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一点认识与做法

2014-11-10邵春兰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人格德育

邵春兰

摘 要:当今中学历史教学中,普遍为历史教师头痛的是学生对道德的缺失,学生中呈现出种种漠视道德规范甚至于法律法规的现象,学生的学习进取精神普遍下降,实在令国人堪忧。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用自己的阵地,向学生渗透孝敬父母、诚实守信、报效祖国、勤奋学习、追求真理、自力更生、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等方面的教育很有必要。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德育渗透

在我们身边的中学生中时常会看到一幕幕让人心痛的事件,比如:尊师重教观念淡薄,我行我素,不在乎老师的感受也不愿接受老师的建议和劝告;自我中心思想严重,不愿与同学合作等。学生的学习进取精神普遍下降,实在令国人堪忧。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已经是早已形成的共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已成为全社会热切关注问题。历史学科中进行道德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职责。

现行《高中历史新课标》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要通过历史学习,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历史是正反人生经验、社会经验、人类经验的总结。借鉴历史,总结和丰富人生经验,提高思想境界,凝聚为独立健全的人格。

历史学科以史传情,以情动人,潜移默化,升华情感,激扬精神,催人向上,由此使受教育者产生远大的抱负,产生强烈的对师长、对父母、对朋友、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和人类的历史责任感。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同时又是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道德教育。孔子施教的首要内容是“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四教之中,文是文化历史知识的学习,行、忠、信都是思想品德的修养。孔子认为思想品德教育是主要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是从属的,只有先接受他所要求的思想品德教育,然后学习文化知识才有用处。因此,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还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也可以看出孔子在教育学生时,把思想品德教育是放在首位的。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更要加强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结合历史资源优势,加强对学生的人格熏陶。

有位名人说过:“不经学问的陶冶是不可能形成稳定健康的人格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推动学生塑造和完善人格。新课程充分发掘了历史上那些有助于完善学生人格的名人言行,彰显历史教育的人文教化功能。比如爱国主义教育:“天下兴亡,匹夫有则。”几千年来,在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不惜以身报国。屈原自沉汨罗,以身“死国”;苏武牧羊,威武不屈;岳飞“仰天长啸”屈死风波亭;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都体现了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之魂。

坚忍不拔,奋发向上的教育: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有志者应该敢于面对千难万险,坚忍不拔,奋发向上,才能成就大业。在历史教学中应注入时代的血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过硬的心理素质,促进人的发展。

文明礼貌的教育: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文明礼仪之邦闻名于世,“虚席以待”“、“程门立雪”、“倒屐相迎”、“三顾茅庐”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典故广为传诵,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是十分重视礼仪的。同样勤学好问、开拓进取等等都能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经常性的教育。学生往往崇拜名人、崇拜英雄,因而可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以感染之,信手拈来的历史资源成为人的教育的重要阵地。

2.改革教与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建塑优良人格。

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抑制了学生人格的发展,只能培养出被动、顺从的“人才”。造成学生缺乏积极进取独立求知的欲望和创新精神。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有关的历史资料,逐步培养他们独立捕捉观点和信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适当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对有关人物活动、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进行专题评述,自己整理知识、构筑知识框架,有利于促进他们树立独立探究科学知识的独立人格。课堂是学堂,学生要学会学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

“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将来的命运”,作为中学历史老师,要不断丰富自己,深入挖掘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恰当的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1]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规范本,道德卷,教育修养卷,理论卷,名言卷,简编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人格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