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研究

2014-11-22杨加猛魏尉张智光

江苏农业科学 2014年10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江苏评价

杨加猛++魏尉++张智光

摘要:为了客观准确地衡量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状况和水平,构建了包含资源能源文明、环境保护文明、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科技文明、生态精神文明和生态社会文明六大类,共计22项统计指标的评价体系。基于主成分分析评价法对江苏省2003—2011年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进行了动态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呈平稳上升态势,其中资源能源因子对生态文明的贡献最大,生态经济因子几乎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变动,而生态环境因子的波动较大。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江苏

中图分类号: F20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0-0346-04

收稿日期:2013-12-2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71173107);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博导类课题(编号:20113204110005);国家林业局软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3-R07);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林业大学生态经济研究中心)重大项目(编号:2010JDXM018);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编号:13WTB023);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杨加猛(1974—),男,江苏连云港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的研究。E-mail:yjmnfu@163.com。

通信作者:张智光,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zzg@njfu.com.cn。近年来,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生态文明的研究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十七大报告已经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则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题,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关于生态文明评价的相关研究,早在2003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就发布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1],明确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的内涵及目标,成为全国各地进行生态建设规划的重要指南。目前国内有关生态文明的理论探索已初步取得一定成果,但针对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研究,尤其是关于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研究,还并不是十分成熟。目前河南、山东、贵州、北京等省(市)的生态文明评价已经有学者做了相关研究[2-7],而江苏省在评价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8],且相关评价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特性,尚未做出反映生态文明内涵的评价体系,因此,加强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在相关文献和已有的生态文明评价研究基础上,构建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藉此对2003—2011年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江苏省近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动态变化,为江苏省进一步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薄弱环节和努力方向提供参考。

1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

1.1指标体系构建

生态文明就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的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制度与精神成果的综合,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9],其内涵包括了生态物质文明(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环境文明、生态科技文明)、生态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意识、生态伦理道德、生态文化知识、生态哲学)和生态社会文明(生态政治文明、生态行为文明)[10]。在参考和借鉴生态文明内涵和已有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结合整体性、导向性、可操作性和简明性原则,构建出包含资源能源文明、环境保护文明、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科技文明、生态精神文明和生态社会文明六大类,共计22项统计指标的评价体系(图1)。

在资源能源文明绩效指标中,用单位GDP用水量和人工造林面积反映资源消耗和保有情况,用单位GDP能耗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反映能源消耗和绿色能源保有情况。在环境保护文明绩效指标中,森林覆盖率、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自然保护区面积比重可以总体上反映出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状况;单位GDP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可以反映节能减排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贡献;大气环境质量和水环境质量是反映环境保护成果的2个重要的综合指标。在生态经济文明绩效指标中,静脉产业产值、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重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3个指标可以反映出经济结构的生态化特征和生态经济的投入产出情况。在生态科技文明绩效指标中,考虑用环保专利数、绿色科技投入和绿色科技研究成果3项指标对生态科技的投入产出情况进行衡量。在生态精神文明绩效指标中,通过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公众生态文明意识水平、生态文明宣传力度和生态文明文献数4个具体指标来反映。生态社会文明绩效则通过公众生态文明行为水平和公众对环境监管的满意度2个典型指标来衡量。

1.2无量纲化处理

由于各指标量纲不统一,因此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各项统计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其中,正向指标无量纲转换公式为:

3结论

江苏省近9年生态文明建设总体上呈现出平稳且上升的态势。随着“绿色江苏”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可以预期未来江苏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将会继续稳步提高。江苏省生态文明的稳步发展主要得益于能源资源因子。生态经济因子的变化则几乎与生态文明的建设变化同步,而生态环境因子的变化波动较大。

就生态经济因子的绩效来看,2005年之后的不断稳步上升,与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与工业污染相比,第三产业发展对环境的破坏相对较弱,因此第三产业发展对生态文明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静脉产业的蓬勃发展,对资源再生利用的同时,保障了环境安全,节约资源,对整体的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较大的帮助。

就资源能源因子的绩效来看,其对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最大。无论是单位用水量还是单位能耗,近些年都呈现出下降的态势,这也体现出节能减排已初步产生效果。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不断提高,说明利用一次能源的比重正在逐步减少。传统能源的枯竭以及对环境的污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阻力,江苏省应当充分利用科技和人才优势加强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保证能源供应的基础上稳步发展经济。

生态环境因子的变化较大,在2005年之后一直处于下降的态势,这与水环境质量的下降是分不开的。与生态经济因子比较可以发现,在水环境质量下降的同时,对工业污染治理的投资却没有跟上,这是导致生态环境不断下降的一个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在2010年之后,生态环境迅速好转,这与生态科技的进步有关。因此,在加大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污水处理等绿色技术的研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的通知[EB/OL].[2014-06-26]. http://www.zhb.gov.cn/gkml/zj/wj/200910/t20091022_172492.htm.

