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路径研究

2014-11-24罗柯

山东青年 2014年10期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

罗柯

摘要:本文以某综合性大学的在校生作为调查样本,采取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进而对高校如何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出了有效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笔者以某综合性大学的在校生作为调查样本,采取分层随机抽样,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65份,回收率96%。通过对调研数据整理分析,结合多年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观察,笔者发现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表现如下:

1.重自我责任轻社会责任(认知)。大学生对责任的认识程度决定了其社会责任感的强度。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首先表现在责任观念上。有的大学生缺乏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对弱势群体缺少同情心;有的大学生对家庭的给予心安理得,自私索取,缺乏感恩;还有些大学生缺乏对人类未来负责任的态度,环境保护意识差,乱扔废旧电池,为了贪图方便经常使用“一次性用品”等。由此看来,部分大学生对社会责任认识不足,淡化或者层次较低,缺乏高层次的自觉服务他人、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的社会责任感。

2.责任意识与责任行为相脱离(行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比较强烈,但践行程度较低。据调查,当问及“对大学生在公共场合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大声喧哗等行为你持有什么态度?”,63.76%的同学选择“不赞同,但自己偶尔也会”,仅有36.85%的同学选择“不赞同,自己从来不会”;再问及“你会当场制止吗”,63.2%的同学选择“有心制止,但怕起争执而默默忍受”,只有 4.8%的同学选择会坚决制止。当代大学生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能够做出较理性的判断,但缺少有效的方法。调查中,当问及“当你骑车不小心将一位老人碰倒,是否下车将其扶起,并看伤势情况送其就医?”。75.63%的人选择会;当问及是否愿意为改变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陋习做出努力时,86.25%的人选择愿意,但其中64.73%的人则表示愿意但不知道怎样做且担心没有效果。由此看来,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比较强烈,但因自身素质、社会环境等差异,部分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感的实践上存在相对滞后的现象。

3.实用性和功利性倾向较明显(价值取向)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在积极追求自己的个人价值和利益需求的同时,价值取向上产生偏差,自我利益的功利性和实用性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中,当问及“你毕业后为了什么而努力?”,有74.2%的学生选择“既为社会也为个人”,真正“为了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仅为9.7%,而不太明确的占10.5%。当问及有关大学生职业选择问题时,共有73.63%的同学希望去外企、国企、事业单位等,而只有21.37%选择去西部、去基层,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还过分强调薪金待遇、地理位置等。这些都反映了大学生重视自我,个人方面考虑较多,社会需求较少考虑,实用性和功利性明显增强。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培养的路径选择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由低到高、不断强化、不断升华的过程,需要高校在教育内容、载体、方法以及途径等方面有所深化。

(一)丰富教育内容

1.中国传统责任。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着深厚的责任思想,先秦儒家 “义利观” 、“天人合契”就是典型的代表。“见利思义”、“舍生取义”、“克己让人”、“心忧天下”、“厚德载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观点,分别揭示了责任思想的不同境界,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提供了借鉴。所以,高校应将中国传统责任思想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加强对传统责任文化的传承。

2.感恩教育。近年来,国家和社会为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做了很多努力。高校应将感恩教育作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切入点,融入到责任教育中,充实和强化感恩教育,组织开展系列感恩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感恩父母、报答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并将其有机地渗透到日常的教育与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二)深化教育内涵

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来丰富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面伟大的旗帜来凝聚青年学生;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青年学生;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当代大学生的发展,从而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获得“免疫”[1]。

社会责任感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在我国现阶段,其基本内涵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应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主要社会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自觉按照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行动、以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标准检验自己的言行。惟有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取得全面胜利,“中国梦”才能如期实现。

(三)拓宽培养途径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激发学生的责任感,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因此,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之成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新途径。一要构建和谐校园,将社会责任感的内容渗透到校规校纪、学生守则中,使责任意识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行为的基本意识。二要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结合重大事件、传统节日,重点、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中潜移默化的作用。

2.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载体作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是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行为过程的统一,而知、情、行统一的基础在于实践。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感的认知引导下,通过社会实践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最终内化为社会责任感。[2]具体而言,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形成合力,建立社会实践长效机制,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引导他们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去,在实践中磨练意志、锻炼品格,了解社情、认识国情,亲自感受社会责任感的履行意义,促进社会责任的真正建立。

(四)创新培养方法

1.加强校园文化网络的构建。据调查,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课余时间都用在网络上。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应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在 QQ空间、微博、微信等上建立“爱心传递”、“感动就在身边”等专题;在学校网站开设社会责任感教育专栏,宣传报道身边的好人好事等。

2.加强加强公益社团的培训和指导,加深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深度。高校应鼓励在校大学生建立社会责任感氛围浓厚的公益社团,如“自强社”、“思源社”、“爱心社”等公益社团。并对志愿者精神、基本工作方法给予培训、指导和帮助,使其能够取得更好的活动效果。同时,高校可参加或者举办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比赛等,加深大学生对公益事业的认识和社会责任感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2]薛一飞,刑海晶.社会责任感:成熟“社会人”的核心要素——以大学生群体为例[J].理论探索,2013(2):56-59.

(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猜你喜欢

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基于大众文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