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化两型”建设中现代农业生态化的探讨

2014-10-30张卫国

当代经济管理 2014年1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

张卫国

摘 要在现代化和生态化并轨的“两型社会”建设中,振兴“三农”要走大农业的生态化道路。千万不要以“家庭联产责任制”所取得的历史成就沾沾自喜、固步自封,毕竟它是分散型小规模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是极低的。在“温饱”经济向“全面小康”经济的转化过程中,它的激励机制所产生的效应在衰减,农业比较效益低、生产的基础设施差等劣势问题开始显现。要克服“三农”发展的弱势,必须形成和完善具有高度的合作化、组织化、法制化和教育化的大农业的生态化体系。

关键词四化两型建设;振兴三农;现代农业;大农业生态化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4)01-0041-04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1]”。十八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把中国共产党多代领导集体对环境与人的关系问题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把人与环境的对立关系转化为长期共处一体的和谐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两型”生态社会已经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必然会给各产业发展带来强烈的冲击和挑战,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全新的变革。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基础的农业,要走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有必要建立振兴中国农业的生态化机制和发展方式。

一、现代农业所面临的生态困境和挑战

中国现代农业是在实现现代化中融入生态化新元素的过程,面临着三大主要矛盾,一是人口增长与粮食供给矛盾;二是家庭联产承包与现代大农业发展矛盾;三是城市化过程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矛盾。社会的变迁是导致这些矛盾存在的根本原因,生态化要素的加入改变了社会变迁的原基色,同时也给予我们如何解除农业困境的新启示、新思路、新出路。

因农业缺少比较优势,所以导致其生态地位的恶化,在市场资源配置中总是处在弱势,这是农业发展长期存在困境的直接原因。农业的市场生态条件劣化成为妨碍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瓶颈。中国两个重大变化,使农业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一是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逐渐提高,“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详细汇总资料计算,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比10年前提高了3.43岁。《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国家卷)》提出,预计到2050年,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可以达到85岁[2]。”根据有关专家的测算,2030年将会达到人口16亿的峰值。这一变化让粮食安全问题与未来谁愿种地的问题交织在一起、更为错综复杂。二是居民收入的逐渐增加,人们已经从“吃饱”向“吃好”转变,生活需求的多层次、多元性催生了“品质农业”。这一变化让农业面临更大的投资风险和市场风险。人口增加会使土地使用结构发生变化,住房用地抢占农业耕地将日益激烈。提高用地效益必须要集约化用地,尤其是住房用地要集中化,但是农村住房用地分散化的问题却非常严峻,农村宅基用地也是惊人的,国内知名学者在某次讲课中说到,它是城市用地的5倍[3]。而这个问题在一个不算短的时期内则是无法改变的。市场配置土地容易导致资本投资的盲目积聚,房地产的暴利预期会让房地产商不择手段攫取地块;征地经济利益补偿机制的巨大眼前利益,又容易让农民轻易放弃低效益的耕地。在市场经济的利益博弈过程中,农业的生态利益和社会长远利益总是显得那么乏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是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因素造成可耕面积递减趋势,势必会造成粮食安全问题踩“红线”;另一方面则盲目开发房产,一些城市则出现了高空置率的所谓“鬼城”。这些都是因为市场经济对经济效益的本能“偏好”所导致的。“品质农业”生产使农业的生产成本迅速提高,“吃好”生活需求提出了更高的保鲜要求,促使贮藏、运输、销售等方面的成本增大,高成本的品质农业需要更大的投资,让刚刚走出“我饿”而实力单薄的农民又面临“我怕”的风险。农业生产投入逐渐加大而品质农业所给予农民的利润空间却在不断被压缩,在品质农业一环又一环的“供销”链节上,利润大头被供销商层层分剥了。品质农业的比较优势,就这样被转移、削弱了。农业比较优势偏弱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了,而是复杂的、系统的、综合的社会生态问题,用单纯经济方法是不可能解决的,必须要用各种“组合拳”的生态化方法才可能解决。

