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结合中药治疗中风后偏瘫疗效观察

2014-11-21续雅芳申晓燕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人民医院针灸科榆林719000

陕西中医 2014年7期
关键词:中风针灸神经功能

续雅芳 申晓燕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人民医院针灸科(榆林719000)

目前,对于应用何种治疗方法才能来达到甚为理想的临床疗效,是治疗中风最为迫切的首要问题。临床研究显示,针灸结合中药西医对于治疗患者中风后偏瘫(Post-stroke hemiPlegia,PSH)有着较好的疗效[1]。故本文对此进行深入探讨分析,旨在为此病的诊治寻求有利的科学依据。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于本院医治的PSH96例(所有病例均满足相关诊断标准)且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8例患者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40~74岁,平均(67.3±4.0)岁;病程2~332d,平均(120.3±31.5)d;脑梗死9例(18.75%),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35.42%),脑出血22例(45.83%);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0.2±8.0)。治疗组48例患者中,男女各24例;年龄42~78岁,平均(68.1±4.2)岁;病程7~365d,平均(122.8±35.7)d;脑梗死10例(20.83%),蛛网膜下腔出血18例(37.50%),脑出血20例(41.67%);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0.6±8.2)。两组病人的其他基本资料,如现病史、既往史疾病类型、肌张力以及临床表现等,均无显著性的区别,差异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本试验的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的脑CT检查和病症诊断,并给予恰当的基础治疗,对于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的患者,应予以对症治疗,将其患者的各项指标都控制在正常范围后,方可进行后续的研究。

对照组 对照组病人进行正常化的西医治疗,包括颅压控制、血压稳定治疗、常规吸氧以及水电平衡控制等等,并且还要服用复合维生素B与维生素E。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48例病人还需接受针灸结合中药的医治,其主要步骤为:①针灸治疗,由专业医师进行针灸医治,针灸方法使用较为普遍的焦氏头针结合体针。头针取患者面部、上肢、下肢相应的运动区、感觉区。用30号1.5寸毫针,常规消毒后,与头皮呈15°角快速刺入帽状腱膜下层,行快速捻转手法,约200次/min。留针30min,每日1次。留针期间每间隔5~10min快速捻转2~3次,每次捻转持续2min。体针取患侧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足三里、阳陵泉、绝骨、太冲等,其他随症加减。进针,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肩髃、曲池、手三里、足三里加温针灸留针20min,每日一次。②中药治疗,由医院专业的中药医师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选取合适的配方对其进行中药治疗调理。

观察指标 采用国际常用的神经功能缺损改良SSS评分进行评分(即轻、中、重,分别对应为0~15、16~30、31~45的评分),患者的肌张力采用Ashworth评分进行判定,而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和运动能力分别采用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进行判定。对两组疗效等指标进行观察。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完全消失,瘫痪肢完全恢复正常;显效:瘫痪肢可运动,肌力3~4级。有效:瘫痪肢功能部分恢复,肌力2~3级,症状部分消失。无效:症状无明显的改善。

统计学方法 选取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统计数据用(±s)和(%)来进行表示,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分析 治疗组48例患者,痊愈14例,显效10例,有效20例(4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48例患者,痊愈9例,显效6例,有效21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5.0%。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对比 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1)。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对比(n=48例,%)

两组治疗后痉挛改善情况对比 治疗组上肢、下肢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1)。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上下肢痉挛改善情况对比(n=48例,%)

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情况分析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1)。但是对照组患者于治疗前后相比,差异不显著(tBarthel指数=0.41739、tFugl-Meyer评分=0.33784,P>0.05);而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显著(tBarthel指数=2.6936、tFugl-Meyer评分=1.9852,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情况分析(n,±s)

表3 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情况分析(n,±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组 别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5.8±19.8 47.4±17.7治疗前 治疗后90.6±31.6 92.8±9.2治疗组 47.5±20.3 58.1±18.2△ 91.0±30.3 98.2±10.5△

讨 论 中风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其发病原因多与脏腑虚损有关,其实质是人体大脑的血症,癖阻清窍、生火化风、脑元损耗致使神经功能障碍、肢体功能受损、行动不便,其多与中老年人群积劳成疾、机能衰退等以致正气不足有关。所谓“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不足,以致血行退滞,甚至成癖,同时还不能保障身体正常津液的补给,从而反聚成痰致使经络癖阻而诱发中风。尤其是PSH更是如此,所以对于PSH的治疗,其原则应该以“益气通络、化痰祛癖”为主。以往对于PSH的治疗,基本上都是采取中药或西药以及手术等的治疗方式,但是其疗效均不甚理想[2]。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及心理上造成伤害,同时也为其家人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沉重负担。

本组资料表1显示,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262)。表3也显示,治疗组上肢、下肢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1)。这和朱文锐等[5]的研究结果相接近。朱文锐等的研究显示,给予PSH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且有效率高达93.3%。提示中西医联合治疗PSH患者效果比较佳,有利于患者尽快恢复。

本组资料同时显示,使用针灸结合中药西医治疗后,其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效果显著、四肢活动强劲有力,与传统治疗的患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提示中西医联合治疗PSH患者综合疗效佳,利于患者各方面功能的改善和恢复,且安全性高。

针灸是以中医学的理论知识为基础,采用针、灸等手段来为病人进行治疗的医疗技术,为我中华民族中医学中的瑰宝之一,主要分为针法和灸法两种医学技术。针法也被称为刺法,其实就是指使用针或类似针的器具,来刺激人体相应的穴位。而灸法也就是使用艾绒等其他类似的药物灸料,用以点燃来熏熨患者相应体表,再配以合理有效的治疗按摩手法,以达到治疗效果。针灸的合理实施对于中风偏瘫病症而言,可以达到疏通经脉、活血化瘀、扶正祛邪及阴阳调和之功效。若再结合中药西医进行治疗,就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中西结合、扬长避短。比如当归(主要成分有亚丁基苯酞、总酸、中性油等)能够降低丙二醛的含量从而起到补血养气的作用,又或者黄芪(主要成分有黄酮、基酸、胆碱、多糖等)能够改善人体大脑的血流量以起到保护大脑的作用。

综上,针灸结合中药西医对于治疗PSH患者的疗效极其显著,有利于患者肌张力的改善和肢体功能的提高,可有效抑制此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值得应用。

[1]张振伟,薛维华,袁 军,等.温针灸配合离子导入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45例[J].陕西中医,2010,31(4):474-476.

[2]侯乔宽,朱双进.针灸联合中风气化汤治疗中风排尿障碍5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3,35(3):405,407.

[3]寻湘林,何倩.中西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3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0,07(18):90-91.

[4]马艳华.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3,(4):50-51.

[5]朱文锐.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偏瘫30例[J].吉林医学,2012,33(36):7898.

猜你喜欢

中风针灸神经功能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