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而不同:中国《孟姜女》与韩国《无影塔》的比较

2014-11-11朴贵花曲杰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孟姜女比较

朴贵花++曲杰

[摘 要]中国四大传说之一的《孟姜女》千里寻夫的故事感人至深。而同样在古代韩国,也流传着一个寻夫的传说《无影塔》。从中韩两个不同国家的传说出发,通过分析两个传说结构、主题上的相似点、两个传说种类、叙述方法及造就这两个悲剧的封建压迫来源上的差异等,将《孟姜女》与《无影塔》进行比较,并考量造成这两个传说相似性的原因。

[关键词]《孟姜女》;《无影塔》;比较

引言

封建时代,沉重的兵役和徭役,使妻子与离家的丈夫久久不能相见。不少闺怨诗在此情景下应运而生,当然也有千里寻夫的故事就此流传。中国的《孟姜女》与韩国的《无影塔》(1)可谓是两国最为经典、感人的寻夫传说。

《孟姜女》与《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一道,并成为中国四大传说。可谓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但是各版本的传说故事内容既欠完整又不统一,传说产生的渊源、流变情况也不是很清楚,直到1924年11月顾颉刚先生在北大《歌谣周刊》上发表了现代孟姜女研究的文论——《孟姜女故事的转变》,才将历史文献上纷杂记载的及各地传说中存在的孟姜女故事进行了整理,绘出了这个故事自古以来的演变轨迹,才使这个流传两千多年的孟姜女故事脉络呈现在我们眼前。据顾颉刚先生的考证,孟姜女故事的原型是《左传》中杞梁妻。齐国将领杞梁战死后,齐侯归来时路遇其妻而吊,杞梁妻因野外凭吊不合礼法而表示不满。到了西汉后期,孟姜女故事开始出现了哭夫崩城、殉夫死节的情节。而唐代是孟姜女故事最终基本定型、更富传奇色彩的时代。

在此之后,研究孟姜女故事由来、转变的学者很多,也有人从哭声出发,曾有人将孟姜女和雅罗斯拉夫娜的哭做过比较,从中透视中俄文化,得出中俄二元与三元崇拜、个人与国家关系上的文化差异。本篇论文,选择中韩两个不同国家千里寻夫的故事,通过比较两个传说异同点,试分析其原因。

韩国民间传说资源十分丰富,这些传说一部分记录于《三国史记》、《三国遗事》等史书,一部分收录在地理志、地方志及个人文集中。除了这些记录于文献资料的传说之外,还有大量的口头传说以口耳相传的活形态方式广泛流传在民间。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韩国民间文学研究的深入,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也得到了比较充分的收集整理。现代作家玄镇建将历史与传说结合并进行重新架构,于1938~1939年在《东亚日报》上连载了《无影塔》。使得《无影塔》这个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以更加丰富完整的全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本文主要用主题学研究方法、社会历史学研究方法以及结构分析法进行研究。

1.《孟姜女》与《无影塔》故事梗概

中国的《孟姜女》与韩国的《无影塔》在各自国家的文学类别上都属于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就是在民众中间世代流传的关于某人、某事、某物的口述性故事。传说是民众口头讲述的散文故事,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同时,传说又有超现实的一面,往往会有神仙人物出现在其中,带有明显的传奇性。传说相对应的英文单词是“legend”,英语的意思是“传奇”、“传奇文学”等,也指那些古来流传的、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1]

在中国传说一般可以分为人物传说、历史传说和地方风物传说三大类[2]。本文中的《孟姜女》便属于人物传说。

韩国传说分类更为细致,分为建国传说、人物传说、地方传说、风物传说、风俗传说五类。《无影塔》是其中风物传说的代表。

1.1《孟姜女》故事流变及梗概

孟姜女传说由来已久,追根溯源,顾颉刚教授指出:“孟姜女即《左传》上的‘齐梁之妻”《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传说,齐将齐梁在莒国战死,齐侯回来,在郊中遇见杞梁之妻,使吊之。她以为郊中不是吊丧的地方,把他却去。因此齐侯到她家中吊唁。这则故事中既没有“哭”,也没有城墙或者长城、更没有“城崩”、“投水”等情节的出现。这时,我们只看见杞梁之妻是一个谨守礼法的妇人。她虽然在悲痛的时候,仍然以礼处事,这让人钦佩。

