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建设“美丽中国”之德性诉求

2014-11-12吴丽华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31期
关键词:自然环境美丽中国德性

吴丽华

内容摘要:建设“美丽中国”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自然离不开对人的德性诉求。这些德性可以概括为“贵己”、“利他”、“爱群”、“护境”等方面内容,尤其突出“护境”的德性。建设“美丽中国”之德性诉求就是一个成就人、完善人,使人获得“善”的价值过程,它能使国人的品质在建设实践中不断获得升华,趋向完美,成为美丽中国人。

关键词:美丽中国 自然环境 伦理 德性 价值

党的十八大顺应时代和社会要求,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马克思说过“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建设美丽中国的一切实践活动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满足国人更好的生存发展之需要。美丽中国的主题在于自然环境之美,自然之美必然与社会的和谐之美、人的德性之美密切相关联,因为只有具备德性之美的人才能创造社会和谐的美、才能维护自然环境之美。可见,人的美德是社会美和自然环境美的根本保障,具有根本性的价值。

“美丽中国”之德性内涵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德性本质是使其拥有者在一种良好的状态中并能发挥良好的功能,如眼的德性使视觉敏锐,马的德性是奔跑迅速,人的德性就是使人优秀出色,充分地发挥其品质”。从德性的定义可理解,德性是与人的生存联系在一起,对人的生活实践发挥重要影响。作为德性的道德内化于人,与人合一,从而使人自觉自愿的力量得以发挥出来,使人有极大的“自律”性,而不依赖外在的强制和规范力量,这应属于道德的最高境界。所以,德性在完善自我,成就一个理性自觉的人方面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一个有德性的人会自觉自愿按理性行事,积极主动地遵守规范、秩序,顺应社会美、自然美的要求。按照人处理与自己、他人、社会、自然的实践关系,“美丽中国”的德性可分为“贵己”的德性、“利他”的德性、“爱群”的德性、“护境”的德性等。这些德性聚合于人身上,使人主动创造社会的美、维护自然的美和自身的美。

其一,“贵己”的德性内涵。只有人健康在世,才能建构和谐的社会美,呵护自然环境之美。因此,人首先要能关爱自己。贵己就是尊重自我、关爱自己,但不能等同利己主义,不能和自私划等号。贵己的德性,是指在处理与自我的关系中,有利于自己健康生存、发展的德性。人只有首先把自己活好,才能为他人、社会、国家着想。因此,健康的身心要求有自爱、自尊、自信、自强、乐观、勤劳、勇敢等德性。自爱要求人要自我爱护、爱惜生命、防范伤害、不能动辄轻生、自残自害。自尊,就是要能维护自己基本的人格、尊严、权利,要坚持做人的基本原则,不能丧失人格,做有损尊严的事,要坚决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不受侵犯。自信,就是要求对自己保持信心,相信自己,不能在困境面前灰心丧气、自暴自弃、轻易丧失生活的信心。自强,是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上,敢于接受挑战,迎难而上,自强不息,不依赖别人,不能一遇到阻力就丧失斗志,一碰到挫折就脆弱不堪。乐观,要求对生活有积极满意的态度,活得开心、精神充足,而不是悲观厌世、伤感痛苦、精神萎靡。勤劳和勇敢,一直以来为人们称赞的使人优秀的实践品质,人要积极肯干、肯学习,凡事勇于实践,才能取得成功、实现自我价值。概括这些德性,就是尊重自我、关爱自我。一方面能够使人获得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尊重自我就表现为人动态地、创造性地完善自己的品质的过程,同时这也是一个直接而有意识地发掘和展现人的主体性并且通过自主性的努力而实现其主体性的过程” (刘慧敏、刘余莉,2012),因而“贵己”的德性能进一步促进发展自我的良好品质。

其二,“利他”的德性内涵。主体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中,主体德性的影响指向为他人的目的,有利于主体之外的他者,而促进人与人之间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这种德性就是利他的德性。人生在世就要被处于人际关系的基本环境中,人与人彼此联系,这一生都要处理人际关系。为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人就必须具备为他的德性,但并不是利他主义。这种为他的德性,比如,友善、诚信、宽容、感恩、尽孝、关怀、谦逊等。友善,要求与人相处要友好、善意,善良的人不会想着去害别人,而是富有同情、爱心的人,这种德性必定有利他人,让人有安全感,不会让关系紧张不安。诚信,要求诚实守信,以心换心、以诚相待、言而有信,不相互欺骗、不背信弃义。缺乏诚信,人们很难合作共事,市场经济也难以顺利发展。宽容,是要求人心胸开阔、大方容人、得理饶人,不计较、不苛求、不嫉妒,这样,人与人之间才会不存怨恨、释怀相处,相互谅解、包容。感恩,是对自己有恩的人要心存感激、知恩图报,对父母、师长、以及帮助过自己的人要表示尊重和诚挚的谢意,不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恩将仇报,否则就会为人所不耻。尽孝,主要指对待父母等家长的态度,“对父母家庭的孝作为最基本的要求,是每个民众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 (何建良、杨向荣,2013);关怀,就是关心他人、同情他人、爱护他人,心里装着别人,能替别人着想,乐于帮助他人、替人分忧。现实中,只顾自己、不关心他人,对别人的困境视若不见、麻木不仁、毫无同情心,甚至幸灾乐祸、落井下石,这样的品性就有害于他人、不利于人际关系。谦逊,指谦虚谨慎、低调谦让、虚怀若谷,而不是骄横跋扈、盛气凌人、自以为是。这样的人,人们与之相处感到亲和、轻松,不会有压力,从而能彼此尊重、愉快相处。

