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村域城镇化水平测度及格局特征

2014-11-22王丹黄华明

江苏农业科学 2014年10期
关键词:村域扬州市城镇化率

王丹++黄华明

摘要:通过构建村域土地城镇化率指标,综合运用相关分析、加权标准差椭圆、热点分析、样带分析等方法,以江苏省扬州市市区为例,分析了村域城镇化水平测度及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村域城镇化率与一般意义上的城镇化率有较高相关性,城镇化率可以作为村域城镇化率的替代指标;(2)村域城镇化率空间分布热点呈点轴模式,热点周边城镇化率衰减模式随点轴等级而变化;(3)村域城镇化率水平受经济、交通、行政等因素共同影响,经济条件中工业发展水平对村域城镇化率起决定作用;(4)扬州市市区村域城镇化热点呈“一核八轴”分布,其中东西轴线为主要趋势方向,北部地区、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应立足提升工业化水平,改善交通条件,促进城镇化进程中“人-地-业”耦合协调发展。

关键词:土地;村域;城镇化率;扬州市

中图分类号: F291.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0-0422-05

收稿日期:2013-11-17

基金项目:江苏省扬州市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编号:2013017)。

作者简介:王丹(1982—),男,江苏扬州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土地管理、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E-mail:yzwangdan@qq.com。

通信作者:黄华明,副教授,主要从事土地管理、房地产经济理论研究。E-mail:hhm7432118@126.com。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程度的重要指标。目前城镇化水平测算方法主要有3类:第1类是单一指标法或主要指标法,第2类是多项指标法、复合指标法或综合指标法,第3类是其他指标法[1]。由于单一指标法操作简便,实际使用较多,单一指标法中的人口比重指标法与城镇土地指标法是主流方法[2]。作为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城镇化面广量大,对于加速我国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3]。但对农村城镇化水平特别是微观测度尚缺少针对性指标,如果沿用人口比重指标法与传统城镇土地指标法,将存在两方面局限:一是缺乏农村基层统计数据,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界定较为困难;二是传统城镇土地指标法地类界定模糊。人口非农化是城镇化的核心内涵,而在微观村域水平,区域交通用地、水利用地等建设用地数量与人口城镇化无关,将其纳入测算会带来数据失真。本研究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以土地面积为主要参考,构建村域城镇化率指标,并以江苏省扬州市市区为例,利用该指标分析村域城镇化发展热点,以期进一步探求村域城镇化发展的空间特征和驱动机制[4]。

1研究方法

1.1村域城镇化率

村域城镇化率计算方法如下:

3空间机理和驱动机制

由图7可见,扬州市市区村域城镇化图谱可抽象为“一核八轴”模式,其空间机理和驱动机制分析如下[18]。

3.1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异的基础因素,可细分为市场、工业规模2个因子,其中工业规模对于中小城镇的城镇化水平有决定影响。市场因素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体现在第三产业分布格局。图7表明,城镇化热点分布有2个空间特征:一是空间核心地带,即主城区——江都区核心区;二是边缘区的公道、小纪、大桥等远郊镇。由于这些镇远离核心区,其辐射范围内人口至核心区消费的空间成本较高,由此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二级中心地,市场种类与规模均高于一般乡镇镇区,第三产业发展产生了旺盛的土地需求,促进了当地的城镇化。

对于一般中小城镇的城镇化而言,第三产业是次要因素,其主要动力是工业规模。将村域土地城镇化指数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用电量、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财政收入等核心经济指标进行相关分析(表2),发现城镇化指数与人均GDP呈弱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04),而与人均用电量呈强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31)。人均GDP既包含工业发展因子,也包含第三产业因子,在工业规模与城镇化水平呈强相关关系的条件下,城镇化指数与人均GDP之所以会呈弱相关关系,主要是由于第三产业因子对城镇化特别是农村城镇化推动能力较弱,也就是说由于低级中心地如一般乡镇镇区受到市场容量、交通可达性、人均消费水平等因素局限,第三产业对当地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受到了抑制。这说明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农村城镇化而言,其基本动因在于工业经济发展,而非单纯的经济增长,脱离工业经济增长的第三产业发展对城镇化推动力是不足的。

