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中外对比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4-11-11袁文王丽君王文杰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4年9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青年对比

袁文+王丽君+王文杰

摘要 我国的志愿服务已经进入规范化和理性化的发展阶段,外部环境的推动和内部改革的演变,已将中国的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引入国际化、专业化和多元化的发展道路。相较于西方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现状与特点,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在内容形式、政策制度、人员管理和运行模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经过比较研究,我们应为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更宽松的社会环境,加强各领域的资源融合,推广企业化的管理模式,拓宽国际化的发展思路,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符合组织发展与受众需求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青年 志愿服务 对比

志愿服务的概念源自19世纪初的西方国家,当前,志愿服务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与推行,业已进入规范化和理性化的阶段。期间其内容、范围、组织形式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朝着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的方向不断完善。全球政治经济多元化和一体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数量不断增加,志愿者队伍逐步扩大,志愿服务的社会作用和影响日益增强,同时志愿服务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增强,为中国的志愿服务带来更多超越文化阈限的沟通和交流。这些外部环境的推动和内部发展的变化已将中国的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引入国际化、专业化和多元化的道路。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在组织建设、服务内容和方式、影响效果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与其他国家的青年志愿服务组织进行全方位的对比,从中汲取精华,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符合组织发展与受众需求的发展路径。

一、中外志愿服务的发展状况1.西方国家志愿服务的历史演变西方国家的志愿服务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早在古罗马时期,宗教哲学家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认为:“好心为迷路者带路的人,就像用自己的火把点燃别人的火把,他的火把不会因为点亮了朋友的火把而变得昏暗”。近代西方志愿服务的前身,直接源于18世纪末欧美的宗教性慈善服务,因此那时的志愿服务主体是由宗教团体或组织来担任的。直到19世纪资本主义迅猛发展,一些非宗教性的志愿组织开始出现,例如,英国为了协调政府与民间各种慈善组织的活动,在伦敦成立了“慈善组织会社”;1818年,在美国纽约出现了纽约救贫协会,志愿人员经常访问处境困难的贫困家庭,帮助他们改善处境,直到他们从事合适的经营和工作,并教育和培训他们的孩子,掌握一定的工作技能。至此,现代意义下的志愿服务组织的萌芽开始逐渐萌发。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滋生,在经济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前提下,社会失范、运转轨道偏离。西方国家志愿服务组织的长足发展得益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自由性,大量社会组织自民间兴起,它们各有所专,依托中产阶级和名门望族来吸收社会公民,通过毫无盈利的社会志愿服务启发人们的自救运动,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通过自我调整,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良好而稳定的社会环境。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强国进入“福利国家”时代,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和帮扶社会志愿服务组织等手段参与到社会领域的建设中,使得志愿服务组织的地位、服务领域和范围发生了很大变化,整个社会的志愿服务热情十分高涨。同时,志愿服务组织也进入规范化和专业化阶段,社会工作专业和相关专门学校逐步建立,一些偏商业性的宣传方式也融入到了组织和活动的运营中。2.我国志愿服务的兴起和发展20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当时的学生自主性很强,表现为“知识分子”的身份自觉以及对社会时事的极大关注,在这一时期,青年学生只有在进行社会调查和研究的时候,才会对社会福利和慈善的缺失有所关注,但却无法开展有组织的慈善活动。从二战时期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在社会志愿服务和慈善行为等方面的发展处于停滞和空白状态。改革开放后,一方面,青年学生享受着爆炸式的信息增长;另一方面,感受着西方多元的思想汇聚,参与志愿服务的自我关注趋于淡漠,志愿服务的概念并没有得到理解和传播。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当年的12月19日,2万余名铁路青年率先打出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为旅客送温暖的志愿服务。1994年12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北京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国青年志愿者组织进入有组织、有秩序的发展阶段。至此,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受到普遍关注和积极响应。从铁路系统的职工,到校园内的大中学生,从工厂的干部,到农村的普通青年,不计其数的人们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仅1994年的暑假,在全国的山乡村寨有几万支青年志愿者队伍在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从2000年起,每年的3月5日被确定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日”。截至2010 年12 月,我国已形成了近2000 个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总人数高达7240万,全国累计有8000 多万人次的青年向社会提供了超过40亿小时的志愿服务。

