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远期疗效的临床观察与评价*

2014-11-26李朵朵岳增辉许丽超胡岗珠

针灸临床杂志 2014年2期
关键词:利兹功能性显著性

李朵朵,岳增辉,许丽超,谢 涛,胡岗珠,杨 俊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消化科常见的一种胃肠疾病,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不适、早饱、腹胀、反酸、嗳气、恶心、厌食等消化不良症状[1]。流行病调查显示,人群发病率约为20% ~40%[2]。近年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取得了较大进展,且具有经济实惠、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等优点,已成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一个特色的非药物的治疗方法。本课题从2012年9月至2013年7月采用辨证取穴电针治疗和非经非穴治疗FD患者,比较受试者利兹消化不良调查问卷(Leeds dyspepsia questionnaire,LDQ)积分情况,现将有关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病例来源于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衡阳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门诊、住院部及社会招募的FD志愿患者,共收治71例。按照就诊先后顺序通过成都明科宏能临床医学研究有限公司进行中心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35例、非经非穴组(B组)36例。A组病人中,男12例,女23例,平均年龄(37.78 ±12.83)岁,病程(6.81 ±10.19)年;B组病人中,男13例,女23例,平均年龄(341.47 ±14.20)岁,病程(8.48 ±9.66)年。两组病人治疗前年龄、性别、病程一般情况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两组条件齐同,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罗马Ⅲ学术委员会制定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3]:①符合以下1点或1点以上:早饱,餐后饱胀不适,上腹痛,上腹烧灼感;②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包括上消化道内镜下)的依据,诊断前症状至少出现6个月,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的要求。

纳入标准:①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②在治疗前至少15天没有服用过任何胃肠促动力药,未参加其他临床研究者;③年龄在18~65岁者(包括18岁和65岁);④患者本人签署或由其直系亲属代签知情同意书,自愿同意参加本项研究者;⑤同时符合以上4项的患者,方可纳入本项研究。

排除标准:①进行性恶性肿瘤或其他严重消耗性疾患,容易合并感染及出血者;②意识不清楚,不能表达主观不适及精神病患者;③近6个月有妊娠要求者、孕妇及哺乳妇女;④合并心血管、肝、肾、消化、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⑤正在参加其它临床试验者;⑥凡符合上述任何1条的患者,予以排除。

剔除与脱落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而被误入组的病例予以剔除;②受试者依从性差,疗程中自行退出,或合并使用本方案禁止使用的其它治疗方法,或自行中途更换其它治疗方法;③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或并发症,不宜继续接受治疗而被中止试验的病例。

1.3 治疗方案

选穴及定位:(1)治疗组(辨证取穴组)基本处方:足三里、内关;辨证分型:①实证:太冲、内庭,②虚证:公孙、阴陵泉。(2)对照组(非经非穴组):非穴1(肱骨内上骼与尺骨腕部之间中点,尺侧缘)、非穴2(肘内侧,肘尖与腋窝连线的中点)、非穴3(足三里水平旁开1~2 cm,肱骨外侧缘处)、非穴4(臂内前缘三角肌和肱二头肌交接处)。穴位定位参照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针刺操作方法参照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石学敏主编的《针灸学》的针刺方法,两组穴位每次针刺均单侧取穴,左右交替使用,所有辅助针刺都在针刺部位的近心端2 mm处。

针具:选用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的华佗牌一次性针灸,规格:φ0.25 ×25 mm、φ0.25 ×40 mm、φ0.25×50 mm。辅助针要求为:φ0.18 ×13 mm。电针:LH200型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HANS)。

基本操作程序:常规消毒,进针,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为度,所有针刺点及辅助针刺点均接电针。针刺点及其辅助针刺点接同一对电极,两电极夹金属面不靠在一起,打开电源,选择经针模式:疏密波,频率:2 Hz/100 Hz,电流强度:0.1 ~1.0 MA,以患者耐受为度。均留针30 min,留针过程中不行针,30 min后,先将电针仪退至“0”位,然后关闭开关,取下导线,常规出针。

疗程:每组单侧取穴,左右交替使用。各组每日针刺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共治疗4周;研究周期为25周。

1.4 疗效指标

应用利兹消化不良调查问卷(LDQ),于试验入组0周、入组4周、入组8周、入组12周、入组16周、入组20周、入组24周各监测1次。每项评分由各中心不了解治疗方案主管医师负责评价,每个受试者治疗前后由同一名医师进行评价。

1.5 疗效标准

根据LDQ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分级标准[4],先按5分法积分,疗效评定标准参照相关文献[5]。消化不良主要症状(上腹痛、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烧灼感、餐后恶心、嗳气)的5分严重程度积分方法如下:无:没有症状,积0分;极轻:症状极轻,不影响工作学习、生活,积1分;轻度:症状轻,正常生活稍受影响,但能坚持工作,积2分;中等:症状中等,影响正常生活,料理家务能力下降,正常工作受影响,积3分;严重:症状严重,即影响正常生活、生活部分自理,正常工作明显受影响,积4分;极严重:症状极严重,即正常生活不能自理,不能正常工作,积5分。积分值=各项症状积分之和,得分越高者其症状越严重。制定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痊愈:患者症状积分改善5分或症状完全消失;显效:患者主要症状积分改善4分或3分;有效:患者主要症状积分改善1分;无效:患者主要症状积分未改变或下降。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先进行正态性、方差齐性检验,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者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者用秩和检验,等级资料之间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P<0.01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利兹消化不良调查问卷的影响,见表1、2。

