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与人格因素的相关研究

2014-11-05郭少卿陈军张喜顺

教育与职业 2014年15期
关键词:家庭大学生学生

郭少卿 陈军 张喜顺

一、引言

根据信息产业部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我国手机用户人数将近8.5亿。大学生是手机用户群体的新生和主流,在享受现代通信方式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也因未能正确、合理地使用手机而困扰,甚至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手机过度使用产生的手机依赖现象,正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一大杀手。针对这一情况,课题组对河北省大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进行了调查与统计,并分析手机依赖与人格的关系,以期为高校应对学生手机依赖现象及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此次调查对河北省5所高校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涉及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邢台学院、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校,共抽取500名学生,平均年龄20±0.87岁,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80份。在有效问卷中,本科生280人,专科生200人;男生252人,女生228人;城镇270人,农村210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分别为112人、126人、142人、100人。

2.研究工具。(1)调查问卷。根据研究目的,在参考已有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结合河北省实际,笔者采用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自编的《大学生手机依赖调查问卷》(CMDQ),组织学生以不记名方式独立填写并当场回收。EPQ该量表包括三个维度:内外向(E)、神经质(N)、精神质(P)。CMDQ共17个项目,采用5点李克特式量表记分法,每个题目按“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采用5级评分,得分越高,说明越有可能对手机产生依赖。CMDQ问卷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专业、年级、家庭居住地、家庭条件、手机使用时间及功能(通话、短信、QQ、游戏、电子书、听音乐、下载软件、浏览新闻)等个人基本信息,并以此作为观测的自变量;另一部分将戒断性、突显性、难以控制性和心境变化四个维度作为因变量,来考量被调查者的手机依赖状况。(2)数据处理。此次数据结果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统计及分析

表1 手机使用功能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大屏智能手机的普及,丰富了手机使用功能。除基本通信功能外,网络功能已经占据主导地位。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主要从事的手机网络活动有三项:聊QQ、阅读电子书和浏览新闻。埋头看电子书、随意浏览网页和聊QQ,成为课堂常见的现象。

表2 手机依赖及其各个维度的描述性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手机依赖平均数高于3,这意味着大学生对手机有轻度到中度的依赖,可见手机依赖已成为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四个维度:戒断性(戒断手机使用时出现的不良的身心反应)、凸显性(手机使用对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主导控制作用影响)、难控制性(难以自拔的对手机使用的渴望与冲动)和心境改变(因手机造成的情绪变化),平均数都在3分左右,尤其是戒断性和凸显性分数偏高,意味着大学生的生活逐渐被手机“控制”,若任其发展,很可能出现“手机成瘾”。

表3 不同居住地大学生在手机依赖得分的差异(M±SD)

从表3可以看出:城镇大学生与农村大学生在手机依赖得分上有显著差异(P<0.01),城镇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要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这可能跟不同居住环境有关,尤其是数字时代的到来,使得城镇的主题和内涵发生深刻改变,城镇大学生比农村大学生更早、更全面接触手机等现代化的数字产品,使用高端机较多。农村大学生多使用千元以下的低端机。

表4 不同年级大学生在手机依赖得分的差异(M±SD)

从表4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方面差异显著,达到了P<0.01的水平。经过LSD事后检验发现,大一、大三学生得分明显高于大二、大四学生,大一、大三以及大二、大四学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在手机使用量方面,大二学生明显低于大一、大三学生,大一学生每天手机使用最多,大三学生比大二学生使用手机稍多,大四学生使用手机相对较少。笔者分析,大一学生因为学业较轻松,不少学生没有配备电脑,与家人和同学朋友联系频繁,手机使用增多;大二学生专业课程增多、学业负担加重,大四学生面临就业、继续深造、实习以及撰写毕业论文等多个现实问题,手机使用相对减少;大三学生往往会出现学习倦怠,加上恋爱等经历,手机使用增多。

表5 不同人格特征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得分的差异(M±SD)

从表5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在内外向和神经质两个人格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在精神质维度上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结果显示,性格外倾和高神经质的大学生更容易对手机产生依赖。与性格内倾的大学生相比,性格外倾的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需求更高,手机极大满足了这一需求。高神经质的大学生与其他人格特质的大学生相比,往往具有焦虑、抑郁、情绪化等特点,更多表现为负性情绪,人际交往相对困难,他们在缺少人际交往带来的支持时,往往会通过手机短信、手机上网、手机游戏等来弥补现实的困扰和不适。