二、中外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之比较1.内容形式的差异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经过多年的演变,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由团中央发起的“青年志愿者活动”、由民政部发起的“社区志愿服务”、由民间慈善机构和宗教团体发起的相关志愿服务等。青年人参与志愿服务已不仅仅是个体行为,更多是通过志愿服务组织来进行的,是一种组织行为,如参与重大活动的服务工作,如奥运会、世博会等,另外,是带有较强公益色彩的工作,如扶贫募捐、助残帮困、义务就诊、法律咨询等。但总体来说,形式较为单一,服务领域较为狭窄。同时,这些志愿服务项目大多声势浩大,有着明确的组织和目标,受到社会关注较多。而现阶段国外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已扩展到社会福利之外的领域,如学龄前儿童日托、老人日托、学龄前儿童课余活动、保护妇女、移民难民安置、社会义举、社会正义、民权、社区开发、文化和艺术、卫生和医院,等等。此外,国外的志愿服务项目针对性较强,每一个组织有专门针对某些领域进行的志愿服务项目,组织会对志愿者进行严格要求和培训,并且持续进行同一项服务,因此每个志愿者都能够对项目进行深入服务,也使得志愿服务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形成较深刻的社会影响。2.政策制度的差异国外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到今天,其组织特征和管理经验十分接近现代企业,因此为了组织高效运转,在成立之初就由创建者或者创建集团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奠定了组织的法理基础,对组织进行制度化管理。在组织领导层面更替的过程中,许多具体的规章会得到继承和修改,根据现实情况的不同还会删减不适宜的规章或是添加新的规章,但整体的制度框架一般不会动摇。国内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规章制度大多不够规范,专业化程度较弱。一般只制定了组织在一些具体事项上的做法与细则,以及涉及某些方面,如人员竞选、网络平台、办公室、培训等的管理办法。国内青年志愿服务组织规章制度的制定多由领导团队自行制定,参照一些社会组织、经济组织的现行规章和管理方式,随着组织具体事务的变化而进行增减或修改。3.人员管理的差异国外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大多依托社区,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广播、信息栏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开发布有关志愿者需求数量、岗位要求和报名方式等招募信息。另外,组织可深入政府、社区、农村、企业、社会团体等机构,有针对性的开展志愿者招募工作,吸引和动员热心公益的广大市民特别是专业人士随时和就近加入志愿者队伍,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国内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多面向在校学生进行志愿者招募,通过网络平台、海报、展板、传单等方式进行公开宣传招募,招募标准由组织自定,但是时常要经过笔试或面试考核。国内青年志愿服务组织有时也会定向动员招收志愿者,如有较强的外语技能、艺术水准或者其他特长的学生,这些大多是考虑到组织的一些项目中需要拥有专业特长的志愿者。这种机制使得我国的志愿者素质整体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但其社会属性却被逐渐忽略。在绩效管理方面,国外青年志愿服务组织通常运用督导的方法。在志愿服务期间,定期督导可以帮助组织检视服务素质和水平,并对志愿者工作做出及时指导和帮助,以达到服务持续改善的目的。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者要做到对志愿者行为的组织与督导,以便保证志愿行动的顺利以及日后工作计划的制定。国内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由于大多建立在学校,其内部成员更替频繁,若没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较强的措施和方式,很难提高志愿者积极性。例如,在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中,通常通过志愿服务证明、志愿服务时长认证、培训与内建等方式来作为激励措施提高绩效。4.运行模式的差异国外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运行模式是一种自下而上发起和推行的模式。组织成员自行发起活动,将团队组织起来,逐步发展壮大后,采取企业化的管理运行机制,以制度作为约束和保障,用强大的志愿精神作为组织和人员行动的向导和激励,通过企业、政府和社会的捐助获得资金资源,同时还能通过公益服务收获一定报酬。国外青年服务组织在社会中寻找合适的项目,通过协谈介入,从而可以将自己的力量贡献在需要帮助的地方,并形成自己的项目,通过不断的培训和完善达成项目持续深入发展的状态。国内青年志愿服务的组织运行模式通常是自上而下发起和推广的模式。我国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多是由共青团系统发起。青年志愿者服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组织动员力量强”,适用于服务国家政策支持的大型项目的推行。这种运行模式存在着较大的行政干预,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组织化和社会化水平较低,自主空间不足。在组织中,下级服从上级,上级还要服从组织外部的社会机制,加上资金来源有限,组织运行和活动开展受到限制。另外,在这样的模式下,组织队伍容易分散,缺乏凝聚力,参与者并不真正了解志愿服务的精神,缺乏主动参与创新的动力。在开始阶段,志愿者积极性高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积极性开始锐减,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endprint