表1 两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利兹消化不良调查问卷疗效比较 例(%)

表1 显示,与B组比较,A组在试验随访结束时利兹消化不良疗效方面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表2 两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利兹消化不良症状积分比较(±s)

表2 两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利兹消化不良症状积分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 B组比较,★P<0.05,★★P <0.01。

时项 A组(n=35) B组(n=36)治疗前8.06 ±3.53 7.69 ±3.12治疗后 2.31±1.50◆◆★★ 5.64±2.51◆1个月随访 2.26±2.05◆◆★★ 5.64±2.59◆2个月随访 2.11±1.86◆◆★★ 5.72±2.50◆3个月随访 2.09±1.90◆◆★★ 5.72±2.67◆4个月随访 1.94±2.03◆◆★★ 5.81±2.57 5 个月随访 1.83 ±1.77◆◆★★5.94 ±2.62

表2 显示,治疗前两组利兹消化不良症状积分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与治疗前比较,A组在治疗结束及各个随访时的利兹消化不良症状积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B组在治疗结束、1个月随访、2个月随访、3个月随访时相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B组比较,A组在治疗结束及各随访点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0.01)。

3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属于中医学的“胃脘痛”、“痞证”、“嘈杂”、“纳呆”等范畴[6]。FD 发病机制较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发病机制可能与胃肠动力障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精神心理障碍以及胃肠激素异常、内脏感觉过敏等多种因素有关[7]。中医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胃脘,但与肝、脾密切相关,其致病原因,由表入里,饮食不化,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但病机关键在于脾胃功能障碍,致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常从而导致本病。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以健脾、疏肝、降胃为基本法则,辨证分型以气滞型为主,虚寒型、肝郁型次之,常用方如半夏泻心汤、四磨汤、枳实消痞丸、四君子汤、柴胡疏肝散等,多种经验方亦应用于临床。西医治疗多从促胃动力、抑酸、胃粘膜保护药等方面进行治疗。

本课题所选穴位均为特定穴,且辨证分型为实证和虚证,主穴选择为足三里和内关,其是参照文献检索中FD使用频次最高的2个穴位,而辨证分型参照“SFDA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中“痞满”的分型。实证即肝胃郁热证,虚证即脾胃虚弱证。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合治六腑病,针刺足三里能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扶正祛邪,能有效调整胃肠功能,降低胃张力,解除贲门、胃体和幽门的迟缓关闭,对胃蠕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8]。另外,针刺足三里可调节胃动力障碍患者的胃电节律,还能调节胃泌素和胃动素的分泌[9],以及调节神经系统和胃肠激素的分泌,抑制胃酸分泌[10]。内关为八脉交会穴之一,有和胃降逆、理气止痛之用。太冲是肝经的原穴,能舒肝理气、降逆和胃以及胁痛、呕逆、腹胀等肝胃病证。内庭为足阳阴胃经荥穴,主治热病。两者合用泄肝胃郁热。公孙是足太阴脾经的络穴,联络脾胃二经的气血,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现代医学研究公孙有抑制胃酸分泌的功用。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之合穴,按照五输穴“虚者补其母”,阴陵泉又能理气化水,两者合用健脾理气、和胃渗湿。

本课题所选的利兹消化不良调查问卷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各项症状积分,结果显示,与非经非穴组比较,在治疗结束的一段时间内两组都有一定的疗效,但是远期疗效,经穴组明显优于非经非穴组,因此针刺既能够缓解FDI患者的各项症状又能提高其生活质量,且远期疗效明显优于非经非穴组,针刺效应具有穴位的特异性。

[1]屈虎军,刘瑶.加味越鞠丸配合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6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5):823 -824

[2]邹多武,徐国铭.功能性消化不良症流行病学西沙比利治疗多因素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1997,17(增刊):65

[3]Tack J,Talley N J,Camilleri M,et al.Functional gastroduondenal disordersi[J].Gastroenterology,2006,130(5):1466 -1479

[4]张声生,汪红兵,李乾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规范(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10(4):封 4

[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397

[6]陈媛,杨玥,郑华斌,等.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穴位选择与机理研究分析[J].陕西中医,2012,33(2):252-253

[7]李建武,张雯.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近况[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1):1600 -1601

[8]冯国湘,朱莹,蒋谷芬.针刺加耳穴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5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4,36(1):48 -49

[9]苏薇薇,范尚廉,郭荣斌.针刺对血浆胃肠激素和胃分泌机能的影响[J].中华消化杂志,1988(1):30

[10]李渝元.针刺对胃酸分泌的影响[J].中华消化杂志,1991(6):358

猜你喜欢

利兹功能性显著性
对统计结果解释和表达的要求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2022年普利兹克奖:弗朗西斯·凯雷成为首个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奖”的非洲人
差异化功能性纤维研究进展
本刊对论文中有关统计学表达的要求
用倒置征服世界的艺术家——乔治·巴塞利兹
战后世界的设计师矶崎新获普利兹克建筑奖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THE CONCEPT OF BOKEH LIGHT EFFECTS IN PHOTOGRA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