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蒙古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研究

2014-11-12魏思媛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31期
关键词:面板数据模型产业结构调整外商直接投资

魏思媛

内容摘要:外商直接投资(FDI)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已经成为影响一国或地区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因素之一。文章在分析内蒙古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基础前提下,构建面板数据模型,研究2000-2012年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蒙古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发挥FDI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促进作用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产业结构调整 面板数据模型

内蒙古工业已经发展到新型工业化初期的阶段,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资本要素的投入和积累仍然是是推动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西部大开发以及中部大跨越进程的逐步深入,使得内蒙古开放格局具有全方位、多领域的特征。同时外商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令投资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外资的流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内蒙古经济建设资金的缺口,并带来先进管理和技术,促进了内蒙古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加了就业、促进了经济发展,使内蒙古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技术外溢效应”。因此,内蒙古要结合自身特点,建立特色的引资发展战略,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内蒙古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经济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外商直接投资的利用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自1979年内蒙古开始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以来,到2012年,合同外资项目39个,其中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417665万美元。截至2012年底,内蒙古区内外资企业3114家,其中独资企业259家,合资企业262家,合作企业30家,股份公司9家。

(一)内蒙古外商直接投资规模

内蒙古年实际利用外资额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54819万美元,到2012年的417665万美元,年均增长55.16%(见图1)。但内蒙古利用外商投资项目规模小,质量不高,2012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年平均实际利用FDI为35.40亿美元,而内蒙古实际利用FDI仅为4.18亿美元。由于受到自身产业、投资环境和技术水平等因素限制,内蒙古在招商引资中出现了“重量不重质”的缺点,在吸引重大项目、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提升自我创新能力等方面依然落后。总体上看,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较小,项目大多以中小型为主,外商投资的资金集约程度和外商投资项目的技术以及单项外商直接投资额水平相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内蒙古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布局

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东道国时,会选择性的倾向于在某些产业进行投资,重点投资一些产业,同时回避一些产业,从而使东道国的产业在布局上形成结构性偏差,这种偏差可以使用ISD(产业结构偏差指数)来描述。如果ISDi>0,该产业FDI的分布比重高于地区的平均水平,表明FDI倾向于该产业;ISDi<0,则表明FDI在该产业上分布较少,规避该产业,绝对值越大表明偏离程度越高。

由表1可知,2000-2012年,内蒙古FDI在第一产业分布的结构偏离度,除2007年外均为负值;FDI在第二产业分布的结构偏离度,除2007年和2012年外均为正值;FDI在第三产业分布的结构偏离度大多数年份为正,但波动较大。即外商直接投资较多地进入第二产业,尽量规避第一产业,进入第三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波动性较大,形成外商直接投资在产业布局上的结构性偏差。

(三)内蒙古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分布

内蒙古区内FDI投资领域不断拓宽,2000年内蒙古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这些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占FDI总额的90.45%。批发零售业、采掘业、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只有少量的外商直接投资比重,教育、文化、卫生、建筑业、科学研究、社会福利业以及综合技术服务业等几乎没有外商投资。到2012年,内蒙古外商直接投资已覆盖到农业、采掘业、制造业、交通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业、公共事业等行业,其中制造业、采矿业、房地产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FDI总投资额的92.98%。

由表2知,内蒙古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且采矿业、建筑业以及制造业的外商直接投资额超过内蒙古FDI总额的50%,只有少数年份煤气、电力以及水供应业有外商直接投资,且投资份额较小。外商直接投资在第一产业内部的分布较少,主要集中在农业和牧业,对林业和渔业的投资额很小。内蒙古第三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和层次普遍较低,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但投资额较小,现代服务业投资力度不够,特别是在科研、金融和保险等行业的投资偏低。

内蒙古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一)内蒙古FDI与产业结构演变轨迹描述

2000-2012年内蒙古产业结构演变轨迹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2000-2003年,内蒙古产业结构格局为“三、二、一”,但随着2004年以后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格局变为“二、三、一”。 第一产业比重在20%上下波动,总体上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比重总体呈现快速波动上升的趋势,由2000年的37.85%变为2012年的55.42%,上升了近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在2003年达到41.92%,2003年以后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2012年第三产业比重为35.46%,比2002年下降了6.46百分点。