其三,“爱群”的德性内涵。主体在处理与社会(群体)的关系中,主体德性的影响指向社会群体,即主体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共同体,有利于社会群体的和谐有序、进步发展的德性。简单说来,这种德性体现在主体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中,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这类爱群的德性主要有,爱国、敬业、忠诚、负责、合作等。爱国,是集体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对一个公民基本的德性要求,爱国,就是要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个人的利益要服从国家集体的利益,个人利益只有在国家集体中得到实现和保障,因此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国家的主权、忠于国家、不损害国家形象、不危害国家安全、不叛国、不破坏全民族团结。敬业,就是要求爱岗尽职,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为社会多做贡献,对待工作不能玩忽职守、得过且过、消极怠工。忠诚,就是要求忠于党和国家,尽心尽力为国家的稳定、发展、繁荣做出贡献,不出卖党和国家的利益,不拉帮结派、不分裂国家、不投敌叛国。负责,要求人有担当责任的意识,对自己、家人、集体负责,要有社会责任感,切实履行自己的角色所担负的责任,而不是找借口逃避责任、推诿责任。合作,要求有共同协作、团结一致、互利互惠、合理分工、实现共赢的良好品质,“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而不是以邻为壑、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等。在一个社会中,这种合作的德性才能凝聚力量、共同致力于国家的富强、民主、进步的目标。整体看,这些爱群的德性,都是针对集体、社会、国家来讲,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国家的繁荣与发展。endprint

其四,“护境”的德性内涵。主体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中,主体德性的影响指向所生存的自然环境,是有利于生态发展、环境友好的德性。护境的德性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保障,是生态伦理的直接诉求。近年来,人与自然的矛盾突出,环境恶化已严重威胁我们的生存和发展。要改善环境,建设一个美丽的中国,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人的生产生活应该考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要求节约资源、爱护环境、低碳生活、绿色消费,创建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才能建设一个美丽中国。这类德性主要体现为,敬畏、节制、环保、素朴等。敬畏,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而不是亵渎自然、漠视生命;因此要求尊重自然本身的权利,不把自然视为征服的客体、奴役的对象,珍惜自然资源,爱护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保护生态平衡,促进生态发展。节制,要求人主动控制自己的无理欲望,不肆意掠取自然资源,不任意猎杀动物、砍树毁林;节约各种资源能源、开发使用可再生资源等。环保,要求保护自然环境,空气、水、土地、动植物都是其中的内容。人都要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活,要保护环境在生产生活中就要减少对空气、水、土地的污染,采取环保技术处理好排放物(废气、废水、废物),处理好垃圾和废品。素朴,就是反对消费主义、浪费主义、享乐主义,主张绿色、低碳、生态的消费文明方式。这种德性是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当前一些先富的国人极尽奢华之能事,讲气派、图面子,上演各种豪华婚宴、炫富消费形式,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应倡导节俭的优良传统。

“美丽中国”之德性目标

美丽中国离不开美丽的中国人,否则,如同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就不具备生命力。人的德性是一切事业成功的根本保障,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自然离不开对人的德性诉求。人的美,不只在于外表视觉给人带来美的感受,更重要是内在的精神之美,也就是德性的美。而内在美的获得,一定是在社会实践中,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完善和发展自身。总而言之,建设美丽中国使国人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是其追求的终极目标,在建设过程中,使人获得“美”和“善”的德性,成为美丽中国人。概括以上德性内涵要求,美丽中国呼唤国人做一个德性之人,一要有“贵己”的德性,处理好人与自我的关系,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二要有“利他”的德性,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善于“为人”、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大团结;三要有“爱群”的德性,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就是要把国家、社会等集体的利益置于首位,个人要服从国家、社会的需要,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四要有“护境”的德性,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人类社会和生态自然的永续发展。从这四个方面的德性要求来看,其目标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这里的“友善”包括善待人,也包括善待自然。由此,从本质上来说,建设美丽中国之德性诉求就是要求国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设美丽中国—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其直接目标追求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最终目的是谋求中国人更好地生存、发展,使国人能够诗意栖居在一个美好的自然环境中。可见,建设美丽中国本身的道德蕴意其实是对国人的终极关怀,这个最终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中国人自身的奋斗。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过程中必然受社会发展和时代精神影响以及建设任务的要求而对国人提出具体道德要求,因而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过程就是成就人、完善人,使人获得“善”的价值的过程。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实际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人处于社会关系之中,人只有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活动中,使“贵己”、“利他”、“爱群”、“护境”融合于人一身的德性,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提升,趋向完美。这些德性统一在国人身上,就能进一步激发实现中国梦的热情,从而能够使其导向更美好的生活,成为更完美的中国人。总而言之,为了实现中国人生存、发展得更好的终极目标,人们应以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需要在实践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主动追求德性之美,获得人自身的“善”达到“心灵美”,成为美丽中国人,进一步促进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

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人民出版社,2010

3.刘慧敏,刘余莉.儒家的礼、“自我”与德性完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4.何建良,杨向荣.中国孝文化的理念形态及其现代传承[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5.论语.颜渊篇第十二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然环境美丽中国德性
柳亚子书法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幼儿园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的探讨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