表2土地城镇化指数与主要经济指标的相关系数

指标拟合形式函数拟合

R值函数拟合

F值人均GDP无法拟合0.304无法拟合人均用电量(E)U=32.474+25.54×E0.631*3.999农民人均纯收入(I)U=-44.895+0.006×I0.566*15.518人均财政收入(F)U=29.27+13.58×F0.662*15.197注:“*”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

3.2交通因素

交通因素既包含道路,也包括港口、机场、高速公路出口等,其中开放式道路是轴状城镇带形成的重要因素,这主要是由于开放式公路起市域或县域联系功能,与农村经济活动空间基本一致。农村产业布局临近开放式高等级公路,可降低社会总空间移动成本,因此附近往往分布大量乡镇工业园区、乡镇商业中心甚至行政服务设施。同时,封闭式交通设施则往往起阻隔线作用,抑制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如高速公路、铁路、河流等。如图5中点轴A在6.6~10.9 km出现了城镇化率快速下降,就是由于槐泗河和扬溧高速公路的阻隔。因此,在发展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新式交通的同时,也要注意发展面向广大农村地区的开放式低等级公路[19]。

3.3行政因素

由图1可见,除核心地带与边缘区外,还有一类等级较低的点状热点。经对比发现,这些热点往往是镇域或村域行政中心。这是由于行政力量也是推动城镇化的重要力量之一,即基层地方政府通过行政手段集聚了大量社会资源,通过规划或财政性投资直接或间接主导各类产业或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而行政行为影响下的空间选择往往以行政中心为优选。同时我国还存在大量政府性消费,其行为空间选择也趋近于行政中心。endprint

3.4衰减规律

城镇化率空间衰减呈指数式下滑,但不同等级点轴衰减模式有所不同,点轴等级越高,其衰减趋势相对较为平缓,点轴等级越低则衰减较为剧烈。

δUHδrH<δULδrL。(6)

式中:UH、UL 分别代表高等级点轴、低等级点轴的平均土地城镇化率;rH、rL分别代表点轴衰减半径。

这是由于城镇化是经济、交通、行政3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总体而言,点轴等级越高,3种因素结合就愈加稳定,衰减半径越大。而对于低等级点轴,其作用因素相对单一,城镇化推动力相对不稳定,一旦某一因素发生变化,其城镇化水平就会剧烈变化,因此其衰减半径较小,空间变化较为剧烈。

4结论

工业化、信息化是因,城镇化是果。工业化、信息化决定城镇化,城镇化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对于广大农村地区城镇化进程而言,工业化是主要推动力量。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地方政府不能本末倒置,借城镇化之名脱离实际发展房地产业以推动经济发展[20]。

区域城镇化热点往往呈点轴空间格局特征。点是经济中心、行政中心、交通枢纽或上述结合的产物,轴是开放式交通轴线[21]。区域内由于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区位条件不同,城镇化水平必然存在空间差异,因此城镇化不是全域城镇化,而是从均衡—不均衡—均衡的渐进式动态过程[22]。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地应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上级政府应加强分类指导,做好城镇化宏观规划[23]。

点轴开发,均衡发展。对于农村城镇化而言,既要做到突出点轴,又要做到相对均衡。就扬州市市区而言,其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异较大,特别是东部、北部地区出现了集中连片城镇化冷点[24]。这是由于扬州市东北地区身处里下河腹地,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可采用点轴开发模式,促进小纪等重点乡镇镇区发育和安大路沿线经济社会发展,以期产生带动和示范效应,从而使全域城镇化发展相对均衡[25]。

参考文献:

[1]姜爱林. 城镇化水平的五种测算方法分析[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8):76-80.

[2]李昕,文婧,林坚. 土地城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8):1042-1049.

[3]沈建芬,刘葆金. 农村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3):18-24.

