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基于新建本科院校的视角

2014-11-12王永桂李之琳郭宏斌

黄山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公共事业新建应用型

王永桂,李之琳,郭宏斌

(黄山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一、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背景

自1998年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呈现跨越式的大发展,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到大众化阶段,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近300余所,占普通本科院校1/3强。这些新建的本科院校对推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的新建本科院校走什么样的发展模式?这已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道路上必须解决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 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一精神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模式指明了方向,进一步明确了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发展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这一精神,众多的新建本科院校提出了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模式。

我国传统的本科教育侧重于学术型研究人才的培养,这与我国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完全相适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大量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较高的应用型人才。[1]176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如果以培养学术型研究人才为目标,无论在自身的基础上,还是外部的条件来看,都不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的道路上不可能走传统本科教育模式,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另辟发展道路,并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指导精神,明确发展路径,更新教育观念,创新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发展与培养的人才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新建本科院校才能切实、有效地扮演好其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角色并发挥应有作用。

二、新建本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

自1999年东北大学和云南大学首次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从起初的两所高校招收本科生发展到现在500余所高校招收本科生,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其发展的速度应该说相当迅速。在这些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高校中有相当多一部分为新建本科院校,对于这些学校来说面对的是新的教育层次和新兴的专业双重挑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历程虽短,但速度较快,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特别是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难免会存在相应的困境与问题。

(一)专业人才定位宽泛,专业教育缺乏特色

国家提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是国家在宏观层面上的一种定位。该培养目标只从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要求。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出口”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目标模糊。[2]161当前众多的新建本科院校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上基本遵循国家提出的培养目标,自身缺乏对培养目标的细化与具体化。虽然国家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出口”提出了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五个指导性方向,但这只是一种相对宽泛的培养目标。按照这种培养目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应是能在教科文卫等公共事业领域具有很强应用实践能力的“专业性全才”。[3]100然而这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基于自身条件的限制,要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全面性人才尚具较大难度。专业人才定位的宽泛往往又导致新建本科院校专业教育缺乏特色。只有人才培养的定位明确化和具体化,新建本科院校才能依托自身资源和条件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教育。

(二)沿袭传统教育模式,课程设置缺乏创新

当前众多的新建本科院校虽然纷纷提出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但在人才的培养上基本仍沿袭传统本科教育模式,并且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创新,趋同性较明显。全国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3年提出公共管理类学科课程体系的四门大平台课(即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和四门小平台课(即公共事业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公共财政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从这八门课程的设置来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基本以政治、管理、经济等为主导。从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可以看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体现不明显,大都是偏文的课程,涉及的实验、实习和实践较少。[4]93众多的新建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仍以理论型课程为主,由此也可以看出新建本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教育仍以传统的理论教育模式为主,这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不相符合。就目前的课程而言,有许多高校基本上是将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等专业混同。[5]72应用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从过于注重理论的教育转变到强调应用能力的教育,从以理论型课程设置为主导转向应用型课程设置为主导。

(三)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导,教学手段缺乏革新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在教育模式上仍偏重理论教育,以讲授为形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必然成为主导式教学方式。传统教学的典型特点是以讲课为基础,靠教师的权力或声望地位来维持,由教师独自选择教学题目、论点、内容和讨论形式。[6]47传统教学是一种以教材为平台,以理论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多的是重理论、传授、系统、秩序。教学方式的单一化往往导致教学手段缺乏丰富性。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只需一本教材、一只粉笔,教师也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手段上缺乏创新意识与改革意识。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偏重知识的灌输,虽然也有论证、实践,但仅局限于经验理论知识的正确性,这就使学习者处于被动的地位。[7]105因此以“教师为主导”的理论灌输式教学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开拓。这样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显然不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客观上要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手段的丰富化。

