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产业发展相对困境与对策分析

2014-10-30李秉强

当代经济管理 2014年1期
关键词:转型升级服务业制造业

李秉强

摘 要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迫切需要通过转型升级来提升竞争力。通过国际比较可知,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较快,但近年来存在较为明显的相对困境。文章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两方面分析了我国的产业发展现状,指出了我国经济和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难题,进而从挖掘政策红利、改变发展方式、加快制造业转型、提速服务业升级、促进产业融合等方面提出了破除我国产业发展困境的措施安排。

关键词制造业;服务业;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4)01-0072-07

东部转型中西部提速是我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主旋律,但在“五荒两高”(五荒指钱荒、电荒、人荒、水荒、地荒,两高指成本高、税费高)的压力下,我国经济难以实现有效的转型升级。“中国制造”是我国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层面,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在通过国际比较指出我国经济状况基础上分析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现状,进而考察我国的产业发展相对困境,同时提出破除我国产业发展困境的措施安排。

一、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比较

从经济发展水平看,1990年我国属于低收入国家,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增长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如在1990~2010年间按照美元标价的人均GDP增加了11.91倍。2000年接近且在2005年超过了中低国家的平均水平,而在2010年超过了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我国人均GDP与世界平均GDP的比值也由1990年的8.1%上升到2010年的46.7%。就总体而言,我国仍然处于相对低的发展水平。但是,通常认为美元标价的GDP不能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原因在于一般认为我国的汇率低估明显,故有必要采取购买力平价指标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重新考察。通常认为,收入水平越低的国家,其货币的购买力会相对越强,表现为购买力水平提升。采取《国际统计年鉴》(2012)的相关数据,从购买力平价看,2010年世界、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我国的人均GDP分别为11 151、37 157、6 810、6 036、1 247、7 536国际元,即我国为全球平均水平的66.0%。由美元标价和PPP测算得出的数据可知,人民币在2010年低估41.2%。2010年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为6.7695,由此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来考察,2010年的实际汇率应该为4.7317。

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是粗放型的,即以消耗大量的劳动力、资源、资本等要素为代价,而这种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以资本形成为例,2009年世界资本形成率的平均水平为19.1%,高收入国家为17.3%,但我国高达47.6%。即使在2010年,我国的资本形成率也达到了45.2%,而中等收入国家和中低收入国家的该值仅为27.9%和27.8%。事实上,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房地产已经受到了国家的严格控制(如国五条和新五条的出台),外贸对经济的拉动效应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如,2008年以来的外贸转内销政策可视为是拉动效应下降的结果),由此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来提升经济发展就是我国经济维持快速增长的重要路径。从实际措施看,如2008年的4万亿计划与2012年的7万亿计划,都可认为是在政府引导下我国投资驱动的结果,由此导致的必然会是资本形成率偏高。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没有给居民带来较大实惠,尤其体现在收入相对下降层面[1]。居民消费率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居民的幸福程度,因此有必要就我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详见表1。从各国历年看,孟加拉国、埃及、菲律宾稳定在70%以上,美国稳定在70%左右,越南和阿根廷在65%左右,日本和巴西为60%左右,俄罗斯为50%左右。可知,无论是哪类国家,其居民消费率通常均为50%以上,但我国在2005年来均低于40%,如2010年仅为38.4%。因此,可认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使得广大居民得到普遍的福利提升,而这其实是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诚然,由于文化传承和对经济发展前景预期等方面的影响,我国居民的消费欲望相对不强。事实上,我国由外贸转内销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也与提高居民消费密切相关。