农业生产主体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是长期困扰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速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也是“三农”生态持续恶化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民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但其主体科技文化素质的提升却成为了历史的欠账,成为振兴农业问题和实现中国特色现代化不可绕开的问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实质是“三农”发展缺少活性生态基因,“三农”发展有必要选择走从“输血”方式向“造血”功能转化的道路。建设高素质的农业领军队伍,又成了解决这个问题的重中之重。农业要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农民,农民的能力又是由科技文化素质所决定的。能让人口包袱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化的孵化器则是教育,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要依赖教育来实现,特别是高等教育。家庭联产承包是小规模、劳动密集型农业,也是低效益的农业,严重制约了农民主体的自身发展,给中国城镇化过程所释放出来的劳动力转移形成了极大的障碍。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受高等教育人数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为8.93%,而在农村人口中只有1.89%,文盲比例则占到7.25%[4],虽然吃饭不用愁了,但生活消费支出高,已经再无力支付更多的教育消费,农民仍处在生存型的生活状态中。由于低效益农业不能把农民的教育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加之国家财力有限而不能提供足够教育支持,农民只得以“种地靠体力不靠脑力”的“阿Q”式的心态来表达对这种无赖状态的心理平衡。这些消极因素的制约,使大多数农民一开始就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外刊文章这样描写:“2009年中国城镇与农村的收入之比达到了3.33∶1,这是1978年以来的最大差距。在中国努力‘从世界工厂毕业、成为拥有强大中产阶级的国家之时,该国农村人口仍未做好实现这一跨越的准备[5]。”高度正视和重视“农业基础仍然很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6]”的“三农”现状,统筹进行制度的安排,整合社会人力资源,稳健地解决在“四化两型”建设中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问题,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的新型“三农”生态,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伟大振兴。

二、“四化两型”建设中的现代大农业

生态文明建设将会成为中国全面改革进一步深化发展的方向。现代化与生态化并轨,逐渐走向生态化将是中国特色现代化的持续主题,也是世界化的趋势。2007年底,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里程碑,是继1979年中国首个经济特区——深圳之后首批生态经济社会特区,开拓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广阔天地,标志着我国全面的体制改革进入到崭新的、更高的阶段,拉开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帷幕。湖南提出了“四化两型”的改革发展之路,湖北提出了“五个一体化”的改革发展之路。不容置疑,两个改革实验区的改革指导思想均突出了生态建设的中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继西方现代化种种危机之后,中国的现代化在“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的基础上,又选择了与生态化相结合道路。面临生态全球化趋势,有人曾设想,中国的改革要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移到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生态文明新元素是对西方现代化生态危机的全面救赎,从表层的生态危机到社会生态危机——文化生态危机——价值理念生态危机——人性生态危机等等逐渐深化的彻底拯救。在这样的生态文明背景之中,最亲近自然的农业也将有可能再次充当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改革的开路先锋。

“四化两型”建设中的农业现代化是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是效益农业、生态农业、能量农业的并轨和转化过程。现代化概念应有之义的核心是不断提升效益以给国民提供更多的福利,从这一个意义上讲,农业现代化首先是高效益农业。30年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成为了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但是它毕竟是小规模农业,人均耕地面积少,形成众多的农民种少量的地,这是导致土地比较效益低的根本原因。如果依赖提升粮食、蔬菜和肉类价格,甚至不怕上升到“天价”,则无异于杀鸡取卵。因为粮食、蔬菜和肉类产品价格是形成劳动力成本起码的生存基础,“天价”农业会导致劳动力成本的迅速提升,这是无益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的实际情况的,甚至会带来严重恶果。家庭联产小规模经济的比较效益低,会令人质疑这样的农业模式是不是走到了尽头。从世界农产品生产能力比较强的各国实践来看,农业现代化主要有4种模式,一是人少地多,有大量耕地存量的发达国家选择了大型家庭农场的道路,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二是人多地少,耕地有限,选择了小规模家庭农场的道路,如日本、荷兰等;三是介乎两者之间的德国、法国等选择了适度规模农场的道路;四是以巴西、阿根廷为代表的拉美国家,选择了大规模农场和农户并存的道路。其共同的特点是农业份额在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逐渐下降,而农民的收益则是增加的。家庭经营不仅适应传统农业,也适应采用先进科学技术生产手段的现代农业。关键是如何解放和发展农业劳动力的问题,这是一个涉及到能量农业的核心问题,这样才能促进他们走进城市,甚至走出国门,到国外耕地存量大的国家进行土地包租,种植便于储运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养殖、加工农产品。生态农业不仅是要解决无农药、无化肥、无污染农业生产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品质农业、效益农业、能量农业、农村社会、农民等等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的问题。靠国家补贴生存的农业是薄弱的,只有解决了从农业体外循环“输血”方式向形成农业“造血”功能、体内循环的转变,并具有能量向其他产业辐射,改变“以众数而多的农民种少量的地”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局面,才能使农业生产力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转化为城乡一体化的生产力,形成农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这种高级形态的生态农业现代化才是出路。