“哭”的情节最早在《礼记·檀弓》。它引曾子的话道“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增加了感情色彩。

后来到了西汉故事由刘向悲歌变为崩城,刘向在《说苑》及《列女传》中都说,她丈夫死后向城而哭,城为之崩。《列女传》里更增加了投水的情节。

而我们目前较为熟知的故事版本形成于唐代,《雕玉集》所引《同贤集》中将杞梁改为杞良,变为秦朝的燕人而修筑长城;将杞梁之妻的名字说了出来,为孟仲姿;杞良被筑于长城之中,其妻对长城而哭;最后还有滴血认骨的情节的出现。后来在敦煌曲子词所记片段,其中不仅包含千里送寒衣的情节,而且还第一次出现孟姜女的名字。这些基本上为我们描述了一个较完整的孟姜女传说。[3]

而后故事在民间仍继续发展演变,各地口头讲述,不断补充,变为今天我们熟知的版本。

1.2《无影塔》时代背景及梗概

《无影塔》在韩国庆州地区流传很广,但很少被中国人所知,人们对《无影塔》知之甚少。

公元前(1)世纪中期,韩国先后兴起了高句丽、新罗、百济三个封建制国家,它们逐渐统一了周围的一些小国,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历史上称为“三国时期”。三国中,原本实力最弱有比较落后的新罗,于公元6世纪中叶吞并了洛东江流域的六伽倻,并相继于660年和668年联合中国唐朝军队灭了百济和高句丽,统一了大同江以南地区。统一了三国的新罗王朝,史称统一新罗。

在这一背景下,一个关于无影塔的故事蕴育而生。

《无影塔》讲述的是阿斯达与阿斯女的爱情悲剧,因释迦塔的修建而流传下来的故事。阿斯达是百济国一位石工的名字,他曾在新罗佛国寺里雕琢多宝塔和释迦塔。阿斯女是阿斯达留在百济的妻子。

新罗国为了修建佛国寺,从全国强制召集许多有名的石匠。其中有一个石匠叫阿斯达。结婚不久,他便离开新婚的妻子阿斯女去修建释迦塔,为了修建好石塔,他十多年未能回家。在家乡苦苦等待丈夫归来的阿斯女由于思念自己的丈夫千里迢迢从百济来到新罗国,请求与她的丈夫相见,但是佛国寺的守门人却不让她进入,说女人不能在工地出现。丈夫近在咫尺却无法相见,阿斯女十分悲痛。守门人对她说,西山脚下有一个大水池,在那儿能看到佛国寺的倒影,释迦塔修完你便会知道,就在那儿等着与丈夫相见吧。阿斯女来到水池边,果然见到如镜的水面上倒映着大大小小佛堂的影子,但却怎么也看不见丈夫修建的释迦塔。终于在一个晴朗的月夜,池水里映出释迦塔的影子,阿斯女喜出望外,仿佛看到自己丈夫归来,跳入池塘想拥抱丈夫,结果被淹死在那片她日日眺望的池水里。佛塔完工后,阿斯达才得知阿斯女的死讯,终因抑制不住悲伤,纵身跳入水池中跟他的妻子一起长眠于池底。后来,人们将释迦塔称为“无影塔”,将那片水池称为“影池”。(2)

2.《孟姜女》与《无影塔》的比较

《孟姜女》与《无影塔》虽然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作品,但是两个传说的故事情节及女主人公的悲剧性命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特别是两个传说的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进一步分析,两个作品也反映了相似的主题、揭露了相似的社会现实。

但中韩两国不同的风土人情和两国古代不同的社会矛盾也造就了两个传说的不同点。两个传说在类别、叙事色彩以及传说所反映的封建压迫来源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2.1传说结构的相似性

传说结构分为表层与深层两种。

“为了发现或描写结构,叙事学研究者将叙事现象分解成组,然后努力确定它们的功能和相互关系。这一带有浓厚结构主义色彩的定义决定了叙事学的研究范式:确定叙事中的行为,然后描写行为的功能,和序列关系,从中找到支配叙事的结构”[4]首先本文将用这种思路来研究《孟姜女》与《无影塔》的表层结构。