[2]蒋小平. 河南省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42(1):61-64.

[3]刘衍君,张保华,曹建荣,等. 省域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山东省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676-3678.

[4]金莲,黄海燕. 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定量评价[J]. 开发研究,2011,10(5):102-107.

[5]王晓欢,王晓峰,秦慧杰. 西安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及预测[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23(2):5-8.

[6]侯鹰,李波,郝利霞,等. 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J]. 生态经济:学术版,2012,5(1):436-440.

[7]张梅. 丽水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分析[J]. 统计科学与实践,2013(2):36-38.

[8]高珊,黄贤金. 基于绩效评价的区域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构建——以江苏省为例[J]. 经济地理,2010,30(5):823-828.

[9]张智光. 人类文明与生态安全:共生空间的演化理论[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7):1-8.

[10]张智光. 绿色中国 (第三卷):绿色共生模式的运作[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摘要:为了客观准确地衡量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状况和水平,构建了包含资源能源文明、环境保护文明、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科技文明、生态精神文明和生态社会文明六大类,共计22项统计指标的评价体系。基于主成分分析评价法对江苏省2003—2011年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进行了动态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呈平稳上升态势,其中资源能源因子对生态文明的贡献最大,生态经济因子几乎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变动,而生态环境因子的波动较大。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江苏

中图分类号: F20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0-0346-04

收稿日期:2013-12-2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71173107);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博导类课题(编号:20113204110005);国家林业局软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3-R07);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林业大学生态经济研究中心)重大项目(编号:2010JDXM018);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编号:13WTB023);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杨加猛(1974—),男,江苏连云港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的研究。E-mail:yjmnfu@163.com。

通信作者:张智光,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zzg@njfu.com.cn。近年来,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生态文明的研究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十七大报告已经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则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题,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关于生态文明评价的相关研究,早在2003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就发布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1],明确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的内涵及目标,成为全国各地进行生态建设规划的重要指南。目前国内有关生态文明的理论探索已初步取得一定成果,但针对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研究,尤其是关于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研究,还并不是十分成熟。目前河南、山东、贵州、北京等省(市)的生态文明评价已经有学者做了相关研究[2-7],而江苏省在评价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8],且相关评价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特性,尚未做出反映生态文明内涵的评价体系,因此,加强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在相关文献和已有的生态文明评价研究基础上,构建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藉此对2003—2011年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江苏省近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动态变化,为江苏省进一步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薄弱环节和努力方向提供参考。

1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

1.1指标体系构建

生态文明就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的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制度与精神成果的综合,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9],其内涵包括了生态物质文明(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环境文明、生态科技文明)、生态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意识、生态伦理道德、生态文化知识、生态哲学)和生态社会文明(生态政治文明、生态行为文明)[10]。在参考和借鉴生态文明内涵和已有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结合整体性、导向性、可操作性和简明性原则,构建出包含资源能源文明、环境保护文明、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科技文明、生态精神文明和生态社会文明六大类,共计22项统计指标的评价体系(图1)。

在资源能源文明绩效指标中,用单位GDP用水量和人工造林面积反映资源消耗和保有情况,用单位GDP能耗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反映能源消耗和绿色能源保有情况。在环境保护文明绩效指标中,森林覆盖率、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自然保护区面积比重可以总体上反映出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状况;单位GDP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可以反映节能减排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贡献;大气环境质量和水环境质量是反映环境保护成果的2个重要的综合指标。在生态经济文明绩效指标中,静脉产业产值、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重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3个指标可以反映出经济结构的生态化特征和生态经济的投入产出情况。在生态科技文明绩效指标中,考虑用环保专利数、绿色科技投入和绿色科技研究成果3项指标对生态科技的投入产出情况进行衡量。在生态精神文明绩效指标中,通过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公众生态文明意识水平、生态文明宣传力度和生态文明文献数4个具体指标来反映。生态社会文明绩效则通过公众生态文明行为水平和公众对环境监管的满意度2个典型指标来衡量。

