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阿恩海姆的“空间”理论

2014-11-22焦溪溪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阿恩海姆空间感物体

焦溪溪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0)

解读阿恩海姆的“空间”理论

焦溪溪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0)

文章运用阿恩海姆的“空间”理论,解读在艺术中空间理论的运用,并着重分析如何来用镜头、构图、透视、等因素,来表现画面的空间,增强摄影图像的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使摄影能更好的融入大众文化,接受在文化进程中的挑战。在艺术创作中空间感的塑造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中国山水画会运用笔墨的浓淡来表现;雕塑作品会运用镂空、凹凸、变形等方法来刻画形象;设计中也需要用色彩、线条甚至是不同的装修材料,来营造尽可能大的空间感,让人居住在火柴匣子似的空间里,也不会觉得压抑。在视觉文化日益繁荣的今天,摄影这门空间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大。解读阿恩海姆的“空间”理论,把握艺术的创作方法和动态,是丰富视觉文化生活必不可少的事。

阿恩海姆;空间;影像

一、摄影镜头、构图、透视等元素在画面的空间表现

当被摄物体进入到取景框中,其实已经形成了由四条边线包围起来的一个空间。在主体和背景的相互影像下,体积大的往往被当成是“底”,而体积相对较小的则被当成是“图”。在视觉印象中,体积大的离我们的距离近,体积小的离我们的距离远。同样的,在摄影镜头的作用下,长焦镜头可以使画面上所有的部分增大,同时不改变画面的比例关系,拍摄出来的物体往往显得比较平,空间感变化较小;短焦镜头则可以加强物体的透视,让人感觉被摄物就近在眼前,空间感变化较大。当然这也不是说,长焦镜头就难以表现画面的空间感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拍摄的距离和拍摄的角度,创造出不一样的视觉感受。

在表现空间的时候,如果想把一个物体的形象安置在背景的前面,那么这个物体,就必须安排在画面最突出、最正面、最靠近视觉中心的位置上,不去管它在画面传达的意义。在正面的平面性不能达到想要的空间效果时,需要运用丰富的构图手段,来把“图—底”关系区分开来。通过光线的强弱、面积大小,将在同一画面的不同物体从视觉平面上拉开,产生立体空间效果。设想下在昏暗的暴风雨即将到来的森林,在被摄体上打上强光,背景是虚幻弱光的森林,不仅能营造出跨时代的空间感,而且能赋予影像新的灵魂。

透视是展现画面空间的关键因素。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物体都有着自己的观察习惯,我们能利用近大远小、近实远虚来进行相对准确判断。空间感的大小和透视的强弱有着相当大的关系。距离越远,越密集的,线条收缩的越大,空间感越强;相反,距离越近,越疏松的,线条收缩的越小,空间感越弱。

二、运用阿恩海姆的“空间”理论来分析罗伯特·卡帕的《1938·镜头里的中国》

匈牙利的罗伯特·卡帕是世界著名的战地摄影大师,以在西班牙战场拍摄的《阵亡的一瞬间》而闻名世界,他拍摄一系列的组照《1938·镜头里的中国》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图中描绘的是面对日本侵略中国士兵一个个斗志激昂。不规则三角形的构图,是画面的一个延伸,画面人物因为透视关系,相互重叠,位于画面中心点的那个士兵,体积最大,并且和后面的人依次成梯形,地面、墙面、人物、树枝的倒影以及远处的篮球架,都位于不同的空间,都有着各自的体积感。近大远小的摄影透视,人的眼睛会不自觉把远处小体积的密集的人物去扩大,也可以说是一种潜意识的视觉膨胀。大光圈小景深的控制,让画面前端的人

?物相对后面的看起来清晰很多,这和山水画里利用虚实拉开空间的道理是一样的。阳光照耀地面上亮调子,以及墙面相对暗的调子,在明暗影调上的变化,都使得画面的空间感得以体现。从照片中我们体会到,爱国将士在国人的鼓舞下,士气高涨。日军的侵略阴谋永远都不会得逞。

三、学习和总结阿恩海姆“空间”理论

艺术造型并不是要求我们按照一个模子去表现,也不是非得塑造出强烈的空间感,让作品看起来有所谓的“深度”,有时我们反倒需要压缩空间,制造出奇的平,打破所谓的规律,才能使自己的作品展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和风格。当然,这并不是说“空间”理论就毫无用处了,就像学习绘画,即使是天才画家,哪个不是靠日积月累的勤奋,有了属于自己的对绘画的理解和感悟,才能创作出旷世佳作的。学习利用阴影、色彩、变形、以及“图—底”关系等因素,结合事物的本身,运用看得到或看不到的光线,以及自己以往的经验,掌握表现空间的方法,更好地为自己的创作服务。

无论是强调空间还是舍去或虚弱空间,主要还是得看主题的需要。有时不重视构图和透视等规律,还能创造出某种特殊的视觉形象,这是创新的需要,也是艺术的需要。好的艺术不是对元素的机械复制,而是对其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是艺术家心灵的最原始的写照。一味地追求所谓的艺术效果,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这就违反了生活的逻辑。有时适时地推陈出新,融入主观情感,表现出独特的个性,才能达到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效果。

[1]鲁道夫·阿恩海姆(美).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2]谢汉俊.A·亚当斯-论摄影[M].中国摄影出版社,2004.

[3]李兴国.摄影构图艺术[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李培林.摄影造型与创作-瞬间思维 [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5]苏珊·桑塔格(美).论摄影[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6]范文霈.摄影艺术导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J305

A

1005-5312(2014)32-0256-01

猜你喜欢

阿恩海姆空间感物体
冥想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空间感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范小青《城乡简史》叙事手法探析
以摩尔雕塑为例解读阿恩海姆的空间理论
浅析阿恩海姆视知觉理论中平衡形式在《亚威农少女》中的运用及其形式美发展
解读阿恩海姆的艺术“表现”理论
解读阿恩海姆的运动理论
浅谈3D电影摄影立体空间感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