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问题与策略研究

2014-11-05王淑琴

教育与职业 2014年15期
关键词:英语水平少数民族大学

王淑琴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地广人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是极为不平衡的,特别是西部边陲地区的少数民族教育普及水平远低于发达地区。随着教育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对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无疑对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高职院校的民族学生而言,掌握好英语是极为重要的。

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成都某高职院校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学英语学习的现状,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以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大学英语的态度为切入点,选取该学院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为样本,调查了其英语学习的总体情况,剖析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学英语成绩普遍偏低、教学效果差的原因,在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基础上,探索我国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大学英语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一、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包含问卷调查、期末试卷分析及座谈三部分。其中问卷调查部分,共调查240名少数民族大学生,其中男生97人,女生143人,发放问卷240份,收回240份。其民族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概况一览表

从男、女生比例看,女生占59.6%,男生要略少些;从民族分布来看,主要是藏族、彝族、羌族、土家族及回族,合起来共占总人数的85%,其中以藏族、彝族的比例为最。

二、调查结果

1.对学习大学英语重要性的认识(见表2)。从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学习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性认识可以看出,认为“一般”及以上的占到72.9%。由此可见,学生普遍认为学习大学英语是重要的,但仍有17.1%的认为不重要,有10%左右的“说不清楚”。结果表明,对大学英语课程学习的重要性还需要加强。

表2 对学习大学英语重要性的认识

2.对大学英语的学习兴趣(见表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大学英语的兴趣直接决定其学习的动力和效果。从统计结果看,240名少数民族学生中选择“喜欢”和“特别喜欢”的仅占14.3%,而有56.3%的是选择“一般”,竟然有29.6%选择“不喜欢”。这组数据显示,大部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大学英语的学习兴趣是不高的,甚至没有兴趣。

表3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大学英语的喜欢程度

3.学习动机(见119页表4)。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真正喜欢大学英语,愿意学习大学英语,认真学习大学英语的学生,仅占总人数的2.9%。而绝大多数学生是为了将来就业多一项筹码而已。表中还显示出,有14.6%的人选择“不知道”,也就是他们没有学习大学英语的动机,是一种被动学习,其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表4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大学英语的学习动机

4.对大学英语合班上大课的态度。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中,专业课一般采用以专业划分班级进行教学,且往往是小班上课,一个班的学生人数不超过40人,教师和学生都极为重视。而作为公共课的大学英语常采用合班教学,其规模相对较大,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七八十人,甚至超过百人。表5即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实行大学英语合班上大课的态度调查。

表5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实行大学英语合班上大课的态度

上表数据显示,合班上课的少数民族学生中,仅有5人持“满意”及“很满意”态度,占总人数的2.1%,而持“不满意”或是“很不满意”态度的学生占总人数的85.5%。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学生对实行大学英语合班上大课的态度总体是不满意的。对于任课教师来说,合班上大课的教学难度也是相当大的,且在教学过程中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对于学生而言,众多的学生没有受到教师的关注,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难以形成,情感交流几乎没有,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无从谈起。

三、提高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策略

通过调查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反映出了大学英语教与学上的困难与问题。总体上看,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教材、方法、目标和管理等外部原因。因此,教师要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全面考虑他们的需要和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条件,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策略。

1.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动机”一词来源于拉丁文“movere”,其英语表述是“motivation”,原意是“开始行动”“活动”。而心理学家一般这样定义:动机是指在需要的刺激下直接推动和维持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则是指唤起与维持学生学习的行为,并使该行为朝向教师预先设定的学习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动机的产生依赖于两个先天条件:一是机体的需要,又称内驱力;二是行为的目标,亦称为诱因。所以动机是以内驱力和诱因为必需条件而存在的。即动机的形成与内在和外在两个因素有关,并且当外部的诱因转化为内在的内驱力时,其行为更能持续。学习的动机也是如此,当内在的学习动机越强,其学习时间越持久,学习的效果也是越好。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

