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古屋到古屋

2014-11-20葛丽丽张晓

缤纷家居 2014年8期
关键词:古屋老宅祖父

葛丽丽+张晓

南京设计师陈卫新出生在扬州东部的一个小镇上,从小生活在一套颇受徽派建筑风格影响的清代大宅中。那位写《桃花扇》的孔尚任,曾经在这里住过一两载春秋。对于这位性格随和而内敛的设计师而言,儿时居住的宅院,既是一段回忆,又是一种情结。在他的设计中,平远隐秀的中式风格,追根溯源则都来自于人生之初的成长环境。

先辈、老宅与回忆

年过不惑的陈卫新。在谈论自己设计的原点时,总是抱有浓浓的感情。家族的老宅和童年的回忆,正是其成长的“关键点”:

“我的祖父兄弟两人,少年时英俊好学,为大家所喜欢,被称为大先生二先生。由于身材高挑矫健。曾祖曾有过让一个儿子去从军的想法。但最终未能如愿。父亲小时被过继给大祖父,两人因此感情深笃,因此在大祖父晚年的时候有七载时光住在我家,有几年还与我同住一屋。那时七十多岁的大祖父每天清晨练习气功,或打谱下棋,自得其乐。这种生活态度让我对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有了感性而深刻的认识。”

陈卫新家的老宅在扬州东部的一个小镇上。深受徵派建筑影响,但又不完全一样。那是一套前后三进的古居。宅子前院通道大约有三米宽。左边是邻居家的山墙。右边是自家的山墙。中间的道路立铺着一色青砖,即使长了些青苔也不打滑。两旁是花圃,长了一簇簇的鸡冠花,很是热闹。沿着青色砖路前行,照壁、飞檐、瓦当、白粉墙——齐全。院门上的飞檐顶除却青砖、青瓦以外,立柱之间还有雕花的木刻,十分美丽。“只可惜现在后人都在外,虽然房子也修缮过,但总是距离往昔越来越远。人的记忆总是这样,越美好便越遥远。”陈卫新如是说。

陈卫新的设计之路之所以走到今天,儿时的经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童年时代他曾经因为生病休学在家整整一年。这段时间里,他在读书遣闲之余很喜欢看人在家中掘井取水,也喜欢跟在上门打家具的木匠师傅后面观摩木工手艺。这些事情如今回想起来仍然让他感触颇多。从那时起,他对中国汉字中建筑的“筑”有了深刻领悟一一繁体“築”字拆开来,其实就是“竹木工艺”。那些经历也使他看到了中国传统工艺中艺术的存在如影随形——木匠师傅工作的姿态是那么地优美、耐心,沉着自若的神情里绝无半点心浮气躁。

建筑、设计与思考

在陈卫新眼中,徽派建筑的魅力在于对于天地、对于人与人际关系的尊重。尤其是中国古老的文化遗存,像耕读文化、个人意识,都反映在里面。可以说那些老房子所承载的,正是人们过去的体验和记忆,是一些值得人们去留恋的东西。

2000年以后。陈卫新开始关注历史建筑与历史街区的修缮与复兴。在这个过程之中,他越来越多地注意到,尽管记忆是美丽的,但人和房屋都无法活在记忆中,老宅与许多历史街区一样,需要“活态”的复兴,并且保持一种自然成长的状态。

在皖南碧山,陈卫新和朋友一起考察了当地的乡村民居。并参与了其中一栋旧建筑的改造,取名“蚕房工坊”。这里本是村里的老宗祠,解放后先后被改造成大队部、敬老院、蚕房,然后空关、荒废。租下这栋房子后,设计师将内部后加的隔断全部打掉。恢复原先模样。让梁柱、础石全部透出来。并且保留了墙上留下的不同时期的标语、文字,最终将“怎么合适怎么来的自然主义风格”彻底融入到设计理念中。而这栋古屋,则成为城市里的设计师得以暂时远离城市、如春蚕吐丝结茧一样安心梳理自己的地方。

陈卫新还是一位诗人和散文家,已出版诗集《夜晚后面的西花园》,散文集《灯火流年》正在创作中。他认为诗和设计首先是一种情景转换。诗在营造氛围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模糊的空间,这种模糊也是他追求室内设计的一种境界。有时候专业化会化成一种束缚。“我喜欢一种信手拈来的感觉,而这其实又是刻意设计过的,我喜欢这种刻意后的随意。”陈卫新认为:“好的设计应有它地域文化的传承性。”他比较满意的一个作品随园书坊是在南师大废弃的物理实验室和自行车棚的基础上所打造的诗意空间。具体到青果里来说,它透露出的气息有过去诗性的美感。它的韵律,它的节奏,使它本身就像一首诗,一个故事。而且这个故事还有文眼,文眼就是那棵树。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屋老宅祖父
祖父瓷
儿子要卖老宅, 母亲拒绝搬离,怎么判
东岳村抒怀
老宅
古屋
云峰山水画题诗
老宅
鸡犬不宁
一个老宅男的家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