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城市效率的皖江城市带发展研究

2014-11-12陈果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31期
关键词:区域发展战略

陈果

内容摘要:本文应用数据包络法计算出2003-2011年皖江城市带的46个县城及以上行政单元的城市效率,研究了其“一轴双核两翼”产业空间格局下的各产业组团及其中心城市的城市效率演变,分析了各组团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发展差异,总结了城市效率的地域空间分异特征,得到皖江城市带的城市综合效率变化主要取决于技术效率变化的结论。最后针对区域产业空间布局和未来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发展 战略 城市效率 皖江城市带

研究缘起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已经形成。国家战略也逐步由“沿海先行”转为“沿海、沿江并重”。目前,沿江发展战略正由长三角地区逐步向长江中下游流域推进。在2006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安徽皖江城市带被明确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点发展的四大城市群之一。2010年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下文中简称为皖江战略),皖江地区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皖江城市带既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又是承接区域产业转移战略示范区,对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皖江城市带目前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这个时期,区域社会经济演变迅速,空间结构变动幅度大。过去十年,皖江城市带的“一轴双核两翼”区域产业空间格局结构已初具雏形,区域内各城市发展迅速。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其经济发展状况强烈地影响着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的发展状况可以通过内部各城市的发展状况综合反映。城市效率是衡量城市投入要素资源的配置状况、运行态势和经营管理程度的重要指标,可对城市的发展效率进行综合测度。本文通过测度皖江城市带各城市的发展效率,分析了区域内城市效率的空间发展差异;同时结合皖江战略,进一步认识了皖江城市带开发建设的差别,为优化区域战略开发决策,提升区域竞争力,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依据。

文章运用了数据包络分析(DEA)对2003-2011年皖江城市带46个县城及以上行政单元的城市效率进行了测度,研究了皖江战略中各产业空间组团的城市效率演变特征,探讨了各组团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的城市效率差异,针对区域产业空间布局和未来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揭示皖江城市带的区域发展差异特征,为优化区域产业空间布局,提高城市发展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城市效率的定义、计算及测量指标

(一)城市效率定义

城市效率是城市单位投入(人力、财力和物力)在单位时间内(如一年)创造或增值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价值量,即城市创造或增值单位价值量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所耗用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也可以理解为城市资源要素总投入的有效总产出,是城市投入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运行状态和经营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

(二)城市效率计算

城市效率研究方面大致可分为指标体系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鉴于指标体系法会受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城市效率一般选择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进行计算。数据包络分析(DEA)使用数学规划模型来评价具有多个输入与输出的决策单元间的相对有效性,即判断决策单元是否位于生产可能集的“前沿面”上。

基于CRS模型与VRS模型的DEA方法,可计算出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具体计算公式见方创琳、关兴良(2011)。综合效率值总体衡量城市的投入产出效率,反映城市资源要素的配置、利用水平和规模集聚水平等。技术效率值表示的是城市资源要素的配置、技术利用水平和总投入生产要素效能发挥程度,用以衡量城市当前资源配置技术水平下,各城市获得最大产出的能力。规模效率值表示城市规模集聚水平,即城市的产出与投入比例是否适当,该值越高表示规模越合适。

(三)城市效率指标

城市资源要素总投入选取城市建成区面积、城镇建设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城市常住人口分别表示城市土地、资本和人力。选取区域城市第二、三产业总值、人均GDP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DEA 评价的产出指标。第二、三产业总值反映了城市经济发展规模,人均GDP反映了城市人口平均生产生活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了消费水平。城市的产出水平不是直接取决于当期的城镇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而是基于以往城镇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资本存量。本文采用永续盘存法进行模拟计算各时期的城镇建设固定资产存量。投入产出的各项指标数据统计均来自2003-2011年《安徽省建设统计年鉴》和《安徽省统计年鉴》。

皖江城市带区位及空间结构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安徽段(见图1a),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8市全境,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7.6万平方公里,人口3093万人,2011年国民生产总值10348.53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4%、45%和68%。2011年,地级巢湖市被撤销,巢湖市市辖区和庐江县划归合肥市管辖,无为县划归芜湖市管辖,和县的沈巷镇划归芜湖市鸠江区管辖,含山县、和县(不含沈巷镇)划归马鞍山市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皖江城市带共有46个城市行政单元。

