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芸芸:青春飞扬,谱写扬琴新篇章

2014-11-06宋学军

小演奏家 2014年10期
关键词: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比赛

宋学军

如今在国际声乐乐坛诸多比赛的获奖名单上出现中国人的名字并不鲜见,改革开放以来,叶英、胡晓平、梁宁、迪里拜尔、傅海静、袁晨野、吴碧霞等一大批中国青年歌唱家在国际重大声乐比赛上屡屡获得好名次,让世界乐坛一步步熟悉和认同了中国的声音。然而,今天的年轻人中很少有人知道,黎信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音乐家中最早在国际声乐专业比赛(不包括世界青年联欢节)引起世界关注、获得好名次的男中音歌唱家。

1960年7月,黎信昌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二届国际舒曼声乐比赛中获得第四名,从此填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声乐艺术家在国际专业声乐比赛中没有好名次的空白。据说如果不是比赛过程中遭遇中苏关系破裂,黎信昌的排名还会更靠前。

半个世纪过去了,黎信昌教授数次登上中南海怀仁堂小礼堂为中外贵宾演出,曾受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还多次应邀在国际声乐比赛和中央电视台电视歌手大奖赛中担任评委,在中国歌坛享有盛誉。自1986年至2001年,黎信昌担任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主任达十五年之久,可谓桃李满园,弟子遍及海内外。在他任职期间,声歌系学生(包括毕业后获奖) 在国际重大声乐比赛中成绩突出,仅黎信昌自己教出的学生中获奖者就有十几人之多。

2006年10月,中央音乐学院为庆祝黎信昌教授70寿辰暨50年执教成就,联合多个单位,为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声乐教育家举行了隆重的庆典活动。

几年过去了,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主任换了一位又一位,声歌系学生毕业了一批又一批,中国声乐演员在国际舞台和比赛中的成绩一次次被刷新……黎信昌教授的声音和教学却依然影响着很多后辈,广播、网络、音乐书店里,《20世纪中华歌坛名人百集珍藏版——黎信昌》依然畅销不断,一位位外地来京的求学者,仍然称呼黎信昌为“声乐之父”。

尽管一生荣誉等身、成就斐然,但当你真正走近这位声乐界老前辈,那随和亲近、毫无傲气的言谈举止,让人几乎完全忘却了他的身份,谦虚得令人敬佩。“我其实不适合当官,老架在上面挺不自在的,现在下来了,倒好像是实在的自己了。所以,我还是最喜欢干自己的专业,更喜欢老子的无为而治!”

不知自己是男中音

1936年,黎信昌出生在天津。津门人爱聊,性格乐观通达,做起事务实不浮夸,这在黎信昌的为人处事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黎家弟兄二人,父亲在铁路工作,母亲操持家务,家中没有人搞音乐。身材高挑的黎信昌

从小似乎与体育更有缘分,打篮球、踢足球样样身手不凡。初中毕业,因为家境不宽裕,黎信昌报了不收学费的天津财经学校企业管理专业,毕业后在天津重工业局正正经经当了一年办事的小干部。

还在财校期间,学校文化氛围好,各种文娱活动多,爱上了唱歌,尤其对当时已经红遍全国的中国歌唱家李志曙和朱崇懋很是崇拜。没有老师教,他就听着广播一句句模仿。开始,他把声音压得很低,学李志曙学得差点嗓子发不出声,接着又模仿朱崇懋,从男低音的声音往高音上找,结果高不成低不就,哪位也没学像。尽管如此,他那比男低音抒情、比男高音厚实的声音,在财校已经开始有了听众,只是那时的黎信昌根本不知道还有男中音这个声部。

1955年,全国第一届职工群众业余文艺会演在北京举行。黎信昌代表天津市代表团成员在演出中亮相,当即被时任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负责人的著名声乐教育家喻宜萱、汤雪耕一眼看中。当时,中央音乐学院刚刚成立,学校对好苗子求之若渴,黎信昌幸运地与叶佩英、王秉锐、吴天球、杨德富、温钰泽(这几位后来都很有成就)等,成为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55级的学生。

进入中央音乐学院接受正规的专业训练后,黎信昌才知道自己原来是男中音的料。

在同班中成名最早

入学时黎信昌从来没唱过外国歌,更没有受过任何声乐专业的训练,专业上纯粹是“白丁”。喻宜萱先生如获至宝地将他收为弟子,喻先生也成为他一生的恩师。

黎信昌回忆说:“喻先生善于言传身教,她教学很有计划性,一开始就非常清楚要把我的声音培养成什么样,所以方法很对路。她上课很少批评学生,总是不断提要求,对基本功训练抓得紧,也非常严格。”在喻先生的教导下,黎信昌自知基础差,因此非常刻苦勤奋。