三、案例教学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分析

案例教学在大学教育中的运用最早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的哈佛大学法学院。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案例方法已在商业教育中广为普及,公共管理学院在此期间也纷纷效仿。[6]86哈佛的案例教学法在大学教育中的运用显示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尤其是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现已成为现代管理学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众多的大学与其他培训机构把现实世界的案例研究作为教学工具,将管理世界中的问题与方法带到课堂里。[8]64案例教学法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在高等院校的教育中备受关注,并被广泛应用到诸多学科的相关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部分高校与研究机构专门成立了案例研究中心,进行案例教学研究与案例库的建设。案例教学法在各国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主要由于其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具有一系列优势,并且两者存在较大的差异(见表 1)。

表1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取向,而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传统教学往往注重先教后学,这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效果较差。教学实践中,教和学不是像逻辑思维确认的那样,教然后学,教——学始终是单向、有序地进行,而是有时“先教后学”,有时“先学后教”,有时教——学两者交错进行。[9]53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案例教学本身要求学生首先必须成为主动学习者,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应事先对案例进行非常充分的了解。学生必须根据教师事先布置的教学讨论问题,对案例进行仔细阅读和分析,同时还必须自主地查找和阅读相关的参考资料与书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案例分析与讨论中来。正如有学者所言:“一个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能力和从案例讨论中学习的能力,与其准备的数量与质量有着直接的联系。”[10]62学生作为主动学习者在案例学习的方法、动机、策略、时间等方面都应做到自主管理和安排,从而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主动学习者。如此才能通过案例教学较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典型区别之一就是信息流动的多向性。案例教学中信息流动的多向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信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流动,二是信息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流动。这种信息流动的多向性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这样才能保证信息流动的通畅与有效。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学生要与教师积极合作,课前必须按照教师的指导对案例进行学习与准备,课中必须回答与解释教师及其他同学的提问,课后必须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作业;另一方面,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常要求学生对案例的准备与讨论以团队或小组的形式来完成,这也要求学生必须有团队的意识与合作的精神。学生在对案例相关资料的搜集与分析、观点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等方面都要依赖于团队或小组成员间积极合作才能完成。为此一个团队或小组里的学生必须通力合作,协作学习才能完成团队的学习任务。案例教学是一种群体活动,通常要经过小组、大组合作思维的撞击,要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11]191通过案例教学对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具有较大促进作用,团队合作意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在学校学习和未来进入社会必备的素质。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型人才最基本的特质之一就是具备能够运用结构性知识来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霍华德·巴罗斯指出:“用于实践场合的结构性知识是指从潜在相关的知识体系中有选择性地抽取处理特殊争端或解决特殊问题所必需的那些事实的能力。其目标在于将知识运用于背景的能力,在此背景下选择问题的处理或解决方法是必要的。[12]481系统地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取向。案例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和讨论,就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过程。[13]88-89通过案例教学将学生置身于复杂的现实环境中,要求学生在有限的信息基础上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复杂问题。案例教学实质上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形式,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知识体系学会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进行评价、总结经验等。经过案例教学的训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获取更多的用于实践场合的结构性知识,进一步加深和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有利于锻炼学生面对复杂的现实环境时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有效结合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问题以及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方式。

四、案例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运用策略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众多的教学领域中广为普及,尤其是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卓著的效果,现已成为管理领域里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14]54案例教学也是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克里斯坦森认为教学案例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培养一种理解问题的方式并且有助于一个组织的问题的解决。[15]27可见案例教学的目的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具有高度的切合性。要充分发挥案例教学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有效作用,尚需在以下三个基本方面进行着力。

(一)转变课堂教学观念,改革创新课程体系设置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尤其是在教学环节上。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教学的质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质量的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必须依托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单一的教学方式诚然难以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客观要求。无论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层面还是教师的层面都需要进行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抓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革新。在保证传统的讲授教学发挥作用的前提下,切实推行案例教学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教学实践中的广泛运用,使案例教学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教学方法。从目前一些新建本科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来看,理论课程设置的过多、过细,进而导致课程间存在交叉与重叠的现象较多,同时也必然导致实施案例教学的空间有限。因此要真正充分发挥案例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必须改革创新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科学、合理地整合和优化理论课程的设置,避免理论课程的教学占据专业本科教育阶段的绝大部分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为案例教学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以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要求。