《孟姜女》与《无影塔》的叙事顺序如下:

《孟姜女》:孟姜女范喜良新婚,官吏抓走范喜良,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纵身入海。

《无影塔》:阿斯达与阿斯女新婚,阿斯达被强征修塔,阿斯女千里寻夫,影池旁苦苦等待,葬身影池。

从中可以看出,这两个不同国家的传说在叙事结构上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按照新婚不久→被迫分离→千里寻夫→不得相见的时间顺序来发展的。

“故事的深层结构是潜藏在叙事的深层,在叙事的表面是看不到的,就像是正在喷发的火山深处的地层结构,提供和解释着火山的运动。”[5]下面将运用格雷玛斯的深层结构分析模式来分析《孟姜女》与《无影塔》的文化内涵。

《孟姜女》与《无影塔》这两个中韩的寻夫传说,里面的女主人公都是生活在底层的百姓,她们有自己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比如,孟姜女因为喜欢而选择与逃避劳役而躲进孟家后花园的范喜良在一起;阿斯女因为思念丈夫,去佛国寺想与阿斯达相见。但是这些权利却与封建统治阶层的政策相悖,于是,统治阶层便会出现,统治阶级维护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势必要继续修筑长城,将范喜良抓走;遵循佛教理念,工地不许女子进入、推行禁性政策。守门僧人便不会让阿斯女与阿斯达相见。

这里便出现两组对立,百姓与统治阶级的对立、自由与限制的对立。具体的符号方阵如下:

2.2主题的相似性

《孟姜女》反映了人民对封建暴政的痛恨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而《无影塔》这则传说“不仅歌颂了阿斯女千里寻夫的坚贞爱情,也批判了统治阶级的残忍横暴、对劳动人民感情的践踏。”[6]

比较这两个传说,从中都反映了相同的主题:一是对统治阶级的控诉,二是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长城与无影塔作为一种文化媒介进入传说故事中都有自己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为了修筑长城大批男丁被迫离开家乡,它的修建破坏了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破坏了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的梦想。它是繁重徭役的象征,但事实上它的意义并不止于此。唐代,哭倒长城这一情节加入到《孟姜女》传说中,这里是有其原因的,“是由于隋唐间开边的武功极盛,长城是边疆上的屏障,戍役思家,闺人远怀,长城便是悲哀所集的中心”[7]此时,长城是兵役与徭役的集合体,是统治阶级统治的象征,它打破了农业社会中人们“安居乐业”社会理想,成为人们的众矢之的。

而在韩国,随着佛教在公元372年传入和其与韩国固有的万物有灵信仰的融合,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很快发展为佛教国家。统一新罗时期,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更定佛教为国教。大量寺庙在此时期修建。而修建寺庙佛塔,统治阶层必然要征集大量劳役,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男耕女织,夫唱妇随的生活节奏被打破,人们只能借助传说来抒发自己的不满。

长城、佛塔,都是统治阶层的代表,人们通过孟姜女与范喜良、阿斯达与阿斯女的悲剧来批判统治阶级的残忍横暴。

孟姜女与阿斯女是男性社会理想爱情伴侣的代表,她们的爱情追求是人们的理想化身,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向往通过孟姜女、阿斯女对爱情的坚守中得以实现。

《孟姜女》正表现了人们爱情理想中的忠贞与自由。

孟姜女沐浴时被范喜良撞见,并心生好感便向范喜良提出“请为君妻”。关于这段孟姜女求嫁的情节,许多论者认为以“妇人之体不得再见丈夫”为由求嫁不能说明孟姜女在爱情上的主动性,只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贺学军先生则认为,如果穿越社会伦理,进入心理层次,那么应该承认,孟姜女作为一位少女,与其他人一样,有着强烈的爱的渴望。孟姜女身处深闺,她并没有祝英台或是白素贞一样的机遇去选择,所以当她在花园遇见范喜良的时候,她的爱便落在了范喜良身上,此时“妇人之体不得再见丈夫”变成了一种合理借口,让她可以去父母那里争取自己爱情与婚姻。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孟姜女的行为从礼法之中跳脱出来,成了为自己争取爱情的代表。