2000年-2012年内蒙古FDI在三次产业间分布状态的变化如图3所示。

由图3可见,2000-2012年FDI在三次产业间分布不均匀。FDI在第一产业的分布一直很少,2000年仅为0.88%,2005年没有投资额,2008年后呈不断上升趋势,到2012年达到9.28%,比2000年上升了8.4个百分点。FDI在第二产业中的分布在60%上下波动,总体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50.13%下降为2012年的42.28%,下降了7.85个百分点。FDI在第三产业的分布先降后增,且波动幅度较大,由2000年的48.99%下降到2008年的3.70%, 2008年后呈上升趋势,上升为2012年的48.44%,但总体呈微弱下降趋势。endprint

(二)内蒙古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变动因果关系检验

本文运用2000-2012年的统计数据对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两个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验证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变动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额用每年实际利用外资额FDI表示;产业结构变动用每年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与当年GDP的比重IS这一指标表示,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滞后期数分别为1、2、3年时,原假设“产业结构变动不是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原因”的概率,最大值为0.2270,最小值为0.1159,即在1%、5%、10%的显著水平下,F统计量均小于F的临界值,所以接受“产业结构变动不是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原因”的假设。同时,只有滞后期为3年时,“外商直接投资不是引起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以0.4057的概率接受,但滞后期数为1、2年的“外商直接投资不是引起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的概率分别为0.0959和0.0737,即在10%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不能引起产业结构变动”的假设。因此,内蒙古产业结构变动不是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原因,但外商直接投资是内蒙古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即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着产业结构效应。

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蒙古产业结构的调整效应

(一)指标选取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三次产业增加值的变化是反映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指标,而实际利用外资额是反映外商直接投资变化的最有效的指标之一。因此产业结构调整选取三次产业增加值表示,外商直接投资选取三次产业实际利用外资额表示。

(二)面板数据模型

1.模型建立。本文建立以第i产业实际利用外资额FDIi作为被解释变量,第i产业增加值(AVPi)作为解释变量的面板数据模型,为降低时间序列异方差现象的影响,对模型取对数形式:

(i=1,2,3;t=2000,2001,…,2012)

2.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在面板数据模型回归之前,为避免伪回归现象的出现,确保回归结果的有效性,依次采用LLC检验、ADF检验和PP检验对模型中的因变量与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说明原序列为一阶单整序列,一阶差分后是平稳的,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存在均衡的稳定关系,结果如表4所示。

3.面板数据模型形式的确定。在确定面板数据平稳性之后,根据模型中参数变化情况和对个体影响的不同方式,使用F统计量和Hausman统计量确定面板数据模型的类型。

首先利用F统计量分别确定面板数据模型的类型,检验是混合固定模型还是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根据表5的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水平下混合固定效应模型的假设被拒绝,以LN(AVP)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是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在此基础之上,需要运用Housman检验进一步确定是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表6的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接受固定效应模型,因此模型为固定效应模型。

(三)实证结果分析

采用EVIEWS6.0软件中的随机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7。

从表7可知:第一,外资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调整有作用,但效果不显著。第二,内蒙古三次产业的产值由于外商直接投资而增加,且FDI每增加1个百分点,内蒙古三次产业产值就提高0.167个百分点。第三,内蒙古三次产业的优化升级,外商直接投资是主要因素之一。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第一产业的比重将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将逐步上升。而2000-2012年间FDI对三次产业产生的固定效应分别为-0.228、0.213、0.143,即对第一产业产生负向效应,对第二、三产业产生正向效应,外资的流入促进了内蒙古产业结构的优化。

FDI的进入对内蒙古三次产业产值水平有很大提高,但这种正向效应不大,本文认为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有,内蒙古自身技术水平、投资环境以及产业等方面的缺陷,造成消化国际先进技术、吸引大项目、模仿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相对落后,以及相关部门在缺乏深入调查和全面论证的情况下,同时没有配套相应的硬件、软件的条件下,盲目引资,最终导致投资项目质量不高。内蒙古矿产资源丰富,使第二产业相对于一、三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再加上税收优惠等政策偏好,外商直接投资更多的流入投资回报率高的第二产业,但外商直接投资对第二产业的调整效应较小。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2000-2012年内蒙古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外商直接投资与内蒙古产业结构调整存在关系:外商直接投资是内蒙古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而内蒙古产业结构变动不是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原因。第二,内蒙古三次产业的产值由于外商直接投资而增加,且FDI每增加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产值就会提高0.167个百分点。内蒙古三次产业的优化升级,外商直接投资是主要因素之一。第三,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内蒙古产业结构调整,2000-2012年间FDI对第一产业产生负向效应,对第二、三产业产生正向效应,即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促进了内蒙古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内蒙古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基于上文的实证以及归纳分析,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以便更好发挥内蒙古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促进作用。