[4]靳诚,陆玉麒. 基于县域单元的江苏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化[J]. 地理学报,2009,64(6):713-724.

[5]国土资源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6]Getis A,Ord J K. The analysis of spatial association by use of distance statistics[J]. Geographical Analysis,1992,24(3):189-240.

[7]公云龙,张绍良,章兰兰. 城市地价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宿州市为例[J]. 经济地理,2011,31(11):1906-1911.

[8]Mitchell A. ESRI guide to GIS analysis,volume 2:spatial measurements and statistics[M]. Redlands:ESRI Press,2005.

[9]张志杰,彭文祥,周艺彪,等. 空间分析中的集中趋势指标研究及应用[J]. 中国卫生统计,2008,25(3):269-272.

[10]Ma Y. GIS analysi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rop incidence[J]. Plant Diseases and Pests,2011,2(3):14-16.

[11]锦岭,冠霖. 扬州城镇化率已达58.8%[N]. 扬州晚报, 2013-07-20.

[12]王玉东,郝晋珉,杨立,等. 平原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整治分类研究——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2(8):13-18.

[13]刘彦随,杨忍. 中国县域城镇化的空间特征与形成机理[J]. 地理学报,2012,67(8):1011-1020.

[14]Ripley B D. Modeling spatial patterns[J].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1977,39:172-192.

[15]沈陈华. 丹阳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尺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22):261-268.

[16]张泉.《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30年》战略方针的思考[J]. 城市规划,2012(9):45-52.

[17]陈振杰,李满春,刘永学. 基于GIS的桐庐县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2):180-184.

[18]周青,黄贤金,濮励杰,等. 快速城镇化农村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J]. 资源科学,2004(1):22-30.

[19]范红梅,王秋兵,边振兴. 基于GIS技术的宽甸县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2):99-103.

[20]徐胜,姜卫兵,翁忙玲,等. 江苏省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 江苏农业科学,2010(3):465-468.

[21]孔祥斌,孙宪海,王瑾. 大都市城乡交错带新农村居民点建设与发展模式研究[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25(2):45-49.

[22]梁书民. 基于耕地保护的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2009,23(5):41-46.

[23]吴进红,黄秀娟.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研究[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6(5):33-39.

[24]周桂华,周建农,许才明,等. 苏北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 江苏农业科学,2004(1):5-9.

[25]陈兴雷,郭忠兴,刘小红. 大城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布局优化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6):117-122.endprint

3.4衰减规律

城镇化率空间衰减呈指数式下滑,但不同等级点轴衰减模式有所不同,点轴等级越高,其衰减趋势相对较为平缓,点轴等级越低则衰减较为剧烈。

δUHδrH<δULδrL。(6)

式中:UH、UL 分别代表高等级点轴、低等级点轴的平均土地城镇化率;rH、rL分别代表点轴衰减半径。

这是由于城镇化是经济、交通、行政3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总体而言,点轴等级越高,3种因素结合就愈加稳定,衰减半径越大。而对于低等级点轴,其作用因素相对单一,城镇化推动力相对不稳定,一旦某一因素发生变化,其城镇化水平就会剧烈变化,因此其衰减半径较小,空间变化较为剧烈。

4结论

工业化、信息化是因,城镇化是果。工业化、信息化决定城镇化,城镇化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对于广大农村地区城镇化进程而言,工业化是主要推动力量。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地方政府不能本末倒置,借城镇化之名脱离实际发展房地产业以推动经济发展[20]。

区域城镇化热点往往呈点轴空间格局特征。点是经济中心、行政中心、交通枢纽或上述结合的产物,轴是开放式交通轴线[21]。区域内由于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区位条件不同,城镇化水平必然存在空间差异,因此城镇化不是全域城镇化,而是从均衡—不均衡—均衡的渐进式动态过程[22]。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地应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上级政府应加强分类指导,做好城镇化宏观规划[23]。

点轴开发,均衡发展。对于农村城镇化而言,既要做到突出点轴,又要做到相对均衡。就扬州市市区而言,其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异较大,特别是东部、北部地区出现了集中连片城镇化冷点[24]。这是由于扬州市东北地区身处里下河腹地,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可采用点轴开发模式,促进小纪等重点乡镇镇区发育和安大路沿线经济社会发展,以期产生带动和示范效应,从而使全域城镇化发展相对均衡[25]。

参考文献:

[1]姜爱林. 城镇化水平的五种测算方法分析[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8):76-80.