居民消费率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劳动者报酬状况。按照克拉克定律,当社会只有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时,劳动者份额即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达到2/3时,该社会的发展是相对稳健的。但是,随着各种要素的充分挖掘,劳动者报酬占GDP的份额应该会呈现出减少的趋势。与此同时,如果一个区域的经济形势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应该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从表2可看出,在2000~2010年间,日本、加拿大、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西班牙、英国的劳动者报酬份额相对不变,分别保持在52%、52%、56%、52%、50%、50%、48%、54%左右。反观我国,劳动者报酬比重由2000年的51.38%下降到2007年的39.74%,而收入相对下降会导致较为严重的收入分配问题,这从近年来我国的各类收入差异较大也可看出[2]。由此,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的收入政策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促成了劳动者报酬比重的相对提高,如在2009~2011年间分别达到了46.60%、45.01%和44.94%。从劳动者报酬比重变化明显可推断出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期,在政策指引和宏观发展上存在诸多不确定。此外,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劳动者报酬总体偏低,表明由中国奇迹带来的经济增长没有给劳动者带来收入的相应增加。

二、我国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我国不同行业的制造业发展差异明显,同时也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因此有必要将制造业分成不同类型且分区域进行考察。按照制造业属性,可将之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高端型。其中,高端型包括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研究需要的数据来自《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1-2012):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可认为包括饮料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服装纺织·鞋·帽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行业: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可认为包括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烟草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等行业;高端型制造业可认为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同时,为考察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将全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①。endprint

研究的时间段为2000~2011年,在具体分析时采取了各行业的工业总产值。但是,由于在《中国统计年鉴》中,没有各类制造业的产出总值数据,故此要对数据进行相应的整合。现对数据处理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将各行业数据按照上述归类得到各区域历年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高端型等三种类型制造业的总产值,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历年全国和各地区的三种类型的制造业相关数据;其次,将全国三种类型制造业的相关数据汇总,得到全国2000~2011年的制造业总产值;随后,从《中国统计年鉴》(2012)中获取工业GDP,且将制造业等同于工业进行处理②,用全国的工业GDP除以制造业总产值数据,得到历年我国工业GDP与总产值的平滑指数;再次,假设全国各地区的平滑指数相同,用平滑指数除以各地区的各类制造业总产值,得到历年各地区的各类制造业GDP;最后,将各区域的各类制造业除以各区域的按照当年价格计算的历年GDP,得到各地区各类制造业占GDP的比重。

从我国制造业构成看,高端型制造业比重近似等同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之和,如我国2000、2006、2011年的两者之和分别为20.88%、21.06%、19.92%,与高端制造业比重的差值分别为0.56%、-0.09%、-0.01%。从分区域看,东部2010年的劳动与资源密集型制造业的比重均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且东部的劳动与资源密集型制造业比重下降明显;中部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比重在2006~2011年间增加较快,而西部的变化相对较小,显示出中部可能承接了较多的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进而提升了这类产业在GDP中的份额;无论是中部还是西部,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基本保持不变;东部的高端型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呈现出减少的趋势,而中部和西部在2006~2011年间增加明显,但东部历年均在23%以上而中西部仅为10%左右,显示出不同区域的高端型制造业发展差异较大。关于我国各类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详见表3。

为反映我国各地区各类制造业的变化趋势,拟以各类制造业比重为因变量,以时间t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y=a+bt。鉴于获取的是2000~2011年的相关数据,故在计量时将2000年的t设为1,随年度递推。如某种制造业估算出的b值大于0,则认为该种制造业的比重会继续增加。考虑到分析的目的是判断产业发展的变化趋势,故只需给出计量的b值③。从我国总体看,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存在增加的趋势,高端型制造业下降的趋势也相当明显,考虑到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是粗放型的,因此可认为我国制造业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实现有效转变。此外,高端型制造业比重下降可能与我国的经济结构优化有关,如三产比重由2000年的39.0%增加到2011年的43.4%。从东部看,制造业结构出现了相应的优化,表现为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的比重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高端型制造业比重下降较快可能与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侧重于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有关。从中部看,无论是劳动还是资源密集型制造业的b值均为正值,这可能与中部承接了大量产业转移有关,且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带来对资源的大量需求进而致使计算出来的资源密集型制造业的b值为正。从西部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比重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比重和高端型制造业比重呈现减小的趋势。

