3段。

上端为远景,三五座山缓缓展开,远景和近景墨色一致,并无近浓远淡之分。

中景是一些湖光,不着一笔,实为空白,权作渺阔平静的湖面。

下段为近景,坡丘上数棵高树,参差错落,枝叶疏朗,风姿绰约。

整幅画不见飞鸟,不见帆影,也不见人迹,如入空旷孤寂之境。画中山石,先用健劲的长线拉出,再用硬毫侧笔横擦,浓淡相错,颇有韵味。树干,用干枯的墨色粗写大概,再加补几笔,树头枝桠,用雀爪之笔型点划,带有书法意味。自题诗:“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据史料记载,刚完成此画时没有自题诗,可以想象当时画面是何等空旷、萧索。18年后,倪瓒在中景位置的空白之处加上诗句,连接远景与近景,使画面更有韵味。整幅作品幽淡、简逸,以少胜多,寓意无穷。

3 重神轻形,抒情写意

元代社会,士人阶层的悲凉处境在历代文人群体中是少见的,文人成了绘画的主体。文人画家将客观的山川景物融化为内心情绪的想象化符号,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抒发自己感情,绘画己经完全成为他们渲泄个人情感的手段和途径。正如张彦远所说:“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不亦臻于妙理哉!所谓画之道也。”[5]

抒情写意是文人山水画的艺术特色,这一特色在元代的兴盛并非偶然。元初赵孟 “以书入画”的理论得到元代画家的一致认可,由此推动了绘画的表现性与写意性的蓬勃发展。元代绘画的重点不是对客观对象的再现,而是通过笔墨的意趣来表达主观的心绪观念。“这种写意空间艺术按照画家自身逻辑,以画面的基础语言——笔墨来体现出画家内在的情绪与思想。”[6]从唐到五代、两宋,画家追求形似、景真,而由宋至元,山水画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从求真到重心境表现的变化。所谓求真,就是将绘画的重点放在山水本身的形态上,以巧妙地表现出山水自然的地域特征、形态为佳,画家的主观情绪是隐而不显的,表达山水的韵味是主要的。元代的山水画则将重点放在画家精神意志的表达上,通过“不似之似”的表现,将山水的外在形态、神韵与画家的主观情感综合体现。元代画家大都强调重神、求意的绘画思想,注重“意趣”的追求和表达。

元代山水画家并没有因强调“重神轻形”而疏忽对物象形似的把握,而是追求一种形神兼备的“不似之似”,即“得其神似,而形似在其间矣”。形似是手段,神似是目的。

王蒙的山水画《青卞隐居图》深厚华滋,恰当地表现了江南树木茂密与山林湿润之感。明代画家董其昌游览卞山时曾感慨:“真正为此山传神写照者,王蒙也。”

黄公望强调从自然中取得真法,到大自然中去体会变化,去取景、绘景。他描绘的景色多是云雾缭绕的江南真实景观,充满恬淡、自然之气。

“逸气说”的代表倪瓒,曾经说过“我初学挥染,见物皆画似。”他,人生坎坷,生性好洁,颇具艺术修养和隐士风格,所以他的作品画面清雅绝尘,无一丝人间烟火。

吴镇的《渔父图》更是画家真实生活的写照。

元代文人山水画对景物对象的描绘超越了形似阶段,直接体现出对物象神似的把握和表达。而对于物象神似的表现手法则是“逸笔”。对“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本义表达就是抓住事物的内在本质和特征,结合画家的内心想法,以达到“神似”的效果,也即画家在创作时不仅仅以形似为满足,“而是为了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神似,即画家感情的抒发”[7]。元代山水画整体意境幽淡简逸、简中存厚,清淡之中含有无限的意蕴。

4 结束语

元代,山水画达到了发展的高峰,成了画家吟咏情性、表达内心强烈感情的最佳手段和方式。

1)题材上,以画家隐居之地、遁世情怀、人格思想为主要表现内容。元代画家通过渔父这一特定的隐逸符号充分表现出他们远离浮世、平淡归隐、独善其身的志向。

2)深受赵孟 提出的“以书入画”理念的影响,元代画家身体力行,开创了“书画同源”的时代。

3)抒情写意是元代山水画的一大特色。抓住客观物象的特征,融合主观情绪,进行“不似之似”的创作,元代文人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

山水画的发展不仅依赖于画家对自然山川的细心观察和体悟,更多地受制于画家的艺术修养、人生经历和美学情思。

[1]张繁文.绘画史上的渔父情结[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1):78.

[2]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97.

[3]黄宾虹.黄宾虹文集·鉴古名画论略[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237.

[4]盛东涛.中国名画家全集·倪瓒[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95.

[5]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25.

[6]陈传席.中国画山文化[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43.

[7]周积寅.倪瓒绘画美学思想[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及设计版,1994(2):14-18.

猜你喜欢

吴镇倪瓒渔父
倪瓒题跋在书画作品中的意义
倪瓒 杨维桢 “洁”与“脏”的故事
丁酉端午前重读《渔父》吊屈原
“言行不一”的渔父
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
图说书法(155)
上“班”
图说书法
江村《吴镇 秋岭归云》
“苏世独立”与“遁世隐逸”——《渔父》主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