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耳穴注药治疗吗啡术后镇痛致皮肤瘙痒108例

2014-11-21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二医院秦皇岛066600

陕西中医 2014年7期
关键词:吗啡耳穴皮肤

郝 丹 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二医院(秦皇岛066600)

本院采用中医耳穴注药的方式预防和治疗吗啡术后镇痛造成的皮肤瘙痒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本科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行手术治疗并在术后应用吗啡镇痛患者216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08例。治疗组中男性61例,女性47例,年龄32~69岁,平均年龄(57.23±4.11)岁,其中妇科手术患者39例,普外科手术患者46例,骨科手术患者23例;对照组中男性60例,女性48例,年龄31~68岁,平均年龄(57.74±4.21)岁,其中妇科手术患者4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48例,骨科手术患者20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采取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方法 患者术前均给予盐酸哌替啶50mg、阿托品0.5mg术前30min肌注,麻醉诱导为咪唑安定、芬太尼、琥珀胆碱,麻醉维持采用异丙酚联合芬太尼与阿曲库铵;患者手术完成清醒拔除气管导管并开放静脉自控泵,药物配置为吗啡50mg、恩丹司琼8mg入生理盐水稀释100mL,背景剂量为1mL/h,单次自控追加剂量为2mL/次,时间为6min,维持镇痛48h。

对照组:镇痛药物应用后30min肌内注射盐酸异丙嗪20mg。治疗组:选择耳部神门穴位,常规消毒后,左手固定绷紧耳穴皮肤,右手用1mL注射器抽取维生素B12和异丙嗪混合液将针尖以30°刺入到耳穴的皮下,缓慢地推入0.1~0.3mL,注射完毕后针眼部位消毒棉球按压,每日选择一侧耳穴。

疗效标准 记录两组患者中发生皮肤瘙痒的情况以及尿潴留、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方法评定患者疼痛情况,0表示无痛,10表示疼痛无法忍受,让患者根据疼痛情况自行选定。患者瘙痒评分采用4级评分,其中无瘙痒、对睡眠无影响记为0分;出现瘙痒、对睡眠有轻微影响记为1分;患者瘙痒明显,搔抓后可止痒,对睡眠有影响记为2分;患者瘙痒剧烈,严重影响睡眠记为3分。皮损也为4级评分,无皮损0分,少许抓痕1分,有抓痕和血痂为2分,抓痕明显皮肤粗糙局部有湿疹记为3分。记录患者治疗后皮肤瘙痒评分情况。对两组中发生皮肤瘙痒的患者继续应用该预防方案,以疗效指数评定治疗效果,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为瘙痒消失,疗效指数超过90%;显效瘙痒明显减轻,疗效指数在60%~90%之间;有效瘙痒减轻,疗效指数在30%~60%之间,无效为瘙痒无改变,疗效指数低于30%。

统计学方法 对患者治疗情况由专人进行整理、归纳并录入计算机,形成数据库,采用SAS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表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发生瘙痒和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发生瘙痒和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瘙痒评分和疼痛评分情况比较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瘙痒评分和疼痛评分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瘙痒评分和疼痛评分情况比较(±s)

注:治疗组瘙痒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疼痛评分情况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组 别 n 瘙痒评分 疼痛评分治疗组 108 1.16±0.44△108 3.89±1.05 2.37±0.86 2.46±0.87对照组

两组发生皮肤瘙痒患者治疗效果情况比较 详见表3。

表3 两组发生皮肤瘙痒患者治疗效果情况比较[n(%)]

讨 论 吗啡属于全身阿片类受体激动药物,主要作用在脑、脊髓、外周组织阿片受体中,可以选择性的作用在传递调节痛觉神经元上,但是其对于感觉与运动神经元则不起作用[1,2]。研究认为吗啡所导致的皮肤瘙痒主要是由于吗啡作用在脑干既脊髓后角阿片类受体相关,部分实验发现在对小鼠的实验中已经证实了阿片类药物引发瘙痒是通过刺激中枢受体μ所完成的;而且鞘内注射吗啡随着记录的依赖性增加而瘙痒程度加深[3]。

中医学中自古就有大量的方法治疗皮肤瘙痒,而耳穴治疗的方法源远流长,通过在耳穴同经络、脏腑以及神经之间的密切联系起到治疗的效果。耳穴的刺激通过气感传导耳廓并沿着路线朝向身体某一部位进行放射,起到疏通经络、运行气血的作用,可以达到治疗皮肤疾病的效果[4]。研究发现瘙痒属于皮肤特有的自觉症状,患者搔抓可能会引发各种的继发性皮损,造成病情的加重。本院选择了耳穴注射的方式,耳穴注射是通过针刺调整机体的整体性,克服了部分药物的一些反应,现代医学理论认为药物对于穴位的作用能够通过神经系统与神经体液系统的作用,可以激发人体的抗病能力,通过穴位注射药物既可以达到对穴位刺激,同时能够加强药物与针刺之间的交互性和协同性,能够起到有效的止痒效果[5]。本院选择的耳穴为神门穴,该穴位位于三角窝后三分之一上下,可以达到镇静止痛、消炎止痒、抗过敏作用,本院选择的药物包含了异丙嗪和维生素B12的混合液,异丙嗪属于H1受体阻滞剂,可以竞争性的阻断H1受体产生的抗组胺效果,能够阻断介质的细胞发生断裂,可以减轻患者的皮肤瘙痒症状;维生素B12也称为氰钴胺,是细胞合成核酸的重要辅酶,可以参加人体内的体内胆碱、蛋氨酸合成与脂肪及糖类的代谢,其生理作用广泛,副作用较小,其对变应性皮肤疾病和各种因素导致的皮肤病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1]孔芳芳,裴静波.耳穴贴压用于人工全髋置换术后镇痛效果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0,45(4):281-282.

[2]胡赛玲.耳穴磁珠贴压缩短第二产程及镇痛作用的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3.

[3]胡莉丽,张瑞芳,王付英,等.耳穴贴压法用于分娩镇痛及加速产程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2A):38-39.

[4]刘 颖.耳穴配合四物汤加味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症36例[J].湖南中医杂志,2013,29(3):74-75.

[5]王 薇,冯 琥,苏心镜.耳穴注药预防吗啡术后镇痛致皮肤瘙痒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1,32(4):115-116.

猜你喜欢

吗啡耳穴皮肤
第二层皮肤
勘误:
皮肤“出油”或许就能减肥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高频超声在皮肤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褪黑素和吗啡联合使用能提高吗啡镇痛效果
老年失眠多苦闷,耳穴压豆来帮忙
我爱洗澡,皮肤好好
μ阿片受体在吗啡镇痛耐受中的研究进展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