1.2无量纲化处理

由于各指标量纲不统一,因此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各项统计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其中,正向指标无量纲转换公式为:

3结论

江苏省近9年生态文明建设总体上呈现出平稳且上升的态势。随着“绿色江苏”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可以预期未来江苏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将会继续稳步提高。江苏省生态文明的稳步发展主要得益于能源资源因子。生态经济因子的变化则几乎与生态文明的建设变化同步,而生态环境因子的变化波动较大。

就生态经济因子的绩效来看,2005年之后的不断稳步上升,与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与工业污染相比,第三产业发展对环境的破坏相对较弱,因此第三产业发展对生态文明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静脉产业的蓬勃发展,对资源再生利用的同时,保障了环境安全,节约资源,对整体的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较大的帮助。

就资源能源因子的绩效来看,其对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最大。无论是单位用水量还是单位能耗,近些年都呈现出下降的态势,这也体现出节能减排已初步产生效果。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不断提高,说明利用一次能源的比重正在逐步减少。传统能源的枯竭以及对环境的污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阻力,江苏省应当充分利用科技和人才优势加强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保证能源供应的基础上稳步发展经济。

生态环境因子的变化较大,在2005年之后一直处于下降的态势,这与水环境质量的下降是分不开的。与生态经济因子比较可以发现,在水环境质量下降的同时,对工业污染治理的投资却没有跟上,这是导致生态环境不断下降的一个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在2010年之后,生态环境迅速好转,这与生态科技的进步有关。因此,在加大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污水处理等绿色技术的研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的通知[EB/OL].[2014-06-26]. http://www.zhb.gov.cn/gkml/zj/wj/200910/t20091022_172492.htm.

[2]蒋小平. 河南省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42(1):61-64.

[3]刘衍君,张保华,曹建荣,等. 省域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山东省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676-3678.

[4]金莲,黄海燕. 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定量评价[J]. 开发研究,2011,10(5):102-107.

[5]王晓欢,王晓峰,秦慧杰. 西安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及预测[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23(2):5-8.

[6]侯鹰,李波,郝利霞,等. 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J]. 生态经济:学术版,2012,5(1):436-440.

[7]张梅. 丽水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分析[J]. 统计科学与实践,2013(2):36-38.

[8]高珊,黄贤金. 基于绩效评价的区域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构建——以江苏省为例[J]. 经济地理,2010,30(5):823-828.

[9]张智光. 人类文明与生态安全:共生空间的演化理论[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7):1-8.

[10]张智光. 绿色中国 (第三卷):绿色共生模式的运作[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摘要:为了客观准确地衡量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状况和水平,构建了包含资源能源文明、环境保护文明、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科技文明、生态精神文明和生态社会文明六大类,共计22项统计指标的评价体系。基于主成分分析评价法对江苏省2003—2011年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进行了动态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呈平稳上升态势,其中资源能源因子对生态文明的贡献最大,生态经济因子几乎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变动,而生态环境因子的波动较大。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江苏

中图分类号: F20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0-0346-04

收稿日期:2013-12-2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71173107);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博导类课题(编号:20113204110005);国家林业局软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3-R07);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林业大学生态经济研究中心)重大项目(编号:2010JDXM018);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编号:13WTB023);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杨加猛(1974—),男,江苏连云港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的研究。E-mail:yjmnfu@163.com。

通信作者:张智光,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zzg@njfu.com.cn。近年来,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生态文明的研究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十七大报告已经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则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题,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关于生态文明评价的相关研究,早在2003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就发布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1],明确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的内涵及目标,成为全国各地进行生态建设规划的重要指南。目前国内有关生态文明的理论探索已初步取得一定成果,但针对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研究,尤其是关于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研究,还并不是十分成熟。目前河南、山东、贵州、北京等省(市)的生态文明评价已经有学者做了相关研究[2-7],而江苏省在评价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8],且相关评价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特性,尚未做出反映生态文明内涵的评价体系,因此,加强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在相关文献和已有的生态文明评价研究基础上,构建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藉此对2003—2011年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江苏省近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动态变化,为江苏省进一步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薄弱环节和努力方向提供参考。