(二)培训案例教学教师,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案例教学教师是组织实施案例教学和达成案例教学目的的关键所在。案例教学教师是设计者、主持人、仲裁者、“魔鬼支持者”、同学以及法官。[6]92案例教学教师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首要的。案例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离不开教师角色的准确定位,教师在成功的案例教学中实际扮演了主持人、发言人、导演、催化剂等多种角色。[16]54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相比,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要充分发挥案例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首先需要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案例教学教师。当前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本身就不充足,加之实施案例教学并非主要的教学方式,由此导致具有丰富案例教学经验的教师非常缺乏,这样也难以使案例教学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式。新建本科院校要着力培训一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教师,应聘请具有丰富案例教学经验的教师开办相应的培训班或进行案例教学指导。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是从理论到实践,而不是从理论到理论,这就要求案例教学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也要有丰富的专业或行业实践经验。教师能把课堂中的问题带到实践中去,又能把实践中的问题带到课堂中来,这有利于实现良好的案例教学效果,切实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机制和制度鼓励教师从课堂中来并深入实践中去,从实践中来再回到课堂中去,建立“双能型”师资队伍,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保障。

(三)精心设计教学案例,建立应用型案例题库

案例是指按照特定方法、经过选择和加工的特定事例,是案例采集和制作者对于实际生活中某些特定方面发生的事情的真实情景的描述。[17]15-16教学案例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学习者通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能够从中有所收获。教学案例是进行案例教学活动的媒介与基础条件,高质量的教学案例是成功实现案例教学目的的必要条件。当前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主要采用一些研究型院校所设计的教学案例,这些案例与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定位和教学目标并不十分切合。相当多的新建本科院校很少结合自身教学定位和目标设计教学案例,教学案例的设计成为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实施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薄弱环节,这也导致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的教学案例非常缺乏。要保证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成功就必须加大投入并组织实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教学案例设计,还要开发应用型案例题库,以保障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教学案例的设计要遵循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目标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原则。学校可以在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过程中,鼓励教师将在公共事业管理领域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原创性教学案例设计。这样的教学案例既能有较地结合公共事业管理的相关理论,又能真实地反映公共事业管理实践领域中的现实问题,用之于教学活动中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案例设计并建立应用型案例题库是进行案例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

[1]郑建英.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9).

[2]孙晓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

[3]郭宏斌.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社区共建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2(2).

[4]林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探索[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11).

[5]孔春梅.对国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6).

[6]小劳伦斯·E·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7]褚添有.简论公共管理案例教学[J].贺州学院学报,2008(4).

[8]Büo cker,Franz.Is Case Teaching More Effective than Lecture Teaching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 Exploratory Analysis[J].Interfaces,1987(5).

[9]吕渭源.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师、学生角色的解读[J].湖北教育(教学版),2007(11).

[10]Mary Margaret Weber,Delaney J.Kirk.Teaching Teachers to Teach Cases:It's not What You Know,It's What You Ask[J].Marketing Education Review,2000(10).

[11]魏葵.充分发挥案例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市场,2011(2).

[12]Barrows,Howard.How to Resign a Problem-Based Curriculum for the Preclinical years[M].New York:Springer,1985.

[13]王珏辉.管理学科案例教学———实验视角[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7(1).

[14]王永桂.公共管理案例教学课堂讨论问题的设计研究[J].学术探索(理论研究),2011(7).

[15]Christensen,C.Roland.Teaching and the Case Method:Texts,Cases,and Rradings[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1987.

[16]孙璐.论教师在管理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

[17]王浦泃.试论公共管理案例的基本特点[J].中国行政管理,2001(7).

猜你喜欢

公共事业新建应用型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公共事业管理的局限性及管理方式选择
促进社会资本进入南昌社会公共事业领域的研究
基于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公共政策课程实践教学研究*——以广州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