[2]李昕,文婧,林坚. 土地城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8):1042-1049.

[3]沈建芬,刘葆金. 农村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3):18-24.

[4]靳诚,陆玉麒. 基于县域单元的江苏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化[J]. 地理学报,2009,64(6):713-724.

[5]国土资源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6]Getis A,Ord J K. The analysis of spatial association by use of distance statistics[J]. Geographical Analysis,1992,24(3):189-240.

[7]公云龙,张绍良,章兰兰. 城市地价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宿州市为例[J]. 经济地理,2011,31(11):1906-1911.

[8]Mitchell A. ESRI guide to GIS analysis,volume 2:spatial measurements and statistics[M]. Redlands:ESRI Press,2005.

[9]张志杰,彭文祥,周艺彪,等. 空间分析中的集中趋势指标研究及应用[J]. 中国卫生统计,2008,25(3):269-272.

[10]Ma Y. GIS analysi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rop incidence[J]. Plant Diseases and Pests,2011,2(3):14-16.

[11]锦岭,冠霖. 扬州城镇化率已达58.8%[N]. 扬州晚报, 2013-07-20.

[12]王玉东,郝晋珉,杨立,等. 平原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整治分类研究——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2(8):13-18.

[13]刘彦随,杨忍. 中国县域城镇化的空间特征与形成机理[J]. 地理学报,2012,67(8):1011-1020.

[14]Ripley B D. Modeling spatial patterns[J].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1977,39:172-192.

[15]沈陈华. 丹阳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尺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22):261-268.

[16]张泉.《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30年》战略方针的思考[J]. 城市规划,2012(9):45-52.

[17]陈振杰,李满春,刘永学. 基于GIS的桐庐县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2):180-184.

[18]周青,黄贤金,濮励杰,等. 快速城镇化农村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J]. 资源科学,2004(1):22-30.

[19]范红梅,王秋兵,边振兴. 基于GIS技术的宽甸县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2):99-103.

[20]徐胜,姜卫兵,翁忙玲,等. 江苏省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 江苏农业科学,2010(3):465-468.

[21]孔祥斌,孙宪海,王瑾. 大都市城乡交错带新农村居民点建设与发展模式研究[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25(2):45-49.

[22]梁书民. 基于耕地保护的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2009,23(5):41-46.

[23]吴进红,黄秀娟.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研究[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6(5):33-39.

[24]周桂华,周建农,许才明,等. 苏北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 江苏农业科学,2004(1):5-9.

[25]陈兴雷,郭忠兴,刘小红. 大城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布局优化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6):117-122.endprint

3.4衰减规律

城镇化率空间衰减呈指数式下滑,但不同等级点轴衰减模式有所不同,点轴等级越高,其衰减趋势相对较为平缓,点轴等级越低则衰减较为剧烈。

δUHδrH<δULδrL。(6)

式中:UH、UL 分别代表高等级点轴、低等级点轴的平均土地城镇化率;rH、rL分别代表点轴衰减半径。

这是由于城镇化是经济、交通、行政3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总体而言,点轴等级越高,3种因素结合就愈加稳定,衰减半径越大。而对于低等级点轴,其作用因素相对单一,城镇化推动力相对不稳定,一旦某一因素发生变化,其城镇化水平就会剧烈变化,因此其衰减半径较小,空间变化较为剧烈。

4结论

工业化、信息化是因,城镇化是果。工业化、信息化决定城镇化,城镇化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对于广大农村地区城镇化进程而言,工业化是主要推动力量。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地方政府不能本末倒置,借城镇化之名脱离实际发展房地产业以推动经济发展[20]。