皖江城市带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是泛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中西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和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增长极,在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安徽历史上首个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明确了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和芜湖为双核,滁州和宣城为两翼,构筑“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格局(见图1b)。一轴包括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由西向东为序)6个沿江市,这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轴线;双核指合肥、芜湖,是安徽省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大增长极,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两翼包括滁州和宣城市,着力打造承接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endprint

在皖江战略“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空间格局下,皖江城市带被划分成了六个产业组团(见图1c)。由于双核之一的芜湖市同时又隶属于沿江发展轴,本文不单独将其列为一个产业组团,而是与马鞍山市和无为县、和县组成马芜巢产业组团。皖江城市带其他五个组团分别是:安庆市和池州市东至县所构成的安庆产业组团,铜陵市、池州市和安庆市枞阳县所构成的铜池枞产业组团,由合肥市、巢湖市、六安市金安区和舒城县组成的合肥产业组团,滁州地级市内所有城市组成的滁州产业组团,宣城地级市内所有城市组成的宣城产业组团。

皖江城市带的城市效率空间差异

(一)组团发展差异

用产业组团片区中各城市的效率平均值表示组团城市效率,可知各组团的技术效率(见图2)、规模效率(见图3)和综合效率(见图4)在2003-2011年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技术效率方面,滁州组团的技术效率值持续下降,2009年降至最低,随后又快速上升;宣城组团和滁州组团的变化类似,2010技术效率降至最低后,2011年有所回升;安庆在2003-2011年期间虽阶段性小幅上扬,但整体下降态势明显;合肥组团和马芜巢组团的技术效率变化类似,2003-2010年间轻微波动,整体变化不大,在2010城市技术效率快速下降;总体而言,只有铜池枞组团的技术效率持续上升。

规模效率变化和技术效率变化完全不一致。所有组团的规模效率均在2004年剧减,随后又迅速回升。合肥组团和铜池枞组团在2004年下降最为剧烈,随后两者回升至区域最高,但在2010年轻微下降。滁州组团、宣城组团和马芜巢组团的规模效率总体变化不大。安庆组团的规模效率一直较低。

相较于前两者,各组团的综合效率变化更为剧烈。规模效率的变化加剧了各组团间的综合效率差异,但综合效率的排序依然同技术效率序位保持一致。可见综合效率与技术效率具有更高的相似度。各组团两者的序位基本一致,变化趋势相同。由此可见,皖江城市带的综合效率变化主要取决于技术效率变化。

目前“一轴双核两翼”产业格局中,各产业组团的城市效率变化差异比较明显。依据皖江城市带各产业组团的城市效率变化曲线,可将六大组团划分为稳步增长型、波动调整型和持续下降型三大类型。位于沿长江发展轴中段的铜池枞产业组团属于稳步增长型,组团的城市效率稳步上升,区域发展较好且属于渐进式发展。长江发展轴中发展最活跃的马芜巢组团和区域核心合肥组团都属于波动调整型,区域总体发展水平高,开发规模大建设速度快,各组团的城市效率总体一般,但变化剧烈。滁州组团、宣城组团和安庆组团属于持续下降型,城市效率均从区域较高水平下降至区域最低水平。这类型组团城市发展水平一般,经济增长较慢。

在2010年,马芜巢组团和合肥组团的城市效率突降,而宣城组团和滁州组团的城市效率上升超过前两个组团,表明皖江战略出台后,这两个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又开始新一轮高强度国土开发,投入大量的土地和资本用于城市建设,而社会经济的增长却不能跟上开发建设的步伐,投入产出效率不能很好地体现,而宣城组团和滁州组团的开发强度相对更低,因此组团的城市效率相对上升。

从各组团的城市效率变化中可知,组团的城市效率变化与区域开发明显相关。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开发速度一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城市效率随之下降,因而在发展过程中城市效率呈现出一定的波动。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地方城市效率整体下调,城市的经济增长落后于城市扩张,城市资源要素投入的扩大未带来明显的产出效益增长。