三、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对策1.提供更宽松的社会环境我国青年志愿服务已经迈向自主发展、多元化发展阶段,但是离“全民参与”仍有一定距离。在这一进程中,党和政府在推动志愿服务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各级团组织仍是推动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发展的主要力量,这一发展模式使青年志愿服务具有较强行政化的特点,且获得资源的渠道比较单一,这样很难激发甚至会削弱组织和志愿者的积极性。城市和高校党团组织应提供适度宽松的政策引导和科学建议,增强组织运行的自主性,可以设立青年志愿服务专项基金,为青年志愿服务积累事业发展的资本,尽量提供自由、宽松的制度环境,允许组织发起或参与更多难度高、服务跨度较大,以及一些能够带来收益的服务项目和公益活动,让组织自由发展。总而言之,政府统筹、社会支持、组织自主发展是志愿服务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2.加强各领域的资源融合青年志愿服务组织是存在于社会大背景、大系统下的子系统,青年志愿服务组织需要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呼吁社会、政府、单位共同合作,这样才能促进志愿服务的健康发展,脱离了联系与合作,青年志愿服务举步维艰。从全国范围来看,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包括地域间的不平衡,政府投入的不平衡、民众认识的不平衡等。另一方面,作为公益性质的社会团体,要得到社会环境的认同以及助力,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难和阻力,唯有加强与各领域的合作,寻找共同的价值目标,采取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才能打破发展过程中的“失衡”,组织才能得以平衡协调的发展。3.推广企业化的管理模式企业是从事生产或服务性经济活动,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并获取盈利,实行自主经营的经济组织。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企业化运作,就是用企业的经营理念来管理运作志愿服务工作。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应汲取西方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运行经验,推广企业化的运行模式,在规章制度和科学管理中实现组织的自身优化,在人员管理、激励机制、绩效评估、财务制度、项目化操作等方面实现管理模式的突破,结合国内青年志愿服务大环境的现实情况和社会需求,实现项目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双轮驱动,使组织走上高效发展的轨道。4.拓宽国际化的发展思路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水平的指标。近年来,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规模与数量不断发展壮大,并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发挥着一系列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优秀文化的输出、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对青年志愿服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拓宽志愿服务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先进文化的交互以及社会的和谐进步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对于志愿服务理念的多维度认知,从服务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运行等方面逐步完善国际化的进程,建立健全运行、主体、保障等一系列联动机制,吸收国外志愿服务组织的先进经验,由内而外进行全方位的调整和接轨,尽管这条道路还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探索,但在国际化大潮的影响下,国内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必将探索出一条能够更好契合时代主题、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促进时代与青年的共同进步,实现社会与青年人的和谐成长。

参考文献:

[1]冯英,张慧秋,白亮.外国的志愿者[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2]王振友.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由来、现状及发展趋势[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0,(02).

[3]张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青少年研究,2007,(05).

[4]北京志愿者协会.志愿组织建设与管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

[5]高燕,李冰.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对策研究[J].才智,2011,(04).endprint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青年对比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