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厄贝沙坦时辰化用药控制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晨峰对心率变异性及QT离散度的影响

2014-11-05李俊峰高金全刘明江张亚西王安伟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晨峰贝沙坦标准差

李俊峰,高金全,刘明江,刘 瑶,张亚西,王安伟

(1.四川省崇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四川 崇州 611230;2.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四川 成都 610072)

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血压受昼夜节律的影响呈现出波动性,在夜间睡眠时降至最低,当晨起醒来后血压在数小时内迅速升高,即血压晨峰现象(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MBPS)[1],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MBPS与清晨清醒前后交感神经活性迅速增强,导致心率增加和血压迅速上升有关,而心率变异性(HRV)及QT离散度(QTd)是评估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定量性无创指标,可以反映心脏血管交感和迷走神经张力的相对变化及其平衡状态,是临床上独立判断预后、预测死亡的危险因子[3]。本研究通过对常规降压治疗未达标的62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睡前给予厄贝沙坦治疗后HRV及QTd变化的分析,探讨时辰化给予厄贝沙坦有效控制老年高血压病患者MBPS后对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机制及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中国高血压指南》2010版标准,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1月在崇州市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经24 h动态血压监测筛选出MBPS患者64例,高血压病程2~6年,收缩压(167.56± 22.58)mmHg,舒张压(60.32±6.91)mmHg,平素未正规服药及监测血压,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瓣膜病、脑梗塞、心力衰竭、肝肾功能不全、病窦综合征、频发早搏、心房纤颤、严重肺部感染,脑血管意外及风湿免疫疾病。所有入选患者原服用的降压药种类包括:氨氯地平、左旋氨氯地平、非洛地平、贝那普利、依那普利、氢氯噻嗪等,所服降压药均不含α1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其中2例患者MBPS控制不达标者退出试验,其余62例患者血压及MBPS达到有效控制,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65.6±5.7)岁。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每日睡前加服厄贝沙坦(赛诺菲圣德拉堡民生制药有限公司)150 mg,原来使用ACEI者停用,治疗后4周后复查24 h动态血压检查。

1.2.2 动态血压监测 采用秦皇市康泰医学系统CMS06C动态血压监测仪。入选患者均于晨10点在左上臂佩带时间设置统一的动态血压监测仪,6:00~22:00每20 min监测血压1次,22:00~6:00每30 min监测血压1次,次晨10点结束。计算机自动分析有效记录>85%的患者,并记录以下数据:①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及相应标准差;②白昼平均收缩压(d 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 DBP)及相应标准差;③夜间平均收缩压(n 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 DBP)及24 h血压昼夜节律情况。24 h血压均值<130/80 mm-Hg、白昼血压均值<135/85 mmHg、夜间血压均值<125/75 mmHg者为血压正常。MBPS的定量标准:起床后2 h内收缩压的平均值与夜间睡眠时收缩压的最低值(即包括最低值在内1 h的平均值)之间的差值,超过35 mmHg 为异常[4]。

1.2.3 动态心电图监测 采用美国Grand Pacific公司生产的三通道动态心电图检查系统。所有患者行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然后由计算机自动进行HRV分析。包括以下5个时域指标:① 全部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②24 h内连续5 min节段平均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ANN);③24 h内连续5 min节段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数(SDNNi);④连续正常R-R间期差的均方根(rMSSD);⑤两个相邻R-R间期标准差>50 ms的心搏数占所分析信息间期内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2个频域指标:①低频(LF),频段0.04~0.15 Hz;②高频(HF),频段0.15~0.45 Hz。QTd分析:QTd=最大QT间期-最小QT间期,根据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测量最大QT间期和最小QT间期。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分别测定患者QTd及HRV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数据的比较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动态血压指标及MBPS的比较 治疗后 24hSBP、24hDBP、dSBP 、dDBP、nSBP、nDBP 及MBPS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24 h动态血压检查指标及血压晨峰改善的比较 (mmHg)

2.2 治疗前后HRV及QTd的比较 治疗后的SDNN、rMSSD、PNN50、HF明显增加,而 LF 则明显降低,QTd较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24 h HRV及QTd分析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对MBPS研究的深入,其与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重视。研究表明,MBPS与心源性猝死(SCD)、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突发事件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并且当血压晨峰幅度≥20 mmHg时,血压晨峰幅度每增加 l mmHg,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将增加3.3%[5]。MBPS机制主要是由于清醒和起床活动后交感神经系统迅速激活,血液中儿茶酚胺等物质水平迅速增高,肾素、血管紧张素活性增强,使心率加快,心搏量和心输出量增加,同时引起周围血管阻力迅速升高,加重了高血压患者阻力小动脉重构和血管收缩反应性[6]。因此,有效地控制血压变异性与遏制较大程度MBPS的发生,对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HRV反映了心脏血管交感和迷走神经张力的相对变化及其平衡状态,是临床上预测SCD的独立危险因素[3]。老年高血压患者在迷走神经活性降低的同时,伴有交感神经活性的相对增强[7],具有MBPS的患者HRV明显偏低,且昼夜变化规律消失,导致交感、迷走神经功能平衡降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使心室肌细胞膜电位不稳定性增加而引发恶性心律失常事件[8]。本研究发现,通过对常规降压治疗未达标的老年MBPS患者睡前给予厄贝沙坦治疗有效控制MBPS后可显著改善患者的HRV,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夜间高血药浓度降低夜间血压,特别是降低早晨收缩压/舒张压快速上升相并有效抑制次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S)系统系统和交感神经活性,从而达到控制夜间血压,减少血压波动以及降低血压晨峰程度,使24 h血压恢复正常节律的作用。此外,MBPS患者HRV明显下降的机制与清晨RAS系统激活,儿茶酚胺释放,迷走神经明显受损有关[8],而厄贝沙坦作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和相对提高迷走神经张力,改善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之间的失平衡,并使HRV改善。