三、振兴农业要着力于“三农”大生态化发展

在“四化两型”的生态文明主题建设中,振兴农业要着力建构和完善城乡一体化“三农”生态。“三农”生态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三农”的自我生存、自我壮大、自我协调、自我发展的生态自组能力;二是“三农”在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变迁中,实现城乡一体化中的相融和整合的生态扩张能力。这两方面的健康、持续发展,取决于农民主体素质的持续提升。但是这个问题几乎不可能在短期根本解决好。从溯源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解决的逻辑顺序和现实前提是农业的效益问题。因此要从提升农业的整体效益入手,建构“三农”生态体系,形成完善这一体系顶层设计的制度安排。首先,解决农业效益提升的问题,必须走大农业、大经营的路子。整合农业生产所需要人、才、物等方面资源,必须跳出 “小农业”,即在种植业上兜圈子的狭隘农业的发展观,形成不仅有农林牧副渔、农产品加工业,还包括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创意农业等等相结合的大农业发展观,形成大农业的综合效益,达到效益平衡和生态循环。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农业发展的招商引资、吸引人才、聚集资源的效应,通过借力、引智、引资,使农业能在短期内快速发展,使农民在利益分配中比之以前能获得更快的增长,从而能降低恩格尔系数,提升农民教育需求的消费能力。其次,以建构和完善“三农”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解放生产力要靠制度安排,发展生产力则在于教育孵化,包括基本职业教育和拓展性能力教育,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城市化转换,让更多的农民家庭通过诚实劳动分享更多的由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福利,促进自身主体科技文化素质增长,更好地融入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社会生态中,将再次为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作出新的贡献。

现代农业的生态化发展是内涵式生态一体化的发展方式,它是由“科、文、经、社”等社会的多元生态质量机制结合起来的。之所以要进行这样的发展方式选择,正是因为农业具有经济价值、环保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等多重价值,由此所决定农业具有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维功能[7]。日本率先提出了必须保护农业多样性的共存。保护农业的多样性,是在生物多样性自然生态平衡基础上,增强了对人文社会生态的协调与和谐的关怀,并更关注两者的共融和协调。现代农业不仅是健康的绿色农业,而且是全面协调的人文农业,从而实现农业的多维功能。运用内涵式生态一体发展方式,既要考虑人与自然的技术性小生态关系,更要考虑它与人文社会生态统一,形成大生态[8]。因此,必须采取社会多元生态质量机制相结合的多重方法。首要的考虑是“三农”现状,使科技对农业的支持要简便易行。农业生产要获得高产、高效、优质,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首先,要培育好的农产品的良种,做好标准化生产的推广工作。良种开发却是技术含量极高的,一般的技术人员是做不到的,更不用说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的农民,在生产的生态链上这一部分的职责应该由科技工作开发人员承担,而不是由农民承担。对应这样的现状,就必须考虑要由各级政府牵头支持农业生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为简化推广,应由农业技术研发部门制定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形成具体的操作,利用网络信息,由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设立种植技术咨询指导。标准化生产好处在于:一是生产精准化,降低了生产的难度,不用担心没有种植经验的农民不会种植生产;二是统一了农产品的质量,便于规模生产和销售。其次,要加紧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和模式的研究和开发,形成立体农业,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大力提升农业生产者和生产单位的综合效益。再次,注重农业发展的差异化战略,开发地区性特色文化,把多民族不同人文特色的活力注入到“三农”发展中。一般来说,绝大多数的技术是可以复制的,但民族文化历史积淀是无法复制的。使农业生产与旅游、休闲抱团,不仅能提升农业的效益,更能让农民收获幸福感和精神回馈。最后,要把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融合为振兴“三农”的社会生态体系,形成产业和社会的良性循环。