孟姜女所追求的,不仅仅是自由的爱情,也是一份坚贞的爱情。秦始皇看见孟姜女便垂涎她的美色,想要纳为己有。她毅然拒绝了秦始皇想要强加给她的“妃子”的身份以及随之而来的富贵荣华。她选择纵身入海,来维护自己的爱情,维护自己对爱情的坚贞。

《无影塔》中表现出了人们对爱情坚贞的追求。

阿斯女在家苦苦等待十年,阿斯达在寺庙被随王巡游的富家小姐曼珠追求,虽然心有好感,但想到阿斯女最后还是分开。阿斯女在家听到了阿斯达与富家小姐在一起的不实传闻之后,便启程去新罗。为的是维护自己的爱情。为的是去找回自己的丈夫,为的是捍卫自己的爱情与婚姻。

十年的等待,是对爱情的坚守的信念给予她力量,去新罗的路途遥远而艰辛,是对爱情的坚贞让她克服一切困难。

2.3传说的不同点

《孟姜女》与《无影塔》这两个传说,人物命运悲剧性以及传说的主题有许多的相似性,但两个传说无论从传说种类、记叙手法还是其中所反映封建压迫的来源都有一定的不同点。

首先,从传说种类上来说,《孟姜女》属于人物传说;而《无影塔》则为风物传说,在反应人们劳动创造的同时,也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剥削和掠夺。

其次,从叙事色彩上来说,《孟姜女》比《无影塔》更有些神话色彩。

这些从孟姜女从葫芦中出生,哭倒长城,龙王出现等情节中可以看出,这些带有神话色彩的情节加入到《孟姜女》中,是人们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通过这些超现实力量的给予,表达对孟姜女的同情以及对统治阶级的控诉。

而《无影塔》的叙事则平实的多。阿斯女在水池旁边苦苦的等待,当塔的倒影出现在水里,她仿佛看到了她的丈夫,这是她太过想念以致出现的幻觉,纵身跳入水池,不幸溺水身亡。

最后,两篇传说中封建压迫的来源有所不同。

《孟姜女》中的压迫主要来自于封建君主,而《无影塔》中的压迫主要来源于宗教统治。

孟姜女与范喜良的分开是因为秦始皇征壮丁去修建长城,控诉的是历代封建君王大兴土木、修筑长城、对外扩张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而《无影塔》中,反应的则是,佛教日益兴盛下的宗教统治。新罗统治者将佛教定为国教,统治阶层给予寺庙许多权利,大肆修建庙宇、佛塔,也相应的推行了一些适应于佛教的政策。

但是拥有权利的僧人,比起清心礼佛,他们更关注的是如何获得更大的财物,所以他们修建更多的佛塔,为准备莲花节(初八日每年四月初八)出尽全力。和虔诚地擦佛教用品,尽心地管理众生相比,他们更关注的是佛供。本应清心无欲的僧人们,关心更多的是金钱。完全不理会建塔的阿斯达,也不理会要与丈夫相见的阿斯女。因为他们不允许初八日的活动中出现半点儿差池,影响佛供。宝塔光鲜灿烂的外表下,与之不同的是背后种种的腐败。

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推行佛教,相应的推行“禁性”的政策。所以,即使阿斯女千里迢迢赶到新罗,却被僧人用种种理由推脱不让她与阿斯达相见。

3.原因分析与文化交流的启示

《孟姜女》虽然是我们熟知的民间传说,但韩国传说《无影塔》并不为中国大众所知,更没有学者将这两个传说进行过比较。本文选取了这两个传说进行比较,首先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拓宽了《孟姜女》的研究角度。

本文将《孟姜女》与《无影塔》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孟姜女》与《无影塔》两个传说无论是故事情节、主人公的悲剧性命运还是所反映的主题上有许多的相似性,要探究两个传说相似性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考量。

首先,《孟姜女》与《无影塔》相似性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汉文化的对外传播以及古代韩国的文化借鉴。

