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载体的新发展

2014-11-06佘双好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讲授中华民族

佘双好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运用多种方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进一步解读和阐述,比如用“中国梦”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愿景,用五百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史来讲授社会主义历史发展,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讲授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关系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传承创新,用人们接受的大实话、大白话来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这些新的讲授方式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载体,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载体的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理论阐述与现实推进的结合、言传与身教的结合,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普及载体从静态向动态、从具体阐述向形象隐喻、从注重承载方式向承载内容、从宏观叙事向个人情怀的变化,值得认真学习和总结。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宣传普及; 载体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4-0001-04

载体是事物的承载方式和承载单元,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1]。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率先示范,在国内外多个场合,用不同方式,针对不同群体解读和阐述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讲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的载体作了新的尝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用“中国梦”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愿景

“如何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这是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2012年6月2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讲话时提出的紧迫的时代课题。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方面,如何说出“中国话”和“新话”,这是宣传普及中亟待突破的现实问题。

在十八大刚刚结束不久,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后发表重要讲话,首次用中国梦来描述中国人的理想。习近平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谈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首次提出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又进一步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进一步把“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并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即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主要内容,即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随后,习近平同志在一些国际场合阐述过“中国梦”,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共赢的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中国梦”与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

中国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目标的一种形象表达,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用一个简单生动形象化的概念来阐述,不仅便于对中国普通民众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且也有利于向国外介绍和讲授中国人的理想和追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要向普通老百姓讲清楚,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普通老百姓很少从国家宏观战略角度来考虑国家的发展,把国家发展和个人发展联系起来。但是, “梦想”与“现实”这是每一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一个国家的人民也都有自己的梦想,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这样由个人推及国家,便于把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联系起来,在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实现个人梦想。这种由近到远、推己及人、由个人到国家的思维方式,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思维方式,也易于为老百姓所接受。

中国梦也容易把中国人的理想和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目标用形象的语言讲清楚。因为每一个国家的人民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一个国家的人民都在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用中国梦来描述中国人的理想和追求,既能够与其他国家和人民的梦想相通,使我们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之间有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就是阐述各自对未来的看法和对理想的追求。同时用中国梦这个概念,也非常容易讲清楚我们要实现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与其他各国梦的差异性,用中国梦这个符号来描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

中国梦就是用中国的语言、中国的方式、中国人的智慧,说出了中国话,又是新话,它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讲授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的一种新载体。

二、用五百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史来讲授社会主义历史发展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紧密联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密联系干部群众思想实际,从思想源头和实践历程上,深刻阐明了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的历史。从五百年的历史来阐述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不仅拓展了社会主义发展历史,增加了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厚度和思想来源广度,而且回应了苏东剧变以后西方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涂鸦,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讲授的内涵。

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讲授主要放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上,把空想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一种思想来源,讲授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现实的发展历程,并没有把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个独立的时间段。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把空想社会主义作为第一个时间段,从1516年英国人莫尔发表《乌托邦》一书开始,深入描述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奋斗历程和充分肯定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贡献。这不仅拓宽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而且为讲授社会主义提供了生动的历史素材。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大都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先进人物,虽然他们具有唯心主义历史观,无法找到实现其社会理想的正确道路和社会力量。但是他们对当时社会的洞见和未来社会的积极主张,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恩格斯的一句话对他们进行评价:“他们终究是属于一切时代最伟大的智士之列的,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他们探索真理和追求理想的精神和品格催人奋进。中宣部理论局编写的《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饱含深情地写道:“有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出身显贵,当过高官,但他们放弃高官厚禄和锦衣玉食,甘于清贫和落寞;有的富甲一方,但他们敢于散尽千金,进行社会实验,想救民于水火之中;有的才华横溢,学识渊博,睿智雄辩,但他们没有寻找个人的安逸和享受,不顾世俗的不解和庸人的讥讽,潜心研究,在人类思想道路上艰辛跋涉;有的不怕杀头坐牢,百折不挠,矢志不渝,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中,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谱写了一曲曲动人心魄的悲歌。”[2]这些都是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珍贵的历史素材。