为反映不同区域各类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在计算出各省市各种密集型制造业比重的基础上,采取变异系数来分析区域的内部差异,详见图1。如变异系数增加或不变,则认为存在发散性,否则认为存在收敛性。同时,给出判断标准:如变异系数小于0.4,则认为存在收敛性。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看,中部均小于0.4且相对稳定,因此可认为存在收敛性,西部与东部在2008年前的变化趋势相似但之后呈现出反向的变化趋势,同时总体上西部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变异系数大于东部且东部大于中部。从资源密集型制造业看,中部和东部存在收敛性(但东部的2004年和2011年除外),西部在2000~2007年的发散性明显但在2008年后收敛的趋势较为显著。从高端型制造业看,无论哪个区域,其变异系数在2001年后均大于0.4,表明均呈现出离散性,同时西部的高端型制造业的变异系数在2001年后达到了0.65以上,且东部的变异系数在2004年后增加明显而中部表现为下降的趋势。就总体而言,中部的劳动与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及东部的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可认为存在收敛性,而其他各地区各种类型的制造业存在发散性,但西部各类制造业的发散性较中部与西部更明显。

2.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现状

我国对服务业的分类标准进行了重大调整,在2004年及其之前包括12个行业,分别为农、林、牧、渔服务业,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其他行业;在2005年后包括6个行业,分别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其他行业。为与制造业的分析保持一致,在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中也从不同类型展开,即将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传统型和现代型,同时从东部、中部、西部展开分析。其中,将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等三类视为传统型生产性服务业,而仅将金融业视为现代型服务业。事实上,现代型服务业还应该包括很多其他服务行业(如,咨询),但由于在《中国统计年鉴》中没有与之配套的分省数据而不细分为其他行业,由此得出的结论虽说与现实存在一定偏差,但应该在可接受范围之内。考虑到2004年及其之前的统计口径发生了改变,因而将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视为批发和零售业,将金融、保险业视为金融业。在数据处理上,各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数据由各省、市、区的相关数据汇总得到,其计算方法与制造业完全相同。需要作出说明的是,此时采取的是各地区服务业的GDP,因而不需要作出平滑处理。endprint

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以传统型为主,但发展的区域差异性明显,且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主要表现为向现代型转变,由此现代型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会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而传统型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应该会下降。如,与2000年相比,2011年全国、东部、中部、西部的传统型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分别下降了2.51、1.16、4.14、4.06个百分点,而现代型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分别变化了0.31、0.41、-0.06、0.80个百分点(中部出现了一定程度下降,可能与中部承接大量产业转移需要大力发展传统型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有关)。从各地区看,无论是传统型还是现代型生产性服务业,东部都显著高于中部和西部,而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可以衡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即东部为经济发达区域保持了一致。然而,近年来中部和西部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基本相同,表现为传统型和现代型之和基本相等,如2006年中部和西部的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分别为18.87%和19.46%,但到了2011年则分别为18.53%和19.18%,而西部的现代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中部而言较高可能与近年来我国实施了倾斜性的金融政策有关。关于我国各地区各类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详见表4。

从另一个视角展开分析。如以各类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为因变量,时间t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即采取与制造业相同的计量分析方法,可以得到2000~2011年的全国、东部、中部、西部的传统型生产性服务业的b值分别为-0.335、-0.197、-0.520、-0.504,而现代型生产性服务业的b值分别为0.064、0.094、0.004、0.075,这与表4得到的结论也基本相同。然而,中部和西部的传统型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下降较快,可能与这两个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以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在带动制造业比重上升的同时会加快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但就总体而言,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的速度相对较慢,表现为计量得出的现代型生产性服务业的b值偏小。