1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

1.1指标体系构建

生态文明就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的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制度与精神成果的综合,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9],其内涵包括了生态物质文明(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环境文明、生态科技文明)、生态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意识、生态伦理道德、生态文化知识、生态哲学)和生态社会文明(生态政治文明、生态行为文明)[10]。在参考和借鉴生态文明内涵和已有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结合整体性、导向性、可操作性和简明性原则,构建出包含资源能源文明、环境保护文明、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科技文明、生态精神文明和生态社会文明六大类,共计22项统计指标的评价体系(图1)。

在资源能源文明绩效指标中,用单位GDP用水量和人工造林面积反映资源消耗和保有情况,用单位GDP能耗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反映能源消耗和绿色能源保有情况。在环境保护文明绩效指标中,森林覆盖率、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自然保护区面积比重可以总体上反映出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状况;单位GDP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可以反映节能减排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贡献;大气环境质量和水环境质量是反映环境保护成果的2个重要的综合指标。在生态经济文明绩效指标中,静脉产业产值、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重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3个指标可以反映出经济结构的生态化特征和生态经济的投入产出情况。在生态科技文明绩效指标中,考虑用环保专利数、绿色科技投入和绿色科技研究成果3项指标对生态科技的投入产出情况进行衡量。在生态精神文明绩效指标中,通过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公众生态文明意识水平、生态文明宣传力度和生态文明文献数4个具体指标来反映。生态社会文明绩效则通过公众生态文明行为水平和公众对环境监管的满意度2个典型指标来衡量。

1.2无量纲化处理

由于各指标量纲不统一,因此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各项统计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其中,正向指标无量纲转换公式为:

3结论

江苏省近9年生态文明建设总体上呈现出平稳且上升的态势。随着“绿色江苏”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可以预期未来江苏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将会继续稳步提高。江苏省生态文明的稳步发展主要得益于能源资源因子。生态经济因子的变化则几乎与生态文明的建设变化同步,而生态环境因子的变化波动较大。

就生态经济因子的绩效来看,2005年之后的不断稳步上升,与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与工业污染相比,第三产业发展对环境的破坏相对较弱,因此第三产业发展对生态文明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静脉产业的蓬勃发展,对资源再生利用的同时,保障了环境安全,节约资源,对整体的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较大的帮助。

就资源能源因子的绩效来看,其对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最大。无论是单位用水量还是单位能耗,近些年都呈现出下降的态势,这也体现出节能减排已初步产生效果。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不断提高,说明利用一次能源的比重正在逐步减少。传统能源的枯竭以及对环境的污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阻力,江苏省应当充分利用科技和人才优势加强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保证能源供应的基础上稳步发展经济。

生态环境因子的变化较大,在2005年之后一直处于下降的态势,这与水环境质量的下降是分不开的。与生态经济因子比较可以发现,在水环境质量下降的同时,对工业污染治理的投资却没有跟上,这是导致生态环境不断下降的一个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在2010年之后,生态环境迅速好转,这与生态科技的进步有关。因此,在加大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污水处理等绿色技术的研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的通知[EB/OL].[2014-06-26]. http://www.zhb.gov.cn/gkml/zj/wj/200910/t20091022_172492.htm.

[2]蒋小平. 河南省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42(1):61-64.

[3]刘衍君,张保华,曹建荣,等. 省域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山东省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676-3678.

[4]金莲,黄海燕. 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定量评价[J]. 开发研究,2011,10(5):102-107.

[5]王晓欢,王晓峰,秦慧杰. 西安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及预测[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23(2):5-8.

[6]侯鹰,李波,郝利霞,等. 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J]. 生态经济:学术版,2012,5(1):436-440.

[7]张梅. 丽水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分析[J]. 统计科学与实践,2013(2):36-38.

[8]高珊,黄贤金. 基于绩效评价的区域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构建——以江苏省为例[J]. 经济地理,2010,30(5):823-828.

[9]张智光. 人类文明与生态安全:共生空间的演化理论[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7):1-8.

[10]张智光. 绿色中国 (第三卷):绿色共生模式的运作[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江苏评价
数读江苏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