从五百年历史来看待社会主义,还有力地回应了西方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攻击。苏东剧变以后,一些资产阶级学者曾欣喜若狂、弹冠相庆,出版了一系列书籍,比如布热津斯基《实力与原则——1977—1981年国家安全顾问回忆录》、《运筹帷幄:指导美苏争夺的地缘战略构想》、尼克松的《1999,不战而胜》、弗兰西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塞缪尔·享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等,鼓吹 “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和“普世价值”,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涂鸦成偏离人类社会大道的异端道路,把社会主义运动看成是一场“灾变”。在这种情况下,从五百年的历史来看待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社会主义是有深刻历史基础和深厚发展历史的,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一样久远,从资本主义诞生之日起就产生了其对立面的社会主义思想。其次,社会主义的思想家并不是资产阶级思想家所描述的是贫困潦倒才搞“革命”,社会主义思想家大多都是出生于资本主义内部有产人士,以他们的才华和社会地位,他们完全可以过上优厚的生活,但他们是为自己理想而甘愿放弃优厚的生活条件,为人类社会理想目标而不懈追求,这种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值得敬仰。其三,社会主义并不是偏离人类大道的异端,恰恰相反,它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途。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学科具有无限力量,就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学说是人类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3]把空想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第一个阶段,把社会主义历史拓展到五百年,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并不是脱离人类文明大道的异端,而正是人类文明大道发展的直接继承,有力地回击了西方社会思潮的挑战。

三、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讲授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带有明显中国印记的学说,如何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这个鲜明的特色,习近平总书记作了大的历史跨度阐述。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的角度,讲授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撑,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孔子研究院座谈会讲话中,进一步阐述了“四个讲清楚”,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要坚持古为今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传统文化最精华的东西。”

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来阐述中国特色,不仅充分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渊源,而且更充分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必然性,说明了为什么在中华文化沃土上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力地回击了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一种外来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代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错误观点。中华文化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然会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而发扬光大。

四、从改革开放前后30年关系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传承创新

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能回避的问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之间的关系、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深刻论述了毛泽东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脉相承的内在关系,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更进一步阐明了历史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党和人民在历史新时期把握现实、创造未来的出发阵地,没有它提供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没有它积累的思想成果、物质成果、制度成果,改革开放也难以顺利推进。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

习近平同志的讲话,不仅从大的历史跨度讲授了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而且用历史主义的态度深刻阐明了历史的继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有力地回击了把改革开放两个30年割裂开来,用前一个30年来否定后一个30年,或者用后一个30年来否定前一个30年的“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科学地阐明了改革开放两个30年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载体。

五、用人们接受的大实话、大白话来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3年12月9日《学习时报》一篇署名为文秀的文章,总结了习近平讲话的语言风格和特点:善于用讲故事、举事例、摆事实的方式同频共振、凝聚共识;善于用大白话、大实话和群众语言深入浅出、解惑释疑;善于用聊天式、谈心式的语气娓娓道来、触及心灵;善于用极其凝练、高度概括的话语提纲挈领、大开大合;善于用问题开刀,拿现象作靶开诚布公、振聋发聩;善于用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元素广征博引、纵横捭阖;善于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大情怀、展现真性情;善于用可亲可敬、平易和蔼又从容淡定、沉稳大气的肢体语言和语态眉宇传神、灵动善融。[4]

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讲授方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从宏大开阔的历史视角,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从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历史,从中国人民近现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等宏观历史的视角,对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进行整体把握。另一方面又从具体微观、生活叙事方式,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细致入微的、形象生动描绘,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宏观视野和个人情怀。比如习近平总书记用“中国梦”这个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追求,用“钙片”来比喻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用著名学者王国维关于治学的三种境界来说明理论学习的境界,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有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也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人憔悴”的心甘情愿,更要有“众里寻他千百度”,最后在“灯火阑珊处”去领悟真谛;用“扣扣子”来比喻人生的发展,“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用拿破仑对中国的比喻,来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关系和发展战略:“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用“和平、可亲、文明”来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在形象;用“打铁还靠本身硬”,既“打老虎”又“打苍蝇”,来表明加强党的建设,反腐倡廉的信心和决心,如此等等。这些既生动具体,又明了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独特阐述方式和讲授风格。

习近平总书记这种用大实话、大白话的讲故事的叙述方式,用历史故事讲授当代观点,用中国话语讲授中国故事,用国际熟知的比喻讲授中国道理的讲话特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提供了新的讲授方式,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开阔视野和细致的个人情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提供了一种新的语言载体。

综上所述,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与阐述方面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载体,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载体内容与讲授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理论阐述与现实推进的结合、言传教育与身教示范的结合,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普及载体从静态向动态、从具体阐述向形象隐喻、从注重承载方式向承载内容、从宏观叙事向个人情怀的变化,值得认真学习和总结。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2.

[2] 中宣部理论局.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4:28.

[3] 列宁专题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7.

[4] 文秀.习近平讲话的语言风格及特点[N].学习时报,2013-12-09.

[责任编辑:孙明哲]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讲授中华民族
数学课堂“限时讲授”教学策略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思考
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与构建探讨
《文心雕龙》“通变”论主旨研究综述
初探管理会计在煤炭企业中的应用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