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4-11-05石曼刘晓

教育与职业 2014年15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升级毕业生

石曼 刘晓

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在于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调整又主要分为三方面,即产业链的纵向一体化、产业水平发展横向一体化、产业融合式发展的立体化。在调整的过程中,一些新兴岗位不断涌现,对先进技能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传统企业对满足这些要求的人力资源储备不够,从而出现“用工荒”。因此,把产业转型升级与职工的培训和再就业结合起来,成为当今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一、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的挑战

全球化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市场经济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出口高速增长的时代不再出现,廉价要素也不复存在,这两大因素都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企业的生存、员工的安置以及社会的稳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了创造科学、和谐的社会环境,提高经济的增长质量和效益,产业转型升级被摆在突出的位置上。“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并强调在制造业中突出先进制造业,以逐步替代过去一些低端的制造业①,以产业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会在这一转型升级中充分发挥其先天优势,不断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

1.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职业院校培育更多有竞争力的人才。首先,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人才市场带来的最大冲击就是“用工荒”。尽管许多企业放宽了条件,提高了薪酬,但仍存在众多企业因为缺工而不能正常生产的情况。“用工荒”的困境不在于数量之荒,而是质量之荒。质量之荒不仅体现人才的职业技能上,还体现在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上。其次,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的挑战还表现在对劳动者结构的调整上。对劳动者的结构挑战主要表现在:不同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和比例是不一样的,第一、二产业需要技能人才,且对初、中、高级人才的需求比例是不同的;第三产业需要普工和服务人员,随着产业升级,这一产业的人才需求缺口会逐渐增大。

2.产业转型要求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链高度匹配。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升级,改变了以往依靠劳动密集型发展、廉价劳动力来获取竞争的优势,主要采用新技术或新工艺来提高产业链中生产加工工艺流程的效率。新的技术和工艺对以往企业技术含量低的人力资本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一旦与产业需求产生偏差,就会为结构性失业埋下隐患②。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多是在传统专业的基础上整合形成的,虽然近几年发展很快,但新兴专业群的建设和成熟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产业转型升级后企业用工的现状

浙江省是中小企业大省,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出口加工为主的中小企业面临较大的挑战,结构性与素质性的矛盾比较突出,转型成为必然的趋势。地处浙江中部的义乌,是全国第十个经济特区,是国际小商品的流通、研发、生产、展示中心,依赖对外贸易出口较多,在经济危机中受到较强的冲击,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应优先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因此,在调研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产业转型升级主要对产业链上游和下游的产业提出了挑战,这些新兴产业最大的制约要素是对人才的诉求。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受外界环境的冲击,企业会最先转型,进而带动职业教育的转型。要达到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契合,必须及时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变化,为职业教育提供准确的依据,进而更快解决社会人力资本短缺的问题。

1.企业用工的需求状况与员工的胜任度。为顺应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注重培养第一、二、三产业中人才需求的比例,在人才培养上不仅要注重技术知识的提升和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创造性运用,还要根据以重点行业为主、新兴行业优先的原则培养人才,注重合理的梯次人才结构建设。以制造业为例,据统计,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占3.5%,中级工占35%,初级工占60%。预测到2015年,义乌的技工队伍结构将调整到初级工达35%,中级工达40%,高级工及以上达25%。对义乌转型产业即新兴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等86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在“企业用人规模现状以及需求”统计中,12%的企业员工来自本科院校及以上的毕业生,36%的员工来自高职院校的毕业生,30%的员工来自中职院校的毕业生,22%的员工来自其他。来自中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占企业用人总数的66%。在对企业新员工的问卷调查中,针对“您认为自己是否能胜任现在的工作”这一项,有72.5%的员工认为自己可以完全胜任本岗位的工作,有24.58%的员工认为自己可以基本胜任工作,有2.92%的员工认为自己一般胜任工作,没有员工认为自己不太胜任或很难胜任现任工作。