中国与韩国山水毗邻,为双方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方便。而且从文化渊源上看,早在中国的战国至西汉初期,汉字与儒教学说一道从中国传入韩国,韩国一度借用中国的汉字至14世纪,之后文人也依旧使用汉文,韩国古代无疑是属于汉文化圈的。文字的通用与往来的便利都给中韩文化交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频繁的文化交流中,在民间传说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双方的民众长期以来有着频繁的交往,包括贸易、求学、传教、通婚、迁徙等方式,他们势必会把各自的口头文学十分方便地带到对方国家,使之在新的环境里继续口耳相传。[8]同时,中韩两国自古互通使节,而且在唐代,韩国更有大批学子在唐朝学习,崔致远就是其中著名的代表。这些人员回国时,大量的书籍也随他们一起从中国传入韩国。

人们的口耳相传,以及大量传入的书籍中势必包括作为中国四大传说之一的《孟姜女》。韩国文人经过自己的再加工,与本地风物融合,《无影塔》便出现在我们眼前。与此类似,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也传入韩国,后经韩国文人的改编再创作,出现了梁祝题材的韩国版——《誓约》(又名《誓言》)。

当然,在这一点结论的得出上,由于资料不足,缺乏文献考证,仍需要进一步的求证。

其次,除了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孟姜女》与《无影塔》两篇传说有如此多的相似性还有其更深刻的社会文化原因。文学作为人类精神现象的精华,存在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状况。相似的社会因素、相同的文化观念也会导致文学作品相似性的产生。

第一,社会因素——封建社会对徭役的大肆征收。

古代时期,中韩两国同作为典型的封建国家,在社会底层有着相似的社会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在这两个传说里,也可以说是统治阶级与底层大众的矛盾。统治阶级征兵打仗,修筑长城,大兴宫殿、庙宇导致的兵役、徭役,使大量男丁离开土地,破坏了生产。《孟姜女》与《无影塔》都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底层大众对徭役的不满。

第二,文化观念——男权主义下的女性观。

儒家文化对中韩两国人们的思想观念有着深刻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了女性观。在中韩两国古代传统的性别观里,说穿了只有四个字——男尊女卑。封建时代多以体力劳动为主,维持家计的责任便自然而然落到男性身上,随着经济条件主导地位的提高,形成男尊女卑的意识,而男尊女卑的男权社会一直制造对守贞妇女褒扬的社会氛围。

孟姜女与阿斯女千里寻夫表现了她们对美好而坚贞的爱情的向往,但是从另一个侧面看,男权主义下的传说或是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是与男性审美相契合的,她们美丽、善良、聪慧、忠贞,她们为了爱情冲破世俗观念只身一人千里寻夫,这些都是当时社会中的男性对自己理想伴侣的期待。

封建社会广征徭役、兵役,这些离家在外的男子并不是社会中的少数,他们在外打仗、劳作的时候,他们内心是希望自己妻子在家为自己守节、也希望她们可以来看望自己,孟姜女与阿斯女符合当时社会所推崇的女性形象,《孟姜女》与《无影塔》正表现了这些愿望。

其实,不只是这两个传说,中国的《列女传》、民间的四大传说、以及一系列歌颂男女爱情的故事中的女主人公,亦或是韩国的《春香传》的春香、《仙女红带》中的两位女鬼、《李生窥墙传》中的崔娘、《彩凤感别曲》中的金彩凤等等都是男权主义视角下对女性的期冀。这些故事中女主人公的美丽、勇敢、叛逆、坚贞都符合当时的男性审美。

参考文献:

[1]黄景春.《民间传说》[M].出版地: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第1-2页

[2]涂石.《民间文学》[M].出版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第25页

注释:

1朝鲜半岛以北纬三十八度为界,北部分是朝鲜,南部分为韩国。朝鲜半岛虽然在20世纪40年代末分裂为两个国家,然而南北引以自豪的灿烂的“五千年历史”确是同根同祖的朝鲜民族的共同创造的历史。本文研究的《无影塔》,是韩国庆州地区流传的民间传说,更是自古时候开始便在朝鲜半岛上流传的。为了不引起大家的混淆,本论文统称为韩国。

(2)参见李东源《朝鲜民间文学研究》,文学学术综合出版社,1999年,第127-128页

基金项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届“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支持计划”项目的资金支持项目号:N1085002071

猜你喜欢

孟姜女比较
《孟姜女哭长城》缩写
缩写《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不姓孟而姓姜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孟姜女姓孟吗?
孟姜女哭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