(二)组团中心城市发展差异

2003-2011年,皖江城市带各城市的城市效率均值差异明显(见图5),城市效率较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长江沿线。这时期,组团中心城市的城市效率高低不一,且城市效率的高低顺序与各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完全一致。芜湖市、池州市的城市效率明显低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2011年的城市效率水平并不等同于这一期间的城市效率平均值,各城市的城市效率序位发生较大调整,芜湖市和池州市的城市效率序位上升明显。由此可见,在2003-2011年各组团中心城市的城市效率有明显变化。

2004年,各组团中心城市的城市效率均出现明显下降。合肥市、马鞍山市、铜陵市和安庆市经过2004、2005年的调整后,城市效率持续高效,但只有合肥市到2011年依然高效,其他三个城市2010年前后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调,其中铜陵市下调最为明显。滁州市和宣城市的总体城市效率水平不高,在这一期间波动较小。两市在2010年均有所下调,宣城市的下调幅度相对较大。池州市和芜湖市两者的城市效率明显提升,池州市从区域最低逐渐上升为一般水平,而芜湖市则从一般上升至区域最优。

中心城市效率的高低对区域未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作为组团中心城市,其效率高低自然也会影响组团今后的发展。中心城市有了高效率,才能产生高效益,而只有高效益才能使城市内部资金积累加速,产业规模扩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吸引力才会增大,带动区域组团的发展。各组团内中心城市与其周边城市的城市效率存在明显差异(见表1)。铜池枞组团各城市发展较为均衡,中心城市的城市效率无绝对优势。马芜巢组团调整较大,中心城市的城市效率变化较为明显,但仍优于周边城市。合肥市的城市效率优势明显,周边城市的城市效率一般。安庆市城市效率很高,周边城市城市效率很低,且与安庆市相比差距明显。宣城市和滁州市的城市效率优势都不明显,和周边城市同样不高。

针对不同组团中心城市与周边的发展差异及其城市效率演变特征,应采取不同政策措施推动区域发展。城市效率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都较高的组团,发展重点在于控制开发建设速度,协调投入产出比例关系;城市效率中心城市高周边城市低的组团,开发重点在于加大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合作,协同周边经济发展,增强组团产业竞争力;城市效率值都较低的组团,开发重点在于提升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增强中心辐射力,推动组团内各城市协调发展。endprint

结论和政策启示

在目前皖江城市带中“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格局中,各产业组团的城市效率存在明显差异。“一轴”整体发展最好,“一轴”中的铜池枞产业组团发展最优,马芜巢组团次之,安庆组团水平最低。“双核”发展较好,其中合肥产业组团明显优于芜湖产业组团。“双翼”发展一般,宣城产业组团和滁州产业组团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造成这种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由于技术效率的差异,因此缩小区域内各组团差距的关键在于改善城市的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和技术利用水平。区域各产业组团中心城市的城市效率呈现不同变化特征,组团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城市效率高低不一。针对城市效率的区域空间发展差异,应采取不同的城市发展战略和具体手段,协调各组团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关系,以促进皖江城市带的整体发展。

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有序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可以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区域发展空间,提升区域技术效率水平。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下,皖江城市带各不同产业组团应结合自身产业发展现状,在皖江战略的指导下,针对性承接相关产业,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提升区域生产技术水平,改善区域技术效率。在改善产业技术水平基础上,各城市应结合自身产业发展需求,在区域开发建设过程中合理高效地投入各类要素资源,统筹安排城市人口、土地和资本的投入,带动城市社会经济同步提升,促成区域高效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立,赵民.大区域视角下的皖江城市带发展趋势和规划思考[J].上海城市规划,2012(4)

2.万红先,戴翔.安徽新型工业化水平测度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

3.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1)

4.戴永安.中国城市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0(12)

5.潘竟虎,尹君.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发展效率差异的DEA-ESDA测度[J].经济地理,2012(12)

6.王嗣均.城市效率差异对我国未来城镇化的影响[J].经济地理,1994(1)

7.郭腾云,徐勇,王志强.基于DEA的中国特大城市资源效率及其变化[J].地理学报,2009(4)