采取与制造业相同的方法即变异系数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从各地区的变异系数看,传统型生产性服务业在2000~2011年间均小于0.25,可认为收敛性较为明显。但是,对于现代型生产性服务业而言,东部历年都在0.55左右或以上,在2000~2004年间中部与东部的离散系数差别不大,而到了2004年后则基本与西部相同且下降到0.3左右。东部在2005年后的离散系数减少趋势明显,可认为存在着一定的收敛性。关于我国各地区2000~2011年间各地区各类生产性服务业的变异系数,详见图2。

三、我国产业发展相对困境分析

1. 我国经济发展相对困境分析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存在相当不确定性,如欧债危机、美国债务悬崖、世界经济波动,同时中日钓鱼岛之争和朝鲜核试验也给亚太区域维持平稳格局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造成企业生产压力加重的同时制约经济的稳健提升。随着东部产业结构升级、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实施,我国经济正逐步实现稳健的提升与发展。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维持高增长的重要驱动是充分挖掘了人口红利,但近年来刘易斯拐点出现后[3],我国将面临较为明显的发展瓶颈。据花旗银行测算,如果没有重大改革,我国到2020年GDP增长的潜力仅为5.5%[4],因此如何加快“改革红利”应该是我国维持稳健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201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6 100美元,按照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由此引起的发展相对困境相当明显,即应该要实现产业提升的有效突破。事实上,我国目前存在诸多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如贪污腐败和民众的不满情绪。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非均衡发展、投资增长与金融服务的融合、政府向服务型转变等因素会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平衡发展,可能会导致我国陷入新一轮的金融危机,且“欧洲化”陷阱也需要值得关注。此外,由房地产快速发展催生的各类泡沫也为我国经济的后续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事实上,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经济一直没有走出低迷,也应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这在未富先老的我国尤其应该值得注意。

2. 我国制造业发展相对困境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于制造业的快速崛起而被称为“远东之兽”,这在显示我国制造业规模较大的同时也表明了我国制造的非集约发展。但是,受世界宏观经济形势低迷、国内制造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成本上扬致企业外流等因素制约,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增速回落、需求放缓等局面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改变[5]。德勤与美国竞争力委员会联合发布《2013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指出,我国的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在未来五年均将位居全球首位。但随着国际市场需求下降、越南和印尼等亚洲市场制造业强势崛起、欧美再工业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制造业FDI下降的趋势明显,进而导致难以有效借助外力实现提升。如,衡量制造业景气指数的PMI在2012年1~9月出现了连续下跌[6],这也可视为是我国制造业陷入困境的表现。以劳动力成本为例,我国的工人成本在2000年和2010年分别占美国的3%和9%,而2015年会达到17%,同时人民币升值等因素也会制约“中国制造”的优势,这在跨国公司进行产业布局时表现明显。如耐克2001年在我国和越南分别生产了40%和13%的耐克鞋,但到2010年的份额则变为34%和37%④。

我国自承接了第四次世界产业转移后逐渐成为世界加工厂,但近年来由于生产环境、运营成本等的变化,导致企业生产的压力较大,进而出现了较多的外迁,尤其体现在低端的代工企业层面[7]。事实上,受制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上涨、产能过剩、人民币升级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然而,虽然我国制造业在发展中存在诸多困境,但不能由此认为存在发展泡沫,而是应该通过有效的转型升级来提升。endprint

3.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困境分析

我国服务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突出生态服务业、以知识为基础的高附加值的服务业、服务的创新与现代化、民生服务、服务的全球化和特色化等方面的发展[8]。但是,服务业发展的长期滞后可能会成为制约因素,对其他产业的稳健提升难以产生较强的推动力。与此同时,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业与其他产业形成有效对接的粘合剂,因此需要加快其发展速度与质量。如,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看,我国近年来的该比重为45%左右,而发达国家为70%左右,且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接近了60%,由此可见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这会对于我国经济实现有效提升造成牵制,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困境进行分析。