除此之外,本课题组还以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为自变量,做了进一步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手机依赖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显著,达到了P<0.01的水平。经过LSD事后检验发现,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得分明显高于家庭条件一般和困难的学生,而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得分又显著高于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这说明家庭经济条件越好的学生,越容易产生手机依赖。

四、思考与建议

本研究结果显示,受手机通讯和网络的便捷使用功能的吸引,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需要重点干预的手机使用群体是: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大一、大三学生,具有外倾、高神经质人格特征的大学生。手机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大学生带来学习和生活便利的同时,也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强大学生对手机的合理使用,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从而形成“四位一体”的合力。

1.政府应从制度层面,规范并加强手机管理。首先,政府应加强立法,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加强手机管理,包括加强对手机短信服务、手机网络服务、手机软件服务等的监管力度,尤其是针对身心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政府应进行相应的干预和引导,引起全社会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的重视。其次,政府应通过行政干预,整合社会资源,联合手机生产企业、通信企业等,通过技术手段,加大对大学生垃圾短信、垃圾邮件、不良网站的过滤力度,减少手机使用中因不良信息带来的身心伤害。最后,政府可以利用官方网站、电视等媒体,加大对手机使用、手机依赖等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让更多学生及时了解手机依赖的相关新闻,丰富学生知识,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

2.学校应从教育层面,多维度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首先,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手机使用的管理。笔者认为,各大高校应该关注大学生手机使用的规范化、制度化。目前各高校对于大学生使用手机没有明确的管理规定,对高校出现的手机不文明现象也没有相关的制度约束。例如,在课堂、学术报告厅、图书馆等公共学习场合应禁止使用手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置手机信号屏蔽装置等。其次,定期开展预防手机依赖的相关知识讲座,让学生清楚认识到手机依赖的危害,帮助学生树立合理使用手机的正确观念。课题组通过边调研、边实践的方法,于2013年10月,就“手机依赖的危害及如何预防手机依赖”等问题,以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例,开展了专题讲座,同时与学生社团合作,组织并倡导校园“无手机日”活动,让学生体验两日无手机生活,从而帮助学生戒除手机依赖。再次,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人与人相处时的孤独感、焦虑感,以具体活动来影响和熏陶学生,转移其对手机的注意。最后,要注重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目标管理、理想教育、责任感教育以及时间管理等方面的教育,不断加强他们的自我控制力和时间管理能力,实现对手机的良性使用。

3.家庭应从知识、情感、经济层面,防止子女产生手机依赖。首先,家长要了解手机依赖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素质和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引导他们合理使用手机。其次,家庭是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根据地。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实现家长与子女的良性沟通,促进家庭成员的和谐。对于刚入校的大一学生,尤其要注重亲情的教育与感化,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和空虚感,转移对手机的依赖。最后,家长要重视子女的理财教育,从日常生活入手渗透理财意识,尤其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更要教导子女节俭并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让子女参与家庭未来的规划和理财过程,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理财观,学会用经济的眼光和思维方式来规划并管理人生,必要时可以要求他们对下一年度各类消费列出预算,对经济规划不合理的项目加强控制与约束,从而降低大学生因手机过度使用带来的手机依赖。

4.大学生应从自身层面,通过自我教育转移对手机的依赖。首先,大学生应努力培养对本专业、学科的兴趣,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业和生活,制定可行性措施,并按规划实践目标。课题组以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把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纳入新生教学计划,使学生通过反复论证,实施学业规划的九大目标,从而转移对手机的依赖,把注意力集中到现实目标的实现上。其次,大学生应加强人际交往,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拓展人际交往空间,构建自己的人际交往圈,用人际交流代替“人机交流”。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学生更多体验正面情绪,减少焦虑、孤独、压力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他们对手机的过分依赖。再次,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强社会成熟度,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增强对自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转移对手机的依赖。最后,大学生需要自学并掌握科学的身心调试方法,确立正确的目标,并不断提高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构建健康人格,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猜你喜欢

家庭大学生学生
家庭“煮”夫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大学生之歌
恋练有词
学生写话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