8.赵晓霞,渠爱雪.城市效率研究进展与展望[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

9.方创琳,关兴良.中国城市群投入产出效率的综合测度与空间分异[J].地理学报,2011(8)endprint

结论和政策启示

在目前皖江城市带中“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格局中,各产业组团的城市效率存在明显差异。“一轴”整体发展最好,“一轴”中的铜池枞产业组团发展最优,马芜巢组团次之,安庆组团水平最低。“双核”发展较好,其中合肥产业组团明显优于芜湖产业组团。“双翼”发展一般,宣城产业组团和滁州产业组团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造成这种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由于技术效率的差异,因此缩小区域内各组团差距的关键在于改善城市的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和技术利用水平。区域各产业组团中心城市的城市效率呈现不同变化特征,组团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城市效率高低不一。针对城市效率的区域空间发展差异,应采取不同的城市发展战略和具体手段,协调各组团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关系,以促进皖江城市带的整体发展。

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有序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可以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区域发展空间,提升区域技术效率水平。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下,皖江城市带各不同产业组团应结合自身产业发展现状,在皖江战略的指导下,针对性承接相关产业,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提升区域生产技术水平,改善区域技术效率。在改善产业技术水平基础上,各城市应结合自身产业发展需求,在区域开发建设过程中合理高效地投入各类要素资源,统筹安排城市人口、土地和资本的投入,带动城市社会经济同步提升,促成区域高效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立,赵民.大区域视角下的皖江城市带发展趋势和规划思考[J].上海城市规划,2012(4)

2.万红先,戴翔.安徽新型工业化水平测度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

3.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1)

4.戴永安.中国城市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0(12)

5.潘竟虎,尹君.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发展效率差异的DEA-ESDA测度[J].经济地理,2012(12)

6.王嗣均.城市效率差异对我国未来城镇化的影响[J].经济地理,1994(1)

7.郭腾云,徐勇,王志强.基于DEA的中国特大城市资源效率及其变化[J].地理学报,2009(4)

8.赵晓霞,渠爱雪.城市效率研究进展与展望[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

9.方创琳,关兴良.中国城市群投入产出效率的综合测度与空间分异[J].地理学报,2011(8)endprint

结论和政策启示

在目前皖江城市带中“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格局中,各产业组团的城市效率存在明显差异。“一轴”整体发展最好,“一轴”中的铜池枞产业组团发展最优,马芜巢组团次之,安庆组团水平最低。“双核”发展较好,其中合肥产业组团明显优于芜湖产业组团。“双翼”发展一般,宣城产业组团和滁州产业组团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造成这种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由于技术效率的差异,因此缩小区域内各组团差距的关键在于改善城市的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和技术利用水平。区域各产业组团中心城市的城市效率呈现不同变化特征,组团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城市效率高低不一。针对城市效率的区域空间发展差异,应采取不同的城市发展战略和具体手段,协调各组团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关系,以促进皖江城市带的整体发展。

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有序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可以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区域发展空间,提升区域技术效率水平。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下,皖江城市带各不同产业组团应结合自身产业发展现状,在皖江战略的指导下,针对性承接相关产业,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提升区域生产技术水平,改善区域技术效率。在改善产业技术水平基础上,各城市应结合自身产业发展需求,在区域开发建设过程中合理高效地投入各类要素资源,统筹安排城市人口、土地和资本的投入,带动城市社会经济同步提升,促成区域高效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立,赵民.大区域视角下的皖江城市带发展趋势和规划思考[J].上海城市规划,2012(4)

2.万红先,戴翔.安徽新型工业化水平测度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

3.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1)

4.戴永安.中国城市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0(12)

5.潘竟虎,尹君.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发展效率差异的DEA-ESDA测度[J].经济地理,2012(12)

6.王嗣均.城市效率差异对我国未来城镇化的影响[J].经济地理,1994(1)

7.郭腾云,徐勇,王志强.基于DEA的中国特大城市资源效率及其变化[J].地理学报,2009(4)

8.赵晓霞,渠爱雪.城市效率研究进展与展望[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

9.方创琳,关兴良.中国城市群投入产出效率的综合测度与空间分异[J].地理学报,2011(8)endprint

猜你喜欢

区域发展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战略
三步走战略搞定阅读理解
战略
沁源县区域发展方向研究
跳绳运动区域性发展策略研究
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问题研究
扩大开放是长期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