从上述调查中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学习大学英语缺乏持久的内在动力。学习大学英语的动机是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效果的可调控的重要因素之一,它表现为渴求学习的强烈愿望以及求知欲,是直接推动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一方面,强调大学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明了学习它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

2.树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加大课程改革力度。第一,树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多元文化教育是以教育中存在的文化多样性为出发点,使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学生都享有同等机会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尊重不同文化且依据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特征的条件下实施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对待自身文化及其他文化的得当方式及参与多元文化的能力。大学英语教学亦是如此,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英语也是如此。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要不断学习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树立起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并且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特点,了解其民族文化、民俗、民情,熟练掌握双语教育技能技巧。只有树立了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运用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指导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让少数民族大学生都能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学有所获、有所提高,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培养,才能切实提高非英语专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英语水平。

第二,编制校本教材。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英语使用的教材水平都比较高,内容也比较全面,基本上是纸质教材和网络电子教材相配套,是较为完整的立体化教材。但课程设置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不符,很多高校的英语教师大多按照教授普通汉族大学生的教材、大纲和方法来教授少数民族学生,严重忽视了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方式、民族习俗以及认知方式、接受教育的水平各有差异的事实。少数民族大学生使用起来并不适用,且内容相对于他们而言理论性相对偏重、偏难,远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座谈调研中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只有相当于初中水平或略高些,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听不懂,教学几乎是一件“尴尬”的事。由于教材缺少民族特点,基础性、针对性、实用性不强,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况且地区间和高校间的差异性远大于其相似性,统一模式的课程设置必然导致学生的不适应。因此,迫切需要立足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一套基于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的校本教材,同时也要结合学校的教学模式、教学设备等外部因素,力求新编制的校本教材要有创新点与民族特色。

3.探索教学模式——分层教学、设置民族英语班。第一,采用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分层教学用英语表述就是“Teach⁃ing By Different Levels”,即“基于不同水平的教学”。其含义是显而易见的,分层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差异基础上的个性化教学模式,也是一种贯彻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分层教学的产生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教学发展的必然需要。其理论基础是基于学生普遍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心理学上把“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各人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差异”称之为个体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愿而改变,所有的教学只有从这点出发,只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再进行因材施教,才可能是成功的教学,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材施教是孔子在春秋时期创办私学、教授学生的实践中创立的,以后又被我国历代的教育家所继承、发展。时至今日,仍被奉为教育经典,成为所有教师都必须掌握的重要教学原则之一。

第二,分层教学模式及“形成性”评价方式。目前,高等院校的大学英语课堂普遍采用大班或合班教学,根据上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并不赞成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采用大班制或是合班上课,从教师的教学效果来看也是相当差的。英语语言的输出能力和英语知识水平的差异会直接作用于课堂参与及信息交流,直接干扰到学生的接受心理,然而学生的接受心理反过来又会作用于他所参与的教学活动,二者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教师的教学角度分析,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大班教学是相当困难的,教学任务和进度无法把握,就更谈不上教学效果了。从学生层面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同班学习,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有一种优越感,不能激发其进一步学习英语的进取心,英语水平难以进一步提高;而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存在严重的自卑感,最终表现出来就是丧失英语学习的兴趣。另外,对学生的成绩考核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把学习的全过程纳入考核,包括其态度、策略、课堂表现、课外阅读、效果等,将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

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设置英语民族班,并在民族班中再进行分层教学,这也是遵从全面发展的“以人为本”教学理念以及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具体表现。根据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英语水平进行分班,并且力求小班化。这种分层的小班化教学,具有个体教学资源占有率高的优势。教学过程中,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英语知识水平和英语能力都得到全面提升,既能增强非英语专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也能真正意义上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进度,也容易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

猜你喜欢

英语水平少数民族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从中式英语探析我国大学生英语水平现状
大学求学的遗憾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句子教学——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奠基石
通道形式与英语水平对大学生英语听力成绩的影响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