我国服务业企业的竞争力相对不强,面临着总量和结构两方面的困境,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服务业体制改革不到位、市场机制没有发挥配置资源主导作用、不具备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体制环境造成的[9],同时与相关产业的渗透性不强进而难以实现有效反哺也是重要的因素。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问题,如市场化程度不高、制造企业“服务内置化”比较严重、国际代工模式较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外资制造业与本地服务业关联度比较低、产业链普遍偏短,生产性服务业缺乏发展空间[10]。因此,要积极调整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导向,以实体经济作为重要的依托,并且把服务业与制造业和农业的有效融合发展作为重要的途径。

从生产性服务业看,我国以传统型为主,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占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绝大部分比重,而以金融为代表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相对不高。从总体上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存在总体规模偏小、内部结构不合理、市场化和社会化程度不高、与其他产业发展协同性较弱等特点[11],且提供的生产性服务业质量与社会需要存在明显的差距。如,王天祥和李瑞华[12]认为企业缺乏市场调研导致服务产品与客户需求错位、服务设施滞后导致提供的服务与客户期望的差距较大、组织结构较长与人员素质偏低导致服务标准被曲解等方面存在明显的服务质量落差。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是没有与其他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实现耦合,进而导致在出现相对困境的同时发展后劲相对不足。

四、破除我国产业发展相对困境的对策分析

我国产业发展陷入了相对困境,应该通过有效的措施来破解。结合前述分析,从挖掘政策红利、改变发展方式、加快制造业转型、提速服务业升级、促进产业融合等方面展开分析。

1. 挖掘政策红利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居民从农村中剥离出来,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健的驱动力,但刘易斯拐点的出现显示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由此政策红利应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换句话说,为促使我国经济实现稳健提升,应该在经济发展导向上实现重大调整。政策红利包括国家战略规划、财政、货币政策等顶层宏观政策红利,区域发展规划、区域经济合作等中层区域政策红利,产业调控、企业管理等底层微观政策红利等三方面,而政策红利的有效实现需要各级政府的有效配合与发展。

2. 改变发展方式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了资源较为严重的浪费、生态环境的相对恶化、资源诅咒,在引致“中国奇迹”出现的同时带来了经济增长的后劲不足。转方式调结构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因此应该对我国既有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优化,促使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在加大技术创新扶持力度、加快人力资本积累、有效促进资源转移、引导形成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的基础上,提升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以及优化组合,以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效率与质量,破除低水平发展陷阱。

3. 加快制造业转型

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制约了我国竞争力的有效提升。鉴于各地区的土地资源相当有限,故此不应该通过扩大规模来实现转型,而应该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转变,如高端制造业、兴制造业。为加快制造业转型,政府应当构建资源、要素汇聚的产业集聚区,有效推进制造业孵化器和创新平台建设,同时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实现制造业的动态调整。如,通过有序引导产业转移,将区域内相对劣势的制造业转移到相对欠发达区域,由此腾出的资源和要素能有利于发展相对优势产业和引进更高端的制造业。

4. 提速服务业升级

我国的服务业目前以传统型为主,同时服务业内部结构相对不合理,难以对其他产业发展产生较强的推动力,由此要积极提升服务业的发展业态以实现升级。在服务业中,我国以消费性服务业为主,且生产性服务业也以传统性为主。因此,要出台税收、土地、办公场所等方面的优惠措施和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通过抓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促使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尤其要重点发展金融、运输等与制造业有关的服务业,同时加快对现代商贸业的整合力度。

5. 促进产业融合

我国产业发展出现相对困境的重要原因是各产业间没有实现协同发展,因此要通过协同发展来提升各产业的竞争力。从制造业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要积极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有效对接。从服务业看,传统生产性服务业要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衔接发展,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在发展的同时也应该适当兼顾周边区域消费性服务业和社会性服务业的提升。从不同产业看,制造业要与服务业实现耦合发展,尤其是要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密切相关,通过产业的联动发展带动制造业和服务业实现协同推进。