第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高吸引大规模外资的能力。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自然资源丰富,不仅具有农业的资源优势,而且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内蒙古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有差别地承接和吸纳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引进资源加工型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把自身的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着力提升利用外资规模。

第二,选择重点产业和区域,合理引导外资流向。根据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要有意识地引导FDI投向具有相对优势且规模较大、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鼓励发展节能环保、节水农业、特色林果、再生能源及农牧产品深加工、棉纺织等投资项目。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要求,促进外商投资项目向各类产业园区集聚,通过天山北坡经济带,率先形成规模经济和配置较为完善的产业群,来吸引大型外商投资项目,以此带动内蒙古外资增长。

第三,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引进外资的力度。首先,继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通讯和产业的投资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内蒙古在信息技术和相关配套设施上的落后状况;其次,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小政府、大服务的职能与角色转变,为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提供投资过程中的各项服务,实现“引商、留商、富商”的目标;最后,根据内蒙古自身发展实际,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制定更具导向性的优惠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小平,何伦志.内蒙古“十二五”期间FDI利用规模目标[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1(1)

2.魏后凯.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2(4)

3.庞加兰,杜淑玲.西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理论探索,2011(1)

4.赵红,张茜.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8)

5.姜弘,曹明福.促进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结构相协同的问题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3)

6.唐艳.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关联效应分析[J].经济纵横,2011(4)

7.肖黎明,张春莲.外资流入的产业结构效应—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J].开发研究,2012(4)

8.高新才,周西南.FDI与湖南产业结构调整—基于面板数据模型[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9.龚新蜀,程晓丽,顾成军.内蒙古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12(6)endprint

(二)内蒙古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变动因果关系检验

本文运用2000-2012年的统计数据对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两个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验证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变动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额用每年实际利用外资额FDI表示;产业结构变动用每年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与当年GDP的比重IS这一指标表示,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滞后期数分别为1、2、3年时,原假设“产业结构变动不是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原因”的概率,最大值为0.2270,最小值为0.1159,即在1%、5%、10%的显著水平下,F统计量均小于F的临界值,所以接受“产业结构变动不是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原因”的假设。同时,只有滞后期为3年时,“外商直接投资不是引起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以0.4057的概率接受,但滞后期数为1、2年的“外商直接投资不是引起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的概率分别为0.0959和0.0737,即在10%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不能引起产业结构变动”的假设。因此,内蒙古产业结构变动不是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原因,但外商直接投资是内蒙古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即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着产业结构效应。

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蒙古产业结构的调整效应

(一)指标选取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三次产业增加值的变化是反映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指标,而实际利用外资额是反映外商直接投资变化的最有效的指标之一。因此产业结构调整选取三次产业增加值表示,外商直接投资选取三次产业实际利用外资额表示。

(二)面板数据模型

1.模型建立。本文建立以第i产业实际利用外资额FDIi作为被解释变量,第i产业增加值(AVPi)作为解释变量的面板数据模型,为降低时间序列异方差现象的影响,对模型取对数形式:

(i=1,2,3;t=2000,2001,…,2012)

2.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在面板数据模型回归之前,为避免伪回归现象的出现,确保回归结果的有效性,依次采用LLC检验、ADF检验和PP检验对模型中的因变量与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说明原序列为一阶单整序列,一阶差分后是平稳的,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存在均衡的稳定关系,结果如表4所示。

3.面板数据模型形式的确定。在确定面板数据平稳性之后,根据模型中参数变化情况和对个体影响的不同方式,使用F统计量和Hausman统计量确定面板数据模型的类型。

首先利用F统计量分别确定面板数据模型的类型,检验是混合固定模型还是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根据表5的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水平下混合固定效应模型的假设被拒绝,以LN(AVP)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是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在此基础之上,需要运用Housman检验进一步确定是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表6的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接受固定效应模型,因此模型为固定效应模型。

(三)实证结果分析

采用EVIEWS6.0软件中的随机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7。

从表7可知:第一,外资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调整有作用,但效果不显著。第二,内蒙古三次产业的产值由于外商直接投资而增加,且FDI每增加1个百分点,内蒙古三次产业产值就提高0.167个百分点。第三,内蒙古三次产业的优化升级,外商直接投资是主要因素之一。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第一产业的比重将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将逐步上升。而2000-2012年间FDI对三次产业产生的固定效应分别为-0.228、0.213、0.143,即对第一产业产生负向效应,对第二、三产业产生正向效应,外资的流入促进了内蒙古产业结构的优化。