作为预测室速与室颤的一个重要指标,QTd反映了心肌各部位复极的非同步性。高血压患者MBPS是促进心室重构形成左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且MBPS程度与左室肥厚呈正相关[9]。MBPS患者由于心腔结构的改变,出现左心室肥厚及左心室重量增加,心肌灌注相对下降,单位心肌细胞供氧不足,心肌能量代谢障碍以及交感神经张力增加激活了交感神经-儿茶酚胺神经内分泌轴和RAS等系统,引起内向离子流的增加或外向离子流的衰减,导致心肌细胞复极不一致,QTd延长,因此易出现恶性心律失常[10]。本研究发现厄贝沙坦可缩短MBPS患者QTd时间,其机制可能与有效控制MBPS,抑制交感神经-儿茶酚胺神经内分泌轴及RAS系统,改善心室重构及心肌电不稳定,降低心肌电复极离散度有关。

本研究依据时间治疗学特点,根据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特征,有目的地择时用药,使血浆和组织的药物浓度与24 h血压变化过程和症状的昼夜节律同步,以达到有效控制血压和维持正常血压节律,特别是夜间和晨峰高血压,起到防治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的作用[11,12]。研究结果表明,在原降压治疗方案不变的情况下,睡前联合口服厄贝沙坦,通过夜间高血药浓度降低夜间血压,抑制清晨RAS系统和交感神经活性,降低血压晨峰程度,维持正常血压节律,可以有效改善HRV及QTd,使患者可能从中获益,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1]Hiromi Rakugi,Kazuomi Kario,Kazuaki Enya,et al.Effect of azilsartan versus candesartan on 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s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J].Blood Press Monit,2014,19(3):164-169.

[2]Dong-Hyeon Lee,Sang-Hyun Ihm,Ho-Joong Youn,et al.Age 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the early 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 in patients never-treated for hypertension[J].Circulation,2012,125(23):2836-2843.

[3]Peter A.Noseworthy,Gina M.Peloso,Shih-Jen Hwang,et al.QT interval and long-term mortality risk in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J].Ann Noninvasive Electrocardiol,2012,17(4):340-348.

[4]George Thanassoulis,Asya Lyass,Emelia J.Benjamin,et al.Relations of exercise blood pressure response to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nd vascular function in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J].Circulation,2012,5(4):719-727.

[5]Li Y,Thijs L,Hansen TW,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the 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 in 5645 subjects from populations[J].Hypertension,2010,55(4):1040-1048.

[6]袁艳敏,郭艺芳.人体血压昼夜节律特征及其调节机制[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8,16(6):483-485.

[7]Neutel JM,Schumacher H,Gosse P,et al.Magnitude of the early 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 in untreated hypertensive patients:a pooled analysis[J].J Clin Pract,2008,62(11):1654-1663.

[8]刘斌,林家弟,陈序,等.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分析[J].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2012,21(3):173-175.

[9]刘婧,田韵,倪敏霞.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晨峰现象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2011,33(12):1169-1171.

[10]Larisa G.Tereshchenko,Iwona Cygankiewicz,Scott McNitt,et al.Predictive value of beat-to-beat qt variability index across the continuum of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competing risks of non-cardiac or cardiovascular death,and sudden or non-sudden cardiac death[J].Circ Arrhythm Electrophysiol,2012,5(4):719-727.

[11]曾春雨.时间治疗学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1):91-93.

[12]周振科,兰永乔,樊华.不同时间服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评价[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5):95-97.

猜你喜欢

晨峰贝沙坦标准差
血压晨峰对未达临界病变隐匿性冠心病的影响
用Pro-Kin Line平衡反馈训练仪对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进行治疗对其动态平衡功能的影响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在高血压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及不良反应状况
老年高血压病人血压晨峰现象与褪黑素昼夜分泌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疗效
厄贝沙坦辅以非洛地平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25例疗效分析
对于平均差与标准差的数学关系和应用价值比较研究
厄贝沙坦片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275例
医学科技论文中有效数字的确定
血压晨峰现象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