2.企业对人才需求呈现的特征。对于人才培养的滞后性及周期性,现在并没有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在走访的一些企业中,人事主管部门表示招聘不到高技能的人才,他们可以招聘一些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进入企业重点培养,通过阶段性过渡,暂时缓解企业缺工的现象。但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对学生的哪些要素比较感兴趣呢?经过调研我们发现,企业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这三个方面比较重视。

第一,对员工的基本素养、操作技能、工作实践等职业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用人单位的调查问卷中,关于“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时会优先考虑的因素”的回答中,71.43%的用人单位一般优先考虑毕业生的基本素养,14%的用人单位一般优先考虑毕业生的专业知识,71.43%的用人单位通常优先考虑毕业生的操作技能,36%的用人单位一般优先考虑毕业生的工作实践经历。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相关企业在招聘时一般优先考虑毕业生的吃苦耐劳等基本素养、操作技能、工作实践经历等(见图1)。

图1 企业录用毕业生时考虑的职业能力

第二,企业认为员工的专业实践能力、执行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职业素质最重要。在企业的人力资源调查问卷中,关于“在招聘高职院校毕业生时,贵单位最看重哪些素质”这一项,14.29%的企业认为毕业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最重要,78.57%的企业认为毕业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最重要,28.57%的企业认为毕业生的执行能力最重要,42.86%的企业认为毕业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重要,57.14%的企业认为毕业生的时间管理能力最重要(见图2)。

图2 企业所需毕业生素质重要性比重

第三,企业认为在校学生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职业能力。随着产业的升级,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的职业技能(见图3)。同时,在访谈的过程中,人力资源部的专员提出,职业学校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多参与团队项目,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图3 企业对人才的职业技能要求

三、职业教育耦合产业转型升级人才需求的对策

培养与企业岗位匹配程度高、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成为社会培训、企业培训、职业教育的一大挑战。职业院校不仅要调整不同产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精确定位,还需要一系列的软硬件配套支持。

1.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符合不同产业发展的需求。制定与岗位相匹配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个人、学校、企业、国家都产生重大的影响。对于个人而言,只有明确了自己的职业定位,才能找到匹配的岗位,更易于得到企业的信赖;对于学校而言,学生的高就业率、企业对其优秀的评价可以提升学校的声誉,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家长的认可度,进而保障生源的稳定和学校的长足发展;对企业来说,员工的初任知识与所需技能的匹配度越高,愈能节约资金成本和人力成本,在最短的时间内为企业创造更高的效益;对于国家而言,可以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缓解就业的矛盾,提升就业的内涵,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现如今,大多数职业院校提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并不能适用于现代的产业发展需求。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以根据现代产业结构的特点,来制定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对于现代制造业,我们可以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进行明确定位:中职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这样可以解决中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重复性浪费问题;其次,对于新兴产业,根据其产业结构特点,要培养具有创新型、探究型的人才,可以在高职院校先行开设,进行试点,同时也要做好软件设施和硬件设置的配置工作;最后,对于服务业,其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设定为培养员工良好的职业素养,如对职业的良好认知、对岗位的热爱、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等。总之,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符合不同产业对不同人才需求的特点。此外,不管是对于哪一产业的人才目标设置,都要注意培养员工的转岗、转工、再就业能力。

2.校企合作中着重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首先,根据加里·贝克尔理论,只有当企业的特殊技能对企业自身有价值且处于短缺时,企业才愿意与学校共同承担培训成本,有了这个利益平衡点,学校和企业才能进一步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其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也要注意加强对合作机制、管理体制、经费的补偿、行政干预手段等方面的建设;最后,政府也要加大对企业的宣传教育,让企业了解校企合作对自身经济及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的重大意义。

学校借助这个平台能让学生尽快了解职场的工作环境,加强对职业的认识,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此外,学校还要着重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只有教师的科研能力与企业的科研水平旗鼓相当或者更高,学校与企业合作时才有话语权。