FDI的进入对内蒙古三次产业产值水平有很大提高,但这种正向效应不大,本文认为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有,内蒙古自身技术水平、投资环境以及产业等方面的缺陷,造成消化国际先进技术、吸引大项目、模仿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相对落后,以及相关部门在缺乏深入调查和全面论证的情况下,同时没有配套相应的硬件、软件的条件下,盲目引资,最终导致投资项目质量不高。内蒙古矿产资源丰富,使第二产业相对于一、三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再加上税收优惠等政策偏好,外商直接投资更多的流入投资回报率高的第二产业,但外商直接投资对第二产业的调整效应较小。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2000-2012年内蒙古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外商直接投资与内蒙古产业结构调整存在关系:外商直接投资是内蒙古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而内蒙古产业结构变动不是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原因。第二,内蒙古三次产业的产值由于外商直接投资而增加,且FDI每增加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产值就会提高0.167个百分点。内蒙古三次产业的优化升级,外商直接投资是主要因素之一。第三,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内蒙古产业结构调整,2000-2012年间FDI对第一产业产生负向效应,对第二、三产业产生正向效应,即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促进了内蒙古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内蒙古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基于上文的实证以及归纳分析,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以便更好发挥内蒙古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促进作用。

第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高吸引大规模外资的能力。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自然资源丰富,不仅具有农业的资源优势,而且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内蒙古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有差别地承接和吸纳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引进资源加工型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把自身的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着力提升利用外资规模。

第二,选择重点产业和区域,合理引导外资流向。根据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要有意识地引导FDI投向具有相对优势且规模较大、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鼓励发展节能环保、节水农业、特色林果、再生能源及农牧产品深加工、棉纺织等投资项目。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要求,促进外商投资项目向各类产业园区集聚,通过天山北坡经济带,率先形成规模经济和配置较为完善的产业群,来吸引大型外商投资项目,以此带动内蒙古外资增长。

第三,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引进外资的力度。首先,继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通讯和产业的投资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内蒙古在信息技术和相关配套设施上的落后状况;其次,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小政府、大服务的职能与角色转变,为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提供投资过程中的各项服务,实现“引商、留商、富商”的目标;最后,根据内蒙古自身发展实际,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制定更具导向性的优惠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小平,何伦志.内蒙古“十二五”期间FDI利用规模目标[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1(1)

2.魏后凯.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2(4)

3.庞加兰,杜淑玲.西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理论探索,2011(1)

4.赵红,张茜.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8)

5.姜弘,曹明福.促进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结构相协同的问题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3)

6.唐艳.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关联效应分析[J].经济纵横,2011(4)

7.肖黎明,张春莲.外资流入的产业结构效应—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J].开发研究,2012(4)

8.高新才,周西南.FDI与湖南产业结构调整—基于面板数据模型[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9.龚新蜀,程晓丽,顾成军.内蒙古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12(6)endprint

(二)内蒙古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变动因果关系检验

本文运用2000-2012年的统计数据对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两个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验证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变动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额用每年实际利用外资额FDI表示;产业结构变动用每年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与当年GDP的比重IS这一指标表示,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滞后期数分别为1、2、3年时,原假设“产业结构变动不是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原因”的概率,最大值为0.2270,最小值为0.1159,即在1%、5%、10%的显著水平下,F统计量均小于F的临界值,所以接受“产业结构变动不是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原因”的假设。同时,只有滞后期为3年时,“外商直接投资不是引起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以0.4057的概率接受,但滞后期数为1、2年的“外商直接投资不是引起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的概率分别为0.0959和0.0737,即在10%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不能引起产业结构变动”的假设。因此,内蒙古产业结构变动不是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原因,但外商直接投资是内蒙古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即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着产业结构效应。

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蒙古产业结构的调整效应

(一)指标选取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三次产业增加值的变化是反映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指标,而实际利用外资额是反映外商直接投资变化的最有效的指标之一。因此产业结构调整选取三次产业增加值表示,外商直接投资选取三次产业实际利用外资额表示。

(二)面板数据模型

1.模型建立。本文建立以第i产业实际利用外资额FDIi作为被解释变量,第i产业增加值(AVPi)作为解释变量的面板数据模型,为降低时间序列异方差现象的影响,对模型取对数形式:

(i=1,2,3;t=2000,2001,…,2012)