大二时,黎信昌被苏联专家选中进入专家班学习,但因不适应教学方法,练声过度,一时竟然失声,不得不退出专家班。当时他内心十分痛苦,喻先生为了给他心理上减压,整整一年不给他大作品,不教他难技巧,让他的声带慢慢改善恢复。在喻先生从心理到教学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教导下,通过不懈努力,黎信昌克服了心理障碍,边挣扎边调整,终于恢复了声音,并从阴影中重新走了出来。

采访中,黎教授拿出一本德国彼特版《舒伯特歌曲集》,十分动情地说:“我是1955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的,被分到喻先生班上学习直到毕业。这本歌集就是我失声后,喻先生为了鼓励我继续学习时送给我的。当时,我就是用它开始学唱《菩提树》《魔王》等大量的艺术歌曲,在以后长期的演唱和教学中,我一直离不开这本歌集。为了很好地保存它,我请人给乐谱装订了一个黑色硬皮封面,现在虽然已显得有点破旧,但我还是把它立在书柜最显眼的地方。每当我看到这本乐谱,总会想起喻先生对我的关心和期望。”

从黎教授手中接过这本黑色封面的歌集,我粗粗翻阅中偶然瞥见标在封底的定价4.80元,喻先生对学生的关心备至即刻窥见一二。因为当时黎信昌在学校每月的津贴是12.50元,除去8元的饭费外,只剩4.50元零用钱,可以想象,对他这样的穷学生来说,当时能够得到这样一本歌集是多么难得。

5年的教与学,严师出高徒,1960年,还是大学五年级学生的黎信昌,被国家选送去参加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二届舒曼声乐

比赛。

第一轮比赛结束,黎信昌的排名位居第一。不料,此时赫鲁晓夫在布加勒斯特会议上突然公开与中国反目,中苏关系骤然恶化。这一政治因素导致本来排名最前的中国选手无缘前三名,使原本在决赛中呼声很高的黎信昌只获得了大赛的第四名。endprint

尽管如此,这个奖项仍然证明了黎信昌的实力,他创造了建国以来我国在世界性专业声乐比赛中的最好成绩。此后二十年间,中国人的名字一直未能再次出现在国际声乐大赛的获奖名单中,直到1981年,叶英在巴西第十届里约热内卢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得三等奖,我国声乐演唱才在世界声乐舞台重新有了位置。

毕业后,黎信昌留校任教,除教学外,频繁参加国家的重大演出、出国访问演出和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怀仁堂接待国内外贵宾的演出,他先后接受过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毅等国家领导人的亲自接见。

这位刚刚毕业的小伙子事业的发展一路顺风顺水,就这样,黎信昌在人才济济的同届同学中最早成名。他那难得的男中音浑厚不失亮色、抒情内蕴深沉,声音气质高贵稳重、内敛不激昂,气息自然舒展流畅,令人久久回味。

生命中的贵人

在黎信昌的生命中,有两位女性是他的贵人,一位是恩师喻宜萱,另一位就是他的夫人谢爱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钢琴学科高级讲师、黎信昌的钢琴伴奏。

谢爱明出生于香港,家境优越,从小学习钢琴,文体发展全面,曾是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的尖子生。原本谢爱明比黎信昌早两年入学,又与他不同系,二人并不熟识。在黎信昌大二时,全校召开体育运动会,碰巧两位体育爱好者同时被选中做场上记分员,忙忙碌碌中,他们竟然擦出了爱的火花,演绎了一场颇富中央音乐学院特色的“富家女爱上穷才子”(以往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多富家女、声乐系多穷才子,因此常为绝配)的浪漫故事。

据说,大学5年和之后50年的岁月中,黎信昌无论是在事业还是在生活上,都有夫人不遗余力的支持。

若干年后的采访中,问到夫人最初爱先生什么?谢老师呵呵一笑:“他特能侃呗!”其实,黎先生个子高又俊朗,真是一表人才呢。

从美声故乡取回真经

1975年,北京举行纪念冼星海逝世30周年音乐会,黎信昌应邀担任再版《黄河大合唱》中《黄河颂》的首唱。

1979年,黎信昌与叶佩英等四位声乐演唱家,由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指挥,高唱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欢乐颂》(“贝九"五十年代末曾在中国演出,以后一直无缘再现舞台,一直到1979年)。

终于又可以歌唱了,那是一

段令黎信昌激情焕发、热血澎湃的日子。每一个熟悉那段日子的人们,一定还记得当年演出盛况空前、激动人心的场面,那是文艺界改革开放后迎来的一缕春风!

