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机使用对大学生行为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4-11-05石昌远聂国东陈红兵

教育与职业 2014年15期
关键词:大学生学生

石昌远 聂国东 陈红兵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我国手机拥有量不断增加。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2年12月24日发布数据,截止到2012年11月底,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11.04亿户。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首个拥有11亿手机用户的国家,手机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通讯工具已渗入中国人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遍布大学校园的各个角落。手机的使用已成为一种潮流和时尚,正在逐渐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但与此同时,手机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已经显现。

一、大学生手机使用现状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以沈阳部分高校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调查和填写问卷的形式,共发放问卷1600份,收回有效问卷1238份,利用SPSS13.0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样本涵盖调研高校的四个年级,年级分布为一年级26.1%,二年级24.7%,三年级27.2%,四年级22%。其中被调查年级中的男生比例分别为:72.8%,73.7%,70.1%,70.5%,分布比例如图1所示。按生源地类别划分被调查对象,来自城市的学生(以下简称城市学生)比例为58.8%,来自农村的学生(以下简称农村学生)比例为41.2%。

图1 本科学生手机拥有率柱状图

1.大学生手机持有率较高、用途多样化。目前大学生手机持有率逼近100%。对大学四个年级学生的手机拥有率调查如图1所示。对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的手机拥有率调查如图2所示。手机在大学生活中主要起两个作用,即人际联络和娱乐消遣,手机在大学生手中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通信工具。

图2 不同生源地学生的手机拥有率

2.大学生手机消费趋于多元、高额。在商品多元化的影响下,大学生选购的手机逐渐拉开了档次。手机价格在1000元以下的学生占54.4%;价格在1000~2500元之间的占38.7%;价格在2500元以上的占6.9%。在手机品牌的选择上,诺基亚、三星和摩托罗拉居于前3位,分别为37.2%,15.6%和13.4%。而作为商业特例的苹果,也占有了1.7%的席位,可见一部分大学生已经开始进入高端手机的消费群体。

调查显示,大学生每月手机费在100元以下的占77.8%,其中城市学生人数占同类别生源地学生人数的63.9%,农村学生占同类别生源地学生人数的97.7%。对于手机费的支出明细,数据显示,话费主要用于“发短信”的大学生占42.6%,“打电话”占35.1%。另有10.6%的人话费主要用于“上网”,11.6%的主要用于“订制其他业务”。

3.大学生手机使用时长较长。这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多数同学使用手机以娱乐为主,少数由于学生工作、毕业招聘等原因,在与他人联络方面的用时较长。大学生使用手机时长随年级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

图3 年级变化趋势折线图

二、手机使用对大学生行为的双重影响

1.手机使用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第一,手机使用为大学生提供了全新的互动交流形式。手机因其小巧、易携带、功能全面、性价比高受到广大大学生的青睐。并且手机与网络的无缝结合使得以手机为平台的通讯方式变得十分简单、方便。陌生人通过交友平台的交叉影响,彼此也有认识接触的机会。

第二,满足了大学生缓解压力的身心诉求。由于目前传统应试教育的一些弊端,很多优秀学生除了成绩优秀外,其他方面能力很差,缺乏处理问题的经验;部分学生因进入大学后的种种原因,会产生失落感,大大影响了今后学习生活的信心。而手机这种可以提供私密沟通渠道的交流平台,为其提供了很好的放松、发泄空间,可以让这些学生容易地放下戒备之心,坦白心中的话。

第三,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了教与学之间的单一形式。手机的网络功能日益完善,不仅使大学生的交流有重大改变,而且对学生的学习也有极大的帮助。飞速发展的网络,越来越多的搜索工具给大学生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边学边查,有问题就“百度”成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教与学的形式因手机的介入而发生了改变,而且这种方式及时性很高,更加拓展了大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摆脱了跨学科的约束。

第四,手机使用的多功能化便捷了大学生在校生活。目前很多高校都采用了各式的手机一卡通,其不仅具备传统非接触式IC卡一卡通系统的优势,而且整合了移动通信网络和手机终端的多种功能,除了传统通话功能外,在校园内还可以作为图书卡、饭卡等。这样的设备依靠其特殊的能力,在某一程度上既极大地方便了大学生在校生活,又有利于同学及时掌握学校信息动态。

2.手机使用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第一,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导致大学生生活方式的片面化。随着手机的普及,手机正在逐渐改变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在睡觉前、起床后的第一件事都与手机有关,甚至会因为手机而改变生活节奏。一定意义上讲,这是一种精神依赖,易使人意志消沉,减少对其他事情的兴趣,分散注意力,显然这种长时间养成的过度依赖手机所造成的结果和网瘾无异。

第二,手机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产生畸形影响。手机交流隐私保障性好,使不良观念和思维方式难以监管,易诱发学生心理疾病,且其苗头很难早发觉、早遏制。加之部分大学生缺乏处事经验,若再受到网上不良信息或极端理论的影响,会使部分同学感受到很大的痛苦,甚至会做出某种极端行为。

