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90后”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行为探析

2014-11-10韦柳霞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大学生

韦柳霞

摘 要: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环境,而自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更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本文通过分析自媒体时代兴起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研究自媒体时代对“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并就高校如何应对“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自媒体;“90后”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

一、自媒体兴起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自媒体发展形式多样化

2006年底,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评选特辑的封面与以往不同,并非任何名人照片,而是一个大大的英文单词“YOU”和一台电脑,《时代周刊》对此解释道——社会正从机构向个人过渡,个人正在成为“新数字时代民主社会”的公民,2006年的年度人物就是“你”,互联网上的内容的所有使用者和创造者。

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里面对“WeMedia(自媒体)”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数字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把知识联系起来之后,公民能够提供或参与提供他们知道的真相、他们发现的新闻。”

在国内媒体专家则把自媒体定义为:“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比如邮件、手机、博客、微博等,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特定个体传递信息的新媒体,称为自媒体。”

全球范围来说,目前自媒体的主要形式是博客,播客,BBS,SNS,facebook、instagram个人空间等等,其中以博客的诞生,发展,成熟最为典型。

(二)改革开放30年后生活学习条件的巨大改善使自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趋改善,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Pad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标配的“三大件”。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也使高等教育条件得到不断优化,多媒体教学、网络化作业、考试在高校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对信息网络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同时,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掀起自媒体时代的高潮。截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占比为83.4%,相比2013年底上升2.4%。智能手机对功能手机的替代基本完成,智能手机对网民普及率增长的拉动效果减弱。未来我国手机网民增长将主要依靠创新类应用迎合非手机网民潜在网络需求来拉动。

(三)“90后”一代成长中社会性需要日益增长

青年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交往敏感、不擅主动交往,这些特点使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对人际交往有着异乎寻常的渴求。但进入大学之后,他们的交往理想却与之前的想象有很大的不同,周围都是与自己相似的个性张扬、自我意识超级强烈的同学,他们在内心深处都有被他人关注、了解和认可的渴望。同时,他们也希望能主动与他人交往但随着交往的深入了解他人的个人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人际交往圈之后,很多学生却感叹难以交到知心的朋友,于是转向社交网络,寻找以前的同学。

二、自媒体时代对“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降低了经济成本。无论是通过手机通讯、电话、信件、QQ等其他方式都会或多或少的产生经济成本,但是随着我过手机网民的迅速发展,手机电话和短信使用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QQ、微信联系,随着4G时代的到来,手机上网流量越来越便宜,显然这对于尚需经济上依赖父母的青年学生来说无疑是建立维持人际关系最经济的方式。

2.降低了时间和精力成本。对于“90后”大学生来说,远离了亲人与中学时代的好友,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面对新的人际圈子,既缺乏心理准备,又缺少为人处世的经验。他们特别希望通过交往获得同伴的尊重和信任。大学的学习性质跟高中有很大的区别,没有固定的教室上课、自习,平时生活的时间、地点、方式较为分散,班级同学间的沟通比较少,上完课大家各自回宿舍,平时能够深入相处和交流的只有同宿舍的舍友,而且交往非常有限。虽然校园文化建设的繁荣和社团的蓬勃发展扩大了青年的交流,但由于兴趣爱好的不同使得大部分的“90后”不愿意参加学校活动,他们宁可在网上闲逛也不愿意花费时间去参加。因此,网络占据他们课余生活的绝大多数时间,通过网络他们更能表现自己的本性和特点,更愿意把自己真实的一面展现给同伴。

3.人际交往更自由。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一书中有一幅著名的漫画,一条狗对另一条正在上网的狗介绍经验说:“在因特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因此,在自媒体文化影响下,大学生能够随心所欲的结交朋友,只要兴趣相投,就可以成为朋友。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敢说敢做,网络文化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生存空间,使他们人际交往更为自由,每个人都有话语权,选择媒体的工具越来越多,借助媒体可以结交各式各样的朋友,并且能够畅所欲言,使大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二)负面影响

1.人际交往的随意性增强。网络文化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可以建立各式各样的虚拟身份,进行交往。这种虚拟的交往使人们更具有好奇心,因为它能抛弃现实生活中约束自己的道德律和理想信念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感觉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90后”大学生的一大特点是不愿意面对面沟通,他们更愿意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平时很沉默的人到了网络上变得非常活跃,久而久之他们更愿意在网络中进行交往,再加上自媒体工具的盛行,如微信的摇一摇功能,可以通过摇一摇找到附近的人,不少网络问题的出现就由此产生,对青年大学生思想和人身造成一定的伤害。

2.人际关系冷漠化。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需要依赖直接交往,面对面的交谈,从而达到情感的交流,并实现自己的社会交往。社交网络的发展,使人们更多地借助聊天工具进行虚拟交流,这使得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机会大为减少,以至于有时候真正面对面的时候不知道说什么好,或者感觉无话可说,本来在网络上无话不谈的人突然感觉到很陌生,常此以往会使人际关系疏远、亲情隐退、道德冷漠。endprint

3.诱发人格障碍和心理障碍。不少“90后”大学生在网上的交往很活跃,通过班级的QQ群我们可以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却性格内向、不喜欢跟本班同学说话的人,往往在群上什么都感讲。在网上泼辣的,在生活中可能却很文静;甚至于网上向你含情脉脉的人,在生活中很可能与你同性别。社交网络使很多大学生在网络这个舞台上下判若两人,导致一种自我认同混乱。一旦他们从社交网络退下的时候,就会感觉特别空虚,一切都很无聊,不知道要做什么,没有可以聊天的朋友,其结果就是更加依赖网络。同时随着大学生网上交往角色的频繁转换,既有可能导致大学生的多重人格,同时也有可能丧失他们独立的人格。

三、“90后”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现象的几点启发

(一)关注“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需求

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而言,要充分利用德育课、心理健康课、就业指导课、入学教育课等,帮助“90后”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异性交往能力,改变原来单一以教师主讲为主要模式的授课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通过沟通培养胆量,同时能够提供搭建人际交往活动平台,避免课堂死气沉沉,下课各回各宿舍。

此外,多与家长沟通,让学生和家长交流彼此的想法、意见。由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90后”上大学后,父母对他们的关心越来越多,有的学生觉得父母管得太多,于是不太愿意跟父母沟通。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社交把父母和学生联系起来,让他们可以畅所欲言,如对生活、学习的感受、理想、愿望等等。同时也可以谈谈对父母的看法、意见,以及自己所承担的压力等等心里话。通过沟通更加了解这一阶段孩子的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拉近彼此的距离。

(二)转变工作模式,采用具有时代气息的沟通交流方式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与时俱进,了解自媒体的工具,按照“90后”大学生的特点采用相对应的工作方式,而不是,被他们认为“out”了。越是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越容易沟通。因此,我们要主动加强对网络知识的学习、擅于应用网络,做到学生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他们喜欢的,我们也熟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才能受到他们的喜欢,不断增强我们工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培养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通过定期开展相关主题班会,帮助大学生了解网恋、网婚、网上交往特点,让大学生在多元化的自媒体环境下学会选择、学会鉴别,自觉抵制那些低级、劣质和反动信息的侵蚀与诱惑,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网恋、网友交往原则和观念。同时对自己的情感要进行合理控制、宣泄与适度调节,特别是情感比较细腻的同学要使情感朝积极化、理性化、健康化方向发展。同时,在交友选择上,结交正值、志同道合的生活朋友,减少避免通过网络结识陌生人,减少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陈云子.“9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其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2(8)

[2]王湘宁,陈萧.自媒体时代“9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对策[J].北京教育2013(12)总第661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