1980年,国内掀起出国潮,中国文化部向西方国家派出有史以来第一批音乐访问学者,黎信昌有幸成为其中一员,走出国门赴意大利进修深造。

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发源地,是每一位声乐家心驰神往的地方。当时44岁的黎信昌刚刚踏进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在国内“闭门造车"唱了30余年西方歌剧的他,立刻感受到歌剧故乡的气息、风情与文化氛围,“亲自体会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亲身接受意大利文艺复兴甚至古罗马以来古老浓郁、风情浪漫的地中海文化的洗礼,使我对意大利歌剧、美声唱法以至西方音乐发展的脉络与精髓,从以前书本上的理论学习一下升级为现实的体会,这是我留学意大利三年最深的体会,也是我出国的最大收获。”

黎信昌深刻领悟到语言、风格、文化理解这三点是中国声乐演员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从意大利取回“真传真经”,黎信昌在完成必修的专业课程外,一边拜著名男高音蒙纳哥为师,一边旁听其他声部专业的课程。在考察、演出、上课之余,他挤出时间频繁往来于意大利各大音乐厅、歌剧院,聆听音乐会,观摩歌剧演出……回国时,他的行囊里满满装着二百多盘录音磁带,全部是他在意大利的课堂记录和音乐会实录。

1983年12月,黎信昌学成回国,在北京举行汇报音乐会。偌大的广播剧场座无虚席,观众中有人照相,有人记笔记,也有人怀抱大大的双卡录音机,将台上黎信昌的一字一腔恭恭敬敬地录下来。“其实在意大利三年,我压力很大,从一开始学习就想着这三年后的汇报音乐会应该怎样交代,那天的场面真让我欣慰。”

军功章师生各占一半

回国后,黎信昌将事业发展的重点从舞台转向教学。1986年,50岁的黎信昌被任命为声歌系主任,在任期间他兢兢业业,不负众望,主持工作达15年之久,仅次于老系主任喻宜萱先生的任职时间。

“那时,当这个系主任真难啊!系里不但有德高望重的老一辈,喻先生、蒋英先生、沈湘先生他们都还在教学一线,同时也有与我相仿毕业的一批平辈资深教师,他们的专业水平又一个强过一个,几乎每人都带出过获奖学生, 所以这个系主任不好当!”

虽说不好当,但黎信昌在这个系主任的板凳上一坐就是15年,还亲自教出了一批又一批高才生,其中就有刘维维、岳彩伦、龚冬健、于平、李晓良、张嘉林、赵登峰、柳红玲、张美林等。问他对此有什么诀窍?黎先生笑着说:“还不是该忍忍该让让,能扶就扶一把,比如对于年轻一代的老师,有要求我一律支持、开绿灯。”

说到底,黎信昌的诀窍一是始终把抓教学放在工作首位,不搞内讧;二是有一个乐于牺牲自己,从而把大家推上去的胸怀。

黎信昌担任声歌系主任时,正逢中央音乐学院教学改革,开始试行教与学的“双选”,声歌系成为“双选”最早的实验单位。

“双选”改革大大增加了师

资间的竞争,促进了教师的进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学生一窝风扑向知名教师,教师工作量出现很大差异,教师间开始出现抢生源的矛盾。对此,身为系主任又很有社会名望的黎信昌,把报选自己的好学生分出去,留下其他老师不愿收的学生,学期中有学生想换到他班上时,他都一一劝阻挡回。

尽管这样,黎信昌的学生中,有多人十分争气地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为老师捧回一项又一项荣誉,这其中刘维维的成长就是一个事例。“刘维维入学时,不是我的学生,他的声音我听过,很不错。学到四年级时,他被练歪,声音要破了,他想换老师,我接了,后来他正式成为我的学生。我首先对他的训练做了调整,让他放慢进度、卸下压力,并给他心理上的鼓励,同时针对他的问题,找到改善演唱技巧的关键。教学思路对了,再加上学生努力,五年级时他高音上去了,同年参加巴西举行的第十二届里约热内卢国际声乐比赛,还拿了个五等奖,他的自信一下就有了。”

1988年,黎信昌被破格提升为教授。破格理由很明确,他前后培养的学生中有15人在国际声乐比赛中分别获头奖或其他不同奖项;9人在国内声乐比赛中获头奖;5人获二、三等奖,教学成绩十分突出。面对赫赫成就,黎信昌用一句歌词给自己50年教学经历做了一个低调总结:“‘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我有一个观点,当自己的学生有成绩时,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一个学生的成才,50%的功劳归功于这个学生的天分和努力,30%的功劳归功于教师的教学,还有20%归功于机遇与氛围,当然,其中教师的30%含金量很高。但老师水平再高,学生基础条件差或者没悟性、学习能力低,成绩也上不去,所以干我们这行,特别是搞教学,一不能沽名钓誉,二不能急功近利,对学生获奖不能陷入盲目性,以为成绩都是自己的。”

前几年,已过七旬的著名声乐教育家黎信昌仍然活跃在教学一线带四五个本硕学生频频出现在各大声乐比赛的评委席上还不断有各地音乐院校邀去讲学,不断有学生再夺好成绩……

而今,年近八旬的黎信昌,依然健硕而健谈,享受着艺术,信守着他生活的座右铭:平淡才是福。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比赛
声乐技巧与声乐表演的相关性分析
新媒体时代音乐图书数字出版的发展路径探索
共享、共建、共荣
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奖名单
家有八千精英兵 却无一席适才位
浅析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选美比赛
比赛
最疯狂的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