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思想品德认同目标及形成过程

2014-11-10陈紫莲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认同初中思想品德对策

陈紫莲

摘 要:初中生是否能够健康成长,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质量关系密切,本文分析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认同目标及形成过程。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认同;对策

一、初中思想品德认同内容与目标

1.初中思想品德爱国主义认同。

要把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爱国主义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核心内容。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初中思想品德法制观认同。

法制观教育是我国依法治国、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法制观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主要有法律知识的普及、法治观念的培养、法律能力的提升和法律习惯的养成。具体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法制观教育,不仅仅在于让初中生学习到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到法治的精神。法治的精神在于社会公平、正义,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了解什么是违法、犯罪,能够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能够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3.初中思想品德生命观认同。

生命观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关于尊重生命的教育。《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将生命教育定义为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生命教育是着眼于全体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奠定基础;着眼于增强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实践体验,为营造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奠定基础。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4.初中思想品德道德观认同。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道德教育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公德和私德。公德指个人在公共场所中的行为和道德。私德指个人在非公共场合的道德行为,也是一个人良好品行的体现。进行公德教育,就是要大力提倡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私德教育即个人道德教育则要树立君子慎独的思想。完善自我的道德品质。

二、初中思想品德认同形成过程

1.接受阶段。

接受有其前提也称之为接受的前结构。前结构是指在受教育者接受某种信息之前,接受主体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认知、思想观念、有一定的价值积淀。前结构的存在影响接受主体对于信息的选择、筛选过程。接受者往往选取与自身观点相近的信息,不断补充自身观点的不足并进行完善。忽略与自身观点相左的矛盾信息。

从接受的主要途径来说,主要有两种,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在受教育者接受信息的过程中,首先会选择在情感上能够引起自身共鸣的信息。由此我们可以发现,那些包含情感的文学作品、新闻报道往往能够引起人们的立时关注。其次,会选择在理智上、逻辑上表述完善的信息,在自我的认知范围内可以被理解的信息。同样的道理,让一个小学生学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小学生是不可能理解并完全接受相对论的信息的。可见,那些与受教育者本身的思想观念相近的观点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是人们在理性层面和感性层面上接受信息的两条主要途径。

在接受过程中,接受者的个人主观态度非常的重要。主观上愿意接受的信息往往更容易被吸收,主观上被抵触的信息往往不能够被很好的吸收。并且,当受教育者主观上不愿意接受的时候,还强行灌输、增加信息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反而会造成反效果,是受教育者产生抵触情绪,使教育的效果事倍功半。

2.内化阶段。

内化阶段是接受阶段的延伸,与接受阶段不同的是在内化阶段被主体接受的信息不一定发挥信息所承载的作用。内化阶段是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改造的阶段,不是被动接受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所接受的信息可能发生正效应,也可能与信息发布者的初衷相反,在受教育主体内心发挥反效应。举例来说,媒体曾一度连篇累牍的报道校园门口的刺伤学生事件。在面对刺伤学生的信息时,不同的人将这条信息内化为不同的价值认同。平常人将其视为威胁公共安全的偶发事件,要求政府迅速处理。反社会人士则将此事件视为社会阴暗面的明证,从而坚定反社会的价值观念。潜在犯罪者则从此事件中学习了犯罪技术、犯罪动机,从而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罪犯。同样的信息却导致了不同的内化结果。

内化阶段与接受阶段相同,有非常多的影响因素。一些因素强化了内化的效果,另一些则弱化了内化效果。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此做了比较详细的说明。这一理论主要将强化作用区分为外部强化和自我强化。两种强化的核心在于行动的反馈增强或者消弱了内化的结果。外部强化指行为者受到了来自外界的对于行为的奖励或者指责,自我强化则是指自我对于自身行为的一种奖励或惩罚的调节。在社会学习理论中,班都拉还提出了另一种强化即替代性强化,指一个人因为他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对自身的价值观念进行了调节内化。我将这种替代性强化也归纳到外部强化之中。

内化阶段的目标是要形成一个新的统一的自我认同。这个新的自我认同是在原有的自我的基础上补充完善而得出的,并非是在打碎原有的自我认同状况下新建立的自我认同。因此,通过内化阶段形成的自我认同具有统一性和延续性。在此基础之上,自我认同具有稳定性,并非瞬息万变,同时这个自我认同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运用马克主义辩证法,自我认同是在发展中的统一、在统一中发展的。同时,在内化阶段中所形成的自我认同最终是要去指导实践的。它是指导自我认同实践的价值标准,也是价值判断的依据。并且,新的自我认同的形成也构成了新的前结构的存在,成为新一轮信息接受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译林出版社,2012.

[2]聂立清:《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endprint

猜你喜欢

认同初中思想品德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研究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
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