生态文明主题下的“三农”发展是合作化、组织化的生态体系。生态经济是基于市场经济之上的一种新经济,市场经济靠效益经济导向,效益经济实现则依赖生产效率,然而生产效率高低则由组织化程度高低所决定的。生态经济正是以其井然有序,高度的合作化、组织化和教育化的特征组织社会建设的,所以它才能克服市场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和极端的利益性。现在农村的主流经营模式是家庭联产承包制,相对来说组织化程度较低,在30年前的文革后的不久,当时中国的国民经济几近崩溃边缘,农村集体所有制缺少激励机制,国家组织力和财力状况难以说服经历极度贫穷后的农民所追求“温饱”的民心,于是选择利用生产剩余价值分配与农户生产经营效益直接挂钩的激励机制形成了“家庭联产责任制”的经营方式,其所产生的生产力的爆发力和生产成果足以使“三农”成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开路先锋。然而,当从“温饱”型经济向“小康”经济全面转型过程中,这种令人自豪的激励机制的作用却在衰减,许多地方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不愿种地的“撂荒”现象,农业生产高投入、低效益开始显现,务农与进城打工的收益比较差不得不令农民选择后者。虽然仍然认可“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合理性,但如果依旧让农户自发的组织农业生产,粮食安全问题会日益严重,农民脱贫后再度返贫的相对性就不可避免。分散型的农业无力组织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利设施建设,也无法改变水资源缺乏下的粗放型农业灌溉。失去这样的农业生产保障条件,何以保证农业生产的高产、高效和优质?在新的历史时期,切切不能为“家庭联产责任制”所取得的成就沾沾自喜、固步自封。必须组织振兴“三农”的生态化体系:一要克服农民主体素质不高,建设农业发展的领军队伍;二要克服农业小规模效益不高,通过合作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增强规模效应,发展大农业,实现农业的综合效应,展示大农业生态综合效益的吸引力;三要改变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落后,由政府牵头组织建设和改造;四要改变农村社会进步缓慢,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来提升农村文明建设的速度和效应。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的核心概念有:循环、节约、协调,它是抑制破坏性污染生产的,抵制浪费性过度消费的。这样的“三农”建设是高度的法制化、组织化、合作化和教育化的,是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社会生态高度自觉的社会生态体系建构和完善,由如此生态化所带来的福利才有可能改变“三农”落后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3).

[2] 静文.养老金越早准备越轻松[N]. 人民日报,2013-01-28.

[3] 樊纲.平衡供求,防范资产泡沫(下)[EB/OL]. http://www.hnce.gov. cn//course/course.aspx?id=775.

[4]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EB/OL]. 国家统计局网,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6rp/indexch.htm.

[5] 美刊:中国农村人口正被高等教育边缘化[EB/OL].中国新闻网, http: //www.chinanews.com/gj/2010/08-24/2486731.shtml.

[6]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08-10-13.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N]. 人民日报,2007-01-30.

[8] 刘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运行机理的动态博弈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3(1).

Abstract: The revit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should take the path of big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wo-type society" in which modernization and ecologicalization have merged. It is strongly suggested not to be conceited with oneself and rest on achievements obtained by "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in the past. After all,it is distributed small-scale agriculture,unable to withstand natural risk and market risk. In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food and clothing"economy to a "comprehensive well-off"economy,some problems have begun to surface:the effect resulting from its incentive mechanism is decaying; the comparative benefit of agriculture is lower; and the production infrastructure is poor and disadvantageous.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weakness in developing rural areas,a big ecological-agriculture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perfected with high level of cooperation,organization,legislation and education.

Key words: four modernizations and two types; revit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modern agriculture; big ecological agriculture

(责任编辑:李 萌)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念好地里的“致富经”
深入考察调研 携手打造现代农业高地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现代农业》投稿简约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投稿简约
现代农业
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现代农业,用上“智慧管家”