[注 释]

① 东部包括北京、河北、天津、广东、辽宁、江苏、山东、上海、福建、浙江、海南,中部包括山西、黑龙江、内蒙古、广西、吉林、河南、江西、湖南、安徽、湖北,西部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西藏、贵州、甘肃、陕西、宁夏、青海、新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分析也采取这种分法。

② 事实上,我国制造业占工业的比重历年都在85%左右,为便于分析采取了上述假设。endprint

③ 全国、东部、中部、西部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b值分别为0.003、-0.143、0.096、0.006,资源密集型制造业的b值分别为0.058、-0.116、0.128、-0.129,高端型制造业的b值分别为-0.103、-0.414、-0.009、-0.140。

④ 制造业寒冬,我国何去何从?http://www.hroot.com/hcm/242/270587.html.

[参考文献]

[1] 陈钊,万广华,陆铭. 行业间不平等:日益重要的城镇收入差距成因[J]. 中国社会科学,2010(3):65-76.

[2] 钱钰. 机构调查:我国消费者幸福指数下降[N]. 新闻晚报,2010-01-20.

[3] 汤向俊,任保平. 劳动力有限供给、人口转变与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J]. 南开经济研究,2010(5):84-94.

[4] 刘烨,黄小婷. 花旗银行经济学家:我国经济增长需“改革红利”[N/OL]. 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50,2013011026761

5533.html.

[5] 张婷婷. 国内两大因素致我国制造业陷入困境[EB/OL]. http://roll.sohu.com/20120918/n353414670.shtml.

[6] 罗军. 理性看待我国制造业出现的困难[EB/OL]. http://finance.ifeng.com/news/macro/20121009/7120690.shtml.

[7] 李雪峰. 产业外迁调查:低端代工企业伤不起[N]. 证券时报,2012-09-05.

[8] 李秀薇. 我国服务业发展面临六大趋势要加大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力度[N/OL]. 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2/09/02/009931573.shtml.

[9] 何鹏. 服务业“突围”需破双重困境[N]. 上海证券报,2007-09-25.

[10] 夏杰长. 推动我国服务业大发展的若干问题[EB/OL]. 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12-04/18/content_1717931.htm.

[11] 王新新. 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J]. 理论月刊,2012(4):113-116.

[12] 王天祥,李瑞华. 国内生产性服务业缩小服务质量差距的路径探析[J]. 经济论坛,2012(4):120-122.

Abstract:China's extensive method of economic growth urgently need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o enhance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this paper finds that China had been in the state of comparative dilemma in recent years after it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since the open polic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industries from aspects of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s,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difficulties in economic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offers countermeasures of eliminat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s dilemma from perspectives of seeking policy bones,changing development method,promoting manufacturing transformation,accelerating service industry upgrading,speeding industrial integration.

Key words:manufacturing industry;service industry;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责任编辑:张改兰)endprint

③ 全国、东部、中部、西部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b值分别为0.003、-0.143、0.096、0.006,资源密集型制造业的b值分别为0.058、-0.116、0.128、-0.129,高端型制造业的b值分别为-0.103、-0.414、-0.009、-0.140。

④ 制造业寒冬,我国何去何从?http://www.hroot.com/hcm/242/270587.html.

[参考文献]

[1] 陈钊,万广华,陆铭. 行业间不平等:日益重要的城镇收入差距成因[J]. 中国社会科学,2010(3):65-76.

[2] 钱钰. 机构调查:我国消费者幸福指数下降[N]. 新闻晚报,2010-01-20.

[3] 汤向俊,任保平. 劳动力有限供给、人口转变与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J]. 南开经济研究,2010(5):84-94.

[4] 刘烨,黄小婷. 花旗银行经济学家:我国经济增长需“改革红利”[N/OL]. 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50,2013011026761

5533.html.