3.职业学校在开放性办学的过程中,要渗透对职业素质的培养。开放性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不仅可以更好地服务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和谐的社会文化,还能加速教育的普及化和大众化的进程。开放性的职业教育办学,打破了职业院校原先封闭的模式,一方面,实现了校企之间、校社之间信息的对称,丰富了办学要素;另一方面,强化了社会主体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理念,让人们特别是企业参与办学,在这样开放的系统中,加强了学生对社会岗位的认知,培养了他们的职业素养。

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教学资源需求的开放性,充分向企业开放,在开放中要渗透对职业素养的培养。首先,学校通过企业了解劳动力市场需求,企业除了在学校进行招聘外,也要加强对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的投入力度,定期派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在教学过程中以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主要教学场所,加强传授技术、技能、技巧、技艺为主的实践教学,增强教、学、做过程的一体化和开放化,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执行力和时间管理能力;其次,除了向企业开放之外,职业院校还可以联合大学、科研所、国外学校来丰富办学的多元性,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岗位的需求。

4.“以动联动”专业群监控机制的建设,以期实现对职业能力的准确定位。随着市场结构的调整,企业对劳动力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职业院校传统的专业设置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首先,严格把控专业设置的结构和比例。由于市场对初、中、高级人才数量的需求不同,因此在专业设置时,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度来考虑专业设置的个数,严格控制专业设置的比例,认真把关专业设置的标准,严禁热门专业设置一窝蜂的情况,避免造成恶性竞争。其次,加强对新专业的调研和配套设施的配置。某些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增开一些新专业,一方面,由于对市场的调研不充分,导致专业的定位不精准,进而使得社会对其认可度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和实训设备得不到相应的配置,导致这些新开设的专业“新而不新”。再次,注重对传统和优势专业的完善和转型。学校要树立危机意识,要有超前的思想,建立相应的动态响应机制,尽可能地与市场保持同步,顺应市场需求。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建设与企业动态信息联动的专业群监控机制。第一,专业群定位的转型要紧紧围绕产业链、产业群的发展,同时也要围绕企业对员工职业能力的诉求,以核心专业为中心,渐进拓宽新专业,逐步形成与产业链相匹配的专业群。第二,专业群组建完成以后,应在保持群内专业设置相对稳定、系统的同时,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需求变化监控机制。第三,根据监控的结果,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团队协作等能力的培养目标添加到教学计划、教学内容里,实现对专业群的动态管理。

5.重视顶岗实习中隐形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换,实现岗位能力的提升。在遵循传统教材的基础上,把企业中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教材内容,一直是编委最为头疼的问题。这一阶段的隐形知识是指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阶段,由师傅带领,参加实践活动而形成难以规范、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交流与共享、也不易被复制或者转化的内隐形知识和技能。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知识转化模型)③,给隐性知识向组织隐性知识的转换提供了可优化的路径。在两种知识转化的过程中,与人共享即将知识“社会化”和“外化”是关键。在社会化阶段,实现个人隐性知识向组织隐性知识的转化,要将企业师傅的隐性知识转换为职业院校的书本知识,做到经常观察、模仿、实际操作、形体沟通;在外化阶段,实现组织隐性知识向组织显性知识的转化,把有关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以言传的概念和模型,转换为可以在书本上呈现、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其次,在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中,也需要将显性的知识内化到隐性知识中,注重知识的重新建构,加强职业能力的深层次培养。

[注释]

①肖明.中国劳动力迎来拐点:农民工收入10年首次大涨[EB/OL].http://www.21cbh.com/HTML/2010-9-30/zNMDAwMDE5OTczNA.html,2010-09-29.

②石伟平,刘晓.职业教育在经济危机中的“危”与“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1):15.

③郑承志,黄淑兰.知识创造的SIO-IE模型——对野中郁次郎SECI模型的修正与改进[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3):16.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升级毕业生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回暖与升级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最“叛逆”的毕业生
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