区域城镇化热点往往呈点轴空间格局特征。点是经济中心、行政中心、交通枢纽或上述结合的产物,轴是开放式交通轴线[21]。区域内由于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区位条件不同,城镇化水平必然存在空间差异,因此城镇化不是全域城镇化,而是从均衡—不均衡—均衡的渐进式动态过程[22]。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地应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上级政府应加强分类指导,做好城镇化宏观规划[23]。

点轴开发,均衡发展。对于农村城镇化而言,既要做到突出点轴,又要做到相对均衡。就扬州市市区而言,其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异较大,特别是东部、北部地区出现了集中连片城镇化冷点[24]。这是由于扬州市东北地区身处里下河腹地,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可采用点轴开发模式,促进小纪等重点乡镇镇区发育和安大路沿线经济社会发展,以期产生带动和示范效应,从而使全域城镇化发展相对均衡[25]。

参考文献:

[1]姜爱林. 城镇化水平的五种测算方法分析[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8):76-80.

[2]李昕,文婧,林坚. 土地城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8):1042-1049.

[3]沈建芬,刘葆金. 农村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3):18-24.

[4]靳诚,陆玉麒. 基于县域单元的江苏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化[J]. 地理学报,2009,64(6):713-724.

[5]国土资源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6]Getis A,Ord J K. The analysis of spatial association by use of distance statistics[J]. Geographical Analysis,1992,24(3):189-240.

[7]公云龙,张绍良,章兰兰. 城市地价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宿州市为例[J]. 经济地理,2011,31(11):1906-1911.

[8]Mitchell A. ESRI guide to GIS analysis,volume 2:spatial measurements and statistics[M]. Redlands:ESRI Press,2005.

[9]张志杰,彭文祥,周艺彪,等. 空间分析中的集中趋势指标研究及应用[J]. 中国卫生统计,2008,25(3):269-272.

[10]Ma Y. GIS analysi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rop incidence[J]. Plant Diseases and Pests,2011,2(3):14-16.

[11]锦岭,冠霖. 扬州城镇化率已达58.8%[N]. 扬州晚报, 2013-07-20.

[12]王玉东,郝晋珉,杨立,等. 平原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整治分类研究——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2(8):13-18.

[13]刘彦随,杨忍. 中国县域城镇化的空间特征与形成机理[J]. 地理学报,2012,67(8):1011-1020.

[14]Ripley B D. Modeling spatial patterns[J].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1977,39:172-192.

[15]沈陈华. 丹阳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尺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22):261-268.

[16]张泉.《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30年》战略方针的思考[J]. 城市规划,2012(9):45-52.

[17]陈振杰,李满春,刘永学. 基于GIS的桐庐县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2):180-184.

[18]周青,黄贤金,濮励杰,等. 快速城镇化农村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J]. 资源科学,2004(1):22-30.

[19]范红梅,王秋兵,边振兴. 基于GIS技术的宽甸县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2):99-103.

[20]徐胜,姜卫兵,翁忙玲,等. 江苏省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 江苏农业科学,2010(3):465-468.

[21]孔祥斌,孙宪海,王瑾. 大都市城乡交错带新农村居民点建设与发展模式研究[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25(2):45-49.

[22]梁书民. 基于耕地保护的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2009,23(5):41-46.

[23]吴进红,黄秀娟.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研究[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6(5):33-39.

[24]周桂华,周建农,许才明,等. 苏北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 江苏农业科学,2004(1):5-9.

[25]陈兴雷,郭忠兴,刘小红. 大城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布局优化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6):117-122.endprint

猜你喜欢

村域扬州市城镇化率
扬州市出台《扬州市氢能产业安全管理暂行规定》
扬州市查处一起非法经营汽油案
村域人地关系定量研究——以重丁村为例
村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思考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应立足村域资源
安徽省生态足迹与城镇化率关系实证研究
扬州市
2011年全省城镇化率达45.6%
村域经济治理效率综合评价的非参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