[5] 张婷婷. 国内两大因素致我国制造业陷入困境[EB/OL]. http://roll.sohu.com/20120918/n353414670.shtml.

[6] 罗军. 理性看待我国制造业出现的困难[EB/OL]. http://finance.ifeng.com/news/macro/20121009/7120690.shtml.

[7] 李雪峰. 产业外迁调查:低端代工企业伤不起[N]. 证券时报,2012-09-05.

[8] 李秀薇. 我国服务业发展面临六大趋势要加大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力度[N/OL]. 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2/09/02/009931573.shtml.

[9] 何鹏. 服务业“突围”需破双重困境[N]. 上海证券报,2007-09-25.

[10] 夏杰长. 推动我国服务业大发展的若干问题[EB/OL]. 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12-04/18/content_1717931.htm.

[11] 王新新. 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J]. 理论月刊,2012(4):113-116.

[12] 王天祥,李瑞华. 国内生产性服务业缩小服务质量差距的路径探析[J]. 经济论坛,2012(4):120-122.

Abstract:China's extensive method of economic growth urgently need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o enhance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this paper finds that China had been in the state of comparative dilemma in recent years after it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since the open polic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industries from aspects of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s,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difficulties in economic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offers countermeasures of eliminat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s dilemma from perspectives of seeking policy bones,changing development method,promoting manufacturing transformation,accelerating service industry upgrading,speeding industrial integration.

Key words:manufacturing industry;service industry;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责任编辑:张改兰)endprint

③ 全国、东部、中部、西部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b值分别为0.003、-0.143、0.096、0.006,资源密集型制造业的b值分别为0.058、-0.116、0.128、-0.129,高端型制造业的b值分别为-0.103、-0.414、-0.009、-0.140。

④ 制造业寒冬,我国何去何从?http://www.hroot.com/hcm/242/270587.html.

[参考文献]

[1] 陈钊,万广华,陆铭. 行业间不平等:日益重要的城镇收入差距成因[J]. 中国社会科学,2010(3):65-76.

[2] 钱钰. 机构调查:我国消费者幸福指数下降[N]. 新闻晚报,2010-01-20.

[3] 汤向俊,任保平. 劳动力有限供给、人口转变与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J]. 南开经济研究,2010(5):84-94.

[4] 刘烨,黄小婷. 花旗银行经济学家:我国经济增长需“改革红利”[N/OL]. 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50,2013011026761

5533.html.

[5] 张婷婷. 国内两大因素致我国制造业陷入困境[EB/OL]. http://roll.sohu.com/20120918/n353414670.shtml.

[6] 罗军. 理性看待我国制造业出现的困难[EB/OL]. http://finance.ifeng.com/news/macro/20121009/7120690.shtml.

[7] 李雪峰. 产业外迁调查:低端代工企业伤不起[N]. 证券时报,2012-09-05.

[8] 李秀薇. 我国服务业发展面临六大趋势要加大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力度[N/OL]. 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2/09/02/009931573.shtml.

[9] 何鹏. 服务业“突围”需破双重困境[N]. 上海证券报,2007-09-25.

[10] 夏杰长. 推动我国服务业大发展的若干问题[EB/OL]. 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12-04/18/content_1717931.htm.

[11] 王新新. 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J]. 理论月刊,2012(4):113-116.

[12] 王天祥,李瑞华. 国内生产性服务业缩小服务质量差距的路径探析[J]. 经济论坛,2012(4):120-122.

Abstract:China's extensive method of economic growth urgently need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o enhance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this paper finds that China had been in the state of comparative dilemma in recent years after it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since the open polic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industries from aspects of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s,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difficulties in economic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offers countermeasures of eliminat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s dilemma from perspectives of seeking policy bones,changing development method,promoting manufacturing transformation,accelerating service industry upgrading,speeding industrial integration.

Key words:manufacturing industry;service industry;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责任编辑:张改兰)endprint

猜你喜欢

转型升级服务业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中介服务业
服务业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