第三,垃圾短信的传播诱导大学生偏离主流价值观。垃圾信息是随新兴技术而产生的毒瘤,目前难以对其进行监管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并且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这些毒瘤变得更加隐蔽、危害越来越大。对于手机载体,不良运营商为牟利出售手机用户个人信息,造成隐私泄露,产生很大的社会危害,特别是对于校内的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的大学生,因其道德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很容易成为这个毒瘤的最大受害者。

第四,手机刺激了大学生的攀比消费。目前电子产品发展迅速,新产品层出不穷并不断推向市场。加上年轻人追逐潮流的心理,刺激了大学生的攀比之风。比如,最近开始流行的iPhone手机成为很多学生追求的目标,并以拥有一台为荣。毫无尽头的攀比和炫富,只会加大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影响与长辈的感情,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不择手段。因此,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手机的普及刺激了大学生的攀比心理,破坏了校园学习氛围,影响了年青一代发愤图强开拓进取的奋斗意识。

三、手机使用对大学生行为消极影响的因素分析

1.手机自身功能的吸引力。由于手机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平等性、快捷性、多元性等特点,且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其新异性和变化性吸引人们沉迷其中。其次,手机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以充分发挥用户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其控制欲。目前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手机操作系统功能的增强,以手机为载体的交流已不是简单的短信和点对点通话,而是将网络并入其中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交流形式。此外,手机交流中不乏带有抨击时事、搞怪取乐或成人不健康等话题,这又满足了一些大学生因压力而寻求发泄的特殊心理。

2.学校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影响。学校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个体迷恋手机。一是大学生活离开父母管制、师生关系淡漠、可自由支配时间多等特点使学生极力从中学的学习生活中摆脱出来,盲目追求个体的自我独立;二是学校教育存在诸多盲区,重专业而轻人文,学生缺乏社会活动能力,使得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应变能力、自控能力存在不足,无法正确适度地使用手机;三是教育存在滞后性,由于手机成瘾是近期出现的新问题,学校教师、管理者对它的认识需要有一个过程。

3.大学生阶段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大学期间,学生正处于生理上不断发育、心理上不断成熟的特殊阶段,对新事物敏感且容易接受,大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使得手机能获得大学生的青睐。因此大学生一旦对手机过分依赖,就很容易形成手机成瘾,一些性格内向、不善交际、自卑、孤独感强的学生更易成瘾。研究发现,在大学生群体中,那些“手机史”较长、性格有点孤僻、不太自信的人群,往往对手机的依赖性更强。

4.大学生对群体规范的顺从。大学生对群体规范表现出高度顺从,具体表现为从众、追求时尚等多个方面。从众行为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寻求解除自身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导致手机成瘾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小部分家庭较优越的学生,在同学面前炫耀,以满足其虚荣心。这很容易感染周围的人去模仿他们,从而长时间沉溺于虚拟世界无法自拔。

四、规范大学生手机使用行为对策探索

1.注重手机文化导向的引导,营造积极向上的成长氛围。学校应注重手机文化的引导作用。首先,积极发挥无线上网的优势,随时查阅资料,及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掌握时事要闻,了解各地动态,更好地把握人生方向,把手机变为有益于成长的“虚拟老师”。其次,通过团支部、学生会、班委等学生组织的引导,加强学生与父母的联系、沟通,让父母能够真切感受到孩子的成长与蜕变,巩固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最后,提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身边的真善美,用手机拍照定格人生精彩的瞬间,及时发现并珍藏生活的美好。

2.以手机短信的主客体互动模式为基础,拉近教育者与学生的距离。手机短信是教育者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新渠道。学校可制作一系列的手机校报、文化小站等,使学生能更及时地了解学校的资讯和通知,既避免文件在一级级下发传达过程中产生歧义,又可以准确传达学校精神,节约资金,提高效率。同时,手机短信作为“一对一”的沟通方式,使教育者和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沟通,为双方提供相对轻松的空间,使交流更加平等、通畅,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思想教育工作得以有效开展,并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3.建立以学校与家长目标一致,双向互动的心理疏导、监测机制。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统一,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帮助,积极地引导学生,帮助“手机成瘾者”调整好心态,广交朋友,离开封闭的小圈子,并通过宣传,鼓励学生多参加社团活动与文体活动,主动接触并适应校园生活,逐步摆脱手机成瘾的困境。在家庭教育方面,首先,作为家长要以孩子的成长为重,在尊重子女的前提下,适当地了解其手机使用情况,并适时对子女进行引导和监督;其次,要正确对待手机成瘾,要帮助他们分析成瘾原因、危害,制订矫治计划;最后,父母要采用正确的沟通方式,积极与子女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鼓励子女参加一些健康的活动,从其中获得轻松愉悦的感受。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手机使用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从一个侧面暴露了校园文化的“贫乏”。学校应着重建设以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通过精彩纷呈的校园活动吸引学生,使其不断感受大学生活,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和道德意识教育。同时,还应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以及时代特点,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沟通交流环境,消除孤独感和自卑感,培养交际能力,在活动中帮助他们全面地认识自我并激发潜能。

猜你喜欢

大学生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学生写话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