2.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在面板数据模型回归之前,为避免伪回归现象的出现,确保回归结果的有效性,依次采用LLC检验、ADF检验和PP检验对模型中的因变量与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说明原序列为一阶单整序列,一阶差分后是平稳的,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存在均衡的稳定关系,结果如表4所示。

3.面板数据模型形式的确定。在确定面板数据平稳性之后,根据模型中参数变化情况和对个体影响的不同方式,使用F统计量和Hausman统计量确定面板数据模型的类型。

首先利用F统计量分别确定面板数据模型的类型,检验是混合固定模型还是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根据表5的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水平下混合固定效应模型的假设被拒绝,以LN(AVP)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是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在此基础之上,需要运用Housman检验进一步确定是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表6的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接受固定效应模型,因此模型为固定效应模型。

(三)实证结果分析

采用EVIEWS6.0软件中的随机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7。

从表7可知:第一,外资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调整有作用,但效果不显著。第二,内蒙古三次产业的产值由于外商直接投资而增加,且FDI每增加1个百分点,内蒙古三次产业产值就提高0.167个百分点。第三,内蒙古三次产业的优化升级,外商直接投资是主要因素之一。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第一产业的比重将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将逐步上升。而2000-2012年间FDI对三次产业产生的固定效应分别为-0.228、0.213、0.143,即对第一产业产生负向效应,对第二、三产业产生正向效应,外资的流入促进了内蒙古产业结构的优化。

FDI的进入对内蒙古三次产业产值水平有很大提高,但这种正向效应不大,本文认为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有,内蒙古自身技术水平、投资环境以及产业等方面的缺陷,造成消化国际先进技术、吸引大项目、模仿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相对落后,以及相关部门在缺乏深入调查和全面论证的情况下,同时没有配套相应的硬件、软件的条件下,盲目引资,最终导致投资项目质量不高。内蒙古矿产资源丰富,使第二产业相对于一、三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再加上税收优惠等政策偏好,外商直接投资更多的流入投资回报率高的第二产业,但外商直接投资对第二产业的调整效应较小。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2000-2012年内蒙古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外商直接投资与内蒙古产业结构调整存在关系:外商直接投资是内蒙古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而内蒙古产业结构变动不是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原因。第二,内蒙古三次产业的产值由于外商直接投资而增加,且FDI每增加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产值就会提高0.167个百分点。内蒙古三次产业的优化升级,外商直接投资是主要因素之一。第三,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内蒙古产业结构调整,2000-2012年间FDI对第一产业产生负向效应,对第二、三产业产生正向效应,即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促进了内蒙古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内蒙古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基于上文的实证以及归纳分析,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以便更好发挥内蒙古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促进作用。

第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高吸引大规模外资的能力。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自然资源丰富,不仅具有农业的资源优势,而且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内蒙古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有差别地承接和吸纳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引进资源加工型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把自身的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着力提升利用外资规模。

第二,选择重点产业和区域,合理引导外资流向。根据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要有意识地引导FDI投向具有相对优势且规模较大、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鼓励发展节能环保、节水农业、特色林果、再生能源及农牧产品深加工、棉纺织等投资项目。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要求,促进外商投资项目向各类产业园区集聚,通过天山北坡经济带,率先形成规模经济和配置较为完善的产业群,来吸引大型外商投资项目,以此带动内蒙古外资增长。

第三,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引进外资的力度。首先,继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通讯和产业的投资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内蒙古在信息技术和相关配套设施上的落后状况;其次,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小政府、大服务的职能与角色转变,为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提供投资过程中的各项服务,实现“引商、留商、富商”的目标;最后,根据内蒙古自身发展实际,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制定更具导向性的优惠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小平,何伦志.内蒙古“十二五”期间FDI利用规模目标[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1(1)

2.魏后凯.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2(4)

3.庞加兰,杜淑玲.西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理论探索,2011(1)

4.赵红,张茜.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8)

5.姜弘,曹明福.促进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结构相协同的问题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3)

6.唐艳.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关联效应分析[J].经济纵横,2011(4)

7.肖黎明,张春莲.外资流入的产业结构效应—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J].开发研究,2012(4)

8.高新才,周西南.FDI与湖南产业结构调整—基于面板数据模型[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9.龚新蜀,程晓丽,顾成军.内蒙古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12(6)endprint

猜你喜欢

面板数据模型产业结构调整外商直接投资
基于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的我国主要港口内贸